一种防过冲电路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158636阅读:来源:国知局
阻R5连接在第四三极管Q504的基极与第四三极管Q504的发射极之间。
[0052]优选的,第四三极管Q504为PNP型三极管,第五三极管Q505为NPN型三极管。
[0053]在本举例中,放电电路Dl用于在背光信号输入端为低电平时,对电解电容ElOO进行快速放电。第二驱动电阻可以为一个电阻也可以由多个电阻并联组成的等效电阻。本举例的第二驱动电阻由电阻R12、R13和R14并联组成。
[0054]在本举例中,开机电路I包括:直流电压输入端、第一三极管Q501和第二三极管Q502。第一三极管Q501的基极与第二三极管Q502的集电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501的发射极与直流电压输入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501的集电极与第四三极管Q504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502的基极与背光信号输入端BL-ON连接,第二三极管Q502的发射极与信号地连接。
[0055]在本举例中,开机电路I还包括:第一电容C508、第六分压电阻R6、第七分压电阻R7、第八分压电阻R8和第九分压电阻R9。第一电容C508连接在第二三极管Q502的基极与信号地之间。第一电容C508用于过滤开关机过程中的干扰信号。第六分压电阻R6连接在第二三极管Q502的基极与背光信号输入端BL-ON之间。第七分压电阻R7连接在第二三极管Q502的基极与信号地之间。第八分压电阻R8连接在第一三极管Q501的基极与第二三极管Q502的集电极之间。第九分压电阻R9连接在第一三极管Q501的基极与第一三极管Q501的集电极之间。
[0056]在本举例中,均流控制电路3包括:第三三极管Q503、第十分压电阻RlO和均流电阻电路。第三三极管Q503的集电极与LED负载4的负极连接,第三三极管Q503的基极与延时电路2连接,第三三极管Q503的发射极与均流电阻电路连接。第十分压电阻RlO连接在第三三极管Q503的基极与第三三极管Q503的集电极之间。
[0057]在本举例中,均流电阻电路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电阻并联组成,本举例采用三个电阻并联作为举例。
[0058]在本举例中,延时电路2与均流控制电路3连接,具体为:第四三极管Q504的集电极与第三三极管Q503的基极连接。第一驱动电阻Rll的一端与第四三极管Q504的发射极连接,第一驱动电阻Rll的另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503的基极连接。第二驱动电阻的一端与第四三极管Q504的集电极连接,第二驱动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503的基极之间。
[0059]本举例的防过冲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
[0060]设备开机时,电压输入端VOUT和直流电压输入端+12V输入相应的电源电压,这时整个电路的各个三极管均不导通,LED负载4并不发光。当背光信号输入端BL-ON接收到相应的背光信号时,延时电路2的电解电容ElOO开始充电,第四三极管Q504和第五三极管Q505均不导通。同时,开机电路I的第一三极管Q501和第二三极管Q502导通,直流电压经过第一驱动电阻Rll流向第三三极管Q503。由于第一驱动电阻Rll的阻值较大,使得第三三极管Q503处于放大状态,流过LED负载4的电流较小,LED负载4开始拉载。当延时电路2的电解电容ElOO充电完成时,第五三极管Q505的基极电压升高,使得第五三极管Q505导通,从而使得第四三极管Q504也导通,将第二驱动电阻也接入到第三三极管Q503的基极。这时,第三三极管Q503由放大状态转变为饱和状态,第三三极管Q503导通,LED负载4正常发光,均流控制电路3为LED负载4提供均流控制。由于延时电路2的延时控制,使得LED负载4不发生空载,从而避免了电流过冲现象。
[0061]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举例,参见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过冲电路的又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与图1的区别在于,该防过冲电路还包括:整流滤波电路307。如图3所示,整流滤波电路307分别与LED负载104的正极、均流控制电路103连接。整流滤波电路307用于对输入电源进行整流滤波。
[0062]由上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过冲电路中,延时电路102分别与开机电路101、均流控制电路103、背光信号输入端106相连接。设备开机时,输出电压从电压输入端104接入,LED负载104处于空载状态。当背光信号输入端106接收到背光信号时,延时电路102开始进行延时处理,使得均流控制电路103中的三极管处于放大状态,LED负载104开始拉载。当延时电路102完成延时后,均流控制电路103中的三极管恢复到饱和状态,LED负载104导通并正常工作。整个过程中,均流控制电路103中的三极管从放大状态经过一定的延时后再进入到饱和状态,设备开机结束时,LED负载104已实现恒流工作,不会出现电流过冲现象。相比于现有技术LED负载直接从空载状态进入到工作状态而产生电流过冲现象,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避免设备开机时发生电流过冲现象,从而保护了 LED负载。
[0063]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防过冲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开机电路、延时电路、均流控制电路、LED负载、电压输入端和背光信号输入端; 其中,所述开机电路分别与所述延时电路、背光信号输入端连接; 所述延时电路分别与所述背光信号输入端、均流控制电路连接; 所述均流控制电路与所述LED负载的负极连接; 所述LED负载的正极与所述电压输入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过冲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电路包括:第四三极管、开关电路、放电电路、电解电容、第一分压电阻、第一驱动电阻和第二驱动电阻; 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开机电路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驱动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均流控制电路连接; 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端与信号地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背光信号输入端连接; 所述放电电路与所述第一分压电阻并联; 所述电解电容的正极与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解电容的负极与信号地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均流控制电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过冲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第五三极管和第四分压电阻; 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为所述开关电路的控制端,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为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第四分压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分压电阻的另一端为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过冲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电路还包括:第二分压电阻、第三分压电阻和第五分压电阻; 所述开关电路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一端,具体为:所述开关电路的控制端通过所述第二分压电阻连接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分压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一端之间; 所述第三分压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与信号地之间; 所述第五分压电阻连接在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过冲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所述第五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过冲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机电路包括:直流电压输入端、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直流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背光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信号地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过冲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机电路还包括:第一电容、第六分压电阻、第七分压电阻、第八分压电阻和第九分压电阻; 所述第一电容连接在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信号地之间; 所述第六分压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背光信号输入端之间; 所述第七分压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信号地之间; 所述第八分压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 所述第九分压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过冲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控制电路包括:第三三极管、第十分压电阻和均流电阻电路; 其中,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LED负载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延时电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均流电阻电路连接; 所述第十分压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之间。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过冲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电路与所述均流控制电路连接,具体为: 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连接; 所述第二驱动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之间。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防过冲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过冲电路还包括:整流滤波电路; 所述整流滤波电路分别与所述LED负载的正极、均流控制电路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过冲电路,包括:开机电路、延时电路、均流控制电路、LED负载、电压输入端和背光信号输入端;其中,开机电路分别与延时电路、背光信号输入端连接;延时电路分别与背光信号输入端、均流控制电路连接;均流控制电路与LED负载的负极连接;LED负载的正极与电压输入端连接。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避免设备开机时发生电流过冲现象。
【IPC分类】G09G3/34
【公开号】CN205069083
【申请号】CN201520833210
【发明人】黄定江
【申请人】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3月2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2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