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斜挑式作画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53884发布日期:2021-10-09 02:52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斜挑式作画工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艺术创作方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斜挑式作画工艺。


背景技术:

2.绘画属于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为题材,对物象观察,以自我物象感情与直觉印象为基础,形成特殊意象的艺术风格。通过风格的提炼表达出自然赋予的偏离大众化的真实情感,接触真实事物的真情实感用身心创造出的精神作品。绘画的范畴不仅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一种工艺品,在装饰使用的同时也与人的思想情感相互关联作用。以中国画为例,不仅是视觉的艺术,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其创作中视觉听觉固然重要,但触觉味觉嗅觉等需要多种感官身心的投入,绘画的艺术感受令人感受到摇动风林之声,古墨的清香,手指感受指与绢的轻柔质感,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艺术具备了感知能力与表达能力,感知能力是指可以触摸到的东西,至少一种具体的可触摸之物,意味着对感官和感性的重视制造出整体的感受,使得具有丰富感官的人体置身于其中,全身心去感受浑然一体。通过对作品的认知以及描绘自然界事物的内在联系,不断地晕染,反复叠加,水、墨、颜料、虚实、光影对一切墨色,进行极致的研究,对造型构造和题材的精简锤炼,最终立足于非传统的技艺,形成一套个人化的绘画语言方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倾斜挑起,导致基板表面呈现立体结构的绘画作品,相比于现有技术,其具有立体感,同时,挑起的工艺,相比于单纯的绘画等,不仅具有视觉的美感,而且触摸中,具有一定的立体感,相比于三维喷墨等,手感以及表达方式,均呈现出更高层的艺术感。
5.为了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6.一种斜挑式作画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在带有底色的基板上,根据作画要求,以及作画思路,在待作画的位置,利用带有尖锐部的工具,通过尖锐部倾斜挑起基板,使得基板表面被挑起,被挑起的位置与基板形成至少两种不同颜色,被挑起位置形成凸出于基板结构的立体结构,根据作画思路,沿着基板,对所有待作画的位置进行倾斜挑起步骤,直至完成所有待作画位置的作画,形成带有凸起结构的绘画作品。
7.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倾斜挑起的工艺,突破了传统绘画的手工作画方式,使得作画工艺,又具有一种新的做法,同时,倾斜挑起的工艺通过破坏原有的基板,使其呈现出一种新的作品方式。
8.本技术方案中,利用尖锐部的尖锐特性,轻轻挑起带有底色的基板,使得基板与底色形成不同颜色显示,能够使得基板呈现至少两种颜色,此时结合作画思路,比如素描中物品的立体侧,则通过挑起,使得物品不仅具备两种不同颜色,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立体感,美感更强。
9.本技术方案中,挑起位置形成凸起结构,触摸时,三维感更强,对于盲人或者其它
有视力缺陷的人员,其对艺术的欣赏更加直观;当然,还可以通过该工艺形成文字,挑出盲人阅读专用书籍,相比于凹陷的字体,凸出的字体,更适合盲人阅读。
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基板上带有底色的底板的固定,具体为:将带有底色的底板,通过浸湿、胶粘或固定单元固定中至少1种方式,展开固定于基板上。
11.本技术方案中,为了保证作画质量,确保平整的背景下作画,避免出现误差,故需要将底板固定在基板上,此时通过刺破基板上的底板,使得上色的底板与基板呈现出多种色彩,实现作画。
1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基板的预处理,所述基板的预处理为:根据作画要求,在底板上,通过上色工艺,使得底板呈现出作画要求的色彩。
13.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底板上色,可以根据作画要求,使得底板呈现出对应要求的色彩,比如人物作画时,可以先在底板画出人物,然后通过倾斜刺破工艺,使得人物的头发、脸部以及衣服等挑起,呈现出更加真实、具有立体感的人物绘画作品。
1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色工艺包括未上色底板的上色以及已上色底板的上色,所述已上色底板的上色又包括单色底板的上色和多色底板的上色,所述多色底板具体为底板至少已经具有两种色彩。
15.本技术方案中,由于底板本身具有底色,故可以根据需求,直接在底板上作画,或通过对底板的染色,进行已上色底板的作画,便于多种方式创作的实现。
16.本技术方案中,由于绘画要求不同,有的是成品画直接进行挑起形成立体结构,有的是未绘画的底板,直接挑起形成绘画作品,故需要对应不同的要求,进行底板的单色上色。
1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未上色底板的上色具体为:将调制好的染料,在未上色的底板上,通过现有作画工艺,将染料的色彩注入底板上,使其呈现出至少具有一层色彩层的底色。
18.本技术方案中,未上色的底板,可以直接通过现有的作画工艺,进行单独的单层上色或多层上色,比如将未上色的底板图上一层底色,或者通过叠加等工艺,形成多层彩色底板,还可以通过颜色间的搭配,形成不太色彩的底板。
1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单色底板的上色具体为:将调制好的染料,在具有一层色彩层的底板上,通过现有作画工艺,将染料的色彩注入单色底板上,使得底板呈现出至少具有两层色彩层的底色。
20.本技术方案中,已经上色的底板,其本身具有单色,通过晾干后的单色,与其他色彩的融合等,形成色彩更加丰富,底板更加美观的结构,当然,可以直接在具有单色的底板上,进行初步的绘画。
2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多色底板的上色具体为:将调制好的染料,在至少具有两种色彩的底板上,通过现有作画工艺,将染料的色彩注入单色底板上,使得底板呈现出具有图案的底色。
22.本技术方案中,此时底板为多种色彩,可以直接通过增加色彩等,完成喷墨绘画或者绘画工艺,形成对应的结构。
2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倾斜挑起具体为:将所述工具的尖锐部倾斜放置,使得尖锐部与基板表面呈现锐角,通过施力单元,对尖锐部施加远离基板表面的力,使得基
板表面被挑起。
24.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力的方向以及施力角度等的限制,使得基板被挑起的程度有一定的改善,相比于直接穿破,形成的立体感更好。具体地,如果倾斜的锐角角度大于45
°
倾斜挑起时,会极大程度出现纸面不易被挑起,会从纸面直接划过或只能挑起一个点,形成的画面感不是很好;而如果挑起的角度小于30
°
,会出现极易出现将纸面戳透的情况。
25.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板表面被挑起步骤具体为:根据作画要求,利用对应的工具,使得基板被挑破,或基板本体材料露出,呈现出作画要求的立体结构。
26.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基板被挑破,或者基板本体材料的露出,使得内外形成具有一定颜色和结构对比的立体结构,此时触摸的立体感相比于喷涂,差异比较大。
2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当所述基板包括2层及2层以上时,基板表面的挑起具体为:至少挑破顶层的基板层,使得次顶层的基板层暴露,通过被刺破的顶层与次顶层,形成所述的凸起结构。
28.本实施例中,当具有多层底板时,直接通过挑破后的结构,与没有暴露的结构形成对比,实现立体结构的呈现。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斜挑式作画工艺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31.实施例1
32.本实施例,主要介绍大概一种斜挑式作画工艺的流程。
33.参照附图1所示,一种斜挑式作画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在带有底色的基板上,根据作画要求,以及作画思路,在待作画的位置,利用带有尖锐部的工具,通过尖锐部倾斜挑起基板,使得基板表面被挑起,被挑起的位置与基板形成至少两种不同颜色,被挑起位置形成凸出于基板结构的立体结构,根据作画思路,沿着基板,对所有待作画的位置进行倾斜挑起步骤,直至完成所有待作画位置的作画,形成带有凸起结构的绘画作品。
34.本实施例中,通过倾斜挑起的工艺,突破了传统绘画的手工作画方式,使得作画工艺,又具有一种新的做法,同时,倾斜挑起的工艺通过破坏原有的基板,使其呈现出一种新的作品方式。
35.本实施例中,利用尖锐部的尖锐特性,轻轻挑起带有底色的基板,使得基板与底色形成不同颜色显示,能够使得基板呈现至少两种颜色,此时结合作画思路,比如素描中物品的立体侧,则通过挑起,使得物品不仅具备两种不同颜色,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立体感,美感更强。
36.本实施例中,挑起位置形成凸起结构,触摸时,三维感更强,对于盲人或者其它有视力缺陷的人员,其对艺术的欣赏更加直观;当然,还可以通过该工艺形成文字,挑出盲人阅读专用书籍,相比于凹陷的字体,凸出的字体,更适合盲人阅读。
37.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雕刻设备,调整对应的刀具等位置,使得刀能够倾斜挑起,类似于雕刻的原理,完成整个工艺,并进行大规模推广。
38.实施例2
39.本实施例中,以基板的上色为主进行介绍。
40.具体地,还包括基板上带有底色的底板的固定,具体为:将带有底色的底板,通过浸湿、胶粘或固定单元固定中至少1种方式,展开固定于基板上。
41.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作画质量,确保平整的背景下作画,避免出现误差,故需要将底板固定在基板上,此时通过刺破基板上的底板,使得上色的底板与基板呈现出多种色彩,实现作画。
42.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底板包括纸张、纸板、布层等。
43.所述基板为木框、亚克力板、纤维板或塑料板中的一种。
44.更近一步地,还包括基板的预处理,所述基板的预处理为:根据作画要求,在底板上,通过上色工艺,使得底板呈现出作画要求的色彩。
45.本实施例中,通过底板上色,可以根据作画要求,使得底板呈现出对应要求的色彩,比如人物作画时,可以先在底板画出人物,然后通过倾斜刺破工艺,使得人物的头发、脸部以及衣服等挑起,呈现出更加真实、具有立体感的人物绘画作品。
46.进一步地,所述上色工艺包括未上色底板的上色以及已上色底板的上色,所述已上色底板的上色又包括单色底板的上色和多色底板的上色,所述多色底板具体为底板至少已经具有两种色彩。
47.本实施例中,由于底板本身具有底色,故可以根据需求,直接在底板上作画,或通过对底板的染色,进行已上色底板的作画,便于多种方式创作的实现。
48.本实施例中,由于绘画要求不同,有的是成品画直接进行挑起形成立体结构,有的是未绘画的底板,直接挑起形成绘画作品,故需要对应不同的要求,进行底板的单色上色。
49.第一,所述未上色底板的上色具体为:将调制好的染料,在未上色的底板上,通过现有作画工艺,将染料的色彩注入底板上,使其呈现出至少具有一层色彩层的底色。
50.本实施例中,未上色的底板,可以直接通过现有的作画工艺,进行单独的单层上色或多层上色,比如将未上色的底板图上一层底色,或者通过叠加等工艺,形成多层彩色底板,还可以通过颜色间的搭配,形成不太色彩的底板。
51.所述色彩层为纯色或混合色。
52.第二,所述单色底板的上色具体为:将调制好的染料,在具有一层色彩层的底板上,通过现有作画工艺,将染料的色彩注入单色底板上,使得底板呈现出至少具有两层色彩层的底色。
53.本实施例中,已经上色的底板,其本身具有单色,通过晾干后的单色,与其他色彩的融合等,形成色彩更加丰富,底板更加美观的结构,当然,可以直接在具有单色的底板上,进行初步的绘画。
54.此时,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对应染料以及作画手法的选择,
55.第三,所述多色底板的上色具体为:将调制好的染料,在至少具有两种色彩的底板上,通过现有作画工艺,将染料的色彩注入单色底板上,使得底板呈现出具有图案的底色。
56.本实施例中,此时底板为多种色彩,可以直接通过增加色彩等,完成喷墨绘画或者绘画工艺,形成对应的结构。
57.所述带有尖锐部的工具至少为刀具或针具。
58.实施例3
59.本实施例中,以其他步骤为主进行介绍。
60.具体地,所述倾斜挑起具体为:将所述工具的尖锐部倾斜放置,使得尖锐部与基板表面呈现锐角,通过施力单元,对尖锐部施加远离基板表面的力,使得基板表面被挑起。
61.本实施例中,通过力的方向以及施力角度等的限制,使得基板被挑起的程度有一定的改善,相比于直接穿破,形成的立体感更好。
62.具体地,如果倾斜的锐角角度大于45
°
倾斜挑起时,会极大程度出现纸面不易被挑起,会从纸面直接划过或只能挑起一个点,形成的画面感不是很好;而如果挑起的角度小于30
°
,会出现极易出现将纸面戳透的情况。
63.实际操作中,尖锐部与基板表面呈现30

45夹角,且所述尖锐部朝向基板倾斜。
64.进一步地,为了确保挑起后的立体结构,所述基板被挑起的最高点,与基板表面之间的间距为0.5mm至5mm。如果间距低于0.5mm,则会出现挑起的程度不够明显,挑出的力度也不够形成颜色浅或者细微触感的小点;如果基板和挑起的位置最高点的间距大于5mm,则可能会把纸面力度太强戳成一个洞,如果是厚纸面会将纸絮挑起的更高。
65.进一步地,所述基板表面被挑起步骤具体为:根据作画要求,利用对应的工具,使得基板被挑破,或基板本体材料露出,呈现出作画要求的立体结构。
66.本实施例中,通过基板被挑破,或者基板本体材料的露出,使得内外形成具有一定颜色和结构对比的立体结构,此时触摸的立体感相比于喷涂,差异比较大。
67.具体地,当所述基板包括2层及2层以上时,基板表面的挑起具体为:至少挑破顶层的基板层,使得次顶层的基板层暴露,通过被刺破的顶层与次顶层,形成所述的凸起结构。
68.本实施例中,当具有多层底板时,直接通过挑破后的结构,与没有暴露的结构形成对比,实现立体结构的呈现。
69.实施例4
70.本实施例中,以实际操作为主进行介绍。
71.整个作画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72.第一步,材料选取:
73.首先,底板材料的选择,具体可以为纸张以及布料。
74.【1】纸张的选用种类多种,不同种类纸张在作画过程中效果呈现度不同,主要分为素描纸(150g、155g、160g、180g);水粉纸(160g);水彩纸(180g、200g、240g、250g、300g),可分为细纹、中纹、粗纹、中粗;有色卡纸,卡纸不同的颜色,黑卡纸里木桨黑卡纸、环保黑卡纸、单面(光面)透心黑卡纸、全黑卡纸等,白卡纸分为蓝白单双面铜版卡纸、白底铜版卡纸、灰底铜版卡纸、白卡(双面白)、白板纸等,全色系有色卡纸等;宣纸类分为生宣、熟宣、半熟宣,原料配比分可分为棉料、净皮、特净三大类;蜜丹纸(色粉纸)多尺寸克数;牛皮纸、特种纸(拷贝纸、彩色玻璃纸、打字纸、有光纸、印刷用纸、双胶纸、新闻纸、铜版纸、无碳纸、无碳复写纸、蒙肯纸、压纹纸、防泄密纸、防篡改纸、会发声纸、耐压纸、防水纸、棉纸、热敏纸、美术纸、印画纸、墨流纸、灯罩纸、和纸、纺织材料用纸等所有特种纸)
75.【2】布面材料有油画布(纯棉、亚麻)、真丝绢布、丝网。
76.具体地,进行选取时,纸张和布料两种材料的选用是需要在根据创作的主题来选择适合的材料。具有表达、叙述性的主题选用纸张材料,具有装饰性的主题选择布料,立体
感更强一些。
77.其次,基板的选择:
78.【3】基本选用木板分为纤维板(密度板)、椴木板、石板、多层板等、纸板、玻璃、陶瓷、有机玻璃(亚克力)板材,普通板材有透明板、染色透明板、乳白板、彩色板等,特种板有云彩板、镜面板、磨砂板、珠光板、石膏、金属效果板等;各类别金属板(不锈钢板、铝合金板、金、银、黄铜、铁等材料);胶板等可透光性及不可透光性,防水性的材料制作背板;漆板、油画板、等。
79.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作画的要求,进行对应材料的选择。
80.进一步地,基板的适用场景,根据肌理和画面效果选用,材料出现的肌理不同。
81.再次,颜料的选择
82.【4】颜料分为墨(墨汁、松烟墨、油烟墨、漆烟墨、青墨/茶墨、彩墨、蜡墨、再和墨、洋烟墨、药墨等)、墨水、棉柳木炭条、丙烯颜料、水彩颜料、水粉颜料、油墨颜料、油画颜料、喷漆、色粉笔颜料等。
83.最后,刀具等的选择
84.【5】工具:铅笔、中性笔、马克笔、针管笔、美工刀、钨钢篆刻刀、木工雕刻刀、刻纸刀、笔式手工雕刻刀、数控雕刻刀、电动刻字刀、不锈钢异物针、不锈钢三菱针、大头针。
85.在绘制的过程中需要用到铅笔、中性笔、马克笔等工具,在进行挑画的作画过程中需要用到各种尺寸不同的刀具。
86.【6】自然界材料:植物、生物、光等。
87.【7】智能材料:数码技术、印刷、影像、音频。
88.第二步,底板的固定;
89.【1】纸面做底
90.对于背板的处理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绷上空白画纸,另一种绷上创作好的画作,但是从谨慎出发,在绷好的板上作画,能够有效的减小对画作的破坏。
91.将背板用打湿的布擦拭干净,用水稍微浸湿的湿润画纸,可用羊毛刷蘸水,从纸张的中间开始米字形在纸上刷水,使得画纸充分展平,整张纸都要刷,但水分不需要太多,利用纸的自然张力平坦的铺陈到涂抹了乳胶的背板上。水胶带沿着底板和纸张的边缘贴上水胶带、纸胶带或是其他可固定纸张的胶类,之后平放在阴凉通风处阴干,避免在阳光底下暴晒。
92.本实施例中,采用米字形刷水是使纸面充分寖湿纸面,水分充足,不大量的形成积水过多的情况。
93.【2】布面、绢面及其他材料等做底,绷框将布面或者绢面绷到木框,或亚克力板面上进行制作。
94.第三步,底板上色:
95.底色上色工艺
96.【1】单层底色
97.底色是第一层颜色,可作为画面的基础并添加一种或多种主观色彩,是任意一种颜色没有固定的色彩,在做好的底板上整个平涂,拿捏色彩薄厚的尺度采用单色在底面上进行绘制。采用薄色铺底色时用色调制时较为稀薄滋润,用色及用水及稀释材料量都要充
足,具有水色淋漓的绘画效果,一般是大面积的铺色,然后一层层叠加罩上去,然会产生很多水印迹晕染的留痕,助于表现出物体的光泽及大环境的微妙色彩变化。
98.采用厚色铺底时调制用水等稀释材料较少,用色较厚,用色量较大用笔蘸色饱满,表现物象时须下笔肯定有力,笔触方向感明确,也可采用透底画法。这种方法是笔上的颜料虽然干厚,但蘸色量不多,有意造成透底的效果,底色会之间显露出来,共同构筑该色彩区域的基调倾向。
99.例如在纸面上墨的五色做底用法:松烟墨、油烟墨、青墨等,于砚面上重按轻推,磨好的墨汁隔一夜才好用,用时取上层之清者在水中调匀冲淡,先须将墨磨浓,然后用水冲淡,既要保持笔触的痕迹也要讲究墨色的滋润,滋润的墨色微微由点画中渗化出来。淡墨的绘制做底用方法淡墨准备充足后开始做淡墨底色,将研制的淡墨在纸面上全部平涂不留缝隙第一层,待第一层晾干后留下干后的墨渍效果继续叠加第二层,再至第二层晾干后第三层如此重复叠加罩上去,达到数层、数十层或几十层后停止留底,在淡墨的层层晕染下然会产生很多水印迹晕染的留痕,达到底色追求一种空灵的绘制效果。浓墨的绘制做底方法要落墨较重笔笔清晰可辨,浓而不浊,可使画面厚重有神,在纸面上进行数次层刷墨平涂达到效果,全部平涂或者有意留底,直至出现画面墨色浓郁之处停止留底。使用破墨法的绘制做底用方法,墨色有深浅层次的画法,当前一墨迹未干之际又继续画上另一墨色,墨里颜色与水之间相互重叠破解,需要重复多次破墨的整个过程在底面上,晾干后待达到墨色颜色适宜后停止留底。
100.【2】单层与多重层材料底面与背板
101.材料底面上色是在已经做好的纸面、布面等上选择一种或多种的元素、材料、颜料等材质元素在底色上组合、晕染等方式重组的工艺手法,采用一种或多种材料在底面上进行单层或多重层绘制组织纹理结构,构成新的材料语言形式。
102.水彩颜料、油墨、彩色玻璃纸等透明度较高的材料的重叠可以得到新的色彩感,也可直接在背板的底面上进行一种或多种材料绘制,并将材料绘制成为单层或多重层的组织纹理的工艺手法。
103.材料在相互重叠相加后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与平滑等的纹理变化,第一层肌理效果后继续叠加第二层,再至第二层后第三层如此重复叠加上去,达到数层、数十层或几十层后停止留底,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工艺手法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效果,并能创造出丰富的外在造型形式,创造新的肌理形态,形成触觉与视觉的直观感受传达。
104.【3】双色与多重色底面上色
105.双色与多重色底色的制作分为双色底色、多重色底面上色。
106.双色底色是底面的颜色可以不止一种色彩在底面上进行色彩的绘制,根据环境、图像、材质、等主感官视触觉的需求可以进行双色的叠加色彩或者平涂色彩,运用颜色的互补色、相近色、对比色等达到颜色重新的颜色组合。
107.多重色底面上色的颜色是多种颜色在底面上进行颜色的绘制,颜料重叠或平涂时各种颜色相互吸收,加入的颜色越多颜色相对会越暗,重复数次后有可能最终变为深色或黑色的底色。
108.【4】双色层底面、多重层底面上色。
109.双色层的底面的制作可以不止一层底面,底板完成后在上面制作一层带有颜色或
材料的一层底面层,待其制作完成后在底面层,在继续叠加一层顶面层,叠加的顶层面选用可以是颜色或肌理材料,形成当顶面层被扎破后露出的底面层是另外一种颜色和材料,这两种层面随着被技法的扎破露出不同的底层面以后形成对比。
110.多重层底面上色,在双色层底面的制作中可以跌多加不同的层面在底面层上,可以在局部添加层面和整体添加,画面具有高低起伏,二维画面变为三维,使得技法在扎破的局部有不同的色彩和效果。
111.【5】单层、双层、多重色图案底色
112.单层、双层、多重色图案底色是指在底色层面的制作中,可以采用图案进行层面创作,根据作品所需要的材料、环境、进行重叠图案的手绘绘制,也可以采用电子喷绘的重叠多层的图像印刷绘制。
113.第四步,倾斜挑起。
114.本实施例中,底板的上色,可以通过现有的雕刻机等设备,通过设置参数,调整方向等,实现斜挑工艺。
115.首先,在制作工艺中工具材料的选用上大部分以钨钢篆刻刀、木工雕刻刀、刻纸刀、笔式手工雕刻刀、数控雕刻刀、电动刻字刀、不锈钢异物针、不锈钢三菱针等以尖锐的工具为主要材料。
116.1)将刀具使用刀尖将底层的面挑破,以30度和45度的刀尖角度向下刺破底面,手腕以轻巧的力度向上挑起,直至挑出纸质的纤维。使用的力度轻重不同,单层底面挑出的深度可以从浅表面0.5毫米至5毫米,双层或多层的深度可以从浅表面0.5至多层重复挑至最后一个层面。材质之间纤维等的差异,在刀尖挑破时会有不同的效果呈现。
117.2)将刀具使用刀尖挑破的尺寸大小,根据刀具的刀尖刻出的范围相关,锐角角度的刻刀效果是极小的点,木刻刀的平角与圆角刻出是偏三角或半圆形状的点,美工刀刻出来的是比锐角刻刀稍微较大的圆点,不锈钢三菱针以及大头针是刺破纸面的小圆点等。
118.3)点的疏密是由个人的主观意识进行物体对疏密的理解与实施。
119.4)每种物体的视觉与触感的不同,在工艺中有点的疏密大小以及挑的深浅进行与其他物品特征区分。只有触感时,感受刀尖挑破的肌理,手能够触摸到每种物体的细微差距与不同之处。
120.5)一幅绘画从物质上是一张两度的表面,即使厚涂法把画面画得很厚,从传统意义上说绘画并没有突起的体量,艺术的创作应向更广阔的领域求发展,时间达到空间,创造出另一种新的媒介。
121.6)通过特定的材料媒介的使用,捕捉和2体现表现本质和意义,使得二维的平面绘画具有了起伏的质感变化,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画面的平缓和凸起的变化,产生了实体的、立体的并带有触觉的材质感觉从而把变成可触可知的东西。这种实验与创新为绘画视像的效果产生提供了一种可能,这种实验的意义在于,除了实验综合材料媒介的物理性能外,还使物质材料变成有感觉的视觉与触觉的材料。利用各种媒介的特点,在材料的使用上更是多种多样,获得一种可以感知的具有力度的真实,用人工的笔触和笔痕是呈现的一种表现手段。
122.7)不同材料的性能、质地、功能是视觉造型的物质基础,材料表面的肌理是外貌特征,这些特征能够引起视觉和触觉的表面效果成为表现材料的一种特殊技术,掌握各种各
样的制作手段,利用材料的特性让材料本身呈现材料语言。
12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