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2072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摄像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与一种摄像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相关,且尤其是与应用五片式透镜的摄像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相关。

背景技术:
近年来,小型摄影装置的应用逐渐由移动电话拓展至游戏机、行车记录器或是倒车摄影机等相关领域,且随着消费者对于成像质量与使用情境上的需求,此类装置普遍需要设计相当广角的拍摄角度,因此针对现有的光学镜头进行改良以便尽可能扩大拍摄角度是需要的。在美国专利公开号US2012/0257287、US2012/0307382、US2013/0176631、US2013/0182335中,都揭露了一种由五片透镜所组成的光学镜头,但是这些光学镜头的设计,仅能提供约30~35度的半视场角(HFOV),显然难以符合上述的需求。因此,亟需开发拍摄角度宽广且具备良好光学性能的五片式光学成像镜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像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通过控制各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而提供宽广的拍摄角度及良好的光学性能。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像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通过控制各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而缩短镜头长度。依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及一第五透镜,每一透镜都具有屈光率,而且具有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第二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及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其次,本发明可选择性地控制部分参数的比值满足其他条件式,如:控制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以T4表示)与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五片镜片厚度总和(以ALT表示)满足5.5≤ALT/T4条件式(1);或者是控制第三透镜的焦距(以f3表示)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整体焦距(以f或EFL表示)满足1.0≤|f3/f|条件式(2);或者是控制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以T5表示)与第一至该第五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四个空气间隙宽度总和(以AAG表示)满足4.4≤AAG/T5条件式(3);或者是T5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以T3表示)满足1.0≤T3/T5条件式(4);或者是控制f、第一透镜的焦距(以f1表示)与第二透镜的焦距(以f2表示)满足7.5≤|f1/f|+|f2/f|条件式(5);或者是控制T5与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以T1表示)满足0.8≤T1/T5条件式(6);或者是T5与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宽度(以AG34表示)满足0.4≤AG34/T5条件式(7);或者是控制AG34与ALT满足ALT/AG34≤12.0条件式(8);或者是控制T4及光学成像镜头的后焦距,即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一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以BFL表示)满足4.1≤BFL/T4条件式(9);或者是控制T4与AG34满足1.8≤AG34/T4条件式(10);或者是控制f和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一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以TTL表示)满足3.5≤TTL/f条件式(11);或者是控制AG34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以T2表示)满足0.6≤AG34/T2条件式(12);或者是控制第一透镜的阿贝数(以V1表示)与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以V2表示)满足V1–V2≤20.0条件式(13);或者是控制V2与第三透镜的阿贝数(以V3表示)满足0.0≤V2–V3条件式(14);或者是控制V1与V3满足20.0≤V1–V3条件式(15)。前述所列的示例性限定条件式亦可任意选择性地合并施用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并不限于此。在实施本发明时,除了上述条件式之外,亦可针对单一透镜或广泛性地针对多个透镜额外设计出其他更多的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等细部结构,以加强对系统性能及/或分辨率的控制,例如将第三透镜的物侧面设计为一凹面。须注意的是,这些细节需在无冲突的情况之下,选择性地合并施用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当中,并不限于此。本发明可依据前述的各种光学成像镜头,提供一种摄像装置,包括:一机壳及一影像模块安装于该机壳内。影像模块包括依据本发明的任一光学成像镜头、一镜筒、一模块后座单元及一影像传感器。镜筒用于供设置光学成像镜头,模块后座单元用于供设置镜筒,影像传感器是设置于光学成像镜头的像侧。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通过控制各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以维持良好光学性能,并有效扩大拍摄角度。附图说明图1是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4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图表。图5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数据图表。图6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8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图表。图9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数据图表。图10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1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12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图表。图13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数据图表。图14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5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16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图表。图17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数据图表。图18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9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20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图表。图21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数据图表。图22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3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24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图表。图25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数据图表。图26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7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28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图表。图29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数据图表。图30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1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32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图表。图33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数据图表。图34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5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36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详细光学数据图表。图37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数据图表。同时根据上述补充的第九实施例的附图说明,对下面的图号进行修改:图38是依据本发明的以上九个实施例的ALT/T4、|f3/f|、AAG/T5、T3/T5、|f1/f|+|f2/f|、T1/T5、AG34/T5、ALT/AG34、BFL/T4、AG34/T4、TTL/EFL、AG34/T2、V1–V2、V2–V3及V1–V3值的比较图表。图39是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摄像装置的一结构示意图。【符号说明】1,2,3,4,5,6,7,8,9光学成像镜头20摄像装置21机壳22影像模块23镜筒24模块后座单元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光圈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第一透镜111,121,131,141,151,161,211,221,231,241,251,261,311,321,331,341,351,361,411,421,431,441,451,461,511,521,531,541,551,561,611,621,631,641,651,661,711,721,731,741,751,761,811,821,831,841,851,861,911,921,931,941,951,961物侧面112,122,132,142,152,162,212,222,232,242,252,262,312,322,332,342,352,362,412,422,432,442,452,462,512,522,532,542,552,562,612,622,632,642,652,662,712,722,732,742,752,762,812,822,832,842,852,862,912,922,932,942,952,962像侧面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第二透镜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第三透镜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第四透镜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第五透镜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滤光件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成像面171影像传感器172基板1111,1321,1521,2111,2321,2521,3111,3321,3411,3521,4111,4321,4411,4521,5111,5321,5521,6111,6321,6411,6521,7111,7321,7521,8111,8321,8521,9111,9321,9521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1221,2221,3221,3412,4221,4412,5221,5412,6221,6412,7221,8221,9221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1421,2421,3421,4421,5211,5411,5421,6421,7211,7421,8211,8421,9211,9421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5212,7212,8212,9212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5413位于光轴附近区域与圆周附近区域之间的凸面部d1,d2,d3,d4,d5,d6空气间隙A1物侧A2像侧I光轴I-I'轴线A,B,C,E区域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发明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发明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发明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本篇说明书所言的「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负屈光率)」,是指所述透镜位于光轴附近区域具有正屈光率(或负屈光率)而言。「一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包括位于某区域的凸面部(或凹面部)」,是指该区域相较于径向上紧邻该区域的外侧区域,朝平行于光轴的方向更为「向外凸起」(或「向内凹陷」)而言。以图1为例,其中I为光轴且此一透镜是以该光轴I为对称轴径向地相互对称,该透镜的物侧面于A区域具有凸面部、B区域具有凹面部而C区域具有凸面部,原因在于A区域相较于径向上紧邻该区域的外侧区域(即B区域),朝平行于光轴的方向更为向外凸起,B区域则相较于C区域更为向内凹陷,而C区域相较于E区域也同理地更为向外凸起。「位于圆周附近区域」,是指位于透镜上仅供成像光线通过的曲面的位于圆周附近区域,亦即图中的C区域,其中,成像光线包括了主光线(chiefray)Lc及边缘光线(marginalray)Lm。「位于光轴附近区域」是指该仅供成像光线通过之曲面之光轴附近区域,亦即图中的A区域。此外,该透镜还包含一延伸部E,用以供该透镜组装于一光学成像镜头内,理想的成像光线并不会通过该延伸部E,但该延伸部E之结构与形状并不限于此,以下的实施例为求附图简洁均省略了部分的延伸部。本发明的光学成像镜头,是一定焦镜头,且是由从物侧至像侧沿一光轴依序设置的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及一第五透镜所构成,每一透镜都具有屈光率,而且具有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本发明的光学成像镜头总共只有前述五片具有屈光率的透镜,通过设计各透镜的细部特征及关系式的设计,而可提供宽广的拍摄角度及良好的光学性能。各透镜的细部特征如下: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第二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及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在此设计的前述各镜片之特性主要是考虑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学特性与镜头长度,举例来说:在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上形成的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可协助收集成像光线,在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上形成的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在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上形成的凹面、在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上形成的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在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上形成的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以及在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上形成的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皆可有效扩大拍摄角度,同时帮助维持良好的光学性能。因此,共同搭配前述细部设计,本发明可达到提高系统的成像质量的效果。其次,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可选择性地额外控制参数的比值满足其他条件式,以协助设计者设计出具备良好光学性能、可提供宽广的拍摄角度且技术上可行的光学成像镜头,更甚者可进一步缩短镜头长度,这些条件式诸如:控制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以T4表示)与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五片镜片厚度总和(以ALT表示)满足5.5≤ALT/T4条件式(1);或者是控制第三透镜的焦距(以f3表示)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整体焦距(以f或EFL表示)满足1.0≤|f3/f|条件式(2);或者是控制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以T5表示)与第一至该第五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四个空气间隙宽度总和(以AAG表示)满足4.4≤AAG/T5条件式(3);或者是T5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以T3表示)满足1.0≤T3/T5条件式(4);或者是控制f、第一透镜的焦距(以f1表示)与第二透镜的焦距(以f2表示)满足7.5≤|f1/f|+|f2/f|条件式(5);或者是控制T5与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以T1表示)满足0.8≤T1/T5条件式(6);或者是T5与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宽度(以AG34表示)满足0.4≤AG34/T5条件式(7);或者是控制AG34与ALT满足ALT/AG34≤12.0条件式(8);或者是控制T4及光学成像镜头的后焦距,即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一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以BFL表示)满足4.1≤BFL/T4条件式(9);或者是控制T4与AG34满足1.8≤AG34/T4条件式(10);或者是控制f和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一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以TTL表示)满足3.5≤TTL/f条件式(11);或者是控制AG34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以T2表示)满足0.6≤AG34/T2条件式(12);或者是控制第一透镜的阿贝数(以V1表示)与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以V2表示)满足V1–V2≤20.0条件式(13);或者是控制V2与第三透镜的阿贝数(以V3表示)满足0.0≤V2–V3条件式(14);或者是控制V1与V3满足20.0≤V1–V3条件式(15)。前述所列的示例性限定关系亦可任意选择性地合并施用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并不限于此。在条件式(2)中,对于|f3/f|值的设计是着眼于:f3为第三透镜的焦距,而f则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整体焦距,若|f3/f|大于或等于1.0,可有效避免各透镜间的屈光率配置的过度集中于第三透镜,而使之对于制造误差有较大的容许能力。在此建议|f3/f|值应大于或等于1.0,并以介于3.0~15.0之间为较佳。在条件式(5)中,对于|f1/f|+|f2/f|值的设计是着眼于:f1、f2分别为第一及第二透镜的焦距,若|f1/f|+|f2/f|大于或等于7.5,可有效避免各透镜间的屈光率配置过度集中于第一或第二透镜,而使之对于制造误差有较大的容许能力。在此建议|f1/f|+|f2/f|值应大于或等于7.5,并以介于7.5~50.0之间为较佳。在条件式(1)、(3)、(4)、(6)、(7)、(9)及(10)中,对于ALT/T4、AAG/T5、T3/T5、T1/T5、AG34/T5、BFL/T4、AG34/T4值的设计是着眼于:T4、T5分别为第四、第五透镜沿光轴的厚度,对大视场角的光学成像镜头而言,其第一透镜的光学有效径通常较大,而第四、第五透镜的光学有效径通常较小,因此第四、第五透镜的薄型化应较其他透镜容易,因此T4、T5应朝趋小的方式来设计,导致ALT/T4、ALT/T5、T3/T5、T1/T5、AG34/T5、BFL/T4及AG34/T4值将趋大,因此在此建议ALT/T4值应大于或等于5.5,并以介于5.5~45.0之间为较佳,建议AAG/T5值应大于或等于4.4,并以介于4.4~15.0之间为较佳,建议T3/T5值应大于或等于1.0,并以介于1.0~4.0之间为较佳,建议T1/T5值应大于或等于0.8,并以介于0.8~8.0之间为较佳,建议AG34/T5值应大于或等于0.4,并以介于0.4~5.0之间为较佳,建议BFL/T4值应大于或等于4.1,并以介于4.1~15.0之间为较佳,建议AG34/T4值应大于或等于1.8,并以介于1.8~18.0之间为较佳。在条件式(8)及(12)中,对于ALT/AG34、AG34/T2值的设计是着眼于:AG34为第三与第四透镜间的间隙宽度,若AG34值维持一定的宽度值,可使成像光线汇聚至适当程度再进入第四透镜,得以维持较佳的成像质量,因此AG34值不宜过小,如此使得ALT/AG34值应朝趋小的方式来设计。在此建议ALT/AG34值应小于或等于12.0,并以介于1.0~12.0为较佳。AG34/T2值应朝趋大的方式来设计,在此建议AG34/T2值应大于或等于0.6,并以介于0.6~10.0之间为较佳。在条件式(13)、(14)及(15)中,对于V1-V2、V2-V3及V1-V3值的设计是为了使第一、第二及第三透镜之组合具备较佳的消除像差的效果,在此建议V1-V2值应小于或等于20.0,并以介于±20之间为较佳,建议V2-V3值应大于或等于0.0,并以介于0~40之间为较佳,建议V1-V3应大于或等于20.0,并以介于20~50之间为较佳。条件式(11)中,对于TTL/f的设计是为了尽可能提供此一光学成像镜头整体的屈光强度,使得光线可以在有限的空间成像,同时扩大视场角,在此建议TTL/f应大于或等于3.5,并以介于3.5~40.0之间为较佳。在实施本发明时,除了上述条件式之外,亦可针对单一透镜或广泛性地针对多个透镜额外设计出其他更多的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等细部结构,以加强对系统性能及/或分辨率的控制。例如:将第三透镜的物侧面设计为一凹面。须注意的是,这些细节需在无冲突的情况之下,选择性地合并施用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当中,并不限于此。为了说明本发明确实可在提供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同时,提供宽广的拍摄角度,以下提供多个实施例以及其详细的光学数据。首先请一并参考图2至图5,其中图2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4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图表,图5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非球面数据图表。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110、一第二透镜120、一第三透镜130、一光圈(aperturestop)100、一第四透镜140及一第五透镜150。一滤光件160及一影像传感器的一成像面170皆设置于光学成像镜头1的像侧A2。滤光件160在此示例性地为一红外线滤光片(IRcutfilter),设于第五透镜150与成像面170之间,滤光件160将经过光学成像镜头1的光过滤掉特定波段的波长,如:过滤掉红外线波段,可使人眼看不到的红外线波段的波长不会成像于成像面170上。须注意的是,在光学成像镜头1的正常操作中,相邻两透镜110、120、130、140、150之间的距离是固定不变的数值,即,光学成像镜头1为一定焦镜头。光学成像镜头1的第一透镜110在此示例性地以玻璃材质所构成,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及第五透镜150在此示例性地以塑料材质所构成,且形成细部结构如下:第一透镜110具有负屈光率,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111及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112。物侧面111为一凸面,且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1111,像侧面112为一凹面。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光率,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121及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122。物侧面121为一凸面,像侧面122为一凹面,并包括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1221。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光率,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131及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132。物侧面131为一凹面,像侧面132为一凸面,且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1321。第四透镜140具有负屈光率,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141及具有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142。物侧面141为一凸面,像侧面142为一凹面,且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1421。第五透镜150具有正屈光率,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151及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152。物侧面151为一凸面,像侧面152为一凸面,且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1521。在本实施例中,设计各透镜110、120、130、140、150、滤光件160及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170之间皆存在空气间隙,如: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之间存在空气间隙d1、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之间存在空气间隙d2、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之间存在空气间隙d3、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之间存在空气间隙d4、第五透镜150与滤光件160之间存在空气间隙d5、及滤光件160与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170之间存在空气间隙d6,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不具有前述其中任一空气间隙,如:将两相对透镜的表面轮廓设计为彼此相应,而可彼此贴合,以消除其间的空气间隙。由此可知,空气间隙d1即为AG12、空气间隙d2即为AG23、空气间隙d3即为AG34、空气间隙d4即为AG45,空气间隙d1、d2、d3、d4的和即为AAG。关于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中的各透镜的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隙的宽度,请参考图4,其中ALT/T4、|f3/f|、AAG/T5、T3/T5、|f1/f|+|f2/f|、T1/T5、AG34/T5、ALT/AG34、BFL/T4、AG34/T4、TTL/EFL、AG34/T2、V1–V2、V2–V3及V1–V3值分别为:ALT/T4=14.639;|f3/f|=10.678;AAG/T5=8.498;T3/T5=2.223;|f1/f|+|f2/f|=22.895;T1/T5=1.324;AG34/T5=1.976;ALT/AG34=3.131;BFL/T4=5.893;AG34/T4=4.676;TTL/EFL=24.299;AG34/T2=1.625;V1–V2=8.027;V2–V3=32.848;V1–V3=40.876。须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中,从第一透镜物侧面111至成像面17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29.578mm,光圈值(f-number)是2.0,EFL是1.2173mm,并且可提供高达83.51度的半视角(HFOV),如此可提供优良的成像质量。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111及像侧面112由于玻璃材质以球面制作较为简便,在此示例为球面。然而,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121及像侧面122、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131及像侧面132、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141及像侧面142、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151及像侧面152,共计十个非球面皆是依下列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其中:R表示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Z表示非球面的深度(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顶点的切面,两者间的垂直距离);Y表示非球面曲面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K为锥面系数(ConicConstant);a2i为第2i阶非球面系数。各个非球面的参数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5。另一方面,从图3当中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longitudinalsphericalaberration)(a)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5mm以内,故本第一较佳实施例确实明显改善不同波长的球差。其次,由于每一种波长所成的曲线彼此的距离皆很靠近,代表不同波长光线的成像位置已相当集中,因而使色像差获得明显改善。在弧矢(sagittal)方向的像散像差(astigmatismaberration)(b)、子午(tangential)方向的像散像差(c)的二个像散像差图示中,三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10mm内,说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能有效消除像差,此外,三种代表波长彼此间的距离已相当接近,代表轴上的色散也有明显的改善。畸变像差(distortionaberration)(d)则显示光学成像镜头1的畸变像差维持在±90%的范围内。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1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据此说明本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在提供高达83.51度的半视角的同时,仍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故本第一较佳实施例能在维持良好光学性能的条件下,提供宽广的拍摄角度。另请一并参考图6至图9,其中图6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8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图表,图9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非球面数据图表。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2,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2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2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如图6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2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210、一第二透镜220、一第三透镜230、一光圈200、一第四透镜240及一第五透镜250。第二实施例的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及第五透镜250的屈光率以及包括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211、221、231、241、25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212、222、232、242、252的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均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二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及空气间隙宽度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关于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2的各透镜的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隙的宽度,请参考图8,其中ALT/T4、|f3/f|、AAG/T5、T3/T5、|f1/f|+|f2/f|、T1/T5、AG34/T5、ALT/AG34、BFL/T4、AG34/T4、TTL/EFL、AG34/T2、V1–V2、V2–V3及V1–V3值分别为:ALT/T4=19.992;|f3/f|=10.187;AAG/T5=9.884;T3/T5=3.343;|f1/f|+|f2/f|=39.414;T1/T5=3.429;AG34/T5=0.897;ALT/AG34=10.637;BFL/T4=4.776;AG34/T4=1.880;TTL/EFL=32.234;AG34/T2=0.692;V1–V2=8.027;V2–V3=32.848;V1–V3=40.876。须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2中,从第一透镜物侧面211至成像面27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45.071mm,光圈值(f-number)是2.0,EFL是1.3982mm,并且可提供高达81.10度的半视角(HFOV),如此可提供优良的成像质量。另一方面,从图7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2在纵向球差(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变像差(d)的表现都十分良好。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2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在提供高达81.10度的半视角的同时,仍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故本实施例能在维持良好光学性能的条件下,提供宽广的拍摄角度。另请一并参考图10至图13,其中图10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1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12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图表,图13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非球面数据图表。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3,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3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3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如图10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3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310、一第二透镜320、一第三透镜330、一光圈300、一第四透镜340及一第五透镜350。第三实施例的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第四透镜340及第五透镜350的屈光率以及包括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311、321、331、35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312、322、332、342、352等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均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三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空气间隙宽度以及物侧面341的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第三实施例的第四透镜340的物侧面341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3411以及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3412。关于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3的各透镜的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隙的宽度,请参考图12,其中ALT/T4、|f3/f|、AAG/T5、T3/T5、|f1/f|+|f2/f|、T1/T5、AG34/T5、ALT/AG34、BFL/T4、AG34/T4、TTL/EFL、AG34/T2、V1–V2、V2–V3及V1–V3值分别为:ALT/T4=25.509;|f3/f|=9.854;AAG/T5=7.587;T3/T5=2.731;|f1/f|+|f2/f|=25.928;T1/T5=7.071;AG34/T5=0.735;ALT/AG34=17.496;BFL/T4=4.738;AG34/T4=1.458;TTL/EFL=33.025;AG34/T2=0.472;V1–V2=8.027;V2–V3=32.848;V1–V3=40.876。须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3中,从第一透镜物侧面311至成像面37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45.114mm,光圈值(f-number)是2.0,EFL是1.3660mm,并且可提供高达79.64度的半视角(HFOV),如此可提供优良的成像质量。另一方面,从图11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3在纵向球差(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变像差(d)的表现都十分良好。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3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在提供高达79.64度的半视角的同时,仍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故本实施例能在维持良好光学性能的条件下,提供宽广的拍摄角度。另请一并参考图14至图17,其中图14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5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16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图表,图17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非球面数据图表。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4,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4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4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如图14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4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410、一第二透镜420、一第三透镜430、一光圈400、一第四透镜440及一第五透镜450。第四实施例的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及第五透镜450的屈光率以及包括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411、421、431、45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412、422、432、442、452等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均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四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空气间隙宽度以及物侧面441的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第四实施例的第四透镜440的物侧面441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4411以及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4412。关于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4的各透镜的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隙的宽度,请参考图16,其中ALT/T4、|f3/f|、AAG/T5、T3/T5、|f1/f|+|f2/f|、T1/T5、AG34/T5、ALT/AG34、BFL/T4、AG34/T4、TTL/EFL、AG34/T2、V1–V2、V2–V3及V1–V3值分别为:ALT/T4=7.318;|f3/f|=11.571;AAG/T5=5.381;T3/T5=1.304;|f1/f|+|f2/f|=16.898;T1/T5=0.609;AG34/T5=1.538;ALT/AG34=2.766;BFL/T4=3.163;AG34/T4=2.646;TTL/EFL=22.898;AG34/T2=2.024;V1–V2=8.027;V2–V3=32.848;V1–V3=40.876。须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4中,从第一透镜物侧面411至成像面47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30.154mm,光圈值(f-number)是2.0,EFL是1.3169mm,并且可提供高达82.86度的半视角(HFOV),如此可提供优良的成像质量。另一方面,从图15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4在纵向球差(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变像差(d)的表现都十分良好。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4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在提供高达82.86度的半视角的同时,仍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故本实施例能在维持良好光学性能的条件下,提供宽广的拍摄角度。另请一并参考图18至图21,其中图18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9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20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图表,图21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非球面数据图表。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5,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5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5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如图18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5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510、一第二透镜520、一第三透镜530、一光圈500、一第四透镜540及一第五透镜550。第五实施例的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第三透镜530、第四透镜540及第五透镜550的屈光率以及包括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511、531、55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512、522、532、542、55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均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五实施例的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空气间隙宽度以及物侧面521、541的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第四实施例的第二透镜520的物侧面521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5211以及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之凸面部5212;第四透镜540的物侧面541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5411、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5412以及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与圆周附近区域之间的凸面部5413。关于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5的各透镜的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隙的宽度,请参考图20,其中ALT/T4、|f3/f|、AAG/T5、T3/T5、|f1/f|+|f2/f|、T1/T5、AG34/T5、ALT/AG34、BFL/T4、AG34/T4、TTL/EFL、AG34/T2、V1–V2、V2–V3及V1–V3值分别为:ALT/T4=49.841;|f3/f|=3.276;AAG/T5=2.713;T3/T5=3.044;|f1/f|+|f2/f|=19.192;T1/T5=0.353;AG34/T5=0.435;ALT/AG34=10.772;BFL/T4=15.041;AG34/T4=4.627;TTL/EFL=17.573;AG34/T2=2.215;V1–V2=8.027;V2–V3=32.848;V1–V3=40.876。须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5中,从第一透镜物侧面511至成像面57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28.982mm,光圈值(f-number)是2.0,EFL是1.6493mm,并且可提供高达77.59度的半视角(HFOV),如此可提供优良的成像质量。另一方面,从图19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5在纵向球差(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变像差(d)的表现都十分良好。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5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在提供高达77.59度的半视角的同时,仍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故本实施例能在维持良好光学性能的条件下,提供宽广的拍摄角度。另请一并参考图22至图25,其中图22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3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24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图表,图25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非球面数据图表。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6,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6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6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如图2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6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610、一第二透镜620、一第三透镜630、一光圈600、一第四透镜640及一第五透镜650。第六实施例的第一透镜610、第二透镜620、第三透镜630、第四透镜640及第五透镜650的屈光率以及包括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611、621、631、65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612、622、632、642、65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均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六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空气间隙宽度以及物侧面641的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第六实施例的第四透镜640的物侧面641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6411以及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6412。关于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6的各透镜的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隙的宽度,请参考图24,其中ALT/T4、|f3/f|、AAG/T5、T3/T5、|f1/f|+|f2/f|、T1/T5、AG34/T5、ALT/AG34、BFL/T4、AG34/T4、TTL/EFL、AG34/T2、V1–V2、V2–V3及V1–V3值分别为:ALT/T4=5.590;|f3/f|=5.400;AAG/T5=4.595;T3/T5=1.256;|f1/f|+|f2/f|=8.294;T1/T5=0.352;AG34/T5=2.125;ALT/AG34=1.629;BFL/T4=6.602;AG34/T4=3.432;TTL/EFL=6.718;AG34/T2=9.060;V1–V2=8.027;V2–V3=32.848;V1–V3=40.876。须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6中,从第一透镜物侧面611至成像面67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15.535mm,光圈值(f-number)是2.0,EFL是2.3126mm,并且可提供高达60.31度的半视角(HFOV),如此可缩短镜头长度并提供优良的成像质量。另一方面,从图23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6在纵向球差(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变像差(d)的表现都十分良好。因此,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6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的镜头长度较短,还能在提供高达60.31度的半视角的同时,仍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故本实施例能在维持良好光学性能的条件下,提供宽广的拍摄角度。另请一并参考图26至图29,其中图26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7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28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图表,图29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非球面数据图表。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7,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7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7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如图26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7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710、一第二透镜720、一第三透镜730、一光圈700、一第四透镜740及一第五透镜750。第七实施例的第一透镜710、第二透镜720、第三透镜730、第四透镜740及第五透镜750的屈光率以及包括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711、731、741、75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712、722、732、742、75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均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七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空气间隙宽度以及物侧面721的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第七实施例的第二透镜720的物侧面721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7211以及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7212。关于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7的各透镜的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隙的宽度,请参考图28,其中ALT/T4、|f3/f|、AAG/T5、T3/T5、|f1/f|+|f2/f|、T1/T5、AG34/T5、ALT/AG34、BFL/T4、AG34/T4、TTL/EFL、AG34/T2、V1–V2、V2–V3及V1–V3值分别为:ALT/T4=13.571;|f3/f|=11.091;AAG/T5=11.265;T3/T5=1.358;|f1/f|+|f2/f|=13.610;T1/T5=0.950;AG34/T5=4.524;ALT/AG34=0.965;BFL/T4=12.613;AG34/T4=14.068;TTL/EFL=17.194;AG34/T2=6.156;V1–V2=7.868;V2–V3=29.621;V1–V3=37.490。须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7中,从第一透镜物侧面711至成像面77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29.003mm,光圈值(f-number)是2.0,EFL是1.6867mm,并且可提供高达77.72度的半视角(HFOV),如此可提供优良的成像质量。另一方面,从图27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7在纵向球差(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变像差(d)的表现都十分良好。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7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在提供高达77.72度的半视角的同时,仍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故本实施例能在维持良好光学性能的条件下,提供宽广的拍摄角度。另请一并参考图30至图33,其中图30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1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32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图表,图33是依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非球面数据图表。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8,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8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8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如图30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8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810、一第二透镜820、一第三透镜830、一光圈800、一第四透镜840及一第五透镜850。第八实施例的第一透镜810、第二透镜820、第三透镜830、第四透镜840及第五透镜850的屈光率以及包括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811、821、831、841、85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812、822、832、842、85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均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八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空气间隙宽度以及物侧面821的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第八实施例的第二透镜820的物侧面821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8211以及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8212。关于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8的各透镜的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隙的宽度,请参考图32,其中ALT/T4、|f3/f|、AAG/T5、T3/T5、|f1/f|+|f2/f|、T1/T5、AG34/T5、ALT/AG34、BFL/T4、AG34/T4、TTL/EFL、AG34/T2、V1–V2、V2–V3及V1–V3值分别为:ALT/T4=17.072;|f3/f|=10.478;AAG/T5=11.479;T3/T5=1.426;|f1/f|+|f2/f|=13.815;T1/T5=1.018;AG34/T5=4.438;ALT/AG34=1.116;BFL/T4=14.635;AG34/T4=15.296;TTL/EFL=17.294;AG34/T2=3.640;V1–V2=7.868;V2–V3=32.372;V1–V3=40.240。须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8中,从第一透镜物侧面811至成像面87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29.002mm,光圈值(f-number)是2.0,EFL是1.6770mm,并且可提供高达76.60度的半视角(HFOV),如此可提供优良的成像质量。另一方面,从图31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8在纵向球差(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变像差(d)的表现都十分良好。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8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在提供高达76.60度的半视角的同时,仍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故本实施例能在维持良好光学性能的条件下,提供宽广的拍摄角度。另请一并参考图34至图37,其中图34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五片式透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5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36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图表,图37是依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镜片的非球面数据图表。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标号标示出相似的组件,唯在此使用的标号开头改为9,例如第三透镜物侧面为931,第三透镜像侧面为932,其它组件标号在此不再赘述。如图34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9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910、一第二透镜920、一第三透镜930、一光圈900、一第四透镜940及一第五透镜950。第九实施例的第一透镜910、第二透镜920、第三透镜930、第四透镜940及第五透镜950的屈光率以及包括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911、921、95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912、922、932、942、952的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均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九实施例的各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空气间隙宽度以及物侧面921、931、941的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第九实施例的第二透镜920的物侧面921包括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9211以及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9212,第三透镜930的物侧面931为一凸面,且第四透镜940的物侧面941为一凹面。关于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9的各透镜的各光学特性及各空气间隙的宽度,请参考图36,其中ALT/T4、|f3/f|、AAG/T5、T3/T5、|f1/f|+|f2/f|、T1/T5、AG34/T5、ALT/AG34、BFL/T4、AG34/T4、TTL/EFL、AG34/T2、V1–V2、V2–V3及V1–V3值分别为:ALT/T4=9.700;|f3/f|=4.141;AAG/T5=4.437;T3/T5=2.106;|f1/f|+|f2/f|=9.983;T1/T5=0.928;AG34/T5=0.979;ALT/AG34=5.400;BFL/T4=4.478;AG34/T4=1.796;TTL/EFL=15.350;AG34/T2=1.383;V1–V2=-6.490;V2–V3=32.848;V1–V3=26.358。须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9中,从第一透镜物侧面911至成像面97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20.613mm,光圈值(f-number)是2.0,EFL是1.6770mm,并且可提供高达83.64度的半视角(HFOV),如此可提供优良的成像质量。另一方面,从图35当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9在纵向球差(a)、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b)、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c)、或畸变像差(d)的表现都十分良好。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9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在提供高达83.64度的半视角的同时,仍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故本实施例能在维持良好光学性能的条件下,提供宽广的拍摄角度。另请参考图38所表示的以上九个实施例的ALT/T4、|f3/f|、AAG/T5、T3/T5、|f1/f|+|f2/f|、T1/T5、AG34/T5、ALT/AG34、BFL/T4、AG34/T4、TTL/EFL、AG34/T2、V1–V2、V2–V3及V1–V3值,可看出本发明的光学成像镜头确实可满足前述条件式(1)、条件式(2)、条件式(3)、条件式(4)、条件式(5)、条件式(6)、条件式(7)、条件式(8)、条件式(9)、条件式(10)、条件式(11)、条件式(12)、条件式(13)、条件式(14)及/或条件式(15)。请参阅图39,为应用前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20的一第一较佳实施例,摄像装置20包含一机壳21及一安装在机壳21内的影像模块22。在此仅是以行车记录器为例说明摄像装置20,但摄像装置20的型式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摄像装置20还可包括但不限于游戏机、倒车摄影机、广角相机等。如图中所示,影像模块22内具有一焦距为固定不变的光学成像镜头,其包括一如前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如在此示例性地选用前述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一用于供光学成像镜头1设置的镜筒23、一用于供镜筒23设置的模块后座单元(modulehousingunit)24、一供该模块后座单元设置的基板172及一设置于光学成像镜头1像侧的影像传感器171。成像面170是形成于影像传感器171。须注意的是,本实施例虽显示滤光件160,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省略滤光件160的结构,并不以滤光件160的必要为限,且机壳21、镜筒23、及/或模块后座单元24可为单一组件或多个组件组装而成,无须限定于此;其次,是本实施例所使用的影像传感器171是采用板上连接式芯片封装(ChiponBoard,COB)的封装方式直接连接在基板172上,和传统芯片尺寸封装(ChipScalePackage,CSP)的封装方式的差别在于板上连接式芯片封装不需使用保护玻璃(coverglass),因此在光学成像镜头1中并不需要在影像传感器171之前设置保护玻璃,然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整体具有屈光率的五片式透镜110、120、130、140、150示例性地是以相对两透镜之间分别存在一空气间隙的方式设置于镜筒23内。由于在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中,从第一透镜物侧面111至成像面17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29.578mm,光圈值(f-number)是2.0,EFL是1.2173mm,并且可提供高达83.51度的半视角(HFOV),如此可提供优良的成像质量。因此,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20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在提供高达83.51度的半视角的同时,仍能有效提供较佳的成像质量,故能同时提供良好光学性能与宽广的拍摄角度。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发明的摄像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通过控制五片透镜各透镜的细部结构的设计,以维持良好光学性能,并有效拓宽拍摄角度。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发明,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发明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