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87269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具备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以及第5透镜组,

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的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4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5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

在进行对焦时,所述第3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30<(-f2)/ft<0.120

其中,

f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的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向物体侧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2.970<f3/fw<10.000

其中,

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10<(d4t-d4w)/f4<1.000

其中,

d4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d4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10<(d5it-d5iw)/(d3it-d3iw)<1.000

其中,

d3i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d3i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d5i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d5i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倍光学系统具备孔径光阑,

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的变倍时,所述孔径光阑与所述第4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不变。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所述第3透镜组向像侧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的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增加。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的变倍时,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减少。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5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2.700<(d1it-d1iw)/fw<10.000

其中,

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d1i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d1i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300<f3/f4<1.500

其中,

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10<f3/ft<0.650

其中,

f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倍光学系统具备孔径光阑,

所述孔径光阑沿着光轴配置在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

15.一种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

16.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具备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以及第5透镜组,

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的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4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5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

在进行对焦时,所述第3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2.970<f3/fw<10.000

其中,

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2.700<(d1it-d1iw)/fw<10.000

其中,

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d1i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d1i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10<(d5it-d5iw)/(d3it-d3iw)<1.000

其中,

d3i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d3i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d5i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d5i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300<f3/f4<1.500

其中,

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

20.一种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

21.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具备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以及第5透镜组,

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的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4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5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

在进行对焦时,所述第3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10<(d4t-d4w)/f4<1.000

其中,

d4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d4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2.970<f3/fw<10.000

其中,

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2.700<(d1it-d1iw)/fw<10.000

其中,

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d1i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d1i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10<f3/ft<0.650

其中,

f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25.一种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

26.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具备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以及第5透镜组,

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的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4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5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

在进行对焦时,所述第3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10<(d5it-d5iw)/(d3it-d3iw)<1.000

其中,

d3i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d3i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d5i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d5i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010<(d4t-d4w)/f4<1.000

其中,

d4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d4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0.300<f3/f4<1.500

其中,

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

29.一种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26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

30.一种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具备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以及第5透镜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以如下方式构成:

所述第2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的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4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并且所述第5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

在进行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所述第3透镜组,

0.030<(-f2)/ft<0.120

其中,

f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满足以下的条件式的方式构成:

2.970<f3/fw<10.000

其中,

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满足以下的条件式的方式构成:

0.010<(d4t-d4w)/f4<1.000

其中,

d4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d4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

33.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满足以下的条件式的方式构成:

0.010<(d5it-d5iw)/(d3it-d3iw)<1.000

其中,

d3i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d3i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d5i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d5i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34.一种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具备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以及第5透镜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以如下方式构成:

所述第3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的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4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并且所述第5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

在进行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所述第3透镜组,

2.970<f3/fw<10.000

其中,

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满足以下的条件式的方式构成:

2.700<(d1it-d1iw)/fw<10.000

其中,

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d1i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d1i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3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满足以下的条件式的方式构成:

0.300<f3/f4<1.500

其中,

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

37.一种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具备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以及第5透镜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以如下方式构成:

所述第4透镜组和所述第5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的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4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并且所述第5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

在进行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所述第3透镜组,

0.010<(d4t-d4w)/f4<1.000

其中,

d4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d4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

以满足以下的条件式的方式构成:

0.010<f3/ft<0.650

其中,

f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焦距

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39.一种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具备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以及第5透镜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以如下方式构成:

所述第3透镜组和所述第5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的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4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并且所述第5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

在进行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所述第3透镜组,

0.010<(d5it-d5iw)/(d3it-d3iw)<1.000

其中,

d3i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d3i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d5i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d5i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