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重构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49207发布日期:2018-06-08 21:27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可重构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移动装置。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能自由地调节其显示器的尺寸的可重构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

近来,诸如视频点播(VOD)、云游戏等的流内容的消费增加。此外,在社交网络服务(SNS)中,与文本相比,图像和视频的使用正在逐渐地增加。根据内容的消费模式的变化,诸如智能电话的移动装置的显示器的尺寸正变得大于5英寸。类似地反映该趋势地,具有大于6英寸的显示器尺寸的平板手机也已出现。

因为具有大尺寸屏幕的移动装置的整个尺寸更大,所以移动装置的可携性的便利已减少。为了解决此问题,已经发展了通过减小除液晶显示器(LCD)之外的边框和周围部分的面积而减小移动装置的整个尺寸的技术。然而,该技术具有以下限制:移动装置的整个尺寸不能被减小得小于LCD的尺寸。

为了解决该问题,正在发展能被折叠或包裹的柔性LCD。然而,因为当折叠柔性LCD时柔性LCD的折叠部分由于柔性LCD的技术限制而需要具有大的半径,所以难以减小移动装置的厚度。

因此,期望发展具有在使用时有利的大屏幕并具有能减小到对于运输最小的尺寸的移动装置。

以上信息作为背景信息被提出仅为了帮助对本公开的理解。至于以上内容中的任何是否可适用于关于本公开的现有技术,没有做出决定且没有进行主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方面是解决至少上述的问题和/或缺点并提供至少下述的优点。因此,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重构移动装置,其屏幕能在使用时伸展使得屏幕的尺寸最大并且其屏幕能在携带时被折叠使得屏幕的尺寸最小。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重构移动装置。该可重构移动装置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设置在第一主体的一侧并相对于第一主体可移动;多级支撑件,提供在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并包括至少两个支撑构件,所述至少两个支撑构件根据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移动而被插入并接收在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中的至少一个中;屏幕,提供在多级支撑件中并根据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移动而被卷绕或展开;以及投影仪,提供在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中的至少一个中并朝屏幕投影图像。

构成多级支撑件的所述至少两个支撑构件的一半可以被插入在第一主体中,并且另一半可以被插入在第二主体中。

当第一主体的侧表面和第二主体的侧表面彼此接触时,多级支撑件和屏幕可以不暴露于外部,当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分离时,多级支撑件和屏幕可以暴露于外部。

投影仪可以设置在屏幕上方。

投影仪可以包括将图像投影到屏幕的第一部分上的第一投影仪以及将图像投影到屏幕的第二部分上的第二投影仪。

投影仪可以设置在屏幕下方。

第一主体可以配备有屏幕卷绕部分,屏幕以卷绕状态被接收在该屏幕卷绕部分中。

第一主体可以配备有第一屏幕卷绕部分,屏幕的一半被卷绕并接收在第一屏幕卷绕部分中,第二主体可以配备有第二屏幕卷绕部分,屏幕的剩余一半被卷绕并接收在第二屏幕卷绕部分中。

屏幕可以包括顺序层叠的支撑层、反射层、着色层和抗反射层。

反射层可以包括多个倾斜表面以反射从投影仪投影的光。

屏幕可以包括顺序层叠的棱镜保护层、棱镜层、支撑层、着色层和抗反射层。

投影仪可以包括投影光的投影部分、以及将从投影部分出来的光反射到屏幕的反射构件。

反射构件可以包括非球面镜。屏幕可以包括触摸感测层。

触摸感测层可以包括与屏幕的中间区域对应的发射(Tx)电极以及提供在Tx电极的四侧的四个接收(Rx)电极。

Tx电极和Rx电极可以被提供在同一侧。

触摸感测层可以包括提供在Tx电极的中间的Rx电极。

触摸感测层的左Rx电极可以设置在第一主体中,并且右Rx电极可以设置在第二主体中。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可重构移动装置。该可重构移动装置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配置为根据屏幕在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暴露的尺寸而调节由投影仪投影的图像的尺寸。

屏幕可以包括顺序层叠的棱镜保护层、棱镜层、支撑层、以及在空中图像(AI)板层、双凸透镜层和视差屏障层中的一个。

本公开的另外的方面、优点和显著特征将由以下结合附图公开了本公开的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本公开的某些实施方式的以上及另外的方面、特征和优点将由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更加明显,附图中:

图1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视图;

图1B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当图1A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屏幕被折叠为一半可见时图1A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视图;

图1C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当图1A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屏幕被完全折叠时图1A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视图;

图2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图1A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2B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当可重构移动装置的一端被部分折叠时图2A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2C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图2A的可重构移动装置被完全折叠的侧视图;

图3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3B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当可重构移动装置的相反两端被部分折叠时图3A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3C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图3A的可重构移动装置被完全折叠的侧视图;

图3D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当可重构移动装置的一端被折叠时图3A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图4的可重构移动装置中使用的屏幕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功能框图;

图8A至8C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依据可重构移动装置的伸展和收缩的位置检测传感器的位置的视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屏幕的触摸感测层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应用图9的触摸感测层的图5的屏幕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屏幕的另一触摸感测层的俯视图;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图4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剖视图,其中屏幕的触摸感测层的接收电极被提供在主体中;

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图6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剖视图,其中屏幕的触摸感测层的接收电极被提供在主体中;

图14A至14D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中使用的投影仪的各种各样的结构的视图;

图15A和15B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中使用的可折叠反射构件的操作的视图;

图16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另一示例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图16的可重构移动装置中使用的屏幕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1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应用图9的触摸感测层的图17的屏幕的局部剖视图;

图19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图16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能够显示三维(3D)图像的屏幕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19B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图19A的空中图像(AI)板层的局部俯视图;

图2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图16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能够显示3D图像的另一屏幕的局部剖视图;以及

图2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图16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能够显示3D图像的又一屏幕的局部剖视图。

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将被理解为是指相同的部分、部件和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以下参照附图的描述以帮助全面理解如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公开的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其包括各种各样的具体细节以帮助理解,但是这些将被认为仅是示例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以进行对这里描述的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的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背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此外,为了清楚和简洁,可以省略对公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在下面的描述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词语不限于书面含义,而是仅被发明人用来使得能够清楚且一致地理解本公开。因此,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显的是,以下对本公开的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的描述被提供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不是为了限制如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公开的目的。

将理解,单数形式“一”和“该”包括复数指代物,除非上下文清楚地另行指示。因此,例如,对“一部件表面”的引用包括对一个或更多个这样的表面的引用。

术语“第一”、“第二”等可以用于描述不同的部件,但是这些部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部件与另外的部件区分开。

在以下的公开内容中,术语“包括”和“由……组成”表示在本说明书中记载的特征、数字、步骤、操作、部件、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另外的特征、数字、步骤、操作、部件、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其的可能性。

图1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视图。图1B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当图1A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屏幕被折叠为一半可见时图1A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视图。图1C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当图1A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屏幕被完全折叠时图1A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视图。图2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图1A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侧视图。图2B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当可重构移动装置的一端被部分折叠时图2A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侧视图。图2C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图2A的可重构移动装置被完全折叠的侧视图。

参照图1A至1C及图2A至2C,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1可以包括第一主体10、第二主体20、多级支撑件30和屏幕40。

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形成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外观的一部分。换言之,第一主体10形成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一个端部,并且第二主体20形成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另一端部。更详细地,第二主体20设置在第一主体10的一侧,并相对于第一主体10可移动。因此,当可重构移动装置1处于折叠状态时,仅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暴露于外部。

多级支撑件30被提供在第一主体10与第二主体20之间,并包括至少两个支撑构件,该至少两个支撑构件能根据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的移动而重叠地插入并容纳在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中的至少一个内部。

例如,参照图2A,多级支撑件30可以包括能插入到第二主体20的内部中或从第二主体20的内部伸展的第一支撑构件31、能插入到第一支撑构件31的内部中或从第一支撑构件31的内部伸展的第二支撑构件32、能插入到第二支撑构件32的内部中或从第二支撑构件32的内部伸展的第三支撑构件33、以及能插入到第三支撑构件33的内部中或从第三支撑构件33的内部伸展的第四支撑构件34。

第一支撑构件31形成为具有比第二主体20的长度L更短的长度L1。当第一支撑构件31完全插入到第二主体20中时,第一支撑构件31不暴露于第二主体20的外部。此外,因为第一支撑构件31的内端形成为钩在第二主体20的端部上,所以当从第二主体20拉出并伸展第一支撑构件31时,第一支撑构件31不与第二主体20分离。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构件31形成为使得,当第一支撑构件31完全插入到第二主体20中时,第一支撑构件31的外端31a与第二主体20的端部20a对准。

第二支撑构件32形成为具有与第一支撑构件31的长度L1相同或比其更短的长度L2。当第二支撑构件32完全插入到第一支撑构件31中时,第二支撑构件32不暴露于第一支撑构件31的外部。因此,当第一支撑构件31完全插入到第二主体20中时,第二支撑构件32也不暴露于第二主体20的外部。因为第二支撑构件32的内端形成为钩在第一支撑构件31的外端31a上,所以当从第一支撑构件31拉出并伸展第二支撑构件32时,第二支撑构件32不与第一支撑构件31分离。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构件32形成为使得,当第二支撑构件32完全插入到第一支撑构件31中时,第二支撑构件32的外端32a与第一支撑构件31的外端31a对准。因此,当第一支撑构件31完全插入到第二主体20中并且第二支撑构件32完全插入到第一支撑构件31中时,第二支撑构件32的外端32a与第二主体20的端部20a对准。如图2B所示,当第一支撑构件31和第二支撑构件32完全插入到第二主体20中时,仅第三支撑构件33和第四支撑构件34暴露在第一主体10与第二主体20之间。

第三支撑构件33形成为具有与第二支撑构件32的长度L2相同或比其更短的长度L3。当第三支撑构件33完全插入到第二支撑构件32中时,第三支撑构件33不暴露于第二支撑构件32的外部。因此,当第二支撑构件32完全插入到第二主体20中时,第三支撑构件33也不暴露于第二主体20的外部。因为第三支撑构件33的内端形成为钩在第二支撑构件32的外端32a上,所以当从第二支撑构件32拉出并伸展第三支撑构件33时,第三支撑构件33不与第二支撑构件32分离。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支撑构件33形成为使得,当第三支撑构件33完全插入到第二支撑构件32中时,第三支撑构件33的外端33a与第二支撑构件32的外端32a对准。因此,当第一支撑构件31完全插入到第二主体20中、第二支撑构件32完全插入到第一支撑构件31中且第三支撑构件33完全插入到第二支撑构件32中时,第三支撑构件33的外端33a与第二主体20的端部20a对准。

第四支撑构件34形成为具有与第三支撑构件33的长度L3相同或比其更短的长度L4。当第四支撑构件34完全插入到第三支撑构件33中时,第四支撑构件34不暴露于第三支撑构件33的外部。因此,当第三支撑构件33完全插入到第二主体20中时,第四支撑构件34也不暴露于第二主体20的外部。因为第四支撑构件34的内端形成为钩在第三支撑构件33的外端33a上,所以当从第三支撑构件33拉出并伸展第四支撑构件34时,第四支撑构件34不与第三支撑构件33分离。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支撑构件34形成为使得,当第四支撑构件34完全插入到第三支撑构件33中时,第四支撑构件34的外端34a与第三支撑构件33的外端33a对准。因此,如图2C所示,当第一支撑构件31完全插入到第二主体32中、第二支撑构件32完全插入到第一支撑构件31中、第三支撑构件33完全插入到第二支撑构件32中且第四支撑构件34完全插入到第三支撑构件33中时,第四支撑构件34的外端34a与第二主体20的端部20a对准。

第二主体20形成为基本上长方体容器的形状,并配备有第一支撑构件31插入到其中和从其被拉出的敞开侧。第四支撑构件34的外端34a固定到第一主体10。因此,如图2C所示,当第一支撑构件31、第二支撑构件32、第三支撑构件33和第四支撑构件34的全部插入到第二主体20中时,第二主体20的一个侧表面和第一主体10的一个侧表面彼此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C所示,屏幕40和多级支撑件30不暴露于外部。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具有多级支撑件30的可重构移动装置1中,当多级支撑件30如图1A所示地完全伸展时,屏幕40的尺寸增大到最大,当多级支撑件30如图1C所示地收缩而不可见时,屏幕40不被暴露。

多级支撑件30可以形成为手动或自动地伸展或收缩。如果多级支撑件30的第一支撑构件31、第二支撑构件32、第三支撑构件33和第四支撑构件34配置为自动地移动,则包括电动机的驱动单元91(见图7)可以设置在第一主体10或第二主体20的内部中。

构成多级支撑件30的第一支撑构件31、第二支撑构件32、第三支撑构件33和第四支撑构件34被构造为具有敞开的顶表面,使得提供在第一支撑构件31、第二支撑构件32、第三支撑构件33和第四支撑构件34内的屏幕40被暴露。

在以上描述中,构成多级支撑件30的第一支撑构件31、第二支撑构件32、第三支撑构件33和第四支撑构件34的全部被插入并接收在第二主体20的内部中。然而,多级支撑件30的结构不限于此。多级支撑件30可以形成为使得,多级支撑件30的一些支撑构件被接收在第一主体10中并且其余的支撑构件被接收在第二主体20中。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3A至3D描述配备有具有不同结构的多级支撑件的可重构移动装置。

图3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侧视图。图3B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当可重构移动装置的相反两端被部分折叠时图3A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侧视图。图3C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图3A的可重构移动装置被完全折叠的侧视图。图3D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当可重构移动装置的一端被折叠一半时图3A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侧视图。

参照图3A,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多级支撑件30'被提供在第一主体10与第二主体20之间。多级支撑件30'包括能插入到第一主体10的内部中或从第一主体10的内部伸展的左支撑构件31'、能插入到第二主体20的内部中或从第二主体20的内部伸展的右支撑构件32'、以及能被接收在左支撑构件31'和右支撑构件32'两者中的中间支撑构件33'。

左支撑构件31'形成为具有比第一主体10的长度更短的长度。当左支撑构件31'完全插入到第一主体10中时,左支撑构件31'不暴露于第一主体10的外部。此外,因为左支撑构件31'的内端形成为钩在第一主体10的一端上,所以当左支撑构件31'从第一主体10伸展时,左支撑构件31'不与第一主体10分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左支撑构件31'形成为使得,当左支撑构件31'完全插入到第一主体10中时,左支撑构件31'的外端与第一主体10的一端对准。

右支撑构件32'形成为具有比第二主体20的长度更短的长度。当右支撑构件32'完全插入到第二主体20中时,右支撑构件32'不暴露于第二主体20的外部。此外,因为右支撑构件32'的内端形成为钩在第二主体10的一端上,所以当右支撑构件32'从第二主体20伸展时,右支撑构件32'不与第二主体20分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右支撑构件32'形成为使得,当右支撑构件32'完全插入到第二主体20中时,右支撑构件32'的外端与第二主体20的一端对准。

中间支撑构件33'形成为使得,中间支撑构件33'的一部分插入到左支撑构件31'中并且中间支撑构件33'的其余部分插入到右支撑构件32'中。更详细地,中间支撑构件33'的左半部33'-1插入到左支撑构件31'中,并且中间支撑构件33'的右半部33'-2插入到右支撑构件32'中。当中间支撑构件33'插入到左支撑构件31'和右支撑构件32'中时,第一主体10的一个侧表面和第二主体20的一个侧表面彼此接触。

因此,当构成多级支撑件30'的左支撑构件31'、右支撑构件32'和中间支撑构件33'如图3A所示地完全伸展时,屏幕40可以以最大尺寸被暴露。

当多级支撑件30'的左支撑构件31'插入到第一主体10中并且右支撑构件32'插入到第二主体20中时,屏幕40可以以一半尺寸被暴露,如图3B所示。

当多级支撑件30'的左支撑构件31'插入到第一主体10中、中间支撑构件33'的左半部33'-1插入到左支撑构件31'中、右支撑构件32'插入到第二主体20中并且中间支撑构件33'的右半部33'-2插入到右支撑构件32'中时,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彼此接触使得屏幕40不暴露于外部,如图3C所示。

此外,当多级支撑件30'的左支撑构件31'插入到第一主体10中并且中间支撑构件33'的左半部33'-1插入到左支撑构件31'中时,屏幕40的仅一半可以被暴露,如图3D所示。

左支撑构件31'、中间支撑构件33'和右支撑构件32'形成为具有敞开的顶表面,使得提供在左支撑构件31'、中间支撑构件33'和右支撑构件32'内的屏幕40被暴露。

屏幕40是在此显示由下面将描述的投影仪投影的图像的地方。屏幕40设置为根据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的移动而被暴露于外部或被接收在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的内部中。例如,第一主体10可以配备有屏幕40的一半卷绕在其中的第一屏幕卷绕部分,并且第二主体20可以配备有屏幕40的另一半卷绕在其中的第二屏幕卷绕部分。因此,当多级支撑件30伸展为使得第一主体10远离第二主体20时,卷绕在第一屏幕卷绕部分和第二屏幕卷绕部分中的屏幕40展开以通过多级支撑件30的敞开的顶表面暴露在第一主体10与第二主体20之间。当多级支撑件30完全伸展时,也就是当第一支撑构件31、第二支撑构件32、第三支撑构件33和第四支撑构件34完全伸展时,屏幕40被暴露到最大。此时,屏幕40由多级支撑件30的下部支撑。

当多级支撑件30开始收缩使得第一主体10接近第二主体20时,屏幕40的相反两端开始卷绕在第一屏幕卷绕部分和第二屏幕卷绕部分中。如图2C所示,当多级支撑件30完全收缩时,也就是当第一支撑构件31、第二支撑构件32、第三支撑构件33和第四支撑构件34完全重叠时,多级支撑件30位于第二主体20内并且第一主体10与第二主体20接触,使得屏幕40不暴露于外部。此时,屏幕40的大部分被接收在第一屏幕卷绕部分和第二屏幕卷绕部分中。第一屏幕卷绕部分和第二屏幕卷绕部分可以形成为根据多级支撑件30的收缩和伸展而自动地卷绕或展开屏幕40。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4和5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屏幕40和投影仪的布置。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图4的可重构移动装置中使用的屏幕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参照图4,屏幕40设置在多级支撑件30的下部的顶表面上并由多级支撑件30支撑。第一屏幕卷绕部分41和第二屏幕卷绕部分42被提供在屏幕40的左侧和右侧。第一屏幕卷绕部分41被提供在第一主体10内,第二屏幕卷绕部分42被提供在第二主体20内。

第一投影仪51被提供在屏幕40的一端上方,第二投影仪52被提供在屏幕40的另一端上方。更详细地,第一投影仪51被提供在第一主体10中以将图像投影到完全伸展的屏幕40的左半部40-1上,第二投影仪52被提供在第二主体20中以将图像投影到完全伸展的屏幕40的右半部40-2上。

第一投影仪51具有短的焦距以在其中第一投影仪51与屏幕40间隔开小于第一主体10的厚度的距离的状态下将图像聚焦在屏幕40上。因为除第二投影仪52设置在第二主体20中并将图像投影到屏幕40的右半部40-2上之外第二投影仪52具有与第一投影仪51相同的功能,所以第二投影仪52具有像第一投影仪51一样的短的焦距。此外,如果两个投影仪51和52如本实施方式地基于屏幕40的中心线将屏幕40分成两个区域来投影图像,则可以减小投影仪51和52的每个的投影面积和到屏幕40的焦距,从而可以使投影仪51和52小型化。

当第一投影仪51从屏幕40的左上侧朝屏幕40的顶表面投影图像时,屏幕40朝多级支撑件30的顶部,即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前侧,反射投影的图像。当第二投影仪52从屏幕40的右上侧朝屏幕40的顶表面投影图像时,屏幕40朝多级支撑件30的顶部,即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前侧,反射投影的图像。因此,屏幕40形成为朝前侧反射来自第一投影仪51和第二投影仪52的入射图像。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5更详细地描述屏幕40的结构。

参照图5,屏幕40可以包括支撑层401、反射层402、着色层404和抗反射层405。

支撑层401形成为支撑反射层402。支撑层401可以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形成。作为另一示例,支撑层401可以形成为由两个重叠的硅膜形成并配备有接收在该两个硅膜之间的电流变流体的硅包膜(envelope)。在这种情况下,当预定电压被施加到支撑层401时,硅包膜被硬化使得支撑层401的刚度可以被选择性地控制。

反射层402被提供在支撑层401的顶表面上,并形成为朝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前侧反射来自第一投影仪51和第二投影仪52的投影图像。更详细地,反射层402包括彼此平行布置的多个反射凸起403。多个反射凸起403的每个基本上形成为具有直角三角形的剖面的三角柱形状,并设置为使得其倾斜表面403-1面对第一投影仪51或第二主体20。例如,反射层402的与屏幕40的左半部对应的多个反射凸起403形成为使得倾斜表面403-1面对第一投影仪51,并且反射层402的与屏幕40的右半部对应的多个反射凸起403形成为使得倾斜表面403-1面对第二投影仪52。此外,反射凸起403的倾斜表面403-1可以形成为具有与入射角对应的角度θ,从而朝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前侧反射入射光。

反射层402的多个反射凸起403的倾斜表面403-1可以形成为具有导致反射光在预定角度范围被散射的散射层406。散射层406可以由银层406-1和防氧化层406-2构成。银层406-1涂覆在反射凸起403的倾斜表面403-1上,并且防氧化层406-2涂覆在银层406-1上。换言之,银层406-1和防氧化层406-2形成为层叠的结构。银层406-1可以由银形成,防氧化层406-2可以由SiO2形成。作为另一示例,散射层406可以由铝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形成防氧化层406-2。

着色层404形成在反射层402上以扩散在反射层402中反射的反射光。着色层404可以通过在反射层402的顶表面上涂覆能扩散反射光的材料而形成。

抗反射层405形成为阻挡外部光在屏幕40上反射。因此,抗反射层405可以防止由第一投影仪51和第二投影仪52投影并由反射层402反射的图像由于外部光的反射而不被看到。

如上所述的支撑层401、反射层402、着色层404和抗反射层405可以依次地层叠,从而形成屏幕40。

在以上描述中,可重构移动装置1包括两个投影仪51和52。然而,可重构移动装置1可以构造为包括一个投影仪53,如图6所示。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剖视图。

参照图6,投影仪53在第一主体10内设置在屏幕卷绕部分43上方。此时,投影仪53形成为当屏幕40完全展开时在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屏幕40的整个区域上投影图像。

屏幕卷绕部分43在第一主体10内设置在投影仪53下方,并形成为根据提供在第一主体10与第二主体20之间的多级支撑件30的收缩和伸展而卷绕或展开屏幕40。

如图6所示的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第一主体10、第二主体20、多级支撑件30和屏幕40与如上所述的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那些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描述。

控制器可以形成为控制可重构移动装置1。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7更详细地描述可重构移动装置的控制器。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功能框图。供参考,为了描述和图示的方便,图7未显示用于实现可重构移动装置的一般功能的部件,但是控制器可以形成为控制实现可重构移动装置的一般功能的部件。控制器可以形成为设置在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中的至少一个中的电子电路板。

参照图7,控制器90控制驱动单元91以及投影仪51和52,并从位置检测传感器60和触摸感测层70接收控制信号。

驱动单元91导致如上所述的多级支撑件30伸展或收缩,从而控制屏幕40的展开程度。控制器90根据用户的选择控制驱动单元91,从而允许多级支撑件30伸展或收缩。因此,控制器90可以控制驱动单元91,使得屏幕40如图1A所示地被完全展开、屏幕40如图1B所示地被展开一半、或者屏幕40如图1C所示地被完全折叠。如果多级支撑件30形成为手动操作,则在可重构移动装置1中不提供或不使用驱动单元91。

此外,控制器90控制投影仪51和52在屏幕40上投影图像。因为如图4所示的可重构移动装置1包括两个投影仪51和52,所以控制器90控制第一投影仪51和第二投影仪52将图像投影到屏幕40上。

具体地,控制器90可以形成为根据屏幕40暴露在第一主体10与第二主体20之间的尺寸而调节将由第一投影仪51和第二投影仪52投影在屏幕40上的图像的尺寸。

为此,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1可以包括位置检测传感器60,其允许控制器90识别屏幕40的尺寸。

因为屏幕40的尺寸根据多级支撑件30的多个支撑构件31、32、33和34伸展或收缩的状态来确定,所以位置检测传感器60可以设置在多级支撑件30中。或者,编码器(未示出)可以设置在第一屏幕卷绕部分41和第二屏幕卷绕部分42中以检测暴露的屏幕40的尺寸。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8A至8C描述提供在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多级支撑件30中的位置检测传感器60。

图8A至8C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依据可重构移动装置的伸展和收缩的位置检测传感器的位置的视图。

参照图8A,位置检测传感器60可以包括两个霍尔传感器61和62。这两个霍尔传感器,即第一霍尔传感器61和第二霍尔传感器62,被提供在第一主体10中。第一磁体63被提供在多级支撑件30的第二支撑构件32的边框32a的与第三支撑构件33的边框33a面对的端部中。此外,第二磁体64和第三磁体65被提供在第二主体20的与第一支撑构件31的边框31a相邻的部分中。第一霍尔传感器61和第二霍尔传感器62被配置为当磁体64、65和66在一定距离内接近时输出信号。

因此,当屏幕40如图8A所示地被完全展开时,第一磁体63位于屏幕40的中间,并且第二磁体64和第三磁体65位于第二主体20中,使得提供在第一主体10中的第一霍尔传感器61和第二霍尔传感器62未检测到第一磁体63、第二磁体64和第三磁体65中的任何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90控制第一投影仪51和第二投影仪52分别将图像投影到屏幕40的左半部和右半部上。

当屏幕40如图8B所示地仅被展开一半时,第一磁体63与第一霍尔传感器61相邻,使得第一霍尔传感器61输出磁体检测信号。因此,当从第一霍尔传感器61输出磁体检测信号时,控制器90确定屏幕40被展开一半,并控制第一投影仪51和第二投影仪52使得第一投影仪51将图像投影到屏幕40上且第二投影仪52不将图像投影到屏幕40上。换言之,控制器90根据来自第一霍尔传感器61和第二霍尔传感器62的信号而允许两个投影仪51和52中的一个投影图像。

当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彼此接触使得屏幕40如图8C所示地未被暴露时,第一霍尔传感器61与第二磁体64相邻并且第二霍尔传感器62与第三磁体65相邻,使得第一霍尔传感器61和第二霍尔传感器62两者输出磁体检测信号。当从第一霍尔传感器61和第二霍尔传感器62两者输出磁体检测信号时,控制器90确定屏幕40未被暴露。因此,控制器90控制第一投影仪51和第二投影仪52不投影图像。

如上所述,控制器90可以使用提供在第一主体10中的霍尔传感器61和62以及提供在多级支撑件30和第二主体10中的磁体63、64和65来确定屏幕40的展开状态,并取决于屏幕40的展开状态来控制第一投影仪51和第二投影仪52。

此外,控制器90可以形成为通过识别屏幕40的被触摸的部分而控制可重构移动装置1。屏幕40配备有允许控制器90识别屏幕40的被触摸部分的触摸感测层。

触摸感测层可以形成为即使当用户的手指与屏幕40间隔开而不直接接触屏幕40的表面时也检测用户手指的位置。换言之,触摸感测层可以形成为即使当手指不与屏幕40接触时也检测手指的位置和移动。控制器90使用从触摸感测层输出的信号来检测手指的位置和移动,并取决于手指的位置和移动来控制可重构移动装置1。换言之,本公开的触摸感测层可以形成为能够实现在不触摸屏幕40的情况下仅通过手指靠近屏幕40能控制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三维(3D)触摸或空间触摸。此外,本公开的触摸感测层形成为即使在除3D触摸之外的其中用户的手指直接接触屏幕40的二维触摸的情况下也检测手指的位置和移动。

为了实现这样的3D触摸,触摸感测层可以使用红外方法、电场方法、电容振荡方法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屏幕40配备有电场方法的触摸感测层。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9和10描述提供在屏幕40中的触摸感测层70。

图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屏幕的触摸感测层的俯视图,图1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应用图9的触摸感测层的图5的屏幕的局部剖视图。

参照图10,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触摸感测层70被提供在屏幕40的支撑层401下方。保护层701被提供在触摸感测层70下方。

参照图9,触摸感测层70包括设置在同一表面上的发射(Tx)电极71以及接收(Rx)电极72、73、74和75。Tx电极71被提供为对应于屏幕40的未被多级支撑件30的边框覆盖的区域。因为屏幕40的未被多级支撑件30的边框覆盖的区域为基本上矩形形状,所以Tx电极71也形成为基本上矩形形状。四个Rx电极,即左Rx电极72、右Rx电极73、前Rx电极74和后Rx电极75被提供在Tx电极71的四侧。单个Tx电极71和四个Rx电极72、73、74和75通过提供在屏幕40的一侧的端子部分77电连接到控制器90。控制器90可以通过分析经端子部分77从触摸感测层70输出的信号而检测手指的位置和移动。

Tx电极71以及Rx电极72、73、74和75可以由诸如铟锡氧化物(ITO)、银纳米线等的导电材料形成。

在图10中,触摸感测层70被示出和描述为提供在支撑层401下方。然而,触摸感测层70的安装位置不限于此。虽然未示出,但是如果屏幕40不包括支撑层401,则触摸感测层70可以直接设置在反射层402的底表面上。在没有支撑层401的情况下,屏幕40的厚度可以被减小。

此外,在图10中,触摸感测层70的Tx电极71以及Rx电极72、73、74和75的全部被提供在屏幕40的同一侧即支撑层401上。然而,Tx电极71以及Rx电极72、73、74和75的安装位置不限于此。作为另一示例,Tx电极71以及Rx电极72、73、74和75可以被提供在屏幕40的不同层中。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1中,因为屏幕40的尺寸变化,所以当屏幕40未被完全展开时,左Rx电极72和右Rx电极73分别被卷绕在第一屏幕卷绕部分41和第二屏幕卷绕部分42中从而不暴露于外部。在这种情况下,触摸感测层70的感测灵敏度会降低。

为了即使当屏幕40的尺寸收缩时也保持触摸感测层70的感测灵敏度,Rx电极可以设置在屏幕40的中间。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屏幕的另一触摸感测层的俯视图。

参照图11,如果Rx电极76设置在屏幕40的中间,则即使当屏幕40如图1B所示地仅展开一半时,中间的Rx电极76也与屏幕40的暴露区域相邻定位使得触摸感测层70可以准确地识别用户手指的位置和移动。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图4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剖视图,其中屏幕的触摸感测层的接收电极被提供在主体中。

参照图12,左Rx电极72'和右Rx电极73'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中。因为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与屏幕40的Tx电极71相邻安置而不管屏幕40的伸展和收缩,所以位于暴露的屏幕40上方的手指的位置和移动可以被准确地识别。

在图12中,因为屏幕40被构造为卷绕在第一屏幕卷绕部分41和第二屏幕卷绕部分42中,所以左Rx电极72'被提供在第一主体10中,并且右Rx电极73'被提供在第二主体20中。

然而,在可重构移动装置1'被构造为使得屏幕40如图6所示地仅在一侧卷绕的情况下,Rx电极可以仅被提供在第一主体10和第二主体20中的一个中。

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图6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剖视图,其中屏幕的触摸感测层的接收电极被提供在主体中。

参照图13,屏幕40被构造为卷绕在提供于第一主体10中的屏幕卷绕部分43中。在这种情况下,屏幕40的右端保持在固定位置。因此,即使右Rx电极73如图9所示地提供在屏幕40的右端,当屏幕40收缩时,右Rx电极73相对于屏幕40的Tx电极71的位置也不改变。然而,当收缩屏幕40时,屏幕40的左端卷绕而进入屏幕卷绕部分43,使得屏幕40的左端相对于暴露的屏幕40的位置改变。因此,左Rx电极72'被提供在其位置相对于暴露的屏幕40的Tx电极71不改变的第一主体10中。

构成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不同部件,例如电池、前部相机、后部相机、扬声器、麦克风、天线、电动机等,可以设置在第一主体10和/或第二主体20中、上或周围。这些部件可以被适当地设置以不干扰如上所述的第一投影仪51和第二投影仪52以及第一屏幕卷绕部分41和第二屏幕卷绕部分42,并且不妨碍多级支撑件30的伸展和收缩操作。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4A至14D更详细地描述第一投影仪51和第二投影仪52的结构。然而,因为第一投影仪51和第二投影仪52形成为相同的结构,所以在以下描述中,第一投影仪51和第二投影仪52未被指明,而是被统称为投影仪。

图14A至14D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中使用的投影仪的各种各样的结构的视图。供参考,为了图示和描述的方便,图14A至14D仅显示了投影仪51和屏幕40。

参照图14A,投影仪51可以包括投影部分501和反射构件。投影仪51形成为将图像投影到屏幕40的整个区域上。

投影部分501可以包括取决于控制器90的控制而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分(未示出)、以及将图像投影到外部的光源(未示出)。投影部分501的结构类似于现有技术的微型投影仪的投影模块,因此省略其详细描述。

反射构件改变形成来自投影部分501的图像的光的路径,以允许图像形成在屏幕40的整个区域上。反射构件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非球面镜。非球面镜可以形成为防止图像的变形并放大来自投影部分501的图像以匹配屏幕40的尺寸。

如图14A所示的投影仪51的反射构件包括单个平面镜502和单个非球面镜503。平面镜502与投影部分501相邻设置,并且非球面镜503在光的行进方向上位于平面镜502的下游并设置在平面镜502上方(即与平面镜502相对设置)。因此,平面镜502将从投影部分501发射的光反射到非球面镜503。非球面镜503将从平面镜502入射的光反射到屏幕40。此时,非球面镜503放大从平面镜502入射的光以对应于屏幕40的整个区域。

如图14B所示的投影仪51的反射构件包括单个平面镜502和单个非球面镜503。非球面镜503与投影部分501相邻设置,并且平面镜502在光的行进方向上位于非球面镜503的下游并设置在非球面镜503上方。因此,非球面镜503将从投影部分501发射的光放大并反射到平面镜502。平面镜502通过改变从平面镜502入射的光的路径而将光反射到屏幕40。此时,因为从平面镜502反射的光是已经过非球面镜503的光,所以光被放大以对应于屏幕40的尺寸。

如图14C所示的投影仪51的反射构件包括单个平面镜502以及两个非球面镜503和504。平面镜502与投影部分501相邻设置,并且两个非球面镜503和504在光的行进方向上位于平面镜502的下游。随着从投影部分501发射的光经过两个非球面镜503和504,光被放大以形成与比如图14A和14B所示的具有单个非球面镜503的投影仪51更大的屏幕对应的图像。

在图14C中,平面镜502以及两个非球面镜503和504在光行进方向上按照平面镜502、第一非球面镜503和第二非球面镜504的顺序设置。然而,它们的布置不限于此。如果第一非球面镜503和第二非球面镜504的每个的非球面被适当地设计,则平面镜502、第一非球面镜503和第二非球面镜504的布置的顺序可以任意改变。

此外,如图14D所示的投影仪51的反射构件仅包括单个非球面镜505。如果投影部分501的位置和非球面镜505的非球面设计被适当地调节,则从投影部分501发射的图像可以仅通过单个非球面镜505被投影到屏幕40的整个区域上。

如上所述的投影仪51的反射构件包括含至少一个非球面镜的两个或更多个反射镜,并且该两个或更多个反射镜间隔开预定距离。因此,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厚度可以由投影仪51的高度确定。

当不使用可重构移动装置1时,不需要保持构成反射构件的两个或更多个反射镜的预定间隔。因此,为了在携带时最小化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厚度,反射构件可以形成为是可折叠的。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5A和15B描述配备有可折叠反射构件的可重构移动装置。

图15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当使用可重构移动装置时的可折叠反射构件的视图,图15B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当不使用可重构移动装置时的可折叠反射构件的视图。

参照图15A,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投影仪51'包括投影部分501和可折叠反射构件506。屏幕40被提供在投影仪51'的可折叠反射构件506的一侧。

当使用可重构移动装置1时,如图15A所示,来自投影部分501的光被平面镜502和非球面镜503反射以被投影到屏幕40上。此时,平面镜502和非球面镜503的每个相对于投影部分501具有一定角度并且在平面镜502与非球面镜503之间保持预定间隙,使得来自投影部分501的图像由平面镜502和非球面镜503放大并投影以匹配屏幕40的尺寸。

当不使用可重构移动装置1时,投影部分501不输出图像。然后,用户能够按压可折叠反射构件506的壳体507的顶表面。所以,当壳体507被折叠时,设置在壳体507内的平面镜502和非球面镜503移动为彼此相邻。此时,如图15B所示,可折叠反射构件506的壳体507的高度与投影部分501的高度相同。

当期望使用可重构移动装置1时,用户再次按压可折叠反射构件506的壳体507的顶表面,使得壳体507伸展并且设置在壳体507内的平面镜502和非球面镜503移动为具有预定角度和预定间隙。因此,当投影部分501投影图像时,图像沿着由平面镜502和非球面镜503形成的光路行进从而投影到屏幕40的整个区域上。

在以上描述中,可折叠反射构件506被构造为通过用户的按压动作而手动地操作。然而,可折叠反射构件506的结构不限于此。作为另一示例,可折叠反射构件506的壳体507可以被构造为自动地操作,并且可折叠反射构件506可以被构造为根据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操作而自动地伸展或收缩。

在以上描述中,屏幕40被构造为位于多级支撑件30的下侧,即在多级支撑件30的下部的顶表面上。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屏幕40可以设置为位于多级支撑件30的上侧。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6和17描述配备有位于多级支撑件30的上侧的屏幕40的可重构移动装置。

图16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另一示例的剖视图,图1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图16的可重构移动装置中使用的屏幕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参照图16,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1”可以包括第一主体10、第二主体20、多级支撑件30、屏幕40'、第一屏幕卷绕部分41和第二屏幕卷绕部分42、以及第一投影仪51和第二投影仪52。

第一主体10、第二主体20和多级支撑件30的每个的结构与根据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那些相同或相似;因此,省略其详细描述。

屏幕40'被提供在多级支撑件30的上侧。更详细地,当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多级支撑件30如图16所示地完全伸展时,屏幕40'设置为阻挡多级支撑件30的敞开的顶表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屏幕40'与多级支撑件30的顶端之间不存在空间。

第一屏幕卷绕部分41被提供在第一主体10中以卷绕屏幕40'的左侧部分。此外,第二屏幕卷绕部分42被提供在第二主体20中以卷绕屏幕40'的右侧部分。根据多级支撑件30的移动而自动地卷绕或展开屏幕40'的第一屏幕卷绕部分41和第二屏幕卷绕部分42的结构与根据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卷绕部分的结构相同。

第一投影仪51被提供在第一主体10内以将图像投影到屏幕40'的左半部上。此时,第一投影仪51设置为在屏幕40'下方朝屏幕40'投影图像。换言之,第一投影仪51设置在第一屏幕卷绕部分41下方。

第二投影仪52被提供在第二主体20内以投影到屏幕40'的右半部上。此时,第二投影仪52设置为在屏幕40'下方朝屏幕40'投影图像。换言之,第二投影仪52设置在第二屏幕卷绕部分42下方。

第一投影仪51和第二投影仪52的结构与根据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投影仪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描述。

屏幕40'形成为折射从提供在屏幕40'下方的第一投影仪51和第二投影仪52发射的图像,并朝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前侧发射折射的图像。

参照图17,屏幕40'可以包括支撑层401、棱镜层407、棱镜保护层408、着色层404和抗反射层405。

支撑层401形成为支撑棱镜层407。支撑层401可以由PET膜形成。作为另一示例,支撑层401可以形成为由两个重叠的硅膜形成并配备有接收在这两个硅膜之间的电流变(ER)流体的硅包膜。如果支撑层401由ER流体形成,则当预定电压被施加到支撑层401时,硅包膜通过ER流体被硬化,从而可以选择性地控制支撑层401的刚度。

棱镜层407被提供在支撑层401的底表面上,并形成为朝支撑层401即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前侧透射从设置在屏幕40'下方的第一投影仪51和第二投影仪52投影的图像。更详细地,棱镜层407包括彼此平行布置的多个棱镜409。多个棱镜409的每个基本上形成为具有直角三角形的剖面的三角柱形状,并设置为使得棱镜409的每个的倾斜表面409-1面对第一投影仪51或第二投影仪52。例如,棱镜层407的与屏幕40'的左半部对应的多个棱镜409的倾斜表面409-1形成为面对第一投影仪51,并且棱镜层407的与屏幕40'的右半部对应的多个棱镜409倾斜表面409-1形成为面对第二投影仪52。此外,棱镜层407的多个棱镜409的每个可以形成为朝支撑层401折射入射在倾斜表面409-1上的光。

棱镜保护层408可以被提供在棱镜层407的底表面上。

着色层404被提供在支撑层401的顶表面上,并形成为扩散在棱镜层407中折射的透射光。着色层404可以通过在支撑层401的顶表面上涂覆能扩散折射光的材料而形成。

抗反射层405形成为阻挡外部光被屏幕40'反射。因此,抗反射层405可以防止由第一投影仪51和第二投影仪52投影并由棱镜层407折射的图像由于从屏幕40'反射的外部光而不被看到。

如上所述的棱镜保护层408、棱镜层407、支撑层401、着色层404和抗反射层405可以依次层叠,从而形成透射从设置在屏幕40'下方的投影仪51和52投影的光的屏幕40'。

在图17中,屏幕40'形成为在棱镜层407上具有支撑层401的结构。然而,支撑层401可以被去除以减小屏幕40'的厚度。在这种情况下,着色层404可以直接形成在棱镜层407的顶表面上。

如同根据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屏幕40,如图17所示的屏幕40'可以配备有触摸感测层以通过触摸屏幕40'而控制可重构移动装置1'。

图1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应用图9的触摸感测层的图17的屏幕的局部剖视图。

参照图18,触摸感测层70被提供在支撑层401的顶表面上。保护层701可以被提供在触摸感测层70的顶表面上。着色层404和抗反射层405顺序地形成在保护层701上。

触摸感测层70可以形成为能够实现在不触摸屏幕40'的情况下能控制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3D触摸或空间触摸。此外,触摸感测层70可以形成为即使在除3D触摸之外的其中用户的手指直接接触屏幕40'的二维触摸的情况下也检测手指的位置和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屏幕40'位于投影仪51和52上方,所以即使当用户执行二维触摸时,投影到屏幕40上的图像也不被用户的手覆盖。

如图18所示的触摸感测层70是具有与根据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屏幕40的触摸感测层70相同结构的电场型触摸感测层。

因此,触摸感测层70配备有布置在同一侧的Tx电极和Rx电极。Tx电极形成为基本上矩形形状以对应于屏幕的未被多级支撑件的边框覆盖的区域。四个Rx电极即前Rx电极、后Rx电极、左Rx电极和右Rx电极被提供在Tx电极的四侧。单个Tx电极和四个Rx电极通过提供在屏幕的一侧的端子部分电连接到控制器。控制器可以通过分析经端子部分从触摸感测层输出的信号而检测手指的位置和移动。

构成触摸感测层70的Tx电极和Rx电极可以由诸如ITO、银纳米线等的导电材料形成。

在图18中,触摸感测层70被示出和描述为提供在支撑层401的顶表面上。然而,触摸感测层70的安装位置不限于此。虽然未示出,但是如果屏幕40'不包括支撑层401,则触摸感测层70可以直接设置在棱镜层407的顶表面上。在不存在支撑层401的情况下,屏幕40'的厚度可以被减小。

如图16所示,其中屏幕40'位于多级支撑件30的上侧并且投影仪51和52位于屏幕40'下方的可重构移动装置1具有以下优点:即使当用户直接触摸屏幕40'时,图像也不被用户的手阻挡。

此外,如图16所示的其屏幕40'位于投影仪51和52上方的可重构移动装置1”可以实现3D图像。然而,为了显示3D图像,屏幕的结构不同于如上所述的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屏幕40'。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9A和19B描述图16的可重构移动装置1”中能显示3D图像的屏幕的结构。

图19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图16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能够显示3D图像的屏幕的局部剖视图,图19B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图19A的空中图像(AI)板层的局部俯视图。

参照图19A,屏幕400可以包括支撑层401、棱镜层407、棱镜保护层408和AI板层410。

支撑层401形成为支撑棱镜层407。支撑层401可以由PET膜形成。例如,支撑层401可以形成为由两个重叠的硅膜形成并配备有接收在这两个硅膜之间的ER流体的硅包膜。如果支撑层401由ER流体形成,则当预定电压被施加到支撑层401时,硅包膜通过ER流体被硬化,从而可以选择性地控制支撑层401的刚度。

棱镜层407被提供在支撑层401的底表面上,并形成为朝支撑层401即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前侧透射从设置在屏幕400下方的第一投影仪51和第二投影仪52投影的图像。更详细地,棱镜层407包括彼此平行布置的多个棱镜409。多个棱镜409的每个形成为具有直角三角形的剖面的基本上三角柱形状,并设置为使得棱镜409的每个的倾斜表面409-1面对第一投影仪51或第二投影仪52。例如,棱镜层407的与屏幕400的左半部对应的多个棱镜409的倾斜表面409-1形成为面对第一投影仪51,并且棱镜层407的与屏幕400的右半部对应的多个棱镜409的倾斜表面409-1形成为面对第二投影仪52。此外,棱镜层407的多个棱镜409可以形成为朝支撑层401折射入射在倾斜表面409-1上的光。

棱镜保护层408可以被提供在棱镜层407的底表面上。

AI板层410被提供在支撑层401的顶表面上,并允许从第一投影仪51和第二投影仪52投影并经棱镜层407入射的图像显示在与AI板层410间隔开预定距离的位置处。此时,显示在AI板层410上方的图像可以是3D图像。

AI板层410可以由半反射镜层411和凸起层412构成。半反射镜层411形成为反射入射光(即从棱镜层407入射的图像)中的一些,并透射其余的入射光。例如,半反射镜层411可以形成为平面形状,并且透光率可以以大约20%到80%实现。

凸起层412可以由具有相同尺寸和高度的多个截顶正四面体413构成。如图19B所示,多个截顶正四面体413布置成正六边形。多个截顶正四面体413可以由透明塑料形成。此外,多个截顶正四面体413的每个的三个侧表面通过镜面处理而形成。因此,入射在截顶正四面体413的底表面上的光通过截顶正四面体413的顶表面413a发射到外部。

如上所述的棱镜保护层408、棱镜层407、支撑层401和AI板层410可以依次层叠,从而形成屏幕400,屏幕400透射从设置在屏幕400下方的投影仪51和52投影的光。

当第一投影仪51和第二投影仪52将图像投影到配备有AI板层410的屏幕400上时,漂浮在空中的3D图像形成在屏幕400上方,使得用户可以在不佩戴立体眼镜的情况下看到3D图像。

图2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图16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能够显示3D图像的另一屏幕的局部剖视图。

参照图20,屏幕400'可以包括支撑层401、棱镜层407、棱镜保护层408和双凸透镜层420。

支撑层401形成为支撑棱镜层407。支撑层401可以形成为与图19A中描述的屏幕400的支撑层401相同或相似;因此,省略其详细描述。

棱镜层407被提供在支撑层401的底表面上,并形成为朝支撑层401即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前侧透射从设置在屏幕400'下方的第一投影仪51和第二投影仪52投影的图像。棱镜层407可以形成为与图19A中描述的屏幕400的棱镜层407相同或相似;因此,省略其详细描述。

棱镜保护层408可以被提供在棱镜层407的底表面上。

双凸透镜层420被提供在支撑层401的顶表面上,并形成为其中半圆柱形的多个透镜421布置成行的形式。

如上所述的棱镜保护层408、棱镜层407、支撑层401和双凸透镜层420可以依次层叠,从而形成屏幕400',屏幕400'透射从设置在屏幕400'下方的第一投影仪51和第二投影仪52投影的光。

如果控制器90控制第一投影仪51和第二投影仪52将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交替地投影到屏幕400'上,则用户能通过屏幕400'的双凸透镜层420看到3D图像。

图2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图16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的能够显示3D图像的又一屏幕的局部剖视图。

参照图21,屏幕400”可以包括支撑层401、棱镜层407、棱镜保护层408和视差屏障层430。

支撑层401形成为支撑棱镜层407和视差屏障层430。支撑层401可以形成为与图19A中描述的屏幕400的支撑层401相同或相似;因此,省略其详细描述。

棱镜层407被提供在支撑层401的底表面上,并形成为朝支撑层401即可重构移动装置1”的前侧透射从设置在屏幕400”下方的第一投影仪51和第二投影仪52投影的图像。棱镜层407可以形成为与图19A中描述的屏幕400的棱镜层407相同或相似;因此,省略其详细描述。

棱镜保护层408可以被提供在棱镜层407的底表面上。

视差屏障层430被提供在支撑层401的顶表面上,并由布置成行的多个狭缝431形成。

如上所述的棱镜保护层408、棱镜层407、支撑层401和视差屏障层430可以依次层叠,从而形成屏幕400”,屏幕400”透射从设置在屏幕400”下方的第一投影仪51和第二投影仪52投影的光。

如果控制器90控制第一投影仪51和第二投影仪52将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交替地投影到屏幕400”上,则用户能通过屏幕400”的视差屏障层430看到3D图像。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可重构移动装置由具有伸缩结构的主体、易于折叠的屏幕、以及将图像投影到屏幕上的至少一个投影仪构成。因此,当使用可重构移动装置时,主体伸展以创建全尺寸屏幕,然后图像被投影到该全尺寸屏幕上,使得观看图像和使用可重构移动装置是方便的。此外,当不使用可重构移动装置时,多级支撑件被插入到主体中,使得主体在长度上减小,并且屏幕和投影仪两者被接收在收缩的主体内,使得移动装置的尺寸缩小。因此,携带可重构移动装置是方便的。

虽然已经参照本公开的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显示和描述了本公开,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可以在其中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而不背离如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