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影剂存储容器、显影设备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86468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显影剂存储容器、显影设备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影剂存储容器、显影设备、图像形成装置和基板支承结构。



背景技术:

常规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基板构件(即,数据载体)被安装到的图像鼓单元。图像鼓单元具有形成基板构件被插入到其中的标签存储部的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参见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12-230237)。

然而,当用过并回收的图像鼓单元被分类时,难以从标签存储部移除基板构件,并且因此分类工作花费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能够简化分类工作的显影剂存储容器、显影设备、图像形成装置和基板支承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影剂存储容器,其包括容器壁、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基板构件、以及设置在容器壁上并存储基板构件的存储部。存储部包括设置在容器壁上的外周壁、设置在外周壁内并支承基板构件的第一表面的第一支承部、以及设置在外周壁内并连接到容器壁的第二支承部。第二支承部支承基板构件的第一表面。存储部还包括固定到外周壁并且具有基板构件通过其露出的开口的盖部。盖部与基板构件的第二表面接触。盖部包括从基板构件向容器壁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突出的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第二方向上的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之间的距离比基板构件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短。外周壁具有布置为面对第二支承部的通孔。

利用这样的配置,可以简化用过的显影剂存储容器的分类工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影设备,其包括显影剂存储容器和显影剂承载体,所述显影剂承载体使用由显影剂存储容器所供应的显影剂来显影图像承载体上的潜像。

根据本发明的又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图像承载体、在图像承载体上形成潜像的潜像形成设备、显影剂存储容器和显影剂承载体,所述显影剂承载体使用由显影剂存储容器所供应的显影剂来显影图像承载体上的潜像。

根据本发明的又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板支承结构,其包括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基板构件、以及存储基板构件的存储部。存储部包括底部、设置在底部上并围绕基板构件的外周长的外周壁、设置在外周壁内并支承基板构件的第一表面的第一支承部、设置在外周壁内并支承基板构件的第一表面的第二支承部、以及固定到外周壁并具有基板构件通过其露出的开口的盖部。盖部与基板构件的第二表面接触。盖部包括从基板构件向容器壁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突出的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第二方向上的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之间的距离比基板构件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短。外周壁具有布置为面对第二支承部的通孔。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作为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显影剂存储容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机的配置的剖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例1的图像鼓单元的配置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实施例1的调色剂盒的配置的透视图;

图4a是示出基板存储部的配置的透视图;

图4b是示出其中基板构件被安装在基板存储部中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4c是示出固定到基板存储部的盖部的配置的透视图;

图4d是示出其中盖部固定到基板构件被安装在其中的基板存储部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5a是示出实施例1的盖部的配置的仰视图(即,当在+z方向上观察时的视图);

图5b是示出实施例1的基板构件的配置的仰视图(即,当在+z方向上观察时的视图);

图5c是示出实施例1的基板存储部的配置的沿图3中的线5c-5c的剖视图;

图6a、6b、6c和6d是示出基板构件从实施例1的调色剂盒的移除操作的示意图;

图7a、7b、7c和7d是示出实施例2的基板存储部的配置的透视图;

图8a是示出实施例2的盖部的配置的仰视图(即,当在+z方向上观察时的视图);

图8b是示出实施例2的基板构件的配置的仰视图(即,当在+z方向上观察时的视图);

图8c是示出实施例2的基板存储部的配置的剖视图(对应于沿图3中的线5c-5c所截取的剖视图);

图9a、9b、9c和9d是示出基板构件从实施例2的调色剂盒的移除操作的示意图;

图10a、10b、10c、10d和10e是示出修改的第一支承部和第二支承部的位置和形状的示例的仰视图(即,当在+z方向上观察时的视图);

图11a和11b是示出修改的盖部的配置的仰视图(即,当在+z方向上观察时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显影剂存储容器。为了便于理解附图之间的关系,附图中图示了xyz正交坐标系。x轴是与基板存储部的长度方向平行的坐标轴。y轴是与基板存储部的宽度方向平行的坐标轴。z轴是与基板存储部的高度方向平行的坐标轴。

《实施例1》

<实施例1的配置>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作为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显影剂存储容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机100的配置的剖视图。打印机100被配置为电子照相打印机,并且被配置为打印例如黑色(k)的图像。如图1所示,实施例1的打印机100包括可拆卸地安装在打印机100的主体中的图像鼓单元10、作为存储记录片材(介质)1的介质存储部的盒2、作为介质馈送构件的跳跃辊3a、作为介质输送构件的一对输送辊3b、作为转印构件的转印辊4、作为定影设备的定影单元5、作为潜像形成设备的led(发光二极管)头6和作为介质排出构件的排出辊7。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实施例1的图像鼓单元10的配置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图像鼓单元10包括作为图像承载体的感光鼓11、带电辊12、作为显影构件的显影辊13、调色剂供应辊14、显影刮板15、清洁辊16、调色剂存储室17、搅拌棒18和调色剂盒19。

感光鼓11(即,图像承载体)被配置为在其上承载静电潜像和调色剂图像(即显影剂图像)。带电辊12(即,带电构件)被配置为使感光鼓11的表面均匀带电。带电辊12被布置为与感光鼓11接触。

显影辊13(即,显影剂承载体)被配置为承载要供应到感光鼓11的调色剂(即,显影剂)。显影辊13被布置为与感光鼓11接触。显影辊13承载调色剂,并旋转以将调色剂供应到感光鼓11。显影辊13通过使调色剂粘附到感光鼓11的表面来显影(可视化)感光鼓11上的静电潜像以形成调色剂图像(即,显影剂图像)。

调色剂供应辊14(即,显影剂供应构件)被配置为将调色剂供应到显影辊13。调色剂供应辊14被布置为与显影辊13接触。显影刮板15(即,显影剂层厚调节构件)被配置为调节供应到显影辊13的调色剂层的厚度。显影刮板15被布置为使得其尖端(即弯曲部)与显影辊13接触。

清洁辊16(即,显影剂移除构件)被配置为移除在转印过程之后残留在感光鼓1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调色剂存储室17(即,显影剂存储室)被配置为临时存储要供应到显影辊13的调色剂。搅拌棒18(即,搅拌构件)被配置为搅拌调色剂存储室17内的调色剂。

此外,图像鼓单元10包括作为可附接/可拆卸的可更换单元的调色剂盒19。调色剂盒19(即,显影剂存储容器)被配置为存储用于显影的调色剂。图3是示出实施例1的调色剂盒19的外部配置的透视图。如图3所示,调色剂盒19包括外盒20、调色剂供应开口21、挡板22、作为容器壁的侧盖23、基板构件24和作为存储部的基板存储部30。

如图3所示,外盒20是调色剂盒19的主体,并且在其中存储调色剂。外盒20具有具有圆柱形形状的底部(即圆柱形部)。

如图3所示,调色剂供应开口21设置在调色剂盒19的底部上。调色剂供应开口21(即,显影剂供应开口)被设置以用于将调色剂从调色剂盒19供应到调色剂存储室17。调色剂供应开口21由作为打开和关闭构件的挡板22打开和关闭。

如图3所示,具有大体圆柱形形状的挡板22可旋转地设置,并且在长度方向上通过外盒20的一侧突出。当形成在挡板22的圆柱形壁上的调色剂排出开口与调色剂供应开口21对准时,存储在调色剂盒19中的调色剂通过调色剂供应开口21落下,并被供应到调色剂存储室17。

如图3所示,侧盖23被设置在外盒20在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侧上(即,与挡板22通过其突出的一侧相对)。侧盖23被配置为覆盖外盒20的侧表面。基板存储部30形成在侧盖23上,并且基板构件24被存储在基板存储部30中。

图4a至4d是示出实施例1的基板构件24和基板存储部30的配置的放大透视图。图4a是示出基板存储部30的配置的透视图。如图4a至4d所示,基板存储部30包括围绕基板构件24的外周壁31、盖部32、第一支承部33和第二支承部34。第一支承部33和第二支承部34形成在基板存储部30的底部36上并支承基板构件24。在这方面,基板存储部30的底部36可以与侧盖23(即,容器壁)一体地形成。

如图4a所示,基板存储部30当在+z方向上观察时具有矩形形状。在外周壁31的一边(即,稍后描述的边31c)上形成通孔35。多个插入孔311、312、313和314形成在外周壁31的四个角上。盖部32的突起325、326、327、328被插入到插入孔311、312、313、314中。基板存储部30的外周壁31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边31a(即第一边)和边31c(即,第二边)、以及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边31b(即第三边)和边31d(即,第四边)。换句话说,边31a和31c是较短的边,边31b和31d是较长的边。

如图4a所示,第一支承部33包括基板支承台330(即,第一基板支承台)和基板支承台331(即,第二基板支承台)。在图4a所示的示例中,基板构件24由包括第一支承部33的基板支承台330、第一支承部33的基板支承台331和第二支承部34的三点支承结构所支承。

每个基板支承台330和331具有例如方柱形状(或长方体形状)。第一支承部33布置为靠近(即,布置为面对)例如边31a。如图4a所示,第二支承部34布置为靠近(即,布置为面对)边31c,所述边31c与第一支承部33被布置为靠近其的边31a相对。第二支承部34具有例如圆柱体形状。基板支承台330和331的形状不限于图4a所示的形状。例如,每个基板支承台330和331可以具有圆柱体形状。第二支承部34的形状不限于图4a所示的形状。第二支承部34可以具有方柱形状。

图4b是示出其中将基板构件24安装在基板存储部30中的状态的透视图。如图4b所示,基板构件24被放置在第一支承部33和第二支承部34的基板支承台330和331的顶表面上,并且由包括基板支承台330和331和第二支承部34的三点支承结构所支承。

图4c是示出固定到基板存储部30的顶面的盖部32的配置的透视图。如图4c所示,盖部32当在+z方向上观察时具有矩形形状。如图4c所示,盖部32包括设置在盖部32的一边(即,稍后描述的边32a)上的突起321和322(即,第一突起)、以及设置在盖部32的另一边(即,稍后描述的边32c)上的突起323和324(即,第二突起)。突起321、322、323和324与基板构件24接触,并限制基板构件24在厚度方向(即,+z轴方向)上的移动。

在这方面,在其中盖部32固定到基板存储部30的外周壁31的状态下,突起321、322、323和324不一定与基板构件24接触。空隙(即,间隙)可以在突起321、322、323、324和基板构件24之间形成。即使当存在空隙时,基板构件24也被接触销(未示出)压向基板存储部30,并且固定到基板存储部30。接触销设置在打印机100的面对调色剂盒19在长度方向上的侧表面的表面上。

此外,如图4c所示,盖部32包括作为第三突起的突起325、326、327和328。盖部32的突起325、326、327、328被压配合(或焊接、粘合等)到外周壁31的插入孔311、312、313、314中,并且盖部32被固定到基板存储部30的外周壁31。盖部32包括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边32a(即,第五边)和边32c(即第六边)、以及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边32b(即第七边)和边32d(即第八边)。换句话说,边32a和32c是较短的边,并且边32b和32d是较长的边。

图4d是示出其中将盖部32固定到存储基板构件24的基板存储部30的状态的透视图。如图4d所示,盖部32按压面对基板存储部30的底部36的与基板构件24的表面24a(即,第一表面)相对的基板构件24的表面24b(即,第二表面)。盖部32在-z轴方向上按压基板构件24的表面24b。在其中基板构件24被存储在基板存储部30中的状态下,盖部32通过将盖部32的突起325、326、327和328压配合到外周壁31的插入孔311、312、313和314中而固定到基板存储部30的外周壁31。

图5a是示出实施例1的盖部32的配置的仰视图(即,当在+z方向上观察时的视图)。图5b是示出实施例1的基板构件24的配置的仰视图(即,当在+z方向上观察时的视图)。图5c是示出实施例1的基板存储部30的配置的沿图3中的线5c-5c的剖视图。

如图5a所示,突起321、322、323和324形成在盖部32的彼此面对的边32a和32c(即第五边和第六边)上。更具体地,突起321和322从盖部32的边32a向内(即,+x方向)突出。突起323和324从盖部32的边32b向内(即,-x方向)突出。突起321、322、323和324可以与盖部32一体地形成。或者,突起321、322、323和324可以形成为分离的构件,并且使用粘合剂等固定到盖部32。如图5a所示,盖部32具有在长度方向(即x轴方向)上具有长度d1的开口320。

如图5a所示,盖部32的边32a和边32c(即,盖部32的彼此面对的两边)之间的距离与盖部32的开口320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d1相同。此外,盖部32的突起321和突起323之间的距离表达为d2。此处,盖部32的开口320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d1比盖部32的突起321和突起323之间的距离d2长。也就是说,长度d1和距离d2满足关系:d1>d2。

如图5b所示,基板构件24在长度方向(即x轴方向)上的长度为d3。此处,基板构件24在长度方向(即,x轴方向)上的长度d3比盖部32的开口320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d1短,并且比盖部32的突起321和突起323之间的距离d2(即,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之间的长度)长。也就是说,长度d1、距离d2和距离d3满足关系:d1>d3>d2。利用这样的关系(特别是d3>d2),当基板构件24被存储在基板存储部30中并被盖部32固定时,基板构件24在厚度方向(即,+z轴方向)上的移动被盖部32的突起321、322、323和324所限制。因此,防止从基板存储部30移除基板构件24。

如图5c所示,第二支承部34以薄壁部的形式在连接部34a处连接到基板存储部30的底部36。如图5c所示,连接部34a被做成比底部36在连接部34a周围(即邻近连接部34a)的部分薄。由于第二支承部34在连接部34a(即,薄壁部)处连接到基板存储部30的底部36,所以可以容易地破坏基板存储部30的底部36。

<实施例1的操作>

首先,将参考图1描述具有上述配置的打印机100的操作。

当打印机100开始打印操作时,跳动辊3a旋转以将记录片材1从盒2馈送出。输送辊3b沿着片材输送路径将记录片材1输送到图像鼓单元10。图像鼓单元10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片材1的记录表面。定影单元5将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片材1。排出辊7将具有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片材1排出打印机100之外。

将参考图2描述打印操作中的图像鼓单元10的操作。

在图像鼓单元10中,调色剂供应辊14将(从调色剂盒19补充的)调色剂供应到显影辊13。显影刮板15在显影辊13上形成具有均匀厚度的调色剂层。led头6根据打印数据在图像感光鼓11上形成静电潜像。静电潜像利用显影辊13上的调色剂显影(可视化)。感光鼓11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转印辊4转印到记录片材1上。在调色剂图像的转印之后,残留在感光鼓1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被清洁辊16移除。

接下来,将参考图6a至6d描述基板构件24从调色剂盒19的移除操作。

图6a至6d是用于示出基板构件24从实施例1的调色剂盒19的移除操作的视图。当回收用过的调色剂盒19时,将基板构件24从调色剂盒19移除,并且调色剂盒19被分类。图6a至6d对应于沿图3中的线5c-5c截取的剖视图。

在图6a所示的状态下,盖部32的突起321、322、323和324限制基板构件24向上(即+z轴方向)移动。在该状态下,基板构件24不能从基板存储部30移除。如图6a所示,通孔35形成在基板存储部30的外周壁31的边31c上。通孔35被布置为面对第二支承部34。

在基板构件24从调色剂盒19的移除操作中,如图6a所示,通过基板存储部30的外周壁31的通孔35插入工具等。然后,使用该工具按压第二支承部34,以便使连接部34a(即,薄壁部)断裂。当连接部34a断裂时,第二支承部34与基板存储部30的底部36断开。

如图6b所示,第二支承部34在基板存储部30的底部36上落下,并在底部36上朝向边31a滚动。如图6c所示,第二支承部34的断裂使得支承基板构件24的三点支承结构中的一个失去。因此,基板构件24的一边落下并与基板存储部30的底部36接触。在该状态下,基板构件24倾斜。

如图6d所示,使用工具、用户的手等取出倾斜的基板构件24。在图6d所示的状态下,当第二支承部34断裂时,基板构件24倾斜,并且基板构件24可以容易地从基板存储部30移除,而不会干扰盖部32的突起321、322、323和324。

<实施例1的效果>

根据实施例1的显影剂存储容器(即,调色剂盒19),基板存储部30包括第一支承部33和第二支承部34。第二支承部34可以通过由通过基板存储部30的外周壁31的通孔35被插入的工具等进行按压而破裂。通过使第二支承部34破裂,基板构件24的一边在基板存储部30的底部36上落下,并且基板构件24倾斜。因此,可以容易地移除基板构件24而不会干扰基板存储部30的盖部32的突起321、322、323和324。因此,能够高效地执行分类工作。

《实施例2》

图7a至7d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基板存储部30a的配置的透视图。图8a是示出实施例2的盖部32e的配置的仰视图(即,当在+z方向上观察时的视图)。图8b是示出实施例2的基板构件24的配置的仰视图(即,当在+z方向上观察时的视图)。图8c是示出实施例2的基板存储部30a的配置的剖视图(对应于沿图3中的线5c-5c所截取的剖视图)。图9a至9d是示出基板构件24从实施例2的调色剂盒19的移除操作的视图。

在图7a至图7d中,与图4a至4d所示的元件相同或对应的元件被分配有与图4a至4d所示的元件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图8a至8d中,与图5a至5d所示的元件相同或对应的元件被分配有与图5a至5d所示的元件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图9a至9d中,与图6a至6d所示的元件相同或对应的元件被分配有与图6a至6d所示的元件相同的附图标记。

实施例2的基板存储部30a与实施例1的基板存储部30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支承部34b的形状。此外,实施例2的盖部32e与实施例1的盖部32的不同之处在于突起321e、322e、323e和324e的位置和形状。其他配置与实施例1的那些配置相同,并且将省略其描述。

如图7a所示,实施例2的第二支承部34b具有长方体形状(即肋状)。此外,如图8c所示,实施例2的第二支承部34b与基板存储部30a的底部36之间的连接部在x轴方向上足够薄。也就是说,连接部可以在不设置薄壁部的情况下容易地断裂。因此,在实施例2中未设置实施例1中描述的薄壁部。

如图7c和8a所示,突起321e、322e、323e和324e形成在盖部32e的彼此面对的边32b和边32d上。突起322e和324e从边32b在+y方向上突出。突起321e和323e从边32d在-y方向上突出。如图7c和8a所示,每个突起323e和324e具有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延长形状。

如图8a和8b所示,基板构件24在长度方向(即,x轴方向)上的长度d3比盖部32e的开口320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d1短,并且比盖部32e的突起321e和突起323e之间的距离d4长。也就是说,长度d1、长度d3和距离d3满足关系:d1>d3>d4。利用这样的关系(特别是d3>d4),当基板构件24被存储在基板存储部30a中并被盖部32e固定时,基板构件24在厚度方向(即+z轴方向)上的移动被盖部32e的突起321e、322e、323e和324e限制。因此,防止从基板存储部30a移除基板构件24。

根据实施例2的显影剂存储容器(即,调色剂盒19),可以获得与实施例1的显影剂存储容器相同的效果。

根据实施例2的显影剂存储容器(即,调色剂盒19),第二支承部34b具有长方体形状,并且具有面对外周壁31的通孔35的大的表面。因此,第二支承部34b可以由通过外周壁31的通孔35被插入的工具等容易地断裂。

根据实施例2的显影剂存储容器(即,调色剂盒19),第二支承部34b和基板存储部30a的底部36之间的连接部在x轴方向上较薄。因此,连接部可以在不提供薄壁部的情况下容易地断裂,并且可以简化制造过程。

《修改》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进行修改。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打印机100被描述为图像形成装置的示例。然而,本发明也适用于复印机、传真机、具有这些功能的mfp(多功能外围设备)等。此外,本发明的基板支承结构适用于除图像形成装置之外的其他装置。

图10a至图10e是示出修改的第一支承部33和第二支承部34的位置和形状的仰视图(即,当在+z方向上观察时的视图)。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支承部33布置为靠近外周壁31的边31a,并且第二支承部34布置为靠近外周壁31的边31c。然而,第一支承部33和第二支承部34的位置和数量不限于图4a和7a所示的那些。第一支承部33和第二支承部34可以如图10a至10e所示那样形成和布置。

在图10a至10e的每个中,箭头指示基板构件24落下的方向。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6c所示,基板构件24在x轴方向上落下并倾斜。换句话说,基板构件24以使得基板构件24在y轴方向上延伸的边(即,较短的边)与基板存储部30的底部36接触的方式落下。然而,基板构件24可以在y轴方向上落下并倾斜。换句话说,基板构件24可以以使得基板构件24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边(即,较长的边)可以与基板存储部30的底部36接触的方式落下。例如,在图10a、10c和10d所示的配置中,基板构件24在x轴方向上落下并倾斜。在图10b和图10e所示的配置中,基板构件24在y轴方向上落下并倾斜。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支承部33和第二支承部34布置为靠近外周壁31的边31a和31c(即较短的边或第一边和第二边)(参见图4a)。然而,如图10a、10c和10d所示,第一支承部33和第二支承部34可以布置为靠近外周壁31的边31b和31d(即,较长的边或第三边和第四边)。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支承部34被配置为单个基板支承台(参见图4a)。然而,第二支承部34可以被配置为两个或更多个基板支承台,如图10a、10d和10e所示。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支承部34可以包括支承基板构件24的第三基板支承341台和第四基板支承台342,如图10a、10d和10e所示。第四基板支承台342可以布置在离第三基板支承台341一定距离处。在其中第二支承部34被配置为两个或更多个基板支承台的情况下,第一支承部33可以被配置为单个基板支承台,以便获得如图10d和10e所示的三点支承结构。此外,第一支承部33和第二支承部34二者可以被配置为单个基板支承,如图10b和10c所示。

图11a和11b是示出修改的盖部32的配置的仰视图(即,当在+z方向上观察时的视图)。在上述实施例中,盖部32具有形成在四个位置上并且向盖部32内部(即,+x轴方向和-x轴方向)突出的突起321、322、323和324。然而,如图11a所示,盖部32可以具有形成在盖部32的边32a、32c(即较短的边,或第五边和第六边)上的突起329a和329c。此外,如图11b所示,盖部32可以具有形成在盖部32的边32b和32d(即,较长的边,或第七边和第八边)上的突起329b和329d。

图11a所示的盖部32和图11b所示的盖部32可以与实施例1的基板存储部30(图4a)、实施例2的基板存储部30a(图7a)和修改的基板存储部30(图10a至10e)耦合。

虽然已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应当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不脱离如在跟着的权利要求中所述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本发明进行修改和改进。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