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OLED背光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99412阅读:730来源:国知局
一种OLED背光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OLED背光源。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UIV OLED)又称为有机电激光显示、有机发光半导体(Organic Electroluminesence Display,UIV OLED)。与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是不同类型的发光原理。OLED由美籍华裔教授邓青云(Ching W.Tang)1979年在实验室中发现,由此展开了对OLED的研究。OLED显示技术具有自发光、广视角、几乎无穷高的对比度、较低耗电、极高反应速度等优点。但是,在价格(较大显示面板)、寿命、分辨率暂无法与液晶显示器匹敌,而且,OLED背光源同样存在着散热问题,如果不及时对背光源内部的热量进行快速处理,这样就容易造成背光源的局部过热,从而烧坏了背光源;不仅如此,在背光源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内部的工作电源电路并没有配套有过滤电路,这样就造成了工作电源电路的不稳定,降低了背光源工作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OLED背光源。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OLED背光源,包括外框、背光机构和中控机构,所述背光机构设置在外框的内部,所述中控机构设置在外框的一侧且与背光机构电连接;

所述背光机构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偏光片、第一玻璃、有机自发光层、第二玻璃和底座,所述第一玻璃为Encap玻璃,所述第二玻璃为TFT玻璃,所述底座设置在外框的下端面,所述底座的内部还设有散热机构;

其中,有机自发光层,即为用透明导电膜作阳极,Alq3作发光层,三芳胺作空穴传输层,Mg/Ag合金作阴极,制成的有机自发光层,能够实现光源的发射;通过第二玻璃和第一玻璃将光源全部从偏光片处发射出来,实现了对液晶的可靠增量,实现了背光作用。

所述散热机构包括散热板、散热管道、若干吸热管道和水泵,所述水泵设置在散热板的一侧,所述散热板设置在底座的底部,所述散热管道设置在散热板上,所述吸热管道穿过偏光片、第一玻璃、有机自发光层和第二玻璃且与散热管道连通;

所述散热管道呈S型分布,相邻的散热管道之间均设有若干等间距设置的吸热管道,所述吸热管道与位于相邻散热管道的吸热管道交错设置,所述吸热管道和散热管道内部均设有制冷液;

其中,在偏光片、第一玻璃、有机自发光层、第二玻璃工作的过程中,各吸热管道就会对其内部的热量进行吸收,随后水泵控制散热管道内部的制冷液流动,从而能够带动各吸热管道内部的热量流入到散热管道,同时再通过散热管道和散热板进行可靠散热,提高了背光源的可靠性。

所述中控机构包括面板、设置在面板内部的中控组件,所述面板设置在外框上,所述中控组件包括中央控制模块、与中央控制模块连接的温度检测模块、散热控制模块、无线通讯模块、语音控制模块、显示控制模块、按键控制模块、状态指示模块和工作电源模块,所述外框的内部还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温度检测模块电连接,所述水泵与散热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中央控制模块为PLC;

所述工作电源模块包括工作电源电路,所述工作电源电路包括第一运放、第二运放、第三运放、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一运放的反相输入端与第一电阻连接,所述第一运放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三电阻与第一运放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运放的输出端通过第四电阻与第二运放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运放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六电阻与第三运放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运放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一电容与第二运放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运放的输出端通过第五电阻与第三运放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运放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二电容与第三运放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运放的同相输入端与第二电阻连接,所述第一运放的同相输入端通过第八电阻接地,所述第一运放的同相输入端通过第七电阻与第二运放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运放的同相输入端接地,所述第三运放的同相输入端接地。

其中,中央控制模块,用来对背光源进行智能化控制的模块,在这里,中央控制模块是PLC,也能够是单片机,实现了对背光源中的各个模块进行智能化控制,提高了背光源的智能化;温度检测模块,用来进行温度检测的模块,在这里,通过对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从而能够对背光源的温度进行实时检测;散热控制模块,用来进行散热的模块,在这里,通过对水泵进行控制,能够实现对背光源内部的热量进行吸收,随后再进行处理,实现了对背光源被的热量进行快速散热;无线通讯模块,用来进行无线通讯的模块,在这里,通过对外部通讯终端进行无线连接,从而就能够实现工作人员对背光源远程监控,提高了背光源的智能化;语音控制模块,用来进行语音控制的模块,在这里,通过对扬声器进行控制,从而能够进行语音报警提示;显示控制模块,用来实现显示控制的模块,在这里,通过对显示界面进行控制,能够对背光源的工作信息进行实时显示,提高了背光源的实用性;按键控制模块,用来进行按键控制的模块,在这里,通过对控制按键的操控信息进行采集,从而能够对背光源进行实施现场操控,提高了背光源的可操作性;状态指示模块,用来实现状态指示的模块,在这里,通过对状态指示灯的亮暗控制,能够对背光源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显示,提高了其实用性;工作电源模块,用来提供稳定电源电压的模块,在这里,用来给背光源内部的各个模块提供稳定的工作电压,提高了背光源的可靠性。

其中,在工作电源电路中,通过多个运放组成了有源滤波放大器,能够对指定干扰纹波进行有效过滤,同时还实现了电源电压的稳定输出,提高了背光源工作的稳定性。

具体的,为了能够使得吸热管道内部的制冷液的冷热交换顺畅,所述吸热管道倾斜设置。

具体的,所述面板上还设有显示界面、控制按键、状态指示灯和扬声器,所述显示界面与显示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控制按键与按键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状态指示灯与状态指示模块电连接,所述扬声器与语音控制模块电连接。

其中,显示界面,用来对背光源的工作信息进行实时显示,从而提高了背光源的实用性;控制按键,便于工作人员或者用户对背光源进行实施操控,从而提高了其可操作性;状态指示灯,用于对背光源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显示,从而提高了其实用性;扬声器,用来对背光源的异常工作状态进行报警提示,从而提高了背光源的可靠性。

具体的,所述面板的内部还设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与工作电源模块电连接。

具体的,所述显示界面为液晶显示屏。

具体的,所述控制按键为轻触按键。

具体的,所述状态指示灯包括双色发光二极管。

具体的,所述外框的阻燃等级为V-0。

具体的,所述第一运放的型号为F007。

具体的,所述第二运放和第三运放的型号均为F007。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OLED背光源中,通过散热机构能够对背光源内部的热量进行快速有效的处理,从而提高了背光源的可靠性;不仅如此,在工作电源电路中,加入了过滤电路,从而实现了对电源电压进行有效过滤,提高了背光源工作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OLED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OLED背光源的背光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OLED背光源的散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OLED背光源的中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OLED背光源的系统原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OLED背光源的工作电源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中:1.背光机构,2.外框,3.中控机构,4.偏光片,5.第一玻璃,6.有机自发光层,7.第二玻璃,8.底座,9.散热板,10.散热管道,11.吸热管道,12.水泵,13.面板,14.显示界面,15.控制按键,16.状态指示灯,17.扬声器,18.中央控制模块,19.温度检测模块,20.散热控制模块,21.无线通讯模块,22.语音控制模块,23.显示控制模块,24.按键控制模块,25.状态指示模块,26.工作电源模块,27.蓄电池,28.温度传感器,U1.第一运放,U2.第二运放,U3.第三运放,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R7.第七电阻,R8.第八电阻,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图6所示,一种OLED背光源,包括外框2、背光机构1和中控机构3,所述背光机构1设置在外框2的内部,所述中控机构3设置在外框2的一侧且与背光机构1电连接;

所述背光机构1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偏光片4、第一玻璃5、有机自发光层6、第二玻璃7和底座8,所述第一玻璃5为Encap玻璃,所述第二玻璃7为TFT玻璃,所述底座8设置在外框2的下端面,所述底座8的内部还设有散热机构;

其中,有机自发光层6,即为用透明导电膜作阳极,Alq3作发光层,三芳胺作空穴传输层,Mg/Ag合金作阴极,制成的有机自发光层6,能够实现光源的发射;通过第二玻璃7和第一玻璃5将光源全部从偏光片4处发射出来,实现了对液晶的可靠增量,实现了背光作用。

所述散热机构包括散热板9、散热管道10、若干吸热管道11和水泵12,所述水泵12设置在散热板9的一侧,所述散热板9设置在底座8的底部,所述散热管道10设置在散热板9上,所述吸热管道11穿过偏光片4、第一玻璃5、有机自发光层6和第二玻璃7且与散热管道10连通;

所述散热管道10呈S型分布,相邻的散热管道10之间均设有若干等间距设置的吸热管道11,所述吸热管道11与位于相邻散热管道10的吸热管道11交错设置,所述吸热管道11和散热管道10内部均设有制冷液;

其中,在偏光片4、第一玻璃5、有机自发光层6、第二玻璃7工作的过程中,各吸热管道11就会对其内部的热量进行吸收,随后水泵12控制散热管道10内部的制冷液流动,从而能够带动各吸热管道11内部的热量流入到散热管道10,同时再通过散热管道10和散热板9进行可靠散热,提高了背光源的可靠性。

所述中控机构3包括面板13、设置在面板13内部的中控组件,所述面板13设置在外框2上,所述中控组件包括中央控制模块18、与中央控制模块18连接的温度检测模块19、散热控制模块20、无线通讯模块21、语音控制模块22、显示控制模块23、按键控制模块24、状态指示模块25和工作电源模块26,所述外框2的内部还设有温度传感器28,所述温度传感器28与温度检测模块19电连接,所述水泵12与散热控制模块20电连接,所述中央控制模块18为PLC;

所述工作电源模块26包括工作电源电路,所述工作电源电路包括第一运放U1、第二运放U2、第三运放U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所述第一运放U1的反相输入端与第一电阻R1连接,所述第一运放U1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三电阻R3与第一运放U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运放U1的输出端通过第四电阻R4与第二运放U2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运放U1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六电阻R6与第三运放U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运放U2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一电容C1与第二运放U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运放U2的输出端通过第五电阻R5与第三运放U3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运放U3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二电容C2与第三运放U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运放U1的同相输入端与第二电阻R2连接,所述第一运放U1的同相输入端通过第八电阻R8接地,所述第一运放U1的同相输入端通过第七电阻R7与第二运放U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运放U2的同相输入端接地,所述第三运放U3的同相输入端接地。

其中,中央控制模块18,用来对背光源进行智能化控制的模块,在这里,中央控制模块18是PLC,也能够是单片机,实现了对背光源中的各个模块进行智能化控制,提高了背光源的智能化;温度检测模块19,用来进行温度检测的模块,在这里,通过对温度传感器28的检测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从而能够对背光源的温度进行实时检测;散热控制模块20,用来进行散热的模块,在这里,通过对水泵12进行控制,能够实现对背光源内部的热量进行吸收,随后再进行处理,实现了对背光源被的热量进行快速散热;无线通讯模块21,用来进行无线通讯的模块,在这里,通过对外部通讯终端进行无线连接,从而就能够实现工作人员对背光源远程监控,提高了背光源的智能化;语音控制模块22,用来进行语音控制的模块,在这里,通过对扬声器17进行控制,从而能够进行语音报警提示;显示控制模块23,用来实现显示控制的模块,在这里,通过对显示界面14进行控制,能够对背光源的工作信息进行实时显示,提高了背光源的实用性;按键控制模块24,用来进行按键控制的模块,在这里,通过对控制按键15的操控信息进行采集,从而能够对背光源进行实施现场操控,提高了背光源的可操作性;状态指示模块25,用来实现状态指示的模块,在这里,通过对状态指示灯16的亮暗控制,能够对背光源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显示,提高了其实用性;工作电源模块26,用来提供稳定电源电压的模块,在这里,用来给背光源内部的各个模块提供稳定的工作电压,提高了背光源的可靠性。

其中,在工作电源电路中,通过多个运放组成了有源滤波放大器,能够对指定干扰纹波进行有效过滤,同时还实现了电源电压的稳定输出,提高了背光源工作的稳定性。

具体的,为了能够使得吸热管道11内部的制冷液的冷热交换顺畅,所述吸热管道11倾斜设置。

具体的,所述面板13上还设有显示界面14、控制按键15、状态指示灯16和扬声器17,所述显示界面14与显示控制模块23电连接,所述控制按键15与按键控制模块24电连接,所述状态指示灯16与状态指示模块25电连接,所述扬声器17与语音控制模块22电连接。

其中,显示界面14,用来对背光源的工作信息进行实时显示,从而提高了背光源的实用性;控制按键15,便于工作人员或者用户对背光源进行实施操控,从而提高了其可操作性;状态指示灯16,用于对背光源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显示,从而提高了其实用性;扬声器17,用来对背光源的异常工作状态进行报警提示,从而提高了背光源的可靠性。

具体的,所述面板13的内部还设有蓄电池27,所述蓄电池27与工作电源模块26电连接。

具体的,所述显示界面14为液晶显示屏。

具体的,所述控制按键15为轻触按键。

具体的,所述状态指示灯16包括双色发光二极管。

具体的,所述外框2的阻燃等级为V-0。

具体的,所述第一运放U1的型号为F007。

具体的,所述第二运放U2和第三运放U3的型号均为F007。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OLED背光源中,通过散热机构能够对背光源内部的热量进行快速有效的处理,从而提高了背光源的可靠性;不仅如此,在工作电源电路中,加入了过滤电路,从而实现了对电源电压进行有效过滤,提高了背光源工作的稳定性。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