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29660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显示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日益提高,市场上的曲面液晶电视由于视角范围广、图像均匀度好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曲面液晶电视成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曲面液晶显示屏的成像效果,而曲面液晶显示屏要显示图像需要驱动电路板的驱动。

目前,驱动电路板普遍采用螺丝锁附的装配方式(如图1)固定在曲面液晶电视的背板上,只通过COF(Chip On Flex/Chip On Film,常称柔性电路单元)与曲面液晶显示屏连接,进行信号传输。然而,由于曲面液晶显示屏安装到背板上时会存在一定范围的公差,导致了曲面液晶电视在运输过程中,曲面液晶显示屏受到震动时,会发生一些位移,若曲面液晶显示屏与驱动电路板之间的相对位移过大就会将COF拉坏,造成曲面液晶电视的成像质量差或无法成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及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装配方式无法满足驱动电路板需要活动余量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用于显示装置上的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包括:

背板;

驱动电路板,设置于所述背板的一侧;以及

连接件,用于连接所述背板和所述驱动电路板;

其中,所述连接件包括:

本体,用于连接所述背板和所述驱动电路板;

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本体的一端相接,且与所述背板连接;

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本体的另一端相接;

弹性支撑部,设置于所述本体上并位于所述背板和所述驱动电路板之间,所述弹性支撑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与所述驱动电路板的相对两侧面相抵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卡扣,所述背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扣相适配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卡扣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背板卡接;

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二卡扣,所述驱动电路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卡扣相适配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二卡扣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驱动电路板卡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背板上开设有具有与所述外螺纹相适配的内螺纹的螺纹孔,所述第一连接部旋入所述螺纹孔内与所述背板形成定位;

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二卡扣,所述驱动电路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卡扣相适配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二卡扣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驱动电路板卡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扣包括:

导向面,用于引导所述第二卡扣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以及

凹槽,用于提供形变余量或配合安装第一连接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支撑部与所述本体的连接处的表面为弧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支撑部包括:

至少两个支撑分体,包括与所述本体圆弧过渡的根部,以及与所述驱动电路板相抵顶的第二伸出部,所述第二伸出部与所述根部相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分体还包括与所述背板相抵顶的第一伸出部,所述第一伸出部与所述根部相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分体等间隔分布于所述本体的外周面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采用了包括本体、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弹性支撑部的连接件,使得驱动电路板与背板连接的同时具有活动余量,驱动电路板可沿本体朝背板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装配方式无法满足驱动电路板需要活动余量的技术问题,提高了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显示装置上的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包括:

背板;

驱动电路板,设置于所述背板的一侧;以及

连接件,用于连接所述背板和所述驱动电路板;

其中,所述连接件包括:

本体,用于连接所述背板和所述驱动电路板;

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本体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卡扣,所述背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扣相适配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卡扣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背板卡接;

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本体的另一端相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二卡扣,所述驱动电路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卡扣相适配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二卡扣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驱动电路板卡接;

弹性支撑部,设置于所述本体上并位于所述背板和所述驱动电路板之间,所述弹性支撑部和所述第二卡扣分别与所述驱动电路板的相对两侧面相抵顶,所述弹性支撑部包括等间隔分布于所述本体的外周面上的至少两个支撑分体,所述支撑分体包括与所述本体圆弧过渡的根部,以及与所述驱动电路板相抵顶的第二伸出部,所述第二伸出部与所述根部相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采用了包括本体、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弹性支撑部的连接件,使得驱动电路板与背板连接的同时具有活动余量,驱动电路板可沿本体朝背板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装配方式无法满足驱动电路板需要活动余量的技术问题,提高了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用于显示图像;

上述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用于将所述驱动电路板装配于所述背板上;以及

柔性电路单元,其一端与所述显示面板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驱动电路板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采用了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使得驱动电路板与背板连接的同时具有活动余量,驱动电路板可沿本体朝背板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装配方式无法满足驱动电路板需要活动余量以自动调整其与显示面板的相对位置,避免柔性电路单元损坏的技术问题,提高了运输过程中柔性电路单元的安全性,保障了显示装置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现有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各部件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中第二卡扣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框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显示装置、10—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11—背板、12—驱动电路板、13—连接件、14—柔性电路单元、15—显示面板、120—第二安装孔、131—本体、132—第一连接部、133—第二连接部、134—弹性支撑部、1330—第二卡扣、1331—导向面、1332—凹槽、1340—支撑分体、1341—根部、1342—第一伸出部、1343—第二伸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2和图3,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进行说明。该用在显示装置1上的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10,包括背板11、驱动电路板12和连接件13,其中,驱动电路板12设置于背板11一侧,连接件13用于连接背板11和驱动电路板12;此处,连接件13包括本体131、第一连接部132、第二连接部133以及弹性支撑部134,其中,本体131优选呈圆柱状或多棱柱状,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本体131还可呈其他形状,此处不作唯一限定;本体131穿设在背板11和驱动电路板12上,第一连接部132和第二连接部133分别相接在本体131的两端,弹性支撑部134具有弹性,其设置在本体131上,并且弹性支撑部134位于背板11和驱动电路板12之间,此处,第一连接部132与背板11连接,第二连接部133和弹性支撑部134分别与驱动电路板12的相对两侧面相抵顶。

装配时,先将第一连接部132穿设在背板11上,接着将第二连接部133从驱动电路板12的一侧穿入后从其另一侧穿出,此时,第二连接部133和弹性支撑部134分别与驱动电路板12的相对两侧面相抵顶,使得驱动电路板12夹设在第二连接部133与弹性支撑部134之间形成定位。由于弹性支撑部134具有弹性,使得驱动电路板12具有活动余量,并且可沿本体131朝背板11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10,采用了包括本体131、第一连接部132、第二连接部133以及弹性支撑部134的连接件13,使得驱动电路板12与背板11连接的同时具有活动余量,驱动电路板12可沿本体131朝背板11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装配方式无法满足驱动电路板需要活动余量的技术问题,提高了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的可靠性。

在具体应用中,请参阅图3和图6,上述第一连接部132上设置有第一卡扣(未标注),上述第二连接部133上设置有第二卡扣1330,同时,上述背板11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未标注),该第一安装孔与第一卡扣相适配,上述驱动电路板12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120,该第二安装孔120与第二卡扣1330相适配,此处,第一连接部132通过第一卡扣穿过第一安装孔与背板11卡接,并且第二连接部133通过第二卡扣1330穿过第二安装孔120与驱动电路板12卡接。

在具体应用中,请参阅图6,上述第二卡扣1330包括导向面1331和凹槽1332,其中,导向面1331用于引导第二卡扣1330穿过第二安装孔120,凹槽1332用于提供形变余量。具体地,第二卡扣1330呈圆台状或圆锥状或球缺状,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卡扣1330还可呈其它形状,此处不作唯一限定;第二卡扣1330的底部体积大、顶部体积小,第二安装孔120的孔径大于第二卡扣1330的顶面直径,并且小于第二卡扣1330的底面直径,导向面1331自该顶部的中心或边缘朝底部的边缘倾斜,同时,凹槽1332优选为一字形槽,其槽宽小于本体131的宽度,并且凹槽1332贯穿第二卡扣1330与第二卡扣1330的边缘相连通,此处,第二卡扣1330上开设有若干凹槽1332,当凹槽1332的数量大于等于2时,多个凹槽1332交叉并且等夹角分布,而且均经过第二卡扣1330的中心轴线。装配时,第二卡扣1330的顶部先沿导向面1331伸入第二安装孔120内,在第二安装孔120挤压下,凹槽1332逐渐发生形变缩小,使得第二卡扣1330的底部的体积缩小穿过第二安装孔120,接着在没有第二安装孔120挤压的情况下,凹槽1332恢复原来形状,第二卡扣1330卡接在驱动电路板12上。

在具体应用中,请参阅图3,上述第一卡扣与第二卡扣1330的形状和构造相同,上述第一安装孔与第二安装孔120的形状和构造相同,此处不作进一步赘述。

在具体应用中,请参阅图7,上述弹性支撑部134与本体131的连接处的表面为弧面,即弹性支撑部134与本体131的连接处具有圆弧形表面。如此,使得弹性支撑部134与本体131之间的连接处的抗撕裂强度更高。

在具体应用中,请参阅图7,上述弹性支撑部134包括至少两个支撑分体1340,该支撑分体1340包括根部1341和第二伸出部1343,其中,根部1341与本体131圆弧过渡连接,第二伸出部1343与驱动电路板12相抵顶,此处,第二伸出部1343与根部1341相接。具体地,支撑分体1340具有弹性,第二伸出部1343可绕根部1341上下摆动,当驱动电路板12受到向下的外力作用时,驱动电路板12可顶压第二伸出部1343向下摆动,从而实现驱动电路板12远离第二连接部133朝背板11的所在侧移动。

在具体应用中,上述支撑分体1340等间隔地分布在本体131的外周面上。如此,使得驱动电路板12受力更加均匀,定位更好。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连接部13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未图示),同时,背板11上开设有螺纹孔(未标注),该螺纹孔具有与外螺纹相适配的内螺纹,此处,第一连接部132旋入螺纹孔内与背板11形成定位,即第一连接部132与背板11通过内外螺纹配合固定连接。

装配时,可使用螺丝刀伸入凹槽1332内借力先将第一连接部132旋入螺纹孔内与背板11连接,接着将第二连接部133从驱动电路板12的一侧穿入后从其另一侧穿出,此时,第二连接部133和弹性支撑部134分别与驱动电路板12的相对两侧面相抵顶,使得驱动电路板12夹设在第二连接部133与弹性支撑部134之间形成定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支撑分体1340还包括第一伸出部1342,此处,第一伸出部1342与背板11相抵顶,并且第一伸出部1342与根部1341相接。具体地,第一伸出部1342与第二伸出部1343对称设置,这样便于支撑分体1340的设计和加工,并且第一伸出部1342也可绕根部1341上下摆动,当驱动电路板12受到向下的外力作用时,驱动电路板12可顶压第二伸出部1343向下摆动,此时,第一伸出部1342在背板11的反作用力顶压下向上摆动。装配时,第一伸出部1342与第一卡扣配合夹紧背板11,使得连接件13与背板11形成定位,无需借助工具,即可完成驱动电路板12与背板11连接。如此,增加了弹性支撑部13的支撑力,提高了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10的装配效率。

请参阅图2和图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1,包括显示面板15、柔性电路单元14和上述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10,其中,显示面板15用于显示图像;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10用于将驱动电路板12装配在背板11上;柔性电路单元14的一端与显示面板15固定连接,并且柔性电路单元14的另一端与驱动电路板12固定连接。此处,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显示装置可以是:LCD显示装置、OLED显示装置、QLED显示装置、曲面显示装置或其他显示装置,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1,采用了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10,使得驱动电路板12与背板11连接的同时具有活动余量,驱动电路板12可沿本体131朝背板11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装配方式无法满足驱动电路板需要活动余量以自动调整其与显示面板的相对位置,避免了柔性电路单元损坏的问题,提高了运输过程中柔性电路单元的安全性,保障了显示装置正常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电路板连接结构10还可以用于其他电子装置,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