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43479发布日期:2018-12-11 23:20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子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电子设备的环境光感应器件占据着电子设备非显示区的空间,使得电子设备的屏占比提高受限。而随着用户对电子设备的屏占比需求越来越高,如何减少环境光感应器件占据电子设备的非显示区的面积,以提高电子设备的屏占比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屏组件,包括:

显示面板;

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基板及位于所述基板上的多个发光单体,所述发光单体用于向所述显示面板提供背光光线;

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位于所述基板上,并且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相邻的所述发光单体之间,所述感光元件与所述显示面板耦接,所述感光元件用于感应环境光线,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根据所述环境光线调节。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所述显示屏组件。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如下:感光元件用于感测环境光的强度,从而根据环境光的强度调节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以降低能耗及保护用户眼睛,将感光元件设置于背光模组,并且感光元件位于相邻的发光单体之间,不仅不影响背光源,感光元件还可以正常工作,感光元件无需额外占用显示屏组件的正面空间,从而提高了显示屏组件及应用显示屏组件的电子设备的屏占比。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明显变形方式。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屏组件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图3为显示面板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图4为背光模组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图5为背光模组的表面正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显示屏组件的背光模组的表面正视图。

图7为显示屏组件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图8为显示屏组件的正面示意图

图9为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表面正视图。

图10为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表面正视图。

图11为显示屏组件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显示屏组件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感光元件和发光单元的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屏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具体的,电子设备可以是任何具备通信和存储功能的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遥控器、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网络电视、可穿戴设备等设备。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00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0包括显示屏组件100和控制器200,控制器200电连接显示屏组件100,并且控制器200用于控制显示屏组件100显示图像的显示亮度和显示内容。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电连接包括电源连接和信号连接。电子设备1000还包括壳体300,显示屏组件100安装于壳体300,控制器200收容于壳体300内部。一种实施方式中,控制器200为印刷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pcb),控制器200与显示屏组件100通过柔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fpc)或导电线电连接。

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屏组件100的层叠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显示屏组件100包括显示面板20、背光模组10及感光元件30。

请参阅图3,图3所示为显示面板20的层叠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0为液晶显示面板20(thinfilmtransistor-liquidcrystaldisplay,tft-lcd),具体的,显示面板20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1222和彩膜基板1224,以及位于阵列基板1222和彩膜基板1224之间的液晶层26。阵列基板1222上设有薄膜晶体管(thinfilmtransistor,tft)、数据线、扫描线及像素电极,彩膜基板1224上设有公共电极,扫描线用于传输扫描信号,从而控制薄膜晶体管的通断状态,数据线用于传输数据信号,当薄膜晶体管导通时,数据线传输数据信号至像素电极以控制施加于像素电极的偏置电压,控制像素电极与公共电极的电压差从而可以控制液晶层26的液晶分子的偏转角度。本实施例中,彩膜基板1224背离阵列基板1222的一侧设有第一偏振片282,阵列基板1222背离彩膜基板1224的一侧设有第二偏振片284,第一偏振片282和第二偏振片284的偏振方向垂直。第二偏振方向的背光光线穿过第二偏振片284进入液晶层26,受到偏转的液晶分子的影响,背光光线的偏振方向转变为第一偏振方向,并穿过第一偏振片282,从而显示面板20显示图像。

请参阅图2,显示面板20包括相对设置的显示面20a与非显示面20b,非显示面20b面对背光模组10,显示面20a用于面对使用电子设备的用户,以显示图像。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用于发出背光源,背光模组10位于显示面板20的一侧,具体的,背光模组10位于显示面板20的非显示面20b一侧,背光模组10向显示面板20发出背光源,背光源穿过显示面板20后在显示面板20的显示面20a形成图像显示。一种实施方式中,背光模组10发出的背光源可以为白色,也可以为彩色。

请参阅图4,图4为显示屏组件100的层叠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为直下式背光模组。具体的,背光模组10包括基板12和多个发光单体14,发光单体14位于基板12上,发光单体14自身可以发光以提供背光光线,基板12位于显示面板20的非显示面20b一侧,发光单体14向显示面板20方向发光。一种实施方式中,发光单体14为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具体的,发光单体14为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led),迷你发光二极管的尺寸约为100μm,即单个迷你发光二极管在基板12的垂直投影面积不大于104μm2。迷你发光二极管尺寸小,间距小,迷你发光二极管的背光光线亮度调节精细度高。本实施例中,发光单体14发出的光线用于形成背光光线而进入显示面板20内。一种实施方式中,基板12可以为印刷电路板,也可以为柔性电路板,发光单体14封装于基板12上,并通过基板12电连接至电源。

请继续参阅图4,本实施例中,感光元件30位于基板12上,并且感光元件30设置于相邻的发光单体14之间,感光元件30与显示面板20耦接,感光元件30用于感应环境光线,显示面板20的显示亮度根据环境光线调节。具体的,感光元件30可以为具有感光功能的晶元颗粒,感光元件30可以感受光线的强弱,并根据光线的强弱输出不同的电信号。本实施例中,感光元件30和发光单体14均封装于基板12上。一种实施方式中,每两个相邻的发光单体14之间设有一个感光元件30,其他实施方式中,每两个相邻的发光单体14之间设有多个感光元件30,或者每两个感光元件30被多个发光单体14隔开。本实施例中,来自于外界的环境光线穿过显示面板20后被感光元件30接收,感光元件30根据接收到的环境光线的强弱输出不同的电信号。一种实施方式中,感光元件30电连接至电子设备的控制器200,控制器200还电连接显示面板20,控制器200根据感光元件30传输的电信号控制显示面板20的显示亮度,例如,当感光元件30感应到环境光线强度较大时,控制器200控制显示面板20以较大的显示亮度显示,以便于用户清楚的观察显示面板20显示的图像内容,当感光元件30感应到环境光线强度较小大时,控制器200控制显示面板20以较小的显示亮度显示,以防止显示亮度较大而损坏用户的眼睛,根据环境光线强度实时调节显示面板20的显示亮度至合适的范围,还可以起到降低能耗,提高电子设备续航的作用。

一种实施方式中,控制器200控制液晶分子的偏转角度,从而控制穿过显示面板20的背光光线的多少而控制显示面板20的显示亮度;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控制器200电连接背光模组10,控制器200控制背光模组10提供的背光源的亮度,从而控制显示面板20的显示亮度。

请参阅图4,本实施例中,基板12上还设有反射面12a,发光单体14和感光元件30位于发射面上,一种实施方式中,反射面12a为涂覆于基板12表面的反射层形成,反射面12a用于反射发光单体14发出的光线,从而将发光单体14发出的部分未直接射向显示面板20的光线经反射后射向显示面板20,从而将发光单体14发出的光线尽可能多的转化为射向显示面板20的背光源,提高发光单体14的光源利用率。

请参阅图5,图5为背光模组10的表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感光元件30和发光单体14交替排列,并且感光元件30和发光单体14布满基板12,对应的,在显示屏组件100的显示区下均设有感光元件30,也可以理解为,显示屏组件100全屏都具有感光的功能。感光元件30的数量越多,环境光线的感光效果越准确,显示屏组件100亮度的调节越准确。

将感光元件30设置于背光模组10,并且感光元件30位于相邻的发光单体14之间,不仅不影响背光源,感光元件30还可以正常工作,感光元件30无需额外占用显示屏组件100的正面空间,从而提高了显示屏组件100及应用显示屏组件100的电子设备的屏占比。

请参阅图6和图7,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显示屏组件100的背光模组10的表面示意图,图7所示为显示屏组件100的层叠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基板12的反射面12a包括第一区域122和第二区域124,发光单体14包括第一发光单体142和第二发光单体144,第一发光单体142阵列排布于第一区域122上,第二发光单体144和感光元件30交替排布于第二区域124上,第二区域124位于第一区域122的边缘。具体的,第一发光单体142和第二发光单体144为相同的发光单体14,第一发光单体142和第二发光单体144根据发光单体14所在的位置而划分。

请结合图6、图7及图8,图8为显示屏组件100的正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第一区域122设有第一发光单体142,没有感光元件30,换言之,第一区域122用于提供背光光线,并且不具有感光功能,显示面板20对应第一区域122的部分用于显示图像;第二区域124设有第二发光单体144和感光元件30,换言之,第二区域124不仅可以提供背光光线,还具有感光功能,显示面板20对第二区域124的部分用于显示图像和感光。具体到图8,显示屏组件100的显示区域11包括第一显示区域112和第二显示区域114,第一显示区域112对第一区域122,第二显示区域114对应第二区域124,第一显示区域112用于显示图像,第二显示区域114用于显示图像及感光,也可以理解为,第二显示区域114为显示屏组件100的感光区域,换言之,照射至第二显示区域114的环境光线穿过显示面板20后被位于第二区域124的感光元件30接收。本实施例中,第二区域124位于第一区域122的边缘,对应的,显示屏组件100的第二显示区域114位于第一显示区域112的边缘,换言之,感光区域位于显示屏组件100的显示区域11的边缘,以减小对显示屏组件100的显示效果的影响。

请参阅图6,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区域124的数量为一个,第二区域124位于第一区域122的顶端,对应的,在显示屏组件100上,第二显示区域114位于显示区域11的顶端,环境光线照射至显示区域11的顶端时,感光元件30可以接收到环境光线从而调节显示面板20的显示亮度。

请参阅图9,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区域12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区域124分别位于第一区域122的边缘位置,例如转角位置等,对应的,在显示屏组件100上,多个第二显示区域114位于显示区域11的边缘,环境光线照射至显示区域11的边缘位置时,感光元件30可以接收到环境光线从而调节显示面板20的显示亮度。多个第二区域124分开设置可以避免一个第二区域124被遮挡时,控制器200无法正确调节显示面板20的显示亮度的问题,并且位于不同的第二区域124的感光元件30可以从不同角度或位置接收环境光线,控制器200可以更准确的调节显示面板20的显示亮度。一种实施方式中,设置于每个第二区域124的感光元件30的数量相同,便于综合计算实际环境光线强度。

请参阅图6,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体142阵列分布在第一区域122,第一发光单体142的间距相同,并且第一发光单体142布满第一区域122,从而使第一区域122可以提供均匀的背光光线。

请继续参阅图6,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发光单体144阵列分布在第二区域124,相邻的两个第二发光单体144的间距相同,并且相邻的两个第二发光单体144的间距等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发光单体142的间距,即第一发光单体142的分布密度和第二发光单体144的分布密度相同,第一区域122和第二区域124提供的背光光线的均匀度、亮度相同,背光模组10可以提供亮度均匀的背光光线。感光元件30嵌入相邻的第二发光单体144之间,感光元件30从相邻的第二发光单体144的间隙中接收环境光线,也可以理解为,基板12上阵列分布发光单体14(第一发光单体142和第二发光单体144),在第二区域124的发光单体14(第二发光单体144)的间隙中还嵌入有光感元件。光感元件对背光模组10提供背光源的效果影响小。

请参阅图10,图10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10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第二发光单体144阵列分布在第二区域124,相邻的两个第二发光单体144的间距相同,并且相邻的两个第二发光单体144的间距为相相邻的两个第一发光单体142的间距两倍,即第一发光单体142的分布密度和第二发光单体144的分布密度不同,感光单元与第二发光单体144交替排布,并且相邻的感光元件30与相邻的两个第二发光单体144的间距等于第一发光单体142的间距。也可以理解为,在第二区域124,将部分第二发光单体144替换成了感光元件30,第一发光单体142的分布密度大于第二发光单体144的分布密度。感光元件30的间距增大,避免相邻的感光元件30重复接收环境光线,提高了单个感光元件30的利用率,减少了感光元件30的数量,简化了背光模组10的结构及电路设计,降低了成本。

请参阅图11,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还包括扩散片40,扩散片40位于显示面板20与基板12之间,扩散片40设有第一开孔62,第一开孔62正对感光元件30,第一开孔62用于透过环境光线。具体的,背光模组10提供的背光光线穿过扩散片40后进入显示面板20,扩散片40用于均匀化背光光线,得到亮度均匀分布的背光源,提高显示面板20的显示效果。可以理解的是,环境光线穿过显示面板20后,需要穿过扩散片40后再传播至背光模组10的感光元件30,第一开孔62对应感光元件30设计,以使环境光线穿过第一开孔62后传播至感光元件30,避免扩散片40对环境光线的影响,具体的,环境光线可以不受到扩散片40的影响而发生光路的改变或损耗,感光元件30可以更准确、更多的接收到环境光线,有利于控制器200对显示面板20的显示亮度做出准确的调节。

请继续参阅图11,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还包括棱镜膜50,棱镜膜50位于显示面板20与扩散片40之间,棱镜膜50设有第二开孔64,第二开孔64正对感光元件30,第二开孔64用于透过环境光线。棱镜膜50是一层透明的塑料薄膜,厚度在50到300μm之间,在薄膜的上表面均匀而整齐的覆盖着一层棱镜结构。棱镜膜50放置在扩散片40和显示面板20之间,它的作用是改善光的角分布,它可以将从扩散片40射出的均匀地向各个角度发散的光汇聚到轴向角度上,也就是正视角度上,在不增加出射总光通量的情况下提高轴向亮度。可以理解的是,环境光线穿过显示面板20后,需要穿过棱镜膜50后再传播至背光模组10的感光元件30,第二开孔64对应感光元件30设计,以使环境光线穿过第二开孔64后传播至感光元件30,避免棱镜膜50对环境光线的影响,具体的,环境光线可以不受到棱镜膜50的影响而发生光路的改变或损耗,感光元件30可以更准确、更多的接收到环境光线,有利于控制器200对显示面板20的显示亮度做出准确的调节。

请继续参阅图11,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0的两侧设有第一偏振片282和第二偏振片284,第一偏振片282和第二偏振片284上设有正对感光元件30的第三开孔66,第三开孔66用于透过环境光线。具体的,第一偏振片282和第二偏振片284的偏振方向相垂直,在未受到液晶分子偏转而改变光线偏振方向的情况下,光线无法穿过第一偏振片282和第二偏振片284,环境光线依次穿过第一偏振片282和第二偏振片284上的第三开孔66后进入背光模组10,第三开孔66避免环境光线被拦截在第一偏振片282和第二偏振片284之间,还有利于降低环境光线穿过显示面板20时的损耗。

感光元件30用于感测环境光的强度,从而根据环境光的强度调节显示面板20的显示亮度,以降低能耗及保护用户眼睛,将感光元件30设置于背光模组10,并且感光元件30位于相邻的发光单体14之间,不仅不影响背光源,感光元件30还可以正常工作,感光元件30无需额外占用显示屏组件100的正面空间,从而提高了显示屏组件100及应用显示屏组件100的电子设备的屏占比。

请参阅图12,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显示屏组件100的层叠结构示意图。实施例三提供的显示屏组件100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背光模组10为侧入式背光模组。具体的,背光模组10还包括导光板70,导光板70用于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导光板70位于显示面板20的非显示面20b一侧,导光板70包括相对设置的出光面76和导光面74及连接于出光面76与导光面74之间的入光面72,出光面76面向显示面板20,基板12位于导光板70的入光面72一侧,发光单体14向入光面72方向发光。本实施例中,发光单体14发出的背光光线从导光板70的入光面72进入导光板70,并在导光面74的作用下从出光面76射出,从而传播至显示面板20,并穿过显示面板20。根据光路可逆原理,环境光线穿过显示面板20并从出光面76进入导光板70,在导光面74的作用下,环境光线从入光面72射出导光板70,环境光线被基板12上的感光元件30接收。侧入式的背光模组10具有更小的厚度尺寸,有利于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

请继续参阅图12,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还包括反射板80,反射板80位于导光板70的导光面74一侧,反射板80用于将从导光面74漏出的环境光线反射至导光板70内,从而传播至感光元件30。具体的,部分进入导光板70的环境光线会从导光面74漏出,反射板80将漏出的环境光线反射会导光板70,并经导光板70传播至感光元件30。

感光元件30用于感测环境光的强度,从而根据环境光的强度调节显示面板20的显示亮度,以降低能耗及保护用户眼睛,将感光元件30设置于背光模组10,并且感光元件30位于相邻的发光单体14之间,不仅不影响背光源,感光元件30还可以正常工作,感光元件30无需额外占用显示屏组件100的正面空间,从而提高了显示屏组件100及应用显示屏组件100的电子设备的屏占比。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组件100。

本实施例中,控制器200电连接感光元件30及发光单体14,感光元件30接收到的总光强为a1,感光元件30接收到的背光光线的光强为干扰光强a2,控制器200还用于计算实际环境光强a3,实际环境光强a3等于总光强a1与干扰光强a2之差,即a3=a1-a2。

具体的,干扰光强a2为背光光线实际被感光元件30接收的部分光线的强度,换言之,干扰光强a2为作用于感光元件30所覆盖区域的光线的强度。结合图13,发光单体14的覆盖的区域为区域i,感光单元的覆盖区域为区域ii,在发光单体14发出的背光光线中,仅有作用于区域ii的背光光线被感光元件30接收。

本实施例中,区域i的所有发光单体14发出的总的背光光强为a4,单位面积的背光光强为a5,

a5=a4/si

其中,si为区域i的面积。

干扰光强a2的作用区域为区域ii,则

a2=a5*sii=a4/si*sii

其中,sii为区域ii的面积。

故实际环境光强a3为

a3=a1-a2=a1-a4/si*sii

其中,总光强为a1由感光元件30测得,背光光强a4可根据驱动发光单体14发光的驱动电流计算得到,si和sii可以通过测量得到。

本实施例中,控制器200根据实际环境光强a3的值控制显示面板20的显示亮度。实际环境光强a3的计算方式简单,运算量小。

本实施例中,控制器200还用于根据环境光线以及显示面板20当前的显示亮度来调节显示面板20的显示亮度。具体的,感光元件30电连接至电子设备的控制器200,控制器200还电连接显示面板20,控制器200根据感光元件30传输的电信号控制显示面板20的显示亮度,例如,当感光元件30感应到环境光线强度较大时,控制器200控制显示面板20以较大的显示亮度显示,以便于用户清楚的观察显示面板20显示的图像内容,当感光元件30感应到环境光线强度较小大时,控制器200控制显示面板20以较小的显示亮度显示,以防止显示亮度较大而损坏用户的眼睛,根据环境光线强度实时调节显示面板20的显示亮度至合适的范围,还可以起到降低能耗,提高电子设备续航的作用。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申请几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申请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申请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申请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