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和包括其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51943发布日期:2020-07-10 17:45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导光板和包括其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应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1月2日提交到韩国知识产权局的第10-2019-0000302号韩国专利申请和于2019年5月10日提交到韩国知识产权局的第10-2019-0055129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和权益,这些韩国专利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以其整体地并入本文。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导光板和包括导光板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lcd)装置从背光组件接收光并显示图像。背光组件包括光源模块和导光板。导光板从光源模块接收光并朝向显示面板引导光。由光源模块提供的光通常是白色光,并且可通过滤色器过滤白色光来实现彩色。

近来,已进行了关于使用波长转换膜以改善lcd装置的显示品质(诸如颜色再现性)的研究。通常,使用蓝色光源模块,并且波长转换膜放置在导光板上方以将蓝色光转换成白色光。波长转换膜包括波长转换颗粒。然而,波长转换颗粒易受湿气的影响,并因此使用阻挡膜来保护波长转换颗粒。然而,阻挡膜通常是昂贵的并且增加了整个导光板的厚度。而且,使用复杂的组装工艺将波长转换膜沉积在导光板上。

另外,弯折的显示装置已变得越来越商业化。例如,弯折的显示装置可形成在可弯曲的塑料衬底上。弯折的显示装置可实现各种设计特征,并且具有改善的便携性、改善的耐久性和改善的沉浸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可提供具有降低的破裂风险的弯折的导光板以及包括该弯折的导光板的显示装置。

然而,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本文中阐述的那些。通过参考下面给出的本公开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实施方式将对于本公开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导光板包括支承部,该支承部包括第一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和连接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侧表面。第一表面包括具有第一曲率半径的第一弯折区域,并且第一曲率半径的中心位于第一表面上方。

支承部可包括无机材料。

支承部的第二表面可为平坦的。

作为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的支承部的厚度可随着从支承部的一部分到另一部分而变化。支承部可在支承部的侧表面附近的区域中具有最大厚度,并且可在支承部的中心处具有最小厚度,并且支承部的最小厚度可为支承部的最大厚度的0.4至0.6倍。

导光板还可包括第一释缓部,该第一释缓部直接布置在支承部的第一弯折区域上。第一释缓部的最大厚度小于支承部的最大厚度,并且第一释缓部可包括有机材料。

第一释缓部可包括与支承部的第一表面接触的第三表面和与第三表面相对的第四表面。第一释缓部的第四表面可平行于支承部的第二表面。

第一释缓部还可包括形成在第四表面上的多个散射图案。

支承部与第一释缓部之间的折射率之差可为5%或更小。

第一释缓部可具有1.4至1.6的折射率。

支承部的第二表面可包括具有第二曲率半径的第二弯折区域。第二曲率半径的中心可位于第二表面上方。

导光板还可包括第二释缓部,该第二释缓部直接布置在支承部的第二弯折区域上。第二释缓部可包括有机材料。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显示装置包括导光板、布置在导光板上的波长转换层、布置在波长转换层上的显示面板以及布置成与导光板的一个侧表面相邻的光源模块。导光板包括支承部和释缓部,支承部包括第一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和连接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侧表面,并且释缓部包括与支承部的第二表面接触的第三表面和与第三表面相对的第四表面。支承部的第一表面包括具有第一曲率半径的第一弯折区域。支承部的第二表面包括具有第二曲率半径的第二弯折区域。第一曲率半径和第二曲率半径满足以下条件(a)和(b)中的一个:(a)第二曲率半径大于第一曲率半径;和(b)第一曲率半径的中心位于第一表面上方,并且第二曲率半径的中心位于第二表面上方。

支承部可包括无机材料。释缓部可包括有机材料。波长转换层可包括量子点。

第一曲率半径可为1500mm至1800mm。

第四表面可包括具有第三曲率半径的第三弯折区域。第三曲率半径可大于第一曲率半径。

第一弯折区域和第三弯折区域可彼此平行。

支承部的第一表面还可包括布置在第一弯折区域的两侧上的平坦区域。

释缓部可与支承部的第一弯折区域重叠。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导光板包括支承部和释缓部,支承部包括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包括具有第一曲率半径的第一弯折区域,并且释缓部直接布置在支承部的第一弯折区域上。支承部与释缓部之间的折射率之差为5%或更小。

支承部还可包括连接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侧表面。作为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的距离的支承部的厚度可随着从支承部的一部分到另一部分而变化。支承部可在支承部的侧表面附近的区域中具有最大厚度,并且可在支承部的中心处具有最小厚度。释缓部的最大厚度可小于支承部的最大厚度。

根据本公开的前述和其它实施方式,导光板可在没有破裂的情况下弯曲并且具有大的曲率。

通过以下详细描述、附图和权利要求书,其它特征和实施方式可为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沿图1的线i-i'截取的剖面图。

图3是尚未经历弯折步骤的导光板的支承部的透视图。

图4是沿图3的线ii-ii'截取的剖面图。

图5是已经历弯折步骤的导光板的支承部的剖面图。

图6是示出第一释缓部耦接到图4的导光板的情况的剖面图。

图7是示出第一释缓部耦接到图5的导光板的情况的剖面图。

图8至图10是根据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已经历弯折步骤的导光板的剖面图。

图11和图12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导光板的剖面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尚未经历弯折步骤的导光板的剖面图。

图14是通过对图13的导光板进行弯折步骤而获得的导光板的剖面图。

图15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已经历弯折步骤的导光板的透视图。

图16是沿图15的线iii-iii'截取的剖面图。

图17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已经历弯折步骤的导光板的透视图。

图18是沿图17的线iv-iv'截取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参照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本公开的特征以及用于实现特征的方法将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不限于在下文中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而是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实现。

在元件被描述为与另一元件有关的情况下,诸如“在”另一元件“上”或者“位于”不同的层或一层“上”的情况下,包括元件直接位于另一元件或层上的情况以及元件经由另一元件或又一元件位于另一元件上的情况这两者。在本公开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可用于各种图中的相同的元件。

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可显示静止或运动图像或透视图像,并且不仅可用在诸如移动通信终端、智能电话、平板电脑、智能手表和导航装置的移动电子装置中,而且可用在诸如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显示器、广告牌和物联网(iot)产品的各种其它产品中。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可表示相同的元件。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透视图。

参照图1,根据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0包括显示区域da和非显示区域nda。

根据实施方式,显示区域da是显示图像的区域。显示装置1000在显示区域da中包括多个像素。具体地,显示区域da包括多色发光区域,并且一个发光区域对应于一个像素。显示区域da不仅可用于显示图像,而且可用于检测来自用户的触摸输入。

根据实施方式,显示装置1000具有弯曲形状。显示装置1000沿着在第一方向dr1上延伸的轴线或在与第一方向dr1相交的第二方向dr2上延伸的轴线弯曲。第一方向dr1和第二方向dr2指示相对的方向,并且应理解为彼此相交的方向。第三方向dr3可理解为与第一方向dr1和第二方向dr2都相交的方向,即,显示区域da的法线方向。

在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1000具有第一方向轴线和第二方向轴线,第一方向轴线是在第一方向dr1上延伸的直线,并且第二方向轴线是通常在第二方向dr2上延伸并且在第三方向dr3上凹入弯折的弯折线。然而,显示装置1000弯曲或弯折的方向不受特别限制。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轴线和第二方向轴线都可为弯折线。在又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轴线可为弯折线,并且第二方向轴线可在第三方向dr3上凹入弯折。

根据实施方式,非显示区域nda是不显示图像的区域。非显示区域nda布置在显示区域da的外部上。非显示区域nda围绕显示区域da。非显示区域nda包括在第三方向dr3上凹入弯折以符合显示区域da的形状的部分。

在下文中将参考图2对显示装置1000的剖面结构进行描述。

图2是沿图1的线i-i'截取的剖面图。应注意,为方便起见,在图2中放大了显示装置1000的厚度。

参照图2,根据实施方式,显示装置1000包括光源模块400、布置在从光源模块400发射的光的路径上的光学构件100以及布置在光学构件100上方的显示面板300。

根据实施方式,光学构件100包括导光板1、布置在导光板1上的第一低折射率层20、布置在第一低折射率层20上的波长转换层30以及布置在波长转换层30上的钝化层40。导光板1、第一低折射率层20、波长转换层30和钝化层40可一起组合成一个整体。

根据实施方式,光源模块400布置在光学构件100的一侧上。光源模块400与光学构件100的导光板1的光入射表面10s1相邻。导光板1的光入射表面10s1是支承部10的第一侧表面10s1。光源模块400包括多个点光源或线光源。点光源是发光二极管(led)410。led410安装在印刷电路板420上。led410发射特定波长的光。在下面的描述中,假设led410发射蓝色波长的光。

在实施方式中,led410是侧面发射led。在这种情况下,印刷电路板420布置在壳体500的底表面510上。led410的位置不受特别限制。在另一实施方式中,led410是通过其顶表面发射光的顶部发射led。

根据实施方式,从led410发射的蓝色波长光入射在光学构件100的导光板1上。光学构件100的导光板1引导光并通过导光板1的顶表面10a或底表面10b发射光。光学构件100的波长转换层30将入射在其上的蓝色波长光中的一部分转换为例如绿色波长光和红色波长光。绿色波长光和红色波长光与未转换的蓝色波长光一起朝向显示面板300向上发射。

根据实施方式,显示装置1000还包括布置在光学构件100下方的反射构件250。反射构件250包括反射膜或反射涂层。反射构件250将朝向导光板1的底表面10b发射的光朝向导光板1反射回去。

根据实施方式,显示面板300布置在光学构件100上方。显示面板300从光学构件100接收光并显示图像。接收光并显示图像的光接收显示面板的示例包括液晶显示(lcd)面板和电泳显示面板(epd)。在下面的描述中,假设显示面板300是lcd面板,但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各种光接收显示面板可用作显示面板300。

根据实施方式,显示面板300包括第一衬底310、面对第一衬底310的第二衬底320以及布置在第一衬底310与第二衬底320之间的液晶层。第一衬底310和第二衬底320彼此重叠。在实施方式中,第一衬底310和第二衬底320中的一个大于另一个衬底,并因此突出到另一个衬底之外。图2示出了布置在第一衬底310上的第二衬底320大于第一衬底310,并且在显示装置1000的布置有光源模块400的一侧上突出到第一衬底310之外。第二衬底320的突出到第一衬底310之外的突出部提供了可安装驱动芯片或外部电路板的空间。替代性地,布置在第二衬底320下方的第一衬底310可大于第二衬底320,并因此可突出到第二衬底320之外。除了第二衬底320的突出部以外,第一衬底310和第二衬底320基本上与光学构件100的导光板1的侧表面10s对齐。

根据实施方式,光学构件100经由互模耦接构件610耦接到显示面板300。在平面图中,互模耦接构件610具有矩形框架的形状。互模耦接构件610沿着显示面板300和光学构件100中的每个的边缘布置。

在实施方式中,互模耦接构件610布置在光学构件100的钝化层40与显示面板300的第一衬底310之间。互模耦接部件610的底表面布置在钝化层40上以与波长转换层30的顶表面30a重叠,但不与波长转换层30的侧表面30s重叠。

根据实施方式,光学构件100和显示面板300通过互模耦接构件610固定在一起。例如,互模耦接构件610可为将光学构件100的钝化层40和显示面板300的第一衬底310固定在一起的粘合剂。互模耦接构件610可包括聚合物树脂或胶带。

根据实施方式,显示装置1000还包括壳体500。壳体500在其一个表面处是开放的,并且包括底表面510和连接到底表面510的侧表面520。光源模块400、光学构件100、互模耦接构件610和反射构件250被容纳在由底表面510和侧表面520限定的空间中。

根据实施方式,光源模块400、光学构件100、互模耦接构件610和反射构件250布置在壳体500的底表面510上。壳体500的侧壁520的高度与布置在壳体500内部的光学构件100、显示面板300和互模耦接构件610的组件的高度基本上相同。显示面板300布置在壳体500的侧壁520的上部之间,并且经由壳体耦接构件620耦接到侧壁520的上部。在平面图中,壳体耦接构件620具有矩形框架的形状。

根据实施方式,壳体500和显示面板300通过壳体耦接构件620固定在一起。例如,壳体耦接构件620可为将壳体500的侧壁520和显示面板300的第二衬底320固定在一起的粘合剂。壳体耦接构件620可包括聚合物树脂或胶带。

根据实施方式,显示装置1000还包括至少一个光学膜200。光学膜200容纳在光学构件100与显示面板300之间的由互模耦接构件610围绕的空间中。光学膜200的侧面与互模耦接构件610的内侧表面接触并附接到互模耦接构件610的内侧表面。图2示出了光学膜200与光学构件100之间以及光学膜200与显示面板300之间的间隙,但是该间隙可为不必要的。替代性地,光学膜200可与光学构件100和显示面板300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提供互模耦接构件610。

根据实施方式,光学膜200可为棱镜膜、扩散膜、微透镜膜、双凸膜、偏振膜、反射偏振膜或相位差膜。显示装置1000可包括相同或不同的多个光学膜200。在使用多个光学膜200的情况下,多个光学膜200布置成彼此重叠,并且多个光学膜200中的每个的侧面与互模耦接构件610的内侧表面接触并附接到互模耦接构件610的内侧表面。多个光学膜200可彼此间隔开,多个光学膜200之间具有空气层。

在实施方式中,集成有两个或更多个光学功能层的复合膜可用作光学膜200。

在下文中将参考图3至图7对根据实施方式的导光板1进行描述。

图3是未被弯折的导光板的支承部的透视图。图4是沿图3的线ii-ii'截取的剖面图。图5是已被弯折的导光板的支承部的剖面图。图6是示出第一释缓部耦接到图4的导光板的情况的剖面图。图7是示出第一释缓部耦接到图5的导光板的情况的剖面图。

导光板1对光路径进行引导。根据实施方式,导光板1是通过耦接支承部10和第一释缓部80而获得的。第一释缓部80直接布置在支承部10的顶表面或底表面上。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从导光板1中省略了第一释缓部80,并且导光板1仅包括支承部10。

根据实施方式,导光板1是通过使导光板1弯曲成使得导光板1的两端在朝向支承部10的顶表面10a中心在厚度方向上弯曲的弯折步骤而获得的。

在下文中将对尚未经历弯折步骤的导光板1进行描述。

根据实施方式,支承部10具有多边形柱的剖面形状。在平面图中,支承部10具有矩形形状,但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在实施方式中,支承部10具有八边形的柱形剖面形状,在平面图中是矩形的并且具有一个凹陷表面。支承部10包括顶表面10a、底表面10b和四个侧表面10s,即,第一侧表面10s1、第二侧表面10s2、第三侧表面10s3和第四侧表面10s4。支承部10的顶表面10a和底表面10b彼此相对,并且四个侧表面10s直接或间接地连接顶表面10a和底表面10b。支承部10的厚度由顶表面10a和底表面10b限定。

为了方便起见,将支承部10的四个侧表面10s称为第一侧表面10s1、第二侧表面10s2、第三侧表面10s3和第四侧表面10s4,但是可以以其它方式统称为侧表面10s。

支承部10的顶表面10a和四个侧表面10s可统称为导光板1的顶表面和四个侧表面。

根据实施方式,顶表面10a和底表面10b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弯折形状。相应地,支承部10的厚度随着位置而变化。在实施方式中,顶表面10a是平坦的,并且底表面10b是弯折的。支承部10的厚度越靠近侧表面10s越厚。也就是说,支承部10在中心处最薄。例如,作为支承部10在支承部10的中心处的厚度的第二厚度ha是作为支承部10在侧表面10s处的厚度的第一厚度hb的约0.4至0.6倍。在实施方式中,第一厚度hb为约1.5mm,并且第二厚度ha为约0.75mm。顶表面10a和侧表面10s在角表面10c介于其间的情况下形成约90°的角度。底表面10b和侧表面10s在角表面10c介于其间的情况下形成锐角。在弯折步骤之前,支承部10的底表面10b的曲率半径的中心位于底表面10b的下方。

根据实施方式,支承部10的第一侧表面10s1和第三侧表面10s3彼此平行,并且在平面图中可具有基本上矩形的形状。支承部10的第二侧表面10s2和第四侧表面10s4彼此平行并且连接到第一侧表面10s1和第三侧表面10s3。第一侧表面10s1和第三侧表面10s3的水平长度小于第二侧表面10s2和第四侧表面10s4的水平长度。如本文中所用的术语“水平长度”是指在与支承部10的厚度方向(即,第三方向dr3)相交的方向上的长度,而如本文中所用的术语“垂直长度”是指在支承部10的厚度方向上的长度。也就是说,第一侧表面10s1至第四侧表面10s4的垂直方向是指第三方向dr3,第一侧表面10s1和第三侧表面10s3的水平方向是指第一方向dr1,并且第二侧表面10s2和第四侧表面10s4的水平方向是指第二方向dr2。

根据实施方式,第一侧表面10s1和第三侧表面10s3的垂直长度是均匀的,而与位置无关。支承部10的第二侧表面10s2和第四侧表面10s4中的每个均具有凹边缘。第二侧表面10s2和第四侧表面10s4的垂直长度随位置而变化,并且对应于支承部10的厚度。

根据实施方式,支承部10还包括角表面10c,该角表面10c布置在顶表面10a与侧表面10s之间或底表面10b与侧表面10s之间,并且为相对窄的。

根据实施方式,导光板1的顶表面10a和底表面10b与角表面10c的第一侧相交,并且侧表面10s与角表面10c的第二侧相交。角表面10c相对于顶表面10a、底表面10b和侧表面10s倾斜。角表面10c与顶表面10a和底表面10b形成的角度小于角表面10c与侧表面10s形成的角度。角表面10c与顶表面10a形成的角度和角表面10c与侧表面10s形成的角度为钝角。例如,角表面10c与顶表面10a形成的角度为约135°或更小的钝角。

角表面10c减轻了支承部10的角落的锋利度,并因此防止了外部冲击对支承部10的损坏。角表面10c可为平坦的或可为弯折的。

根据实施方式,支承部10包括无机材料。例如,支承部10可包括玻璃或石英,但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根据实施方式,导光板1通过弯折步骤弯曲。也就是说,支承部10弯曲。通过弯折步骤获得的支承部10的顶表面10a和底表面10b均可为弯折的,但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替代性地,在弯折步骤之前预先弯折的底表面10b可在弯折步骤之后变得平坦。

在实施方式中,弯折步骤以与本领域中已知的面板弯曲工艺相同的方式执行。面板弯曲工艺将面板弯曲成从假想基准点起具有预定半径或曲率的凹陷形状。弯折步骤包括弯曲支承部10的第二侧表面10s2和第四侧表面10s4,以使得支承部10的第一侧表面10s1和第三侧表面10s3指向顶表面10a的中心。

根据实施方式,通过弯折步骤获得的支承部10的顶表面10a包括具有第一曲率半径的第一弯折区域。通过弯折步骤获得的支承部10的整个顶表面10a对应于第一弯折区域。在实施方式中,第一曲率半径为从1500mm至1800mm,但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通过弯折步骤获得的支承部10的底表面10b包括具有第二曲率半径的第二弯折区域,而第二曲率半径不同于第一曲率半径。通过弯折步骤获得的支承部10的底表面10b的至少一部分对应于第二弯折区域。

根据实施方式,通过弯折步骤获得的顶表面10a和底表面10b的曲率半径的中心均位于顶表面10a上方。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曲率半径小于第二曲率半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过弯折步骤获得的顶表面10a的第一曲率半径的中心位于顶表面10a上方,并且通过弯折步骤获得的底表面10b的第二曲率半径的中心位于底表面10b下方。

根据实施方式,第一压缩力cs1和第一拉伸力ts1分别施加在支承部10的顶表面10a与底表面10b之间的假想第一中心线cl1上方和下方。例如,从假想第一中心线cl1到顶表面10a附近第一压缩力cs1被施加到支承部10的一部分,并且从假想第一中心线cl1到底表面10b附近第一拉伸力ts1被施加到支承部10的一部分。假想第一中心线cl1表示第一压缩力cs1和第一拉伸力ts1处于平衡并且第一压缩力cs1和第一拉伸力ts1的合力为零的位置。

根据实施方式,在弯折步骤期间,拉伸力σ集中在支承部10的底表面10b处的转折线上,并且最大拉伸力σmax被施加到拉伸力σ集中的位置。最大拉伸力σmax是第一拉伸力ts1的最大值。例如,拉伸力σ可集中在与第二侧表面10s2和第四侧表面10s4的中心相交的支承部10的底表面10b处的转折线上。实际上,最大拉伸力σmax被施加到转折线与角表面10c相交的位置。支承部10中拉伸力σ集中的位置可能因内部冲击或外部冲击而破裂,并且这种破裂可在所有方向上传播遍及整个支承部10。最大拉伸力σmax由式(1)来限定:

其中,σ表示拉伸力,e表示杨氏模量,h表示厚度,v表示泊松比,并且r表示曲率半径。

根据上式(1),假设导光板1包括相同的材料,则最大拉伸力σmax与厚度h成正比,并且与曲率半径r成反比。

根据实施方式,由于导光板1在中心处比在侧表面10s附近更窄,因此最大拉伸力σmax在弯折步骤期间减小。另外,由于可通过减小厚度h来减小曲率半径r,因此导光板1在弯折步骤期间可被进一步弯曲。由于曲率是曲率半径r的倒数,因此能够在弯折步骤期间增加导光板1的曲率。

根据实施方式,导光板1还包括直接布置在支承部10的底表面10b上的第一释缓部80。第一释缓部80直接布置在支承部10的第二弯折区域上。

根据实施方式,第一释缓部80包括透明材料。例如,透明材料是包括聚酰亚胺或硅橡胶的有机材料。然而,第一释缓部80的材料不受特别限制,但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可变化,只要可吸收冲击以防止支承部10被第一拉伸力ts1损坏即可。

根据实施方式,第一释缓部80具有凸形状以对应于具有凹形状的底表面10b的形状。也就是说,第一释缓部80在靠近第一侧表面10s1和第三侧表面10s3的部分中为最薄的,并且在支承部10的中心处为最厚的。第一释缓部80形成在支承部10的底表面10b的区域中。在弯折步骤之前,第一释缓部80的厚度可小于或等于底表面10b的最大厚度。

根据实施方式,第一释缓部80包括彼此相对的顶表面80a和底表面80b。第一释缓部80的顶表面80a与支承部10的底表面10b接触。在弯折步骤之前,支承部10的顶表面10a和第一释缓部80的底表面80b基本上平行。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释缓部80的底表面80b为平坦的。

根据实施方式,即使在弯折步骤之后,支承部10的顶表面10a和第一释缓部80的底表面80b也可基本上平行。在这种情况下,底表面80b包括具有第三曲率半径的第三弯折区域。例如,第三弯折区域覆盖第一释缓部80的整个底表面80b。第一弯折区域和第三弯折区域为平行的。第一释缓部80的底表面80b的第三曲率半径大于支承部10的顶表面10a的第一曲率半径。

根据实施方式,第一释缓部80与支承部10一起执行导光板1的功能。第一释缓部80的折射率与支承部10的折射率基本上相同。此处,如果两个元件的折射率之差为5%或更小,则可理解为两个元件具有基本上相同的折射率。例如,如果支承部10包括具有约1.4至约1.55的折射率的玻璃,则第一释缓部80包括具有约1.4至约1.6的折射率的硅橡胶。相应地,光在第一释缓部80与支承部10之间的界面处不被折射,并且在导光板1内被全反射而不被折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释缓部80的折射率与支承部10的折射率完全相同。

根据实施方式,支承部10在第一释缓部80耦接到其上的情况下经历弯折步骤。最大拉伸力σmax被施加到支承部10的底表面的最薄部分。

根据实施方式,当支承部10与第一释缓部80一起经历弯折步骤时,在第一释缓部80的支承部10与第一释缓部80之间的界面附近的部分中生成第二压缩力cs2。施加到第一释缓部80的第二压缩力cs2和施加到支承部10的第一拉伸力ts1的合力被施加到支承部10与第一释缓部80之间的界面。也就是说,支承部10的最大拉伸力通过第一释缓部80的第二压缩力cs2减小。

具体地,根据实施方式,存在有假想第一中心线cl1,在假想第一中心线cl1处支承部10中的第一拉伸力ts1和第一压缩力cs1的合力变为零,并且假想第一中心线cl1将支承部10的厚度二等分。在弯折步骤之后,从假想第一中心线cl1到顶表面10a,第一压缩力cs1被施加到支承部10的一部分,并且从假想第一中心线cl1到底表面10b,第一拉伸力ts1被施加到支承部10的一部分。

相似地,根据实施方式,存在有假想第二中心线cl2,在假想第二中心线cl2处第一释缓部80中的第二拉伸力ts2和第二压缩力cs2的合力变为零,并且假想第二中心线cl2将第一释缓部80的厚度二等分。在弯折步骤之后,从假想第二中心线cl2到顶表面80a,第二压缩力cs2被施加到第一释缓部80,并且从假想第二中心线cl2到底表面80b,第二拉伸力ts2被施加到第一释缓部80。

根据实施方式,导光板1形成为使得支承部10的底表面10b和第一释缓部80的顶表面80a彼此接触,并且在弯折步骤之后,施加到支承部10的底表面10b的第一拉伸力ts1和施加到第一释缓部80的顶表面80a的第二压缩力cs2的合力被施加到支承部10与第一释缓部80之间的界面。相应地,与在支承部10的底表面10b处未设置有第一释缓部80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支承部10的最大拉伸力。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再次参照上式(1),导光板1可具有足够大的曲率。通过将第一释缓部80与支承部10组合,可减小支承部10的最大拉伸力,并且其结果,即使导光板1被进一步弯曲,也能够降低支承部10的底表面10b和角表面10c处的破裂的风险。

再次参照图2,根据实施方式,在导光板1下方布置有扩散片70。扩散片70改变在导光板1内部被全反射的光的角度,并因此允许光从导光板1发射。

在实施方式中,扩散片70设置为一层或一组图案。例如,导光板1的底表面10b上可形成包括突起图案和凹陷图案的图案层或印刷图案以用作扩散片70。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扩散片70在支承部10上由表面图案形成。例如,支承部10的底表面10b上可形成有凹槽以用作扩散片70。

根据实施方式,扩散片70的图案的密度随着位置而变化。例如,扩散片70的图案的密度在接收相对大量的光的光入射表面10s1附近的区域中为低的,而在接收相对少量的光的相对侧表面10s3附近的区域中为高的。

根据实施方式,第一低折射率层20布置在支承部10的顶表面10a上。在实施方式中,第一低折射率层20为双凸片。

根据实施方式,第一低折射率层20直接形成在导光板1的顶表面10a上并且与顶表面10a接触。第一低折射率层20介于导光板1与波长转换层30之间,并且有助于导光板1的全反射功能。

具体地,根据实施方式,为了使导光板1有效地将光从光入射表面10s1引导朝向相对侧表面10s3,光的全反射应在导光板1的顶表面10a和底表面10b处发生。在导光板1中引起内部全反射的条件中的一个是导光板1的折射率大于与导光板1形成光学界面的介质的折射率。介质的折射率越低,全反射的临界角变得越大,并且发生的内部全反射就越多。

例如,根据实施方式,当导光板1由具有约1.51的折射率的玻璃形成时,导光板1的底表面10b(或第一释缓部80的底表面80b)暴露于具有约1的折射率的空气层并且与其形成光学界面。因此,可在导光板1的底表面10b或第一释缓部80的底表面80b发生充分的全反射。

根据实施方式,由于存在有整体地堆叠在导光板1的顶表面10a上的光学功能层,因此在顶表面10a处可能不会发生全反射。例如,当导光板1具有1.51的折射率时,并且如果具有1.51或更高的折射率的材料层堆叠在导光板1的顶表面10a上,则顶表面10a处将不会发生全反射。相似地,如果具有略低于导光板1的折射率的约1.49的折射率的材料层堆叠在顶表面10a上,则在顶表面10a处可能发生一些内反射,但是由于临界角太大而没有在底表面10b处发生。波长转换层30具有约1.45至1.49的折射率。如果波长转换层30直接堆叠在导光板1的顶表面10a上或者直接堆叠在第一释缓部80的底表面80b上,则在导光板1的顶表面10a上可能不会发生足够的内反射。

根据实施方式,介于导光板1与波长转换层30之间并与导光板1的顶表面10a形成界面的第一低折射率层20具有比导光板1的折射率更低的折射率,并因此在导光板1的顶表面10a处可发生全反射。另外,第一低折射率层20具有比波长转换层30的折射率更低的折射率,并因此与波长转换层30直接布置在顶表面10a上时相比,可允许在顶表面10a上发生更大的内反射。

根据实施方式,导光板1的折射率与第一低折射率层20的折射率之差大于0.2。如果导光板1的折射率与第一低折射率层20的折射率之差小于0.2,则在导光板1的顶表面10a处发生充分的内反射。导光板1的折射率与第一低折射率层20的折射率之差没有特别的上限,但是导光板1的折射率与第一低折射率层20的折射率之差可小于1。

根据实施方式,第一低折射率层20具有1.2至1.4的折射率。通常,随着固体介质的折射率变得更接近1,固体介质的制造成本成指数增加。如果第一低折射率层20的折射率等于或大于1.2,则可防止第一低折射率层20的制造成本增加。第一低折射率层20的折射率小于或等于1.4,而这减小了导光板1的顶表面10a处的全反射的临界角度。在实施方式中,可使用具有约1.25的折射率的第一低折射率层20。

根据实施方式,第一低折射率层20包括珠子以将折射率降低到约1.25。珠子可为真空珠子或者可填充有空气、气体等。珠子可为颗粒或基质。

根据实施方式,波长转换层30布置在第一低折射率层20的顶表面20a上。波长转换层30转换入射到其上的至少一些光的波长。波长转换层30包括粘合层和分散在粘合层中的波长转换颗粒。波长转换层30还包括分散在粘合层中的散射颗粒。

根据实施方式,分散有波长转换颗粒的粘合层包括通常可被称为粘合剂的各种树脂组合物,但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几乎可在其中分散波长转换颗粒和散射颗粒的任何类型的介质均可称为粘合层,而与其实际名称、功能或组成无关。

根据实施方式,转换入射光的波长的波长转换颗粒可为例如量子点(qd)、荧光材料或磷光体材料。量子点具有纳米尺寸的晶体结构,并且包括数百至数千个原子。由于量子点的小尺寸,存在着能带隙,并且发生量子限制效应。响应于具有比能带隙更高的能量的光入射到量子点上,量子点吸收入射光并且转变为激发态,发射预定波长的光,且然后跌回基态。由量子点发射的光具有与能带隙对应的值。由量子限制引起的量子点的发射特性可通过调节量子点的大小和组成来控制。

根据实施方式,量子点包括例如ii-vi族化合物、ii-v族化合物、iii-vi族化合物、iii-v族化合物、iv-vi族化合物、i-iii-vi化合物、ii-iv-vi族化合物和ii-iv-v族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实施方式,量子点中的每个包括核和覆盖核的壳。核包括例如cds、cdse、cdte、zns、znse、znte、gan、gap、gaas、gasb、aln、alp、alas、alsb、inp、inas、insb、sic、ca、se、in、p、fe、pt、ni、co、al、ag、au、cu、fept、fe2o3、fe3o4、si和ge中的至少一种。壳包括例如zns、znse、znte、cds、cdse、cdte、hgs、hgse、hgte、aln、alp、alas、alsb、gan、gap、gaas、gasb、gase、inn、inp、ingap、inas、insb、tln、tlp、tlas、tlsb、pbs、pbse和pbte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实施方式,波长转换颗粒包括将入射光转换成不同波长的多组波长转换颗粒。例如,波长转换颗粒包括第一波长转换颗粒和第二波长转换颗粒,第一波长转换颗粒将入射光的波长转换为第一波长,并且第二波长转换颗粒将入射光的波长转换为第二波长。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从光源模块400发射并入射到波长转换颗粒上的光具有蓝色波长,第一波长为绿色波长,并且第二波长为红色波长。例如,蓝色波长在420nm至470nm处具有峰,绿色波长在520nm至570nm处具有峰,并且红色波长在620nm至670nm处具有峰。然而,蓝色波长、绿色波长和红色波长没有被特别限制,并且应理解为涵盖通常被视为蓝色波长、绿色波长和红色波长的所有波长带。

在上面的实施方式中,入射在波长转换层30上的一些蓝色光入射在第一波长转换颗粒上以被转换成绿色光并发射为绿色光,入射在波长转换层30上的其它蓝色光入射在第二波长转换颗粒上以被转换成红色光并发射为红色光,并且入射在波长转换层30上的还有其它蓝色光因未入射在第一波长转换颗粒或第二波长转换颗粒上而以其原有地被发射。因此,透射过波长转换层30的光包括蓝色光、绿色光和红色光。通过适当地控制发射光的不同颜色的比率,可发射白色光或各种其它颜色的光。由波长转换层30转换的光束集中在窄的波长带中,并因此具有带有窄半宽的锐利光谱。相应地,颜色再现性可通过滤色器对具有这种光谱的光进行过滤以实现颜色而得到改善。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入射光可为诸如紫外线(uv)光的短波长光,并且波长转换层30包括将短波长光的波长转换为蓝色波长、绿色波长和红色波长以发出白色光的三组波长转换颗粒。

根据实施方式,波长转换层30还包括散射颗粒。散射颗粒为没有波长转换功能的非量子点颗粒。散射颗粒散射入射光,并因此使更多的入射光入射到波长转换颗粒上。另外,散射颗粒可均匀地控制每个波长的光的发射角度。具体地,当光入射到波长转换颗粒上且然后被波长转换并发射时,发射的光具有随机散射特性。如果在波长转换层30中没有设置散射颗粒,则从波长转换颗粒发射的绿色波长和红色波长具有散射分布特性,但是在不与波长转换颗粒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发射的蓝色波长不具有散射分布特性。因此,蓝色波长、绿色波长和红色波长的发射分布根据发光角度而变化。由于散射颗粒甚至向蓝色波长赋予散射分布特性,因此可均匀地控制每个波长的发光角度。tio2或sio2可用于散射颗粒。

根据实施方式,波长转换层30比第一低折射率层20更厚。波长转换层30的厚度为约10μm至约50μm。在实施方式中,波长转换层30具有约15μm的厚度。

根据实施方式,波长转换层30覆盖第一低折射率层20的顶表面20a并且与第一低折射率层20完全重叠。波长转换层30的底表面30b与第一低折射率层20的顶表面20a直接接触。在实施方式中,波长转换层30的侧表面30s与第一低折射率层20的侧表面20s对齐。波长转换层30的侧表面30s具有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一低折射率层20的侧表面20s的倾斜角度。如下所述,如果波长转换层30通过例如狭缝涂覆形成,则波长转换层30的相对厚的侧表面30s具有比第一低折射率层20的侧表面20s更小的倾斜角度,但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取决于波长转换层30如何形成,波长转换层30的侧表面30s的倾斜角度基本上等于或小于第一低折射率层20的侧表面20s的倾斜角度。

根据实施方式,波长转换层30通过例如涂覆形成。例如,波长转换层30通过其上形成有第一低折射率层20的导光板1上狭缝涂覆波长转换组合物,并且干燥和固化波长转换组合物来形成,但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可使用各种沉积方法来形成波长转换层30。

根据实施方式,钝化层40布置在第一低折射率层20和波长转换层30上。钝化层40防止湿气或氧气的渗透。钝化层40包括无机材料。例如,钝化层40可包括氮化硅、氮化铝、氮化锆、氮化钛、氮化铪、氮化钽、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锡、氧化铈或氮氧化硅,或者可包括透明金属膜。例如,钝化层40可由氮化硅形成。

根据实施方式,钝化层40从其至少一侧完全覆盖第一低折射率层20和波长转换层30。例如,钝化层40可从其所有侧完全覆盖第一低折射率层20和波长转换层30,但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根据实施方式,钝化层40与波长转换层30完全重叠,覆盖波长转换层30的顶表面30a,并且从顶表面30a进一步向外延伸以覆盖波长转换层30的侧表面30s和第一低折射率层20的侧表面20s。钝化层40与波长转换层30的顶表面30a和侧表面30s以及第一低折射率层20的侧表面20s接触。钝化层40延伸到导光板1的顶表面10a的被第一低折射率层20暴露的边缘部,以使得钝化层40的边缘部的一部分与导光板1的顶表面10a直接接触。在实施方式中,钝化层40的侧表面40s与导光板1的侧表面10s对齐。钝化层40的侧表面40s的倾斜角度大于波长转换层30的侧表面30s的倾斜角度。另外,钝化层40的侧表面40s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一低折射率层20的侧表面20s的倾斜角度。

根据实施方式,钝化层40的厚度小于波长转换层30的厚度,并且等于或小于第一低折射率层20的厚度。钝化层40的厚度为约0.1μm至约2μm。如果钝化层40的厚度为0.1μm或更大,则钝化层40具有显著的防止湿气/氧气渗透的功能。如果钝化层40的厚度为0.3μm或更大,则钝化层40可提供有效的防止湿气/氧气渗透的功能。就透射率而言,钝化层40可具有2μm或更小的厚度。例如,钝化层40的厚度为约0.4μm。

根据实施方式,波长转换层30(特别是波长转换层30中的波长转换颗粒)易受湿气和氧气的影响。在波长转换膜中,阻挡膜层压在其顶表面和底表面上以防止湿气或氧气渗透到波长转换层30中。另一方面,在图3至图7的实施方式中,波长转换层30不具有阻挡膜,并因此需要密封结构来保护波长转换层30。该密封结构可通过钝化层40和导光板1来实现。

湿气可通过波长转换层30的顶表面30a、侧表面30s和底表面30b而渗透到波长转换层30中。如上所述,由于波长转换层30的顶表面30a和侧表面30s被钝化层40覆盖和保护,因此可防止或至少减轻湿气或氧气渗透到波长转换层30中。

根据实施方式,波长转换层30的底表面30b与第一低折射率层20的顶表面20a接触。如果第一低折射率层20包括空隙或由有机材料形成,则湿气可在第一低折射率层20内扩散,并因此,湿气或氧气可通过底表面30b渗透到波长转换层30中。然而,在图3至图7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低折射率层20具有密封结构。因此,可防止湿气或氧气通过波长转换层30的底表面30b渗透。

具体地,根据实施方式,由于第一低折射率层20的侧表面20s被钝化层40覆盖和保护,因此可防止或至少减轻湿气或氧气通过第一低折射率层20的侧表面20s的渗透。即使第一低折射率层20突出到波长转换层30之外以使得顶表面20a部分地暴露,也可防止或至少减轻湿气或氧气通过顶表面20a的暴露部分的渗透,因为顶表面20a的暴露部分被钝化层40覆盖并保护。第一低折射率层20的底表面20b与导光板1接触。当导光板1由诸如玻璃的无机材料形成时,如钝化层40那样,导光板1可防止或至少减轻湿气或氧气的渗透。简而言之,由于第一低折射率层20和波长转换层30的堆叠被钝化层40和导光板1围绕并密封,因此即使湿气或氧气扩散到第一低折射率层20中,也可防止或至少减轻湿气或氧气的渗透。相应地,可防止或至少减轻湿气或氧气对波长转换颗粒的降解。

根据实施方式,钝化层40通过例如沉积形成。例如,钝化层40使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形成在其上顺序地形成有第一低折射率层20和波长转换层30的导光板1上,但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不是限于此。也就是说,在其它实施方式中,钝化层40可使用除cvd以外的各种沉积方法来形成。

根据实施方式,如上所述,光学构件100为可同时执行导光功能和波长转换功能的单个整体构件。相应地,可简化显示装置1000的组装。另外,由于第一低折射率层20布置在导光板1的顶表面10a上,因此在导光板1的顶表面10a上可有效地发生全反射。此外,由于第一低折射率层20和波长转换层30被钝化层40密封,因此可防止波长转换层30的劣化。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由于波长转换层30的密封结构,与将波长转换膜设置为独立膜的情况相比,可降低光学构件100的制造成本和厚度。例如,波长转换膜可具有附接到其顶部和底部的阻挡膜。阻挡膜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厚达100μm。因此,波长转换膜可能厚达约270μm。另一方面,由于第一低折射率层20和钝化层40分别形成为约0.5μm和约0.4μm的厚度,因此,光学构件100的除了导光板1以外的总厚度可保持为约16μm,并且其结果,可减小显示装置1000的厚度。另外,由于可从光学构件100中省略昂贵的阻挡膜,因此可降低光学构件100的制造成本。

在下文中将对根据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导光板进行描述。上面已描述的元件的描述将被省略或至少简化,并且在下文中将主要着眼于与根据图3至图7的实施方式的导光板的不同之处来对根据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导光板进行描述。尽管以下附图中的一些示出了导光板的一侧上的元件的布置或对齐,但是相同的结构可应用于导光板的多于一侧或所有侧上,或者各种结构可被组合。

图8至图10是根据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已弯折的导光板的剖面图。具体地,图8至图10示出了图7的导光板1的修改示例。

参照图8至图10,根据实施方式,导光板1_1、1_2或1_3与图7的导光板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释缓部80_1、80_2或80_3包括扩散图案90a和/或扩散图案90b。

根据实施方式,第一释缓部80_1、80_2或80_3包括形成在顶表面80_1a、80_2a或80_3a或底表面80_1b、80_2b或80_3b上的扩散图案90a或扩散图案90b。具体地,如图8中所示,扩散图案90a和扩散图案90b分别形成在第一释缓部80_1的顶表面80_1a和底表面80_1b上。替代性地,如图10中所示,扩散图案90a仅形成在第一释缓部80_3的底表面80_3b上。扩散图案90a和扩散图案90b通过全反射改变在导光板1_1、1_2或1_3内传播的光的角度,并因此允许光从导光板1_1、1_2或1_3发射出去。

根据实施方式,扩散图案90a和扩散图案90b的形状可变化。扩散图案90a和扩散图案90b在第一释缓部80_1、80_2或80_3上形成为突起或凹陷。如图8和图10中所示,扩散图案90a和扩散图案90b可具有半圆形形状,或者如图10中所示,可具有多边形形状。

根据实施方式,扩散图案90a或扩散图案90b的密度随位置而变化。例如,扩散图案90a和扩散图案90b的密度在接收相对大量的光的光入射表面10s1附近的区域中为低的,而在接收相对少量的光的相对侧表面10s3附近的区域中为高的。

图11和图12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导光板的剖面图。图11示出了分离的支承部10_1和导光板2的第一释缓部80,并且图12示出了耦接在一起的图11的支承部10_1和第一释缓部80。

参照图11和图12,根据实施方式,导光板2与图7的导光板1的不同之处在于,支承部10_1的顶表面10_1a已在没有经历弯折步骤的情况下弯折。

根据实施方式,支承部10_1形成为使得顶表面10_1a是弯折的,而底表面10_1b是平坦的。支承部10_1的顶表面10_1a是凹入弯折的。底表面10_1b和侧表面10_1s形成的角度为直角,并且顶表面10_1a和侧表面10_1s形成的角度为锐角。

根据实施方式,第一释缓部80布置在支承部10_1的平坦的底表面10_1b上。第一释缓部80的底表面80b形成为与支承部10_1的顶表面10_1a基本上平行。第一释缓部80的顶表面80a为平坦的,并且第一释缓部80的底表面80b为凹入弯折的。由于第一释缓部80的底表面80b基本上平行于支承部10_1的顶表面10_1a,因此在导光板2内光可被有效地全内反射。

图13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尚未经历弯折步骤的导光板的剖面图。图14是通过对图13的导光板进行弯折步骤而获得的导光板的剖面图。

参照图13和图14,根据实施方式,导光板3与图6和图7的导光板1的不同之处在于,支承部10_2的顶表面10_2a为弯折的,并且第二释缓部81额外地布置在支承部10_2的顶表面10_2a上。

根据实施方式,在弯折步骤之前,支承部10_2的顶表面10_2a已被弯折。也就是说,支承部10_2的顶表面10_2a和底表面10_2b均为弯折的。在这种情况下,顶表面10_2a的曲率半径的中心位于顶表面10_2a上方,并且底表面10_2b的曲率半径的中心位于底表面10_2b下方。

在实施方式中,在弯折步骤之后,支承部10_2的顶表面10_2a和底表面10_2b的曲率半径的中心均位于支承部10_2的顶表面10_2a上方,而在这种情况下,底表面10_2b的曲率半径大于顶表面10_2a的曲率半径。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弯折步骤之后,顶表面10_2a的曲率半径的中心仍位于支承部10_2的顶表面10_2a上方,而底表面10_2b的曲率半径的中心仍位于底表面10_2b下方。

根据实施方式,第二释缓部81耦接到支承部10_2的顶表面10_2a上。第二释缓部81的底表面81b与支承部10_2的顶表面10_2a接触。第二释缓部81的顶表面81a基本上平行于第一释缓部80的底表面80b,但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根据实施方式,第二释缓部81包括与第一释缓部80相同的材料。第二释缓部81可减小施加到支承部10_2的顶表面10_2a的最大压缩力。拉伸力被施加到第二释缓部81的底表面81b,并且可抵消施加到与第二释缓部81的底表面81b接触的支承部10_2的顶表面10_2a的压缩力。其结果,可防止支承部10_2由于施加到其上的压缩力而破裂。

图15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已经历弯折步骤的导光板的透视图。

图16是沿图15的线iii-iii'截取的剖面图。具体地,图15是从支承部10_3的顶表面10_3a可见的角度观察的导光板4的透视图。

参照图15和图16,根据实施方式,导光板4与图7的导光板1的不同之处在于,支承部10_3的顶表面10_3a和底表面10_3b均为部分弯折且部分平坦的。

根据实施方式,支承部10_3的顶表面10_3a包括弯折区域cva和布置在弯折区域cva的两侧上的第一平坦区域fla1和第二平坦区域fla2。第一平坦区域fla1与支承部10_3的第三侧表面10_3s3相邻,并且第二平坦区域fla2与支承部10_3的第一侧表面10_3s1相邻。

根据实施方式,在第一平坦区域fla1和第二平坦区域fla2中,支承部10_3的顶表面10_3a为平坦的。在导光板4的与第一平坦区域fla1和第二平坦区域fla2重叠的部分中,支承部10_3的底表面10_3b为平坦的。相应地,可从导光板4的与第一平坦区域fla1和第二平坦区域fla2重叠的部分中省略第一释缓部80。

根据实施方式,弯折区域cva布置在第一平坦区域fla1与第二平坦区域fla2之间。支承部10_3在弯折区域cva中具有均匀的曲率。第一释缓部80布置成与弯折区域cva重叠。

图17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已经历弯折步骤的导光板的透视图。

图18是沿图17的线iv-iv'截取的剖面图。具体地,图17是从支承部10_4的顶表面10_4a可见的角度观察的导光板5的透视图。

参照图17和图18,根据实施方式,导光板5与图15和图16的导光板4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还包括分别与支承部10_4的顶表面10_4a的第一平坦区域fla1和第二平坦区域fla2重叠的第三释缓部82和第四释缓部83。

根据实施方式,支承部10_4的底表面10_4b在导光板5的与顶表面10_4a的弯折区域cva以及第一平坦区域fla1和第二平坦区域fla2重叠的部分中弯折。

根据实施方式,第三释缓部82在支承部10_4的底表面10_4b上布置成与支承部10_4的顶表面10_4a的第一平坦区域fla1重叠。第四释缓部83在支承部10_4的底表面10_4b上布置成与支承部10_4的顶表面10_4a的第二平坦区域fla2重叠。

根据实施方式,图2的显示装置1000的导光板1可用图8至图18的导光板1_1、1_2、1_3、2、3、4或5中的任一个代替。

尽管本文中已经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但是其它实施方式和变型将通过本描述而显而易见。相应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构思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而是限于随附的权利要求书的更宽的范围以及各种明显的变型和等同布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