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尾纤的光电收发用连接设备及其装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539974发布日期:2021-06-18 20:35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尾纤的光电收发用连接设备及其装配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光纤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尾纤的光电收发用连接设备及其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光器件可以和带尾纤的光电收发连接器进行光通道的耦合,实现光信号和电信号的相互转换。目前采用光纤阵列和波导阵列直接对接耦合的方法实现光纤阵列波导与光电收发器件的波导阵列之间的耦合。采用上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光纤阵列存在以下问题:

1、此类型光纤阵列,在满足模块设计要求的基础上,一般结构尺寸均比较小,因此光纤阵列在研磨定位时,光纤阵列的盖板易被定位夹具压裂,大规模生产时合格率较低;

2、此类型光电收发连接器安装到光器件上时,光路对接耦合后需要用uv胶水将连接器和器件粘接在一起。再经过烘烤工艺,胶水收缩能力不一致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连接器内部光纤收缩或断纤。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光电收发的光纤阵列(参见图1),包括相互扣合的底板和盖板,底板上开设有若干个用于盛放光纤的v型通槽,盖板的内侧面包括呈阶梯的第一内侧面和第二内侧面,第二内侧面与光纤之间形成用于容纳胶体的空间,第一内侧面与底板的上端面之间设有用于分别粘结盖板、v型通槽和光纤的头胶。第二内侧面的尾部与光纤之间没有光纤固定胶,第二内侧面的前端和光纤之间设有光纤固定胶,第二内侧面的前端与光纤之间设有分别粘结底板、盖板和光纤的尾胶。该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的缺点:

1.连接头耦合端面光纤突出,光纤容易受损。

2.连接头尾部光纤与底板之间留有缝隙,组装时不可避免v槽中的光纤和连接头尾部突出v槽的光纤不在一条直线上,在受应力的情况下,光纤容易断纤且容易拉断。(v槽内光纤布在底座耦合面,尾纤固定在上盖板尾部,光纤很难保证不产生弯曲,工艺制作上有难度,且光纤抗拉能力也会降低)。

3.保护胶只有连接头尾部靠光纤的一点,不足以对整个玻璃头及光纤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4.盖板比底板长,在实际耦合使用中存在盖板镂空的位置受力不均匀而破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尾纤的光电收发用连接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光纤阵列内部断纤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光纤的抗拉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带尾纤的光电收发用连接设备,包括相互扣合的底板和盖板,所述底板呈阶梯状,分别由与盖板耦合的耦合面及底板尾部的用于固定光纤的固定面形成,所述耦合面高于固定面且耦合面与固定面之间由斜面过渡而成;

所述盖板的长度与底板耦合面的长度匹配,装配时盖板沿长度方向的两端与底板耦合面长度方向的两端对齐;所述斜面、固定面延伸出盖板外;

所述底板的耦合面上沿其长度方向开有至少一个用于安装光纤的“v”形通槽,装配时光纤置于通槽内并与通槽的内壁及盖板的下表面均相切,固定光纤后盖板与底板之间形成用于容置胶水a的空间;

所述底板的固定面上设有用于固定底板、盖板与光纤的胶水b,胶水b涂满位于底板固定面上的光纤,未涂满整个固定面;

所述胶水b的上还涂设有保护剂c,所述保护剂c覆盖整个胶水b并覆盖整个固定面。

具体地,所述置于通槽内的光纤为剥纤后的光纤芯,置于通槽外的光纤为均设有外包层,通槽内的光纤与通槽外的光纤布设在底板上后在一条直线上。

再有,所述置于通槽内的光纤芯装配后与底板的耦合面的v型槽内表面相切,所述置于通槽外的光纤外包层装配后与底板的固定面相切。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带尾纤的光电收发用连接设备的装配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光纤的一段剥外包层,剥离的长度与通槽的长度匹配;然后将剥离外包层的纤芯置于通槽内,使纤芯填满整个通槽;

s2、再将盖板扣合在底板的耦合面上,采用胶水a对盖板和底板进行粘接,通过紫外光加热进行预固化;

s3、采用硬质胶水b将通槽外的光纤与底板粘接固定;

s4、在胶水b的外层涂设保护剂c,保护剂c覆盖整个胶水b并覆盖整个固定面。

作为优选,所述胶水b为硬胶。

作为优选,所述保护剂c为软胶。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光纤尾部先是由一款硬胶将光纤固定在底板上,这款硬胶的热膨胀系数和底板及光纤的热膨胀系数比较吻合,防止在高温烘烤固化胶水及生产过程中的高温引起胶水与光纤及底板的剥离。

2、将软胶c涂覆在胶水b的表面与盖板尾部和底板尾部耦合面都有粘合,软胶可以减少外部应力对光纤和盖板及底板粘接强度的影响,同时保护玻璃头尾部光纤。

3、v型通槽布在底板耦合面,可以有效控制光纤在底板上保持一条线,光纤外包层与底板耦合面刚好相切,使光纤在玻璃头内完全保持一条直线,减少弯曲对光纤应力造成的影响,增加整个光纤连接头的抗拉断能力。

4、连接头耦合面光纤镶嵌在底板中,纤芯面和底板v型槽斜面相切,避免光纤在制作及运输中的损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爆炸图;

图4为本发明的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盖板1、底板2、胶水a3、胶水b4、保护剂c5、光纤6、耦合面11、斜面12、固定面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2-4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带尾纤的光电收发用连接设备,包括相互扣合的底板2和盖板1,所述底板2呈阶梯状,分别由与盖板1耦合的耦合面11及底板2尾部的用于固定光纤6的固定面13形成,所述耦合面11高于固定面13且耦合面11与固定面13之间由斜面12过渡而成;所述盖板1的长度与底板2耦合面11的长度匹配,装配时盖板1沿长度方向的两端与底板2耦合面11长度方向的两端对齐;所述斜面12、固定面13延伸出盖板1外;所述底板2的耦合面11上沿其长度方向开有至少一个用于安装光纤6的“v”形通槽,装配时光纤6置于通槽内并与通槽的内壁及盖板1的下表面均相切,固定光纤6后盖板1与底板2之间形成用于容置胶水a3的空间;所述底板2的固定面13上设有用于固定底板2、盖板1与光纤6的胶水b4,胶水b4涂满位于底板2固定面13上的光纤6,未涂满整个固定面13;所述胶水b4的上表面还涂设有保护剂c5,所述保护剂c5覆盖整个胶水b4并覆盖整个固定面13。

本发明由若干根光纤6、一个玻璃或硅基材质的盖板1和一个耦合面11设有v型通槽玻璃材质的底板2及将盖板1和底板2以及光纤6粘合在一起的三款胶水构成的连接头。剥纤后的光纤6纤芯设在底板2的v型通槽里,与v型通槽的两内壁相切,与盖板1也相切。v型通槽内的其他部分被胶水a3填满,盖板1和底板2之间也被胶水填满,经紫外光加热固化后,盖板1和底板2被胶水a3牢牢的粘在一起。伸出v型通槽部分的光纤6未剥纤,带有光纤6外包层。胶水b4是一款硬胶,胶水b4将光纤6和底板2粘接在一起。胶水c5是一款软胶,涂覆在胶水b4的上端用于减少外部应力对连接头造成的损伤,保盖板1、底板2尾部和光纤6。

具体地,所述置于通槽内的光纤6为剥纤后的光纤6芯,置于通槽外的光纤6为均设有外包层,通槽内的光纤6与通槽外的光纤6布设在底板2上后在一条直线上。再有,所述置于通槽内的光纤芯装配后与底板2的耦合面11的v型槽内表面相切,所述置于通槽外的光纤6外包层装配后与底板2的固定面(13)相切,使光纤6布在底板2上完全是一条直线,不要有任何弯曲,可以防止光纤6剥纤口的断裂,可以极大的增加整个光纤6连接器抗拉断能力。v型通槽布设在底板2耦合面11,光纤6纤芯和通槽内壁及盖板1刚好相切,连接头尾部露出的光纤6包层与底板2刚好相切,中间没有悬空。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带尾纤的光电收发用连接设备的装配方法,该设备在装配时,方法如下:

s1、将光纤6的一段剥外包层,剥离的长度与通槽的长度匹配;然后将剥离外包层的纤芯置于通槽内,使纤芯填满整个通槽;

s2、再将盖板1扣合在底板2的耦合面11上,采用胶水a3对盖板1和底板2进行粘接,通过紫外光加热预固化;

s3、采用硬质胶水b4将通槽外的光纤6与底板2粘接固定;

s4、在胶水b4的外层涂设保护剂c5,保护剂c5覆盖整个胶水b4并覆盖整个固定面13。涂覆在胶水b的上端用于减少外部应力对连接头造成的损伤,保护盖板1、底板2尾部和光纤6。

本发明光纤6尾部先是由一款硬胶将光纤6固定在底板2上,这款硬胶的热膨胀系数和底板2及光纤6的热膨胀系数比较吻合,防止在高温烘烤固化胶水及生产过程中的高温引起胶水与光纤6及底板2的剥离。将软胶c涂覆在胶水b的表面与盖板1尾部和底板2尾部耦合面11都有粘合,软胶可以减少外部应力对光纤6和盖板1及底板2粘接强度的影响,同时保护玻璃头尾部光纤6。v型通槽布设在底板2耦合面11,可以有效控制光纤6在底板2上保持一条线,光纤6外包层与底板2耦合面11刚好相切,使光纤6在玻璃头内完全保持一条直线,减少弯曲对光纤6应力造成的影响,增加整个光纤6连接头的抗拉断能力。连接头耦合面11中光纤6镶嵌在底板2中,纤芯面和底板v型槽斜面相切,避免光纤在制作及运输中的损伤。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