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50559发布日期:2020-07-29 03:04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lcd)具有低辐射、体积小及低耗能等优点,能够被广泛地应用于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平面电视和移动电话等显示装置中。

液晶显示器通常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设置于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可以提供均匀发散且具备一定亮度的光线至液晶显示面板,从而利用液晶显示面板实现彩色显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用于准确定位导光板,同时避免导光板出现局部出光不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灯条、导光板、反射条以及至少两个缓冲垫块。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灯条的出光侧。所述导光板包括远离所述灯条的第一侧面。所述反射条贴覆在所述第一侧面上。每个缓冲垫块包括第一定位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部上的避让部。所述反射条在所述第一侧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定位部在所述第一侧面上的正投影外,所述反射条在所述第一侧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避让部在所述第一侧面上的正投影部分交叠。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一侧面中未被所述反射条覆盖的部分面接触。所述避让部与所述反射条之间具有第一间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避让部位于所述第一定位部的靠近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避让部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反射条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反射条沿其延伸方向的长度尺寸与所述第一侧面沿同一方向的长度尺寸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侧面分别相交的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所述缓冲垫块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每个缓冲垫块还包括第二定位部。其中,一个缓冲垫块的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二侧面面接触,另一个缓冲垫块的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三侧面面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挡墙。所述导光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侧面平行的第四侧面。所述至少一个挡墙设置于所述灯条的靠近所述导光板的表面上。所述至少一个挡墙的靠近所述导光板的表面与所述第四侧面面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条包括电路板和多个光源。所述多个光源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靠近所述导光板的表面上,分别与所述电路板中的点灯电路连接。所述至少一个挡墙与所述多个光源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同侧,所述至少一个挡墙与所述电路板固定连接。所述多个光源与所述第四侧面之间具有第二间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避让部均与所述第二定位部圆滑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所述避让部以及所述第二定位部为一体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每个缓冲垫块的刚性小于所述导光板的刚性。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上一些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的液晶显示面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一些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中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中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局部剖面图;

图3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中的一种背光模组的俯视图;

图4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中的一种底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i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中的一种缓冲垫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中的一种反射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中的一种缓冲垫块与反射条的装配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的缓冲垫块与反射条的沿a-a’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图3中h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一些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能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术语“大致”或“近似”包括所阐述的值以及处于特定值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的平均值,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

本文参照作为理想化示例性附图的剖视图和/或平面图描述了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为了清楚,放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因此,可设想到由于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引起的相对于附图的形状的变动。因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应解释为局限于本文示出的区域的形状,而是包括因例如制造而引起的形状偏差。因此,附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且它们的形状并非旨在示出设备的区域的实际形状,并且并非旨在限制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范围。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器、电视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电子纸、数码相框、导航仪等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示例的,显示装置为液晶显示装置。如图1所示,所述显示装置1000包括液晶显示面板200以及背光模组100。液晶显示面板200设置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侧,背光模组100能够为液晶显示面板200提供光线。

如图2所示,液晶显示面板200的主要结构包括阵列基板21、对置基板22以及设置在阵列基板21和对置基板22之间的液晶层23。

上述阵列基板11包括第一衬底210以及呈阵列状设置在第一衬底210上的多个亚像素。每个亚像素包括设置在第一衬底210上的像素驱动电路和像素电极219。像素驱动电路包括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tft。薄膜晶体管tft包括栅极211、栅绝缘层212、有源层213、源极214和漏极215;源极214和漏极215分别与有源层213接触。每个亚像素内的像素电极219与同一亚像素内像素驱动电路的一个薄膜晶体管tft的漏极215连接。

上述对置基板22包括第二衬底220,以及分别设置在第二衬底220上的黑矩阵图案221和彩色滤光图案222,如图2所示。在此情况下,对置基板22也可以称为彩膜基板(colorfilter,简称cf)。彩色滤光图案222至少包括三基色光阻单元,例如红色光阻单元、绿色光阻单元以及蓝色光阻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阵列基板21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衬底210上的公共电极217。

示例的,像素电极219和公共电极217设置在同一层。在此情况下,像素电极219和公共电极217均为包括多个条状子电极的梳齿电极。

示例的,像素电极219和公共电极217设置在不同层。在此情况下,如图2所示,像素电极217和公共电极219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218。在公共电极217位于薄膜晶体管tft和像素电极219二者之间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公共电极217与薄膜晶体管tft之间还设置有第二绝缘层216。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对置基板22还包括设置在第二衬底220上的公共电极219。在对置基板22包括黑矩阵图案221和彩色滤光图案222的情况下,公共电极219设置在黑矩阵图案221和彩色滤光图案222的远离第二衬底220的一侧。

此外,可选的,阵列基板21还包括覆盖在像素驱动电路和像素电极219的表面的第一平坦层2101,以及设置于第一平坦层2101的远离第一衬底210的表面上的第一配向层2102。对置基板22还包括覆盖在黑矩阵图案221和彩色滤光图案222的表面上的第二配向层2201。

在一些实施例中,液晶显示面板1还包括:设置在阵列基板21的远离液晶层23一侧的第一偏光片24,以及设置在对置基板22的远离液晶层23一侧的第二偏光片25。

如图3所示,背光模组100至少包括底框11、灯条12、导光板13和反射条14。

底框11用于容置灯条12、导光板13等元件,底框11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示例的,请参阅图3和图4,底框11包括背板111以及位于背板周侧的侧壁112。侧壁112可以围绕背板111的周边设置为一个整体,例如图3所示;或采用分体结构以多个子壁的方式设置在背板111的周边的局部区域,例如图4所示。

灯条12位于底框11内,通常设置于底框11的侧壁内侧。导光板13位于底框11的背板111上且位于灯条12的出光侧。导光板13与背板111平行,导光板13为侧入光式导光板13,即导光板13的入光面为其一侧面,导光板13的出光面s13与背板111平行。导光板13与背板111之间还可以设置反射片或增亮膜等光学膜片以及散热片等。导光板13的远离背板111的表面还可以设置扩散片、增亮膜等光学膜片。

示例的,如图1所示,导光板13与背板111之间设置有反射片17。导光板13的远离背板111的表面设置有扩散片18。

导光板13采用板状结构。为了方便描述,将导光板13在不同方向的侧面分别定义为第一侧面s1、第二侧面s2、第三侧面s3和第四侧面s4。其中,第二侧面s2和第三侧面s3分别与第一侧面s1相交,例如垂直。第四侧面s4和第一侧面s1平行,第四侧面s4为导光板13的入光面。

反射条14贴覆在导光板13的远离灯条12的第一侧面s1上,能够将传播至第一侧面s1上的光线反射至导光板13内部,以提高导光板13的出光效率。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用户对显示装置的要求也日益增加。在背光模组100中采用“0gap”方案,也即将导光板13在底框11内的活动余量设置为0㎜或接近于0㎜,能够有效降低背光模组100的功耗并提高导光板13的出光效率。

基于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10,背光模组100还包括至少两个缓冲垫块15以及至少一个挡墙16。

上述至少两个缓冲垫块15设置于导光板13和底框11之间。每个缓冲垫块15包括第一定位部151以及设置在第一定位部151上的避让部152。第一定位部151和避让部152并排,且二者的延伸方向均与反射条14的延伸方向平行。反射条13的延伸方向为其长度方向,如图3中的x-x向所示。

反射条14在导光板13的第一侧面s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定位部151在导光板13的第一侧面s1上的正投影外。第一定位部151与第一侧面s1中未被反射条14覆盖的部分面接触。

反射条14在导光板13的第一侧面s1上的正投影与避让部152在导光板13的第一侧面s1上的正投影部分交叠。避让部152与反射条14之间具有第一间隔d1。

此外,每个缓冲垫块15的远离第一侧面s1的部分与底框11的侧壁112固定连接,例如粘接。

上述至少一个挡墙16设置于灯条12的靠近导光板13的表面上。每个挡墙16的靠近导光板13的表面与导光板13的第四侧面s4面接触。

由此,导光板13与缓冲垫块15、挡墙16分别面接触,能够利用缓冲垫块15和挡墙16对导光板13在底框11内的装配进行准确定位,以确保导光板13在第一方向(即第一侧面s1的垂直方向)的活动余量为0㎜或接近于0㎜。

请继续参阅图3、图5~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缓冲垫块15的数量为两个。每个缓冲垫块15还包括第二定位部153。其中,一个缓冲垫块15的第二定位部153与导光板13的第二侧面s2面接触,另一个缓冲垫块15的第二定位部153与导光板13的第三侧面s3面接触。每个缓冲垫块15的第二定位部153的远离导光板13的部分与底框11的侧壁112固定连接,例如粘接。如此,导光板13与两个缓冲垫块15的第二定位部153面接触,能够利用缓冲垫块15对导光板13在底框11内的装配进一步准确定位,以确保导光板13在第二方向(即第一侧面s1的平行方向)的活动余量为0㎜或接近于0㎜。

需要补充的是,缓冲垫块15和导光板13之间的面接触表现为过盈配合。由于导光板13的尺寸较大,受热胀冷缩产生的变形影响也较大。因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缓冲垫块15的刚性小于导光板13的刚性,可以使得缓冲垫块15在导光板13膨胀时收缩,吸收导光板13的膨胀变形,或者在导光板13收缩时膨胀,补偿导光板13的收缩变形。缓冲垫块15的材料,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例如硅胶、树脂或金属等。此外,缓冲垫块15中第一定位部151和避让部152的结构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8所示,每个缓冲垫块15中,避让部152位于第一定位部151的靠近导光板13的出光面的一侧。导光板13的出光面为导光板13的远离背板111的表面。这也就是说,第一定位部151位于避让部152的靠近底框11的背板111的一侧。

此处,避让部152位于第一定位部151的顶面s5。第一定位部152的底面s6及其靠近底框11中侧壁112的外侧面s7均可以与底框11接触,以使得第一定位部151与底框11之间具有较多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第一定位部151对导光板13的支撑强度。

第一定位部152的靠近导光板13的内侧面s8与导光板13的第一侧面s1面接触,避让部152的靠近导光板13的内侧面s9与导光板13之间具有间隔,使得第一定位部151的顶面s5存在未被避让部152遮挡的部分,该部分能够沿反射条14的延伸方向容置部分的反射条14。

上述避让部152与导光板13之间的间隔,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以在导光板13的第一侧面s1上贴覆反射条14后,避让部152与反射条14之间具有第一间隔d1为限,例如图9所示。第一间隔d1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反射条14贴覆在导光板13的第一侧面s1上,利用缓冲垫块15中避让部15的结构,可以使得反射条14与缓冲垫块15之间留有间隔,避免反射条14受到外力挤压或与缓冲垫块15发生摩擦,从而避免反射条14开胶失效。

在此基础上,如图3、图5和图8所示,反射条14沿其延伸方向的长度尺寸lf与导光板13中第一侧面s1沿同一方向的长度尺寸ls相同。此处,反射条14的长度尺寸lf与导光板13中第一侧面s1的长度尺寸ls相同,包括lf=ls,或lf近似等于ls(即lf与ls之间存在许可偏差)的情况。

反射条14整条贴覆在导光板13的第一侧面s1。导光板13的厚度远小于其第一侧面s1的长度。反射条14的长度和第一侧面s1的长度相同或大致相同,可以使得反射条14沿导光板13的出光面的边缘连续设置,从而在第一侧面s1中未被反射条14覆盖的面积较小的基础上,确保导光板13的靠近第一侧面s1的出光区域出光均匀。也即,避免导光板13出现局部(靠近第一侧面s1中未贴反射条14的部分的出光区域)亮度高于其他区域(靠近第一侧面s1中贴覆反射条14的部分的出光区域)亮度的情况,利于保证显示装置的显示亮度均一。

此外,第一侧面s1中未被反射条14覆盖的面积较小,还能够确保反射条14对传输至导光板13的第一侧面s1的光线进行较多的反射,以提升导光板13的出光效率。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反射条14的结构,请参阅图7,反射条14在导光板13的第一侧面s1上的正投影形状包括t字形或类t字形。可以理解的是,反射条14的延伸方向为t字形的横线方向。反射条14的形状可以视为:沿其延伸方向在其两侧分别增加一个延伸部141。该延伸部141在第一侧面s1上的正投影位于对应避让部152在第一侧面s1上的正投影内。并且,该延伸部141的底面s11与第一定位部151的未被避让部152遮挡的顶面s5面接触或具有极小间隙,均是允许的。此外,反射条14中与延伸部141的底面s11连接的侧面s12与第一定位部151的沿厚度方向的侧面s10面接触或具有极小间隙,也是允许的。反射条14采用如上结构,能够与缓冲垫块15的结构相匹配,从而在避免反射条14受挤压和摩擦的情况下,确保反射条14具有较大的反射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6,在每个缓冲垫块15包括第一定位部151、避让部152和第二定位部153的情况下,缓冲垫块15为l型结构。第一定位部151和避让部152均与第二定位部152圆滑连接。例如,在第二定位部152与第一定位部151相交的部分、以及第二定位部152与避让部152相交的部分分别设置圆角过渡,可以实现其圆滑过渡,从而利于缓释缓冲垫块15的弯折区域的应力,以避免缓冲垫块15因应力集中而出现破损。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6,每个缓冲垫块15中,第一定位部151、避让部152以及第二定位部153为一体结构。第一定位部151的厚度t1和第二定位部153的厚度t3相同,避让部152的厚度t2小于第一定位部151的厚度t1。如此,缓冲垫块15的结构稳定,不仅方便于制作,还方便于安装。示例的,缓冲垫块15采用冲压工艺或注塑成型工艺等制作成型。

可以理解的是,挡墙16的材料,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例如硅胶、树脂或金属等。挡墙16的刚性小于导光板13的刚性,或挡墙16的刚性大于或等于导光板13的刚性,均可。

可选的,挡墙16的刚性小于导光板13的刚性,挡墙16和导光板13之间的面接触表现为过盈配合。如此,可以使得挡墙16在导光板13膨胀时收缩,吸收导光板13的膨胀变形,或者在导光板13收缩时膨胀,补偿导光板13的收缩变形。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10,灯条12包括:电路板121和多个光源122。电路板121与底框11的侧壁112固定连接,例如粘接在侧壁112上,或通过螺钉等与侧壁112固定连接。光源122为点光源或线光源。例如,光源122为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灯。电路板121上设有点灯电路。各光源122设置在电路板121的靠近导光板13的表面上,并分别与电路板121上的点灯电路连接。电路板121上的点灯电路通电,可以点亮各光源122。

在一些示例中,光源122为led灯。电路板121的配置为安装led灯的部分呈碗状,且其碗状表面涂覆反光层,有利于提升led灯的出光效率。

上述挡墙16与光源122位于电路板121的同侧,并与电路板121固定连接。也即,挡墙16固定设置在电路板121的靠近导光板13的表面上。可选的,挡墙16粘接在电路板121上,或,挡墙16焊接在电路板121上。以电路板121为基准,光源122超出电路板121的高度小于挡墙16超出电路板121的高度。光源122与导光板13之间具有第二间隔d2。此处,第二间隔d2是指光源122的顶面s14(即光源122的距离电路板121的最高点所在的平面)与导光板13的第四侧面s4之间的间隔,该第二间隔d2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

本公开实施例中,将挡墙16直接固定在电路板121上,方便于实现灯条12与导光板13在底框11内的安装。并且,挡墙16对导光板13进行支撑定位,使得光源122与导光板13之间具有第二间隔d2,可以避免光源122与导光板13之间发生磨损。如此,也就不会因磨损产生粉尘,而出现粉尘落入led灯安装碗内,导致led灯发黄光的问题。

基于导光板13的结构,电路板121采用长条结构。挡墙16的数量及其在电路板121上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

在一些示例中,挡墙16的数量为两个。沿电路板121的延伸方向(同反射条14的延伸方向x-x),两个挡墙16分别靠近电路板121的端部设置。这样能够利用挡墙16较好的稳定支撑导光板13。在导光板13尺寸较大的情况下,挡墙16的数量可以适应性增加。若挡墙16数量为三个或三个以上,多个挡墙16沿电路板121的延伸方向均匀分布。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中,若电路板121或安装电路板121的侧壁112的直线度不足(即大于或小于许可的直线度标准),那么在该侧壁112或电路板121中存在弯曲的部分,也可以通过设置挡墙16的方式予以弥补,从而更好的定位导光板13。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将导光板13在底框11内准确定位,能够有效减小或消除导光板13的活动余量,以减小导光板13在背光模组振动测试过程中受到的冲击力,以及减弱导光板13的磨损。考虑到导光板13基于热胀冷缩特性的变形,缓冲垫块15的刚性需要合理设定。缓冲垫块15的硬度可作为其刚性的度量指标之一。

可选的,采用邵氏硬度对缓冲垫块15的硬度进行度量,缓冲垫块15的硬度的取值范围为50ha~60ha。例如,缓冲垫块15的硬度为50ha、55ha、或60ha中的任一个。

缓冲垫块15的硬度选取在合适范围,能够给与导光板13较大的变形(包括膨胀变形或收缩变形)补偿,以避免因导光板13的变形而导致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出现例如褶皱等的不良。

此外,在不同尺寸的显示装置中,缓冲垫块15的第一定位部151、避让部152以及第二定位部153三者的厚度及长度可以存在差异。此处,厚度是指对应部件的靠近导光板13的内侧面与靠近侧壁112的外侧面之间的距离。长度是指对应部件的沿导光板13的出光面s13的平行方向的延伸尺寸。

缓冲垫块15的结构如上一些实施例所述。请参阅图5和图6,在缓冲垫块15的第一定位部151、避让部152以及第二定位部153为一体结构的情况下,第一定位部151的厚度t1和第二定位部153的厚度t3相同,避让部152的厚度t2小于第一定位部151的厚度t1,避让部152通过在同一厚度板上切槽的方式制作成型。因此,为方便描述,本公开实施例以第一定位部151的厚度t1作为缓冲垫块15的厚度,第一定位部151的长度l1加上第二定位部153的长度l2作为缓冲垫块15的长度,对缓冲垫块15进行示意性的说明。

缓冲垫块15的厚度和长度可以根据显示装置的尺寸匹配设置。以显示装置中液晶显示面板200的尺寸为23.8寸为例,本公开实施例针对具有不同厚度和长度的缓冲垫块15,进行了多次试验验证。例如,以厚度为0.7㎜、长度为5㎜的缓冲垫块15为第一组,以厚度为0.7㎜、长度为20㎜的缓冲垫块15为第二组,以厚度为1.1㎜、长度为5㎜的缓冲垫块15为第三组,以厚度为1.1㎜、长度为20㎜的缓冲垫块15为第四组,分别结合缓冲垫块15的硬度(例如50ha和60ha),在导光板13的膨胀量为0.30㎜情况下进行试验,可得试验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分析表1中数据可知,在缓冲垫块15的硬度为50ha、厚度为0.7㎜、长度为5㎜的方案,以及缓冲垫块15的硬度为60ha、厚度为1.1㎜、长度为5㎜的方案中,缓冲垫块15具有较佳的压缩比,能够较好的对导光板13的膨胀进行补偿。

在其他尺寸的显示装置中,缓冲垫块15的结构尺寸可以参照如上试验合理选用。

此外,本公开实施例对第一间隔d1和第二间隔d2的取值分别进行了多次试验。

经试验验证,缓冲垫块15中的避让部152与反射条14之间第一间隔d1的取值以接近或等于0.10㎜为佳。如此,利用第一间隔d1不仅可以避免反射条14受缓冲垫块15的挤压而褶皱,也能避免因反射条14与缓冲垫块15之间的间隔过大而造成漏光或影响到导光板13的准确定位。

经试验验证,灯源122与导光板13的第四侧面s4之间第二间隔d2的取值以接近或等于0.05㎜为佳,例如d2的取值范围为0.045㎜~0.055㎜的开区间。这样,不仅能够利用第二间隔d2有效防止光源122与导光板13之间发生磨损,还能较大程度的提高导光板13的入光效率,并确保导光板13的出光效率,以利于提升显示装置的显示亮度并降低其能耗。

背光模组100的结构如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还对该背光模组100进行了多次振动测试,以验证导光板13在振动测试(例如packing-vib试验,即有包材状态下的振动测试)中的磨损情况。经试验验证,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00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需要补充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1000包括无边框或窄边框的显示装置。背光模组100中底框11的侧壁112较薄,或其存在不会对显示装置的无边框显示或窄边框显示产生不良影响。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