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41366发布日期:2020-09-25 18:13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液晶显示产品应用于各个领域,但现有的液晶显示面板由于背光模组以及背光反射层等结构的限制,导致现有液晶显示面板的厚度较厚,且液晶显示面板无法实现透明显示,如图1所示,现有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反射膜、网点、发光二极管、导光板、扩散片和棱镜片,由于反射膜的存在,以及背光结构的限制,导致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构成的液晶显示产品厚度较厚,且液晶显示产品无法实现透明显示。

所以,现有液晶显示产品存在由于背光模组不透明、背光模组厚度较厚,导致液晶显示产品厚度较厚,无法实现透明显示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液晶显示产品存在由于背光模组不透明、背光模组厚度较厚,导致液晶显示产品厚度较厚,无法实现透明显示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对盒设置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其中,

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漫反射层、光学结构层、驱动电路层、第一配向层,所述第一金属层刻蚀形成有第一金属线栅,所述第一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侧面,所述第一金属线栅用于控制光源发出第一方向的光线,所述第二金属层刻蚀形成有第二金属线栅,所述第二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下,用于防止所述第一方向的光线从第一衬底基板下射出,所述漫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用于使得所述光线漫反射射出,所述光学结构层设置于所述漫反射层上,用于使所述光线均匀射出,所述驱动电路层设置于所述光学结构层上,所述第一配向层设置于所述驱动电路层上;

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配向层、色阻层和第二衬底基板,所述第二配向层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上,所述色阻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配向层上,所述第二衬底基板设置于所述色阻层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包括蓝光发光二极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漫反射层包括阵列排布的网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网点包括内凹形网点和外凸形网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像素单元,所述像素单元包括子像素单元,所述网点的宽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子像素单元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结构层包括扩散片和棱镜片,所述棱镜片设置于所述扩散片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结构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网点的折射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配向层包括第三金属层,所述第三金属层刻蚀形成有第三金属线栅,所述第三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与所述色阻层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金属线栅与所述第一金属线栅的结构相同,且所述第三金属线栅在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金属线栅在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投影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色阻层包括彩色滤光层、以及设置于所述彩色滤光层下的量子点层,所述彩色滤光层包括第一色阻、第二色阻和透明色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色阻包括红色色阻、绿色色阻、蓝色色阻中的一种,所述第二色阻包括红色色阻、绿色色阻、蓝色色阻中的一种,且所述第一色阻与所述第二色阻的颜色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色阻层包括量子点层,所述量子点层包括红光量子点和绿光量子点。

同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光源,其中: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对盒设置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漫反射层、光学结构层、驱动电路层、第一配向层,所述第一金属层刻蚀形成有第一金属线栅,所述第一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侧面,所述第一金属线栅用于控制光源发出第一方向的光线,所述第二金属层刻蚀形成有第二金属线栅,所述第二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下,用于防止所述第一方向的光线从第一衬底基板下射出,所述漫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用于使得所述光线漫反射射出,所述光学结构层设置于所述漫反射层上,用于使所述光线均匀射出,所述驱动电路层设置于所述光学结构层上,所述第一配向层设置于所述驱动电路层上;所述第二基板包括色阻层和第二衬底基板,所述色阻层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上,所述第二衬底基板设置于所述色阻层上;

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侧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中框,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中框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长度大于所述光学结构层的长度,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

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对盒设置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漫反射层、光学结构层、驱动电路层、第一配向层,所述第一金属层刻蚀形成有第一金属线栅,所述第一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侧面,所述第一金属线栅用于控制光源发出第一方向的光线,所述第二金属层刻蚀形成有第二金属线栅,所述第二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下,用于防止所述第一方向的光线从第一衬底基板下射出,所述漫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用于使得所述光线漫反射射出,所述光学结构层设置于所述漫反射层上,用于使所述光线均匀射出,所述驱动电路层设置于所述光学结构层上,所述第一配向层设置于所述驱动电路层上;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配向层、色阻层和第二衬底基板,所述第二配向层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上,所述色阻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配向层上,所述第二衬底基板设置于所述色阻层上;通过将光源设置在第一衬底基板侧面,将第一衬底基板作为导光板,并在第一衬底基板侧面和下面设置第一金属线栅和第二金属线栅,使得光线向上射出,同时在第一衬底基板上设置漫反射层和光学结构层,使得无需设置背光模组,同时,第二金属线栅可以取代偏光片,从而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厚度,且由于无需反射片和背光结构,使得显示面板可以透明显示,解决了现有液晶显示产品存在由于背光模组不透明、背光模组厚度较厚,导致液晶显示产品厚度较厚,无法实现透明显示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现有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本申请实施例针对现有液晶显示产品由于背光模组不透明、背光模组厚度较厚,导致液晶显示产品厚度较厚,无法实现透明显示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用以解决该问题。

如图1所示,现有显示产品中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反射膜11、网点12、发光二极管16、导光板13、扩散片14和棱镜片15,在现有的显示产品中,会采用背光模组提供背光,同时采用反射结构避免光线向下透出,而反射膜不透光,导致在显示时,显示产品无法实现透明显示,且由于背光中的膜层较多,厚度较大,导致显示产品的厚度较大,所以,现有液晶显示产品存在由于背光模组不透明、背光模组厚度较厚,导致液晶显示产品厚度较厚,无法实现透明显示的技术问题。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对盒设置的第一基板21、第二基板23、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3之间的液晶层22,其中,

所述第一基板21包括第一衬底基板211、第一金属层213、第二金属层214、漫反射层215、光学结构层216、驱动电路层217、第一配向层218,所述第一金属层213刻蚀形成有第一金属线栅,所述第一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211侧面,所述第一金属线栅用于控制光源发出第一方向的光线,所述第二金属层214刻蚀形成有第二金属线栅,所述第二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211下,用于防止所述第一方向的光线从第一衬底基板211下射出,所述漫反射层215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用于使得所述光线漫反射射出,所述光学结构层216设置于所述漫反射层215上,用于使所述光线均匀射出,所述驱动电路层217设置于所述光学结构层216上,所述第一配向层218设置于所述驱动电路层217上;

所述第二基板231包括第二配向层231、色阻层232和第二衬底基板233,所述第二配向层231设置于所述液晶层22上,所述色阻层232设置于所述第二配向层231上,所述第二衬底基板233设置于所述色阻层232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对盒设置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漫反射层、光学结构层、驱动电路层、第一配向层,所述第一金属层刻蚀形成有第一金属线栅,所述第一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侧面,所述第一金属线栅用于控制光源发出第一方向的光线,所述第二金属层刻蚀形成有第二金属线栅,所述第二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下,用于防止所述第一方向的光线从第一衬底基板下射出,所述漫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用于使得所述光线漫反射射出,所述光学结构层设置于所述漫反射层上,用于使所述光线均匀射出,所述驱动电路层设置于所述光学结构层上,所述第一配向层设置于所述驱动电路层上;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配向层、色阻层和第二衬底基板,所述第二配向层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上,所述色阻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配向层上,所述第二衬底基板设置于所述色阻层上;通过将光源设置在第一衬底基板侧面,将第一衬底基板作为导光板,并在第一衬底基板侧面和下面设置第一金属线栅和第二金属线栅,使得光线向上射出,同时在第一衬底基板上设置漫反射层和光学结构层,使得无需设置背光模组,同时,第二金属线栅可以取代偏光片,从而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厚度,且由于无需反射片和背光结构,使得显示面板可以透明显示,解决了现有液晶显示产品存在由于背光模组不透明、背光模组厚度较厚,导致液晶显示产品厚度较厚,无法实现透明显示的技术问题。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光源包括蓝光发光二极管,在选择光源时,可以选择蓝光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从而在设置色阻层时,可以通过量子点将蓝光转换为红光和绿光,实现彩色显示,而无需设置红绿蓝三色色阻,可以简化工艺,降低工艺难度,同时,节约蓝色色阻材料,同时,在设置量子点时,也可以降低量子点的数量和种类,从而节省材料,降低成本,降低工艺难度。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漫反射层包括阵列排布的网点,在第一衬底基板上设置漫反射层,漫反射层由阵列排布的网点组成,使得通过第一衬底基板向上射出的光线能够在通过网点后随机的发射出去,变为面光源发出的光线,避免光线集中,使得在显示时光线均匀,从而使得显示亮度均匀,同时,网点的设置可以为随机设置,进一步保证光线的漫发射,保证光线的均匀。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网点包括内凹形网点和外凸形网点,即在设置网点时,可以将网点设置为内凹形网点,使网点为向内凹陷的半球,从而使得光线在经过网点时被漫反射出去,或者将网点设置为向外凸起的半球形,在设置网点的形状时,通过印刷的方式形成外凸形网点,通过激光的方式形成内凹形的网点,考虑到使用激光的方式可能会损伤其他膜层,可以采用印刷的方式形成网点,网点为外凸形网点。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网点的材料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脂、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乙烯中的一种,在选择网点的材料时,选择透光性较好的材料作为网点的材料。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像素单元,所述像素单元包括子像素单元,所述网点的宽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子像素单元的宽度,使得网点的宽度较小,从而使得光线能够较好的分散射出,进行漫反射。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结构层包括扩散片和棱镜片,所述棱镜片设置于所述扩散片上,在设置光学结构层时,可以直接采用扩散片和棱镜片形成光学结构层,使得扩散片和棱镜片使光线能够均匀射出,且无需另外设计光学结构层的结构。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结构层采用胶材形成,所述光学结构层的材料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丙烯酸中的至少一种,在设计光学结构层时,为了降低光学结构层的厚度,可以采用胶材形成光学结构层,使得光学结构层的厚度较低,且光学结构层的透光率较高,同时,对胶材进行处理,使得通过光学结构层的光线能够均匀射出。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结构层和所述网点的透光率大于95%,采用高透光率的材料形成光学结构层和网点,使得显示面板的透光率较高,从而实现透明显示。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结构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网点的折射率,通过控制光学结构层和网点的折射率,使得光线能够沿着第二衬底基板的方向射出,避免光线出现损失。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配向层包括第三金属层,所述第三金属层刻蚀形成有第三金属线栅,所述第三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与所述色阻层之间在设置第二配向层时,采用第三金属线栅取代色阻层一侧的配向层,将第三金属线栅作为配向层,从而无需设置色阻层侧的配向层,进一步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厚度,且第三金属线栅可以作为偏光片,控制光线的射出,无需设置偏光片,降低显示面板的厚度。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金属线栅与所述第一金属线栅的结构相同,且所述第三金属线栅在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金属线栅在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投影重合,即在设置第三金属线栅时,第一金属线栅与第三金属线栅结构相同,第一金属线栅作取代驱动电路层侧的偏光片,第三金属线栅取代色阻层的偏光片,从而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厚度,在显示面板的两侧基板侧,无需设置偏光片,且第三金属线栅可以作为配向层,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厚度。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线栅、所述第二金属线栅、所述第三金属线栅的材料相同,在选择金属线栅的材料时,第一金属线栅、第二金属线栅、第三金属线栅可以采用相同的材料,便于设计与制备。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金属线栅的材料包括铝、铜、铬中的一种,在选择金属线栅的材料时,考虑到铝的性能较好,可以选择铝作为金属线栅的材料,但本申请实施例不限于此,其他金属材料也可以作为金属线栅的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金属线栅、第二金属线栅、第三金属线栅均为纳米级别的金属线,因此,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和第三金属层均为透光层。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色阻层包括红色色阻、蓝色色阻、绿色色阻,在采用白光发光二极管时,色阻层由红色色阻、蓝色色阻、绿色色阻组成,使得显示面板发出彩色的画面。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色阻层包括彩色滤光层、以及设置于所述彩色滤光层下的量子点层,所述彩色滤光层包括第一色阻、第二色阻和透明色阻,采用量子点层将光源发出的光转换为其他颜色的光,例如光源为红光时,第一色阻和第二色阻分别为绿色色阻和蓝色色阻,使得经过色阻层的光线为彩色的光,实现彩色显示。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色阻包括红色色阻、绿色色阻、蓝色色阻中的一种,所述第二色阻包括红色色阻、绿色色阻、蓝色色阻中的一种,且所述第一色阻与所述第二色阻的颜色不同,即根据不同的光源,使得第一色阻和第二色阻不同,从而实现彩色显示。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色阻层包括彩色滤光层、以及设置于所述彩色滤光层下的量子点层,所述彩色滤光层包括红色色阻、绿色色阻和透明色阻,在采用蓝光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时,可以采用量子点层将蓝光转换为红光和绿光,同时,在对应红色子像素的区域设置红色色阻,在对应绿色子像素的区域设置绿色色阻,在对应蓝色子像素的区域设置透明色阻,使得光线在经过红色色阻和绿色色阻后,发出红色和绿色的光,在透明色阻区域发出蓝色的光,从而使得通过色阻层后发出彩色的光,实现彩色显示。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色阻层包括量子点层,所述量子点层包括红光量子点和绿光量子点,将量子点层按发光区域划分为红色量子点层、绿色量子点层、无色量子点层,即将量子点层按照红色子像素区域、绿色子像素区域和蓝色子像素区域,划分为红色量子点层、绿色量子点层、无色量子点层,在红色量子点层内设置红色量子点,在绿色量子点层内设置绿色量子点,在无色量子点层内不设置量子点,使得光线在经过量子点层后实现彩色显示。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量子点材料包括水凝胶装载量子点结构、qd@mofs、cdsesio2,ii-via、iii-vaqd纳米棒、dot-in-rodqd核壳结构纳米棒、双发射、三发射量子点材料,以及钙钛矿量子点;所述量子点包括红光量子点和绿光量子点,所述红光量子点和绿光量子点均包括发光核和无机保护壳,所述绿光量子点发光核的材料包括zncdse2,inp,cd2sse等材料,所述红光量子点发光核的材料包括cdse,cd2sete,inas等材料,所述红光量子点无机保护壳和绿光量子点无机保护壳均包括cds,znse,zncds2,zns,zno等材料。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缓冲层、半导体层、栅极绝缘层、栅极层、层间绝缘层、源漏极层、平坦化层、像素电极层。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公共电极层。

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光源212,其中:

显示面板包括对盒设置的第一基板21、第二基板23、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3之间的液晶层22,其中,所述第一基板21包括第一衬底基板211、第一金属层213、第二金属层214、漫反射层215、光学结构层216、驱动电路层217、第一配向层218,所述第一金属层213刻蚀形成有第一金属线栅,所述第一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211侧面,所述第一金属线栅用于控制光源发出第一方向的光线,所述第二金属层214刻蚀形成有第二金属线栅,所述第二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211下,用于防止所述第一方向的光线从第一衬底基板211下射出,所述漫反射层215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用于使得所述光线漫反射射出,所述光学结构层216设置于所述漫反射层215上,用于使所述光线均匀射出,所述驱动电路层217设置于所述光学结构层216上,所述第一配向层218设置于所述驱动电路层217上;所述第二基板231包括第二配向层231、色阻层232和第二衬底基板233,所述第二配向层231设置于所述液晶层22上,所述色阻层232设置于所述第二配向层231上,所述第二衬底基板233设置于所述色阻层232上;

所述光源212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211侧面。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中框,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中框上,通过将光源设置在中框上,使得在形成显示装置时,光源位于第一衬底基板侧,同时,光源不会占用显示面板的空间,不会对显示面板产生影响。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长度大于光学结构层的长度,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在设置光源时,可以将第一衬底基板延长,使光源设置在第一衬底基板上,从而节省空间。

在一种实施例中,在显示装置中,所述光源包括蓝光发光二极管。

在一种实施例中,在显示装置中,所述漫反射层包括阵列排布的网点。

在一种实施例中,在显示装置中,所述光学结构层包括扩散片和棱镜片,所述棱镜片设置于所述扩散片上。

在一种实施例中,在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二配向层包括第三金属层,所述第三金属层刻蚀形成有第三金属线栅,所述第三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与所述色阻层之间。

在一种实施例中,在显示装置中,所述色阻层包括彩色滤光层、以及设置于所述彩色滤光层下的量子点层,所述彩色滤光层包括第一色阻、第二色阻和透明色阻。

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制备方法,该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包括:

s1,提供第一衬底基板;

s2,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形成漫反射层;所述漫反射层用于使得光线漫反射射出;

s3,在所述第一漫反射层上形成光学结构层;所述光学结构层用于使所述光线均匀射出;

s4,在所述光学结构层上形成驱动电路层;

s5,在第二衬底基板上形成色阻层;

s6,对合第一衬底基板、第二衬底基板和液晶层形成显示面板;

s7,在第一衬底基板下形成第二金属层,并刻蚀第二金属层形成第二金属线栅;

s8,在第一衬底基板侧面形成第一金属层,并刻蚀第一金属层形成第一金属线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制备方法,该显示面板制备方法制备的显示面板包括对盒设置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漫反射层、光学结构层、驱动电路层、第一配向层,所述第一金属层刻蚀形成有第一金属线栅,所述第一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侧面,所述第一金属线栅用于控制光源发出第一方向的光线,所述第二金属层刻蚀形成有第二金属线栅,所述第二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下,用于防止所述第一方向的光线从第一衬底基板下射出,所述漫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用于使得所述光线漫反射射出,所述光学结构层设置于所述漫反射层上,用于使所述光线均匀射出,所述驱动电路层设置于所述光学结构层上,所述第一配向层设置于所述驱动电路层上;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配向层、色阻层和第二衬底基板,所述第二配向层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上,所述色阻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配向层上,所述第二衬底基板设置于所述色阻层上;通过将光源设置在第一衬底基板侧面,将第一衬底基板作为导光板,并在第一衬底基板侧面和下面设置第一金属线栅和第二金属线栅,使得光线向上射出,同时在第一衬底基板上设置漫反射层和光学结构层,使得无需设置背光模组,同时,第二金属线栅可以取代偏光片,从而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厚度,且由于无需反射片和背光结构,使得显示面板可以透明显示,解决了现有液晶显示产品存在由于背光模组不透明、背光模组厚度较厚,导致液晶显示产品厚度较厚,无法实现透明显示的技术问题。

在一种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形成漫反射层的步骤包括:使用激光或者印刷工艺在第一衬底基板上形成网点。

在一种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漫反射层上形成光学结构层的步骤包括:采用涂布、压印、固化工艺在网点上形成光学结构,得到光学结构层。

在一种实施例中,在第二衬底基板上形成色阻层的步骤包括:在第二衬底基板上涂布量子点材料形成量子点层。

在一种实施例中,对合第一衬底基板、第二衬底基板和液晶层形成显示面板的步骤包括:

在量子点层沉积第三金属层,并通过纳米压印、蚀刻形成第三金属线栅;

在第三金属线栅上形成液晶;

对合第一衬底基板、第二衬底基板和液晶层形成显示面板。

在一种实施例中,在第一衬底基板下形成第二金属层,并刻蚀第二金属层形成第二金属线栅的步骤包括:

在第一衬底基板下形成第二金属层,并通过纳米压印、蚀刻形成第二金属线栅。

在一种实施例中,在第一衬底基板侧面形成第一金属层,并刻蚀第一金属层形成第一金属线栅的步骤包括:

在第一衬底基板侧面形成第一金属层,并通过纳米压印、蚀刻形成第一金属线栅。

根据以上实施例可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对盒设置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漫反射层、光学结构层、驱动电路层、第一配向层,所述第一金属层刻蚀形成有第一金属线栅,所述第一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侧面,所述第一金属线栅用于控制光源发出第一方向的光线,所述第二金属层刻蚀形成有第二金属线栅,所述第二金属线栅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下,用于防止所述第一方向的光线从第一衬底基板下射出,所述漫反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用于使得所述光线漫反射射出,所述光学结构层设置于所述漫反射层上,用于使所述光线均匀射出,所述驱动电路层设置于所述光学结构层上,所述第一配向层设置于所述驱动电路层上;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配向层、色阻层和第二衬底基板,所述第二配向层设置于所述液晶层上,所述色阻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配向层上,所述第二衬底基板设置于所述色阻层上;通过将光源设置在第一衬底基板侧面,将第一衬底基板作为导光板,并在第一衬底基板侧面和下面设置第一金属线栅和第二金属线栅,使得光线向上射出,同时在第一衬底基板上设置漫反射层和光学结构层,使得无需设置背光模组,同时,第二金属线栅可以取代偏光片,从而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厚度,且由于无需反射片和背光结构,使得显示面板可以透明显示,解决了现有液晶显示产品存在由于背光模组不透明、背光模组厚度较厚,导致液晶显示产品厚度较厚,无法实现透明显示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