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边框防眩后视镜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624715发布日期:2020-10-23 19:32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边框防眩后视镜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边框防眩后视镜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汽车内后视镜不仅功能单一,后路视野也严重受限,所以近几年带显示屏的流媒体后视镜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简单来说,流媒体后视镜通过安装在车外尾部的后拉摄像头,捕捉到车后的路况信息,实时传输到车内后视镜中的显示屏幕上,驾乘人员通过观看显示屏幕就能获知后方路况,与传统的镜面反射后视镜相比,流媒体后视镜观测到的视野更宽,在雨雾天气同样拥有较佳的效果。

虽然近几年流媒体后视镜在业内发展迅速,相关产品琳琅满目,但还是存在不少影响安全性及体验性的问题待解决,比如重影、显示亮度低、发热严重、成本高、安装复杂、适配性低、不具备自动防眩或防眩速度慢、操作复杂等问题。另一方面,现在的流媒体后视镜大多具有边框,周边被遮挡,减小后视镜的可视区域,还影响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技术问题,提出一种无边框防眩后视镜及其制作方法。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边框防眩后视镜,所述无边框防眩后视镜包括自观察者一侧依次设置的吸收型偏光层、液晶调光层和反射型偏光层,所述液晶调光层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第一透明电极、第一配向层、液晶层、第二配向层、第二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基板,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与所述吸收型偏光层相邻,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位置上下对应,所述第一透明基板边缘处具有位置超出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台阶部,所述无边框防眩后视镜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分别电性连接的电极连接线,所述电极连接线位于所述台阶部并固定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面向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一侧。

优选地,还包括位于所述吸收型偏光层背离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一侧的油墨层。

优选地,所述油墨层中的油墨为镜面银油墨或金属色油墨,油墨层的宽度在1.0mm-10mm范围内。

优选地,所述电极连接线为fpc板。

优选地,所述fpc板包括内侧区域和与所述内侧区域连接的外侧区域,所述内侧区域包括金手指区域和pad区域,所述金手指区域包括第一金手指区域和第二金手指区域,所述第一金手指区域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透明电极,所述第二金手指区域电性连接所述第二透明电极,所述pad区域包括第一pad区域和第二pad区域,所述第一pad区域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金手指区域,所述第二pad区域电性连接所述第二金手指区域。

优选地,所述外侧区域与所述内侧区域连接处具有裁切线,便于后续对所述外侧区域进行裁切去除,所述裁切线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边缘平齐或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边缘内侧。

优选地,所述无边框防眩后视镜还包括至少一个光传感器和控制单元,所述光传感器探测环境光的变化并反馈信息至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信息电控调节施加给所述液晶层的电压。

优选地,所述光传感器包括朝向所述无边框防眩后视镜前方的前光传感器和朝向所述无边框防眩后视镜后方的后光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无边框防眩后视镜还包括位于所述反射型偏光层背离所述液晶调光层一侧的显示模组。

优选地,所述无边框防眩后视镜还包括前摄像头模块、前摄像头转接线、后摄像头模块和后摄像头转接线,所述前摄像头模块通过所述前摄像头转接线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后摄像头模块通过所述后摄像头转接线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优选地,所述无边框防眩后视镜还包括位于观察者背面的背钩和绑带。

优选地,所述无边框防眩后视镜还包括喇叭和咪头,分别用于声音信号的发出和接收。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无边框防眩后视镜的制作方法,包括步骤:a.提供液晶调光层,所述液晶调光层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第一透明电极、第一配向层、液晶层、第二配向层、第二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基板,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与所述吸收型偏光层相邻,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位置上下对应,所述第一透明基板边缘处具有位置超出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台阶部;b.形成与所述液晶调光层中的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所述第二透明分别电性连接的电极连接线,绑定设备抓取所述电极连接线的外侧区域进行对位,接着对所述电极连接线的内侧区域进行热压,使得所述电极连接线的所述内侧区域位于所述台阶部并固定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面向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一侧;c.接着对所述电极连接线的外侧区域进行裁切去除;d.提供吸收型偏光层,在所述吸收型偏光层的一侧形成油墨层,之后将所述吸收型偏光层背离所述油墨层的一侧贴附于所述液晶调光层,或者先将所述吸收型偏光层贴附于所述液晶调光层,之后再在所述吸收型偏光层的背离所述液晶调光层的一侧形成油墨层;e.在所述液晶调光层的另一侧贴附反射型偏光层。

优选地,所述吸收型偏光层的吸收轴偏振方向与所述反射型偏振器的反射轴偏振方向相互平行或相互垂直。

优选地,所述外侧区域与所述内侧区域连接处具有裁切线,便于后续对所述外侧区域进行裁切去除,所述裁切线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边缘平齐或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边缘内侧。

优选地,所述步骤b中,所述第一透明电极直接与电极连接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二透明电极通过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之间的导电物体与所述电极连接线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导电物为导电金球。

本发明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无重影、防眩速度快、镜面利用效率高;本发明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的制作方法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图示说明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中的电极连接线靠近第一透明电极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中的电极连接线背离第一透明电极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中的控制单元与各部分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中的背钩和绑带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中的专车专用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处于反射率最低、透过率最高的流媒体显示工作状态时的光路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处于防眩状态时的光路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处于反射率最高、透过率最低的镜面状态时的光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描述中,为了达到解释说明的目的以对本发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阐述了大量的具体细节,然而,很明显的,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无需这些具体细节也可以实现本发明。本发明所列举的说明性的示例实施方案仅为了说明,并不对本发明造成限制。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案所限,仅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为准。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做详细描述。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包括自观察者一侧依次设置的吸收型偏光层11、液晶调光层12和反射型偏光层13,液晶调光层12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121、第一透明电极122、第一配向层123、液晶层124、第二配向层125、第二透明电极126和第二透明基板127,第一透明基板121位于液晶调光层12的观察者的一侧,第一透明基板121与第二透明基板127位置上下对应,第一透明基板121边缘处具有位置超出第二透明基板127的台阶部a1,无边框防眩后视镜还包括与第一透明电极122和第二透明电极126分别电性连接的电极连接线14,电极连接线14位于台阶部a1并固定于第一透明基板121面向第二透明基板127的一侧。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吸收型偏光层11吸收与吸收型偏光层的吸收轴偏振方向一致的光,并且允许偏振方向与吸收型偏光层的吸收轴垂直的光透过,液晶调光层12设置在吸收型偏光层11之下,反射型偏光层13被与液晶调光层12基本上尺寸一致地设置在液晶调光层12之下,反射型偏光层13反射与反射型偏光层13的反射轴偏振方向一致的光,并且允许与反射型偏光层13的反射轴偏振方向垂直的光透过,其中吸收型偏光层11的吸收轴偏振方向与反射型偏振器的反射轴偏振方向相互平行或相互垂直,反射型偏光层13例如可选自apf膜、rpm膜、dbef膜或金属网丝反射型偏光膜等。本实施例中,上下位置对应的第一透明基板121和第二透明基板127中,二者大部分区域是上下重叠的,由于第一透明基板121边缘处具有位置超出第二透明基板127的台阶部a1,,即第一透明基板121上具有第一透明基板121和第二透明基板127不重叠的台阶部a1,电极连接线14固定在该台阶部a1位置处,电极连接线14并被固定于第一透明基板121面向第二透明基板127的一侧。本实施例中,将第一透明基板121的尺寸设置为大于第二透明基板127的尺寸,第一透明基板121边缘处设置有台阶部a1,电极连接线14设置在该台阶部位置处,可以实现快捷有效地进行线路连接的同时又不会影响到该区域作为防眩面等有效区域的使用;另外,相对于传统连线方式,本实施例中可以有效增强线路连接的稳定性和降低线路故障率,相对于其他接线后再将线路向后翻折等方式连线,本实施例的接线方式具有更可靠稳定的性能,此外,增强了无边框防眩后视镜整体空间利用率的同时提高了整体美观,使得布局更合理、紧凑。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无边框防眩后视镜还包括位于吸收型偏光层11背离液晶调光层12一侧的油墨层15。本实施例中,由于液晶调光层中具有框胶128,框胶128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液晶泄露、支撑并连接第一透明基板121和第二透明基板127,但如果从正面观察,由于存在框胶128的区域无法与液晶调光层的有效显示区域做到颜色一致,且框胶128的形状相对不规则,会大大影响无边框防眩后视镜的视觉效果,现有技术中,为了提升视觉效果,往往会在吸收型偏光层表面加一层带丝印的玻璃盖板,但无疑会大幅提高成本。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吸收型偏光层11的外围四周区域丝印油墨,油墨层的作用是可以遮挡液晶调光层12中的四周的框胶128所占的区域,达到隐藏框胶区域的作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油墨层15中的油墨为镜面银油墨或金属色油墨,采用镜面银油墨或金属色油墨可以使得本实施例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作为镜面模式时该油墨层区域与其他无油墨层的区域保持基本一致,油墨层被丝印后呈现的效果优选地为镜面银效果或其他金属光泽度高的效果,以达到与其他区域(其他有效显示区域)颜色相近,从而使得无边框防眩后视镜达到一体化的效果,不会造成由于四周含有油墨层而被明显看出油墨存在的痕迹而影响美观,本实施例中,油墨层15的宽度在1.0mm-10mm范围内。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油墨层15还可以采用传统的油墨材料,不作具体限定。

图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中的电极连接线靠近第一透明电极一侧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中的电极连接线背离第一透明电极一侧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电极连接线14为fpc板,fpc板14包括内侧区域141和与内侧区域141连接的外侧区域142。本实施例中,内侧区域141包括金手指区域1411和pad区域1412,金手指区域1411包括第一金手指区域14111和第二金手指区域14112,第一金手指区域14111电性连接第一透明电极122,第二金手指区域14112电性连接第二透明电极126,pad区域1412包括第一pad区域14121和第二pad区域14122,第一pad区域14121电性连接第一金手指区域14111,第二pad区域14122电性连接第二金手指区域14112。本实施例中,第一透明电极122直接与fpc板14电性连接,具体地,第一透明电极122直接与fpc板14上的第一金手指区域14111电性连接,第一金手指区域14111通过fpc板14本身导电层(例如铜箔层)与第一pad区域14121电性导通。本实施例中,第二透明电极126通过设置于第一透明基板121和第二透明基板127之间的导电物体与fpc板14电性连接,具体地,第二透明电极126通过导电物体(例如为导电金球)直接与位于第一透明基板121上的部分导电层电性连接,该部分导电层与fpc板14上的第二金手指区域14112电性连接,第二金手指区域14112通过fpc板14本身导电层(例如铜箔层)与第二pad区域14122电性导通,即pad区域优选为金属预留焊盘,金手指区域与pad区域互为电极连接线的正反面,两者电性导通。本实施例中,第一pad区域14121和第二pad区域14122作为再次连接控制单元的连接部与控制单元电性连接。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电极连接线的电极连接方式还可以采用金属管脚连接、斑马纸连接等连接方式。

本发明中,因防眩后视镜为无边框防眩后视镜,因此设置第一透明基板121的尺寸大于第二透明基板127的尺寸,第一透明基板121的所有区域均可作为镜面使用,同时为了便于隐藏连线,在第一透明基板121边缘处具有位置超出第二透明基板127的台阶部a1,将电极连接线14设置在该台阶部位置处,节省空间的同时提高电极连接线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当从正面观察本发明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时,为了避免电极连接线的可视存在而影响视觉效果,配合在吸收型偏光层外表面丝印油墨,可以隐藏电极连接线所在区域和显示模组中的框胶区域,另外,无边框防眩后视镜从第一透明基板121背离吸收型偏光层的一侧(即背离观察者的一侧)进行电极连接,可以隐藏电极连接线,达到观察者从外部观察无边框防眩后视镜时第一透明基板121的整体均可以作为镜面的效果。另外,本发明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靠近观察者的最外侧为吸收型偏光片,相对于传统的后视镜靠近观察者的最外侧采用玻璃而言,本发明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不会出现重影现象,大大提高镜面效果,无边框设计搭配丝印的油墨层,增大了镜面的有效使用区域,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防眩后视镜具有无重影、更优异的防眩效果。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优选地,外侧区域142与内侧区域141连接处具有裁切线143,便于后续对外侧区域142进行裁切去除,优选地,裁切线143与第一透明基板121的边缘平齐或位于第一透明基板121边缘内侧,使得电极连接线被裁切后剩余部分隐藏在第一透明基板121下方覆盖的范围内,从而使得从外部看第一透明基板121的边缘部分美观并且便于后续进行组装。本实施例中,设置外侧区域142是为了便于生产制造过程中对fpc板14进行机器抓取和对fpc板14绑定时的精准对位,本实施例中的外侧区域142中并不包含连接线路,不作为连线功能部件使用。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外侧区域142和内侧区域141之间也可以无需设置特定的裁切线143,外侧区域142的形状和结构也不限于图2和3所示,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结构,只要能满足对fpc板14的抓取和定位绑定即可,不再赘述。

图4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中的控制单元与各部分连接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中,还包括至少一个光传感器16和控制单元17,光传感器16探测环境光的变化并反馈信息至控制单元17,控制单元17根据探测到的环境光的变化信息电控调节施加给液晶层的电压。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光传感器16包括朝向无边框防眩后视镜前方的前光传感器和朝向无边框防眩后视镜后方的后光传感器,前光传感器和后光传感器被可操作地连接到控制单元17,具体而言,前光传感器时刻感应环境光强的变化,当环境光强降到一定值以下时(夜间状态或进入暗的环境),前光传感器向控制单元17发出信号①,当控制单元17接收到信号①后,后光传感器开始检测来自车后的光强,如果检测到车后光强大于一定值(例如后车开启远光灯),后光感向控制单元17发出信号②,控制单元17接收到信号②后,控制单元输出电压至液晶调光层12两侧的第一透明电极122和第二透明电极126上,通过控制单元17向液晶调光层12中的液晶分子施加不同的电压,调整液晶分子的排列结构,从而调节通过液晶调光层的光的偏振方向,使得无边框防眩后视镜的镜面反射率降低,达到防眩效果,当车后强光消失后,控制单元17控制后无边框防眩后视镜的镜面反射率升高,自动回复常态。本实施例中,前光传感器和后光传感器例如为贴片式或插件式光传感器。

本实施例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还包括位于反射型偏光层13背离液晶调光层12一侧的显示模组20,进一步地,显示模组20发出的偏振显示光的偏振方向与反射型偏光层13的反射轴偏振方向相互垂直。优选地,显示模组20为9.2寸/9.35寸/9.66寸/9.88寸或更大尺寸的tft液晶显示屏幕。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显示模组20被可操作地连接到控制单元17,控制单元17可以控制显示模组20显示不同的内容,例如控制单元控制显示模组显示前方或后方的路况信息,因此驾乘人员即可通过显示模组实时观测前方、后方路况信息。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还包括前摄像头模块18、前摄像头转接线、后摄像头模块19和后摄像头转接线,前摄像头模块18通过前摄像头转接线与控制单元17连接,后摄像头模块19通过后摄像头转接线与控制单元17连接。进一步地,前摄像头模块18包括前镜头模组、前摄像头前盖、前摄像头后盖、前摄像头支架、前摄像头装饰件。前镜头模组18通过前摄像头连接线被可操作地连接到控制单元17,控制单元17可以向前摄像头模块发出各种指令,前摄像头模块18执行拍摄/传输前方路况等指令。本实施例中,前摄像头模块18与无边框防眩后视镜的外壳被紧密的装配在一起,形成一体化设计;在另一优选方案中,前摄像头模块18与无边框防眩后视镜的外壳互相独立,前摄像头模块18被可操作地固定于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位置或其他位置。后摄像头模块19包括后镜头模组、后摄像头前盖、后摄像头后盖、后摄像头支架、后摄像头装饰件。后摄像头模块19通过前摄像头连接线被可操作地连接到控制单元17,控制单元17可以向后摄像头模块19发出各种指令,后摄像头模块19执行拍摄/传输后方路况等指令,并通过控制单元17将后方路况显示在显示模组20上。如图4,控制单元17分别与后摄像头模块、后光传感器、触控层、显示模组、液晶调光镜面、前摄像头模块(包含前光传感器)、咪头、喇叭、电源电性连接,控制单元17接收各部件结构的信息并控制各部件的工作状态。

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17可以采用mstar方案系统、安霸方案系统、联咏方案系统、捷里方案系统、凌通方案系统、安卓方案系统等国内外知名厂商主控芯片及系统方案,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前摄像头模块18中包含光传感器16,优选地,前摄像头模块18既作为前镜头模组的一部分,又作为前光传感器来使用,具体地,前摄像头模块18中含有影像传感器、高度集成的影像处理器、嵌入式电源和高质量的非球面透镜等内置式组件,优选地,影像传感器同时作为前光传感器来使用,此优选方案中无需额外配置前光感,优选地,影像传感器为cmos影像传感器或ccd影像传感器。在另一优选方案中,额外配置光传感器,例如在无边框防眩后视镜外壳不易被遮挡光线的位置安装前摄像头模块18。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后光传感器,后光传感器安装在无边框防眩后视镜外壳不易被遮挡光线的位置,后光传感器的感光面超向车后,以便于检测来自车后的光强;在另一优选方案中,后摄像头模块19中包含后光传感器,后摄像头模块19既作为后镜头模组的一部分,又作为后光感来使用,此优选方案中无需额外配置后光传感器,优选地,影像传感器为cmos影像传感器或ccd影像传感器。本实施例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中,其还包括外壳,外壳包括前壳和后壳,优选地,外壳中下位置具有凸起的结构设计,该凸起位置处用以设置后光传感器。

如图4所示,优选地,无边框防眩后视镜还包括为控制单元17供电的电源,另外还包括喇叭和咪头,喇叭和咪头分别用于声音信号的发出和接收。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在无边框防眩后视镜的外壳上设有咪头孔,咪头安装在外壳内部,咪头与控制单元17连接,当驾驶员发出语音指令后,咪头把接受到的语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控制单元17接收到咪头发出的电信号后,控制单元17经过处理后对显示模组或后视镜的其他部件发出指令,实现开启/关闭显示模组、调整视角、调整亮度、开启/关闭录像、回放、语音播报等功能。进一步地,在无边框防眩后视镜的后壳上设有喇叭孔,喇叭安装在外壳内部,喇叭与控制单元17连接,当控制单元17向喇叭发出指令后,喇叭可以把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实现人机语音交互,例如播放音乐、语音导航、声音预警提示等功能。

图5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中的背钩和绑带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无边框防眩后视镜还可以包括位于观察者背面的外壳100上可拆卸连接的背钩200和绑带300,例如,无边框防眩后视镜的外壳100外表面设有左右两组背钩位置,每组有上下两个背钩200、并分别配有一根弹性绑带300。当更换后视镜时,把绑带一端勾住其中一个背钩,绕过原装后视镜,拉伸绑带至合适的松紧程度,把绑带另一端勾在同一组背钩位置的另一个背钩,另外一组背钩位置操作方法相同。采用背钩和绑带结构,当需要更换后视镜时,可以省掉原装镜子的拆卸过程。

图6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中的专车专用背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的外壳100外表面还可以设有可拆卸的专车专用背板400,当需要拆掉原装后视镜安装无边框防眩后视镜时,先把背钩从后视镜外壳上拆除,再把专车专用背板400安装到后视镜外壳上,然后把专车专用支架用螺丝固定于专车专用的卡槽中,最后把专车专用支架装在前挡风玻璃上即可,本实施例中,优选地,专车专用背板设有通用的专车专用支架卡槽,可以匹配市面上多数车型的专车专用支架。另外,为了安装方便,也可以把专车专用背板从后视镜外壳上拆除,在后视镜外壳上安装背钩及绑带,在更换后视镜时,可以省掉原装镜子的拆卸过程。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显示模组与液晶调光层之间还可以设置防尘海绵,优选地,防尘海绵的厚度在0.2mm-3.0mm之间,优选地,防尘海绵单面有胶,胶面贴于显示模组显示面有效显示区域以外的四周,起到防尘、缓冲作用。进一步地,无边框防眩后视镜内部设有绝缘胶带或屏蔽材料,绝缘胶带或屏蔽材料包裹在电极连接线表面或控制单元的电子元器件表面,起到绝缘、屏蔽磁场、抗电磁干扰的作用。进一步地,无边框防眩后视镜的外壳上设有电源线插孔,电源线通过电源线插孔与控制单元连接,向控制单元提供电源条件,优选地,电源线插孔尺寸为usb接口通用规格尺寸或通用的圆形电源插头规格尺寸,优选地,电源线为12v到5v降压线,电源线一端连接在汽车12v供电接点,另一端向控制单元提供5v的电源条件。进一步地,无边框防眩后视镜的外壳上设有后摄像头模块转接线插孔,后摄像头模块转接线一端连接与后摄像头模块连接,另一端通过后摄像头模块转接线插孔与控制单元连接,优选地,电源线插孔尺寸为usb接口通用规格尺寸或通用的圆形电源插头规格尺寸。进一步地,无边框防眩后视镜的外壳上设有sd卡槽,sd卡安装在sd卡槽中,用以存储后视镜记录的数据。进一步地,无边框防眩后视镜的外壳上设有gps模块插孔,无边框防眩后视镜可通过外接gps模块实现gps功能。进一步地,无边框防眩后视镜的外壳上设有按键孔及按键,驾驶员通过按键对后视镜进行操控。进一步地,无边框防眩后视镜的外壳上设有散热孔,通过散热孔散发无边框防眩后视镜中各单元产生的热量。进一步地,无边框防眩后视镜的外壳上设有其他外接模块插孔,优选地,其他外接模块包括obd模块、adas模块等。进一步地,无边框防眩后视镜还包括咪头防尘网、喇叭防尘网、散热孔防尘网等,用以减少外部污染物进入无边框防眩后视镜内部。进一步地,无边框防眩后视镜还包括显示模组与控制单元连接的连接线、喇叭与控制单元连接的连接线、咪头与控制单元连接的连接线、前摄像头模块与控制单元连接的连接线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的工作原理做说明。图7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处于反射率最低、透过率最高的流媒体显示工作状态时的光路示意图,如图7所示,当显示模组开启时,控制单元向液晶调光层施加电压,图7中,a代表外界自然光,a可分解为互相垂直的偏振光b和c,其中b代表与吸收型偏光层11的吸收轴垂直的偏振光,c代表与吸收型偏光层11的吸收轴平行的偏振光,a代表显示模组发出的偏振显示光,a与反射型偏振器的反射轴偏振方向相互垂直,b代表与反射型偏振器的反射轴偏振方向相互平行的偏振光。当非偏振的环境光a入射到吸收型偏光层11时,与吸收型偏光层11的吸收轴平行的光c被吸收,与吸收型偏光层11的吸收轴垂直的光b可以透过且衰减为b1,b1入射到液晶调光层12时,b1可穿过液晶调光层12且衰减为b2,当b2入射到反射型偏光层13时,b2穿过反射型偏光层13且衰减为b3,如果各层均为理想的介质材料,光的衰减会趋向于零,可以看出,此时外界的反射光源反射率达到最低,所述反射率为10%以内。当显示模组发出的偏振显示光a入射到反射型偏光层13时,a可穿过13且衰减为a1,a1入射到液晶调光层12时,a1可以穿过液晶调光层12且衰减为a2;当a2入射到吸收型偏光层11时,a2可穿过吸收型偏光层11且衰减为a3,如果各层均为理想的介质材料,光的衰减会趋向于零,可以看出,此时显示模组发出的偏振光可以几乎全部穿过液晶调光镜面,透过率可以达到70%-90%。此时本发明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为反射率最低且对显示模组透过率最高的流媒体显示状态。

图8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处于防眩状态时的光路示意图,如图8所示,当显示模组关闭时,控制单元根据前光传感器和后光传感器发出的信号判断是否进入防眩状态,当判断为需要进入防眩状态时,控制单元向液晶调光层施加电压,镜面反射率降至最低,反射率低于10%,工作原理如下:如图8所示,a代表外界自然光,a可分解为互相垂直的偏振光b和c,其中b代表与吸收型偏光层11的吸收轴垂直的偏振光,c代表与吸收型偏光层11的吸收轴平行的偏振光,具体而言,当非偏振的环境光a入射到吸收型偏光层11时,与吸收型偏光层11的吸收轴平行的光c被吸收,与吸收型偏光层11的吸收轴垂直的光b可以透过且衰减为b1,b1入射到液晶调光层12时,b1可穿过液晶调光层12且衰减为b2,当b2入射到反射型偏光层13时,反射型偏光层13的反射轴b2偏振方向互相垂直,b2穿过反射型偏光层13且衰减为b3,如果各层均为理想的介质材料,光的衰减会趋向于零,可以看出,此时外界的反射光源反射率达到最低,反射率为10%以内,此时无边框防眩后视镜进入反射最低的防眩状态。

图9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处于反射率最高、透过率最低的镜面状态时的光路示意图,如图9所示,当显示模组关闭时,控制单元根据前光传感器和后光传感器发出的信号判断是否进入防眩状态,当判断为不需要进入防眩状态时,控制单元不向液晶调光层施加电压,镜面反射率维持最高状态,反射率大于40%,工作原理如下:a代表外界自然光,a可分解为互相垂直的偏振光b和c,其中b代表与吸收型偏光层11的吸收轴垂直的偏振光,c代表与吸收型偏光层11的吸收轴平行的偏振光,具体而言,当非偏振的环境光a入射到吸收型偏光层11时,与吸收型偏光层11的吸收轴平行的光c被吸收,与吸收型偏光层11的吸收轴垂直的光b可以透过且衰减为b1,b1入射到液晶调光层12时,液晶调光层12对b1的偏振方向旋转90度后衰减为c1,当c1入射到反射型偏光层13时,反射型偏光层13的反射轴与c1偏振方向互相平行,c1被反射型偏光层13反射回液晶调光层12,c1入射到液晶调光层12时,液晶调光层12对c1的偏振方向旋转90度后衰减为b2,b2入射到吸收型偏光层11时,b2可以穿过吸收型偏光层11且衰减为b3,如果各层均为理想的介质材料,光的衰减会趋向于零,可以看出,此时外界的反射光源反射率达到最高,反射率大于40%,此时后视镜呈现反射最高的镜面状态。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无边框防眩后视镜的制作方法,包括步骤:

a.提供液晶调光层,液晶调光层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第一透明电极、第一配向层、液晶层、第二配向层、第二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基板,第一透明基板与所述吸收型偏光层相邻,第一透明基板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位置上下对应,所述第一透明基板边缘处具有位置超出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台阶部;

b.形成与液晶调光层中的第一透明电极和所述第二透明分别电性连接的电极连接线,绑定设备抓取电极连接线的外侧区域进行对位,接着对电极连接线的内侧区域进行热压,使得电极连接线的内侧区域位于台阶部并固定于第一透明基板面向第二透明基板的一侧,本发明中,电极连接线例如采用fpc板,第一透明电极直接与电极连接线电性连接,第二透明电极通过设置于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之间的导电物体(例如选用导电金球)与电极连接线电性连接;

c.接着对电极连接线的外侧区域进行裁切去除,具体地,专用设备抓取电极连接线的定位区域进行绑定前的对位,对位完毕后,设备压头对电极连接线的待固定区域施加一定的压力及温度条件,维持一定的时间后完成绑定过程,本发明中,为了满足无边框的设计要求,绑定完成后把定位用的区域进行切除;

d.提供吸收型偏光层,在吸收型偏光层的一侧形成油墨层,之后将吸收型偏光层背离油墨层的一侧贴附于液晶调光层,或者先将吸收型偏光层贴附于液晶调光层,之后再在吸收型偏光层的背离液晶调光层的一侧形成油墨层;

e.在液晶调光层的另一侧贴附反射型偏光层。

本发明中,吸收型偏光层的吸收轴偏振方向与反射型偏振器的反射轴偏振方向相互平行或相互垂直,吸收型偏光层的吸收轴偏振方向与反射型偏振器的反射轴偏振方向采用相互平行或相互垂直的方式根据液晶调光层所选用的不同液晶材料而定,例如液晶调光层中选取tn型的液晶材料,则吸收型偏光层的吸收轴偏振方向与反射型偏振器的反射轴偏振方向采用相互平行,若液晶调光层中选取va型的液晶材料,则吸收型偏光层的吸收轴偏振方向与反射型偏振器的反射轴偏振方向采用相互垂直,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无重影、防眩速度快、镜面利用效率高;本发明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的制作方法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本发明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采用无边框设计,大大增加了镜面有效使用面积,同时具有自动防眩功能,相对于电致变色防眩后视镜,本发明的防眩速度达到数十毫秒以内,防眩速度快。另外相对于传统的流媒体后视镜,解决了重影问题,传统的流媒体后视镜的镜面采用半透半反玻璃制成,其玻璃的反射率大于40%且无法调节,在通过显示模组观测后方路况信息时,反射的存在会造成反射图像与显示图像互相干扰的重影现象;本发明中采用了液晶调光技术,在通过显示屏幕观测后方路况信息时,镜面的反射率会自动降低至10%以内,大大减少反射图像的亮度,从而解决重影问题。另外,本发明无边框防眩后视镜还具有亮度高的优点,传统的流媒体后视镜的透光率通常小于60%,造成显示亮度低的问题,而本发明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的透光率会自动调节到70%以上,提高了显示屏幕的光源利用率,从而提高显示亮度,同时减少发热,降低成本,更安全可靠。本发明的无边框防眩后视镜采用专车专用支架或采用安装背钩及绑带的方式,便于更换和安装,可适用于各种车型专车专用支架的安装,也可以省掉原装镜子的拆卸过程。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他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