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32136发布日期:2022-08-31 07:23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液晶显示器中封框胶起着固定彩膜基板和阵列基板以及封闭液晶的作用,当彩膜基板和阵列基板在真空环境下高精度对盒后,需要立即对封框胶进行紫外光照射,使封框胶固化,防止液晶与流体状态的封框胶接触和挤压时,产生液晶污染或泄露。
3.在相关技术中,紫外光可从阵列基板侧照射封框胶或从彩膜基板侧照射封框胶。当从彩膜基板侧将紫外光照入显示面板内的封框胶上时,考虑到封框胶的涂布精度和扩散时的公差,黑色矩阵层的内边缘与封框胶的外边缘需要保留一定的间隙,该间隙会产生漏光,因此相关技术中更多采用从阵列基板侧照入紫外光的方案。
4.但是,当从阵列基板侧将紫外光照入显示面板内的封框胶上时,因为阵列基板侧的金属线路层会遮挡紫外光线,使封框胶难以接受到足够的紫外光照,因此需要在金属线路层上挖孔形成面积足够大的透光区域,这导致金属线路层中的金属走线的宽度降低,金属走线的设计和制作精度要求提高,金属走线的制作难度增加,同时根据导体电阻的计算公式:r=ρ(电阻率)
×
l(长度)/s(截面积),金属走线的电阻率和长度不变而宽度降低时,金属走线的横截面面积下降,金属走线的电阻增加,这将导致与金属走线对应的驱动信号的负载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显示面板,旨在通过在彩膜基板上设置具有第一透光部的第一遮光层,在阵列基板上设置第二遮光层,将封框胶设置在第一遮光层和第二遮光层之间,通过第一透光部从彩膜基板侧照入紫外光实现封框胶固化,通过第二遮光层在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上遮蔽第一透光部和黑色矩阵层与封框胶之间的间隙,解决显示面板封框胶固化方案中存在的漏光问题和阵列基板侧照入紫外光时需要在金属层上挖孔的问题,提升封框胶固化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彩膜基板、阵列基板以及封框胶,所述封框胶设于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内,并位于所述彩膜基板和所述阵列基板之间;所述彩膜基板设有黑色矩阵层,所述黑色矩阵层设有开孔,所述封框胶的部分结构位于所述开孔内,所述封框胶与所述开孔的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
7.所述彩膜基板设有第一遮光层,所述第一遮光层位于所述开孔内,所述第一遮光层具有第一透光部;
8.所述阵列基板设有第二遮光层,所述第二遮光层在所述第一遮光层上的正投影遮蔽所述第一透光部,所述第二遮光层在所述黑色矩阵层上的正投影遮蔽所述间隙;
9.所述封框胶连接所述第一遮光层和所述第二遮光层。
10.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遮光层具有第一遮光部,所述第一遮光部围绕
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外周设置。
11.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光部为通孔,所述第一遮光部环绕所述通孔的外周设置。
12.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光部包括多个通孔,多个所述通孔间隔分布于所述第一遮光层。
13.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遮光层包括第二透光部和围绕所述第二透光部外周设置的第二遮光部;
14.所述第一遮光部在所述第二遮光层上的正投影遮蔽所述第二透光部,所述第二遮光部在所述第一遮光层上的正投影遮蔽所述第一透光部。
15.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阵列基板还设有金属线路层,所述金属线路层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
16.所述第二遮光层设于所述金属线路层面向所述彩膜基板的一侧,所述金属线路层在所述第二遮光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遮光部内。
17.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遮光层为黑色矩阵,所述第一遮光层与所述黑色矩阵层同层设置。
18.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遮光层为遮光色阻或黑色矩阵。
19.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光部在所述第一遮光层上的面积占比大于或等于35%。
20.此外,本技术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21.上述的显示面板;和
22.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设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所述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和所述显示面板的彩膜基板之间。
23.本技术技术方案通过在彩膜基板上设置黑色矩阵层和第一遮光层,使第一遮光层位于黑色矩阵层的开孔内,并在第一遮光层上设置第一透光部;并且,在阵列基板上设置第二遮光层,使第二遮光层在第一遮光层上的正投影遮蔽第一遮光层上的第一透光部,并使第二遮光层在黑色矩阵层上的正投影遮蔽黑色矩阵层与第一遮光层之间的间隙。以此,第一遮光层的第一透光部可供外界的紫外光照入封框胶内,实现封框胶的紫外固化。在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上,第二遮光层可遮蔽第一遮光层上的第一透光部以及黑色矩阵层与封框胶之间的间隙,以防止阵列基板上的金属线路层将显示面板内的光线反射至第一透光部内,造成显示漏光,同时也防止黑色矩阵层与封框胶之间的间隙处出现漏光。此外,因为本技术采用从彩膜基板侧照入紫外光固化封框胶的方案,因此阵列基板上的金属线路层无需挖孔形成透光区域,也就规避了金属线路层内的金属走线的宽度因挖孔设计而减小,导致的金属线路层的制作难度增加和电阻增加的问题。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技术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图1中显示面板沿a-a’线的一种剖面图;
27.图3为图1中显示面板沿a-a’线的另一种剖面图;
28.图4为图2中第一遮光层和第二遮光层在第一实施例中相拆分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图3中第一遮光层和第二遮光层在组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图2中第一遮光层和第二遮光层在第二实施例中组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1.图7为图2中第一遮光层和第二遮光层在第三实施例中组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2.图8为图2中第一遮光层和第二遮光层在第四实施例中组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3.图9为图2中第一遮光层和第二遮光层在第五实施例中组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0为图2中第一遮光层和第二遮光层在第六实施例中组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1为图2中第一遮光层和第二遮光层在第七实施例中组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2为本技术中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7.附图标号说明:
[0038][0039][0040]
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2]
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
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43]
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44]
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全文中出现的“和/或”、“且/或”的含义相同,均表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且/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5]
本技术提出一种显示面板1,用于图像显示,结合图1和图2所示,该显示面板1包括彩膜基板11、阵列基板12以及封框胶13,其中,封框胶13设于显示面板1的非显示区1b内,并位于彩膜基板11和阵列基板12之间,封框胶13用于连接固定彩膜基板11和阵列基板12以及封闭彩膜基板11和阵列基板12之间填充的液晶;彩膜基板11设有黑色矩阵层111,黑色矩阵层111设有开孔111a,封框胶13的部分结构位于开孔111a内,封框胶13与开孔111a的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111b。
[0046]
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所示,上述的彩膜基板11设有第一遮光层112,第一遮光层112位于开孔111a内,第一遮光层112具有第一透光部1121;阵列基板12设有第二遮光层121,第二遮光层121在第一遮光层112上的正投影遮蔽第一透光部1121,第二遮光层121在黑色矩阵层111上的正投影遮蔽上述间隙111b;封框胶13连接第一遮光层112和第二遮光层121。
[0047]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遮光层112用于遮挡显示面板1的非显示区1b内射入彩膜基板11的光线,以防止彩膜基板11侧出现漏光。因为在显示面板1的非显示区1b内,阵列基板12上制作有用于实现驱动信号传输的金属线路层122,该金属线路层122会将显示面板1内的光线反射至彩膜基板11侧出现漏光。因此,第一遮光层112在非显示区1b内设置,能够遮挡阵列基板12上的金属线路层122向彩膜基板11反射的光,降低显示面板1的显示漏光。
[0048]
在显示面板1的实际制程中,考虑到封框胶13的涂布精度和扩散时的公差,彩膜基板11侧的黑色矩阵层111和封框胶13之间要保留一定的间隙111b,即上述封框胶13和黑色矩阵层111的开孔111a的侧壁之间的间隙111b,同样第一遮光层112与黑色矩阵层111之间也需要预留相应的间隙111b,该间隙111b不受第一遮光层112和黑色矩阵层111遮挡,阵列基板12上的金属线路层122向彩膜基板11侧反射的光容易进入该间隙111b内,产生漏光。本实施例通过在阵列基板12上设置第二遮光层121,将第二遮光层121设置为能够在显示面板1的竖直出光方向上遮挡封框胶13与黑色矩阵层111之间的间隙111b,从而能够通过第二遮光层121遮挡阵列基板12侧上金属线路层122向彩膜基板11侧反射的光线,尤其是向上述间隙111b内反射的光线,以此能够通过第二遮光层121与第一遮光层112的配合解决彩膜基板
11的上述间隙111b处出现漏光的问题。
[0049]
第一遮光层112上设置透光部,透光部可供彩膜基板11外侧的紫外光(参考图2虚线箭头所示意的光线)照入封框胶13,以实现封框胶13的固化。阵列基本上的金属线路层122向彩膜基板11侧反射光线也可能在第一透光部1121形成漏光,因此本实施例在阵列基板12侧设置的第二遮光层121还能够对金属线路层122反射向透光部的光进行遮挡,解决第一透光部1121处出现漏光的问题。
[0050]
本实施例中的的第一遮光层112和第二遮光层121可为不透光的黑色矩阵或色阻材料,第一遮光层112上的第一透光部1121可为第一遮光层112上的通孔或导光结构。以第一透光部1121为通孔为例,该通孔可具有多种结构形态,比如,该通孔的横截面面积从靠近彩膜基板11的一端至远离彩膜基板11的一端逐渐增加,或者该通孔的横截面面积处处相等;再比如,该通孔的横截面形状为易于设计和加工的圆形或正多边形。同时,在彩膜基板11和阵列基板12的对盒工艺中封框胶13可流动并进入到该通孔中,使封框胶13固化后,封框胶13与通孔的侧壁及彩膜基板11连接,提升第一遮光层112、彩膜基板11以及封框胶13之间连接固定的可靠性。
[0051]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遮光层121在显示面板1的出光方向上能够遮蔽第一遮光层112上的第一透光部1121以及黑色矩阵层111与封框胶13之间的间隙111b,以防止阵列基板12上的金属线路层122将显示面板1内的光线反射至第一透光部1121内,造成显示漏光,同时也防止黑色矩阵层111与封框胶13之间的间隙111b处出现漏光。此外,本实施例采用从彩膜基板11侧照入紫外光固化封框胶13的方案,阵列基板12上的金属线路层122无需挖孔形成透光区域,规避了金属线路层122内的金属走线的宽度因挖孔设计而减小,导致的金属线路层122的制作难度增加和电阻增加的问题。
[0052]
可选地,第一遮光层112为黑色矩阵,第一遮光层112与黑色矩阵层111同层设置。因为第一遮光层112和黑色矩阵层111材料相同且同层设置,所以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遮光层112和与黑色矩阵层111通过同一道光罩程序经曝光、显影以及刻蚀等工艺制作形成,以此不会额外增加显示面板1的制作程序,有利于提升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的制作效率。
[0053]
可选地,第二遮光层121为遮光色阻或黑色矩阵。当第二遮光层121为遮光色阻时,该色阻可为黑色色阻或蓝色色阻等,以此在将色阻制作在阵列基板12侧的coa制程工艺中,第二遮光层121可与显示区1a内的色阻层通过同一道光罩程序曝光、显影以及刻蚀制作形成,以此不会额外增加显示面板1的制作程序,有利于提升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的制作效率。一般地,显示面板1显示区1a内的色阻包括红色色阻、绿色色阻以及蓝色色阻三种色阻,选择其中一种色阻作为遮光色阻有利于缩减显示面板1的制程程序,提升显示面板1的制作效率。其中,因为蓝色色阻的透光性比红色色阻和绿色色阻弱,因此当色阻作为第二遮光层121的材料用于遮光时,蓝色色阻较红色色阻和绿色色阻更能有效遮挡光线,降低显示面板1的漏光。可理解地,黑色色阻具有优于蓝色色阻的遮光效果,当采用黑色色组作为第二遮光层121时,第二遮光层121的遮光效果更优,能够更可靠地遮挡金属线路层122的反射光,避免彩膜基板11侧出现漏光。
[0054]
当第二遮光层121为黑色矩阵时,第二遮光层121能够可靠地遮挡金属线路层122的反射光,避免彩膜基板11侧出现漏光。值得指出的是,因为黑色矩阵层111制作于彩膜基板11,而阵列基板12不与彩膜基板11同时制作黑色矩阵层111,因此当采用黑色矩阵作为第
二遮光层121时,需要通过额外的一道光罩程序专门制作第二遮光层121,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拖慢显示面板1的制作效率,因此以黑色矩阵作为第二遮光层121相对于将蓝色色阻作为第二遮光层121的方案更不适用于大批量的显示面板1的制作。
[0055]
可选地,第一透光部1121在第一遮光层112上的面积占比大于或等于35%。当第一透光部1121在第一遮光层112上的面积占比小于35%时,第一透光部1121的透光面积较小,难以供足够的紫外光通过并照入封框胶13,容易导致封框胶13固化不充分或固化慢。因此本实施例将第一透光部1121在第一遮光层112上的面积占比设置为大于等于35%,以此能够保证第一透光部1121具有足够的透光面积来供紫外光通过,实现封框胶13的快速和充分固化,提升封框胶13固化的可靠性和效率。
[0056]
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上述实施例中的阵列基板12还设有金属线路层122,金属线路层122位于非显示区1b内;第二遮光层121设于金属线路层122面向彩膜基板11的一侧,金属线路层122在第二遮光层12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遮光部1212内。
[0057]
在本实施例中,金属线路层122位于非显示区1b内阵列基板12上,用于实现显示面板1内驱动信号的传输。因为金属线路层122会将显示面板1内的光线向彩膜基板11侧反射,容易导致彩膜基板11侧出现漏光,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二遮光层121制作于金属线路层122面向彩膜基板11的一侧,可使第二遮光层121的第二遮光部1212在显示面板1的出光方向上遮挡金属线路层122向彩膜基板11侧反射的光线,避免彩膜基板11侧出现漏光。此外,还可以将第二遮光部1212直接制作在金属线路层122上,如此能够通过第二遮光部1212对金属线路层122进行遮挡,避免显示面板1内的光线照射到金属线路层122出现反光,从而能够规避金属线路层122带来的反光和漏光问题。
[0058]
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遮光层112具有第一遮光部1122,第一遮光部1122围绕第一透光部1121的外周设置。
[0059]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遮光层112包括第一遮光部1122和第一透光部1121,第一遮光部1122用于遮挡阵列基板12上的金属线路层122向彩膜基板11侧反射的光线,以避免在彩膜基板11侧出现漏光。第一遮光部1122的材质可为黑色矩阵或遮光色阻,第一透光部1121可为开设于第一遮光层112上的一个或多个通孔或者设置于第一遮光层112上的导光结构。
[0060]
当第一透光部1121为开设于第一遮光部1122上的通孔时,只需要通过一道光罩程序在彩膜基板11上加工形成带有通孔图案的第一遮光层112即可同时形成第一遮光部1122和第二透光部1211,有利于节省第一遮光层112的制作程序和成本。
[0061]
当第一透光部1121包括多个通孔时,多个通孔可间隔分布于第一遮光层112,此时多个通孔可在第一遮光层112上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比如多个通孔可呈阵列式分布。理论上,多个通孔的分布范围覆盖第一遮光层112上的面积越大,第一遮光层112上的透光面积越大,可供通过的紫外光的光量越大,封框胶13的固化越快。实际上,当通孔的数量越多时,第一遮光层112上的第一遮光部1122的宽度越窄,第一遮光部1122的制程精度要求越高,制作难度越大;同时第一遮光部1122的面积越小,第一遮光部1122可遮挡的光量越少,需要增加第二遮光层121的遮光面积来弥补第一遮光部1122的遮光不足,第二遮光层121的材料成本随之增加。因此,第一遮光层112上的第一透光部1121和第一遮光部1122的面积需兼顾考虑封框胶13的固化效率、相关制程工艺要求以及相关材料成本。
[0062]
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遮光层121包括第二透
光部1211和围绕第二透光部1211外周设置的第二遮光部1212;第一遮光部1122在第二遮光层121上的正投影遮蔽第二透光部1211,第二遮光部1212在第一遮光层112上的正投影遮蔽第一透光部1121。
[0063]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遮光层121包括第二遮光部1212和第二透光部1211,第二遮光部1212位于阵列基板12的金属线路层122上方,以使第二遮光部1212遮挡阵列基板12上的金属线路层122向彩膜基板11侧反射的光线,以避免在彩膜基板11侧出现漏光。第二遮光部1212的材质可为黑色矩阵或遮光色阻,第二透光部1211可为开设于第二遮光层121上的一个或多个通孔或者设置于第二遮光层121上的导光结构。
[0064]
当第二透光部1211为开设于第二遮光部1212上的通孔时,只需要通过一道光罩程序在阵列基板12上加工形成带有通孔图案的第二遮光层121即可同时形成第二遮光部1212和第二透光部1211,有利于节省第二遮光层121的制作程序和成本。当第二透光部1211包括多个通孔时,多个通孔可间隔分布于第二遮光层121,此时多个通孔可在第二遮光层121上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比如多个通孔可呈阵列式分布。通孔的的设置能够降低第二遮光层121的材料耗费,降低第二遮光层121的物料成本。
[0065]
本实施例通过使第一遮光部1122在第二遮光层121上的正投影遮蔽第二透光部1211,第二遮光部1212在第一遮光层112上的正投影遮蔽第一透光部1121,能够使第一遮光部1122在显示面板1的出光方向上遮挡第二透光部1211,并使第二遮光部1212在显示面板1的出光方向上遮挡第一透光部1121,如此第一遮光层112和第二遮光层121的遮光区域交叠互补,第一遮光层112和第二遮光层121配合遮挡封框胶13所在的区域的光线,以及阵列基板12的金属线路层122向彩膜基板11侧反射的光线,以此能够避免彩膜基板11侧出现漏光。其中,为使第一遮光部1122在第二遮光层121上的正投影遮蔽第二透光部1211,可将第一遮光部1122的遮光面积设置为大于等于第二透光部1211的透光面积;为使第二遮光部1212在第一遮光层112上的正投影遮蔽第一透光部1121,可将第二遮光部1212的遮光面积设置为大于等于第一透光部1121的透光面积。
[0066]
可选地,进一步结合图3所示,图3与图2所示显示面板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图3中彩膜基板11侧制作的第一遮光部1122的截面面积更小,而第二遮光部1212的截面面积更大,此时第一遮光部1122和第二遮光部1212的遮光区域仍然交叠互补,第一遮光部1122和第二遮光部1212依然可以配合在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上遮蔽金属线路层122向彩膜基板11侧反射的光线,避免显示面板漏光。但是,通过将第一遮光部1122的遮光面积设置为小于第二遮光部1212的遮光面积,尽可能地缩减第一遮光层112的第一遮光部1122的遮光面积,能够提升封框胶13上方第一遮光层112的第一透光部1121的面积,从而增加第一遮光层112的透光面积,提升从彩膜基板11侧照入的紫外光照射和接触封框胶13的面积,提升封框胶13的固化效率。
[0067]
在实际应用中,在显示面板1的出光方向上,为使第一遮光层112的第一遮光部1122与第二遮光层121的第二遮光部1212所形成的遮光区域交叠互补,并配合遮挡封框胶13所在区域的光线,第一遮光层112和第二遮光部1212层相应地具有多种可能结构,以下以第一至第七实施例对第一遮光层112和第二遮光层121的结构进行示例性说明:
[0068]
第一实施例
[0069]
结合图4和图5所示,第一透光部1121包括开设于第一遮光层112上的多个通孔,各
通孔在第一遮光层112上均匀分布,第一遮光部1122围绕第一透光部1121的外周设置。第二遮光部1212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遮光块,各遮光块之间形成第二透光部1211。
[007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遮光部1122为黑色矩阵或遮光色阻,第一透光部1121为通孔,第一透光部1121和第一遮光部1122可通过同一道光罩程序制作形成,以此能够节省第一遮光层112的制作程序和成本,提升第一遮光层112和显示面板1的制作效率。其中,各通孔呈矩阵式均匀分布于第一遮光层112,每一通孔的截面形状为易于设计和制作的方形,以降低第一遮光部1122的设计和制作难度,降低第一遮光层112的制作成本。
[0071]
第二遮光部1212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遮光块,各遮光块可与各通孔一一对应设置,遮光块的截面形状为易于设计和制作的方形,以与截面形状为方形的通孔相匹配。每一遮光块的遮光面积大于或等于与其对应设置的通孔的透光面积,以使第二遮光部1212的遮光区域能够在显示面板1的出光方向上完全遮挡第一透光部1121对应的透光区域,避免显示面板1出现漏光。第二遮光部1212为黑色矩阵或遮光色阻,第二遮光部1212为各遮光块之间的空隙区,第二透光部1211和第二遮光部1212可通过同一道光罩程序制作形成,以此能够节省第二遮光层121的制作程序和成本,提升第二遮光层121和显示面板1的制作效率。
[0072]
第二实施例
[0073]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透光部1121包括多个圆形通孔,第二遮光部1212包括多个圆形遮光块,每一圆形遮光块的遮光面积与每一圆形通孔的透光面积相匹配,第二遮光部1212的遮光区域在显示面板1的出光方向上完全遮挡第一透光部1121对应的透光区域。本实施例中圆形通孔和圆形遮光块易于设计和制作,同时圆形通孔和圆形遮光块在形状和尺寸上易于匹配,有利于降低第一遮光层112和第二遮光层121的设计和制作成本。
[0074]
第三实施例
[0075]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遮光层112仅开设一个透光面积较大的通孔,而不设置多个通孔,即第一透光部1121仅包括一个通孔;第二遮光层121不具有透光区域,第二遮光层121整体为遮光结构。以此,可以避免在第一遮光层112制作时需要设计多个通孔图案,也避免了第二遮光层121上第二透光部1211的设计,有利于降低第一遮光层112和第二遮光层121的设计和制作成本,提升本显示面板1的制作效率。同时,更大透光面积的单通孔结构设计也有利于增加第一透光部1121的透光量,从而能够增加封框胶13接受紫外线光照的面积,提升封框胶13的固化效率。其中通孔的截面形状为易于设计和加工的方形或其它正多边形,以降低第一遮光部1122的设计和制作难度,从而降低第一遮光层112的制作成本。
[0076]
第四实施例
[0077]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透光部1121仅包括一个圆形通孔,第二遮光层121整体为圆形遮光结构,第二遮光层121的圆形遮光面积与圆形通孔的透光面积相匹配,第二遮光层121的遮光区域在显示面板1的出光方向上完全遮挡第一透光部1121对应的透光区域。本实施例中圆形通孔和圆形第二遮光层121易于设计和制作,同时圆形通孔和圆形第二遮光层121在形状和尺寸上易于匹配,有利于降低第一遮光层112和第二遮光层121的设计和制作成本。
[0078]
第五实施例
[0079]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透光部1121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透光开口,第二遮光层121包括两个与透光开口一一对应设置的两个遮光块,或者第二遮光层121为单块遮光结构。两个透光开口可按图9中第一遮光层112的左右方向或上下方向或斜对角方向间隔设置,每一透光开口的截面形状可为矩形或其它多边形。第二遮光层121在显示面板1的出光方向上遮挡该两个透光开口,第一遮光层112上仅开设两个透光开口作为第一透光部1121时,每一透光开口的开口面积可设计得足够大,以此有利于提升第一透光部1121的照入的紫外光的光量,提升封框胶13的固化效率。
[0080]
第六实施例
[0081]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与第八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透光部1121包括多个透光开口,比如图10所示第一透光部1121包括了三个透光开口。多个透光开口的设置,能够使封框胶13更多的部位通过各透光开口显露,从而能够便于紫外光通过各透光开口照射封框胶13表面的各个部位,实现封框胶13各部位的均匀和充分固化,提升封框胶13固化的可靠性。此外,多个透光开口可与第一遮光部1122在一道光罩程序中一体制作成型,因此也不会增加第一遮光层112的制作程序。
[0082]
第七实施例
[0083]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第三和第四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遮光层112虽然也是仅开设一个通孔,但该通孔的形状不是规则的方形或圆形,该通孔具有多个向封框胶13外边缘延伸的延伸部,以使通过该通孔能够尽可能地使封框胶13的各部位显露,该通孔可以为任意的规则和不规则形状,以此能够便于紫外光通过该通孔照射封框胶13表面的各个部位,实现封框胶13各部位的均匀和充分固化,提升封框胶13固化的可靠性。此外,该通孔和第一遮光部1122可通过在掩模版上设计相应图案,再经过曝光、显影、刻蚀等工艺在阵列基板12上制作形成,该通孔的设计和制作非常灵活和方便。
[0084]
本技术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用于图像显示。
[0085]
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上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2和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1,其中,显示面板1设于背光模组2的出光侧,显示面板1的阵列基板12位于背光模组2和显示面板1的彩膜基板11之间。
[0086]
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2用于给显示面板1提供背光光源,背光模组2可包括外壳和设于外壳内的光源以及扩散板、偏光片等调光膜片,背光模组2可为直线式背光模组2或侧入式背光模组2等。本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1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显示装置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0087]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技术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