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10020阅读:611来源:国知局
相机模块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相机模块
[0001]本申请要求于2014年12月8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第10-2014-0175275号韩国专利申请的权益,该韩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出于所有目的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0002]以下描述涉及一种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0003]通常,作为通过图像传感器(电荷耦合装置(CXD)和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将通过透镜入射的光转换成数字信号以存储和输出图像的装置的数码相机已经用在多个领域中,例如,移动装置领域。
[0004]如上描述的数码相机已采用例如,自动聚焦(AF)、光学变焦、快门、手抖动校正等功能,因此,提高了用户的方便性。具体地,针对安装在移动装置中的数码相机,已经对根据图像传感器的像素数的增加的自动聚焦和光学变焦进行了实质研究。
[0005]相机的传统的透镜驱动模块包括:壳体;透镜镜筒,透镜结合到透镜镜筒;驱动单元,使透镜镜筒沿光轴方向运动;弹簧,固定驱动单元和透镜镜筒。透镜的驱动单元的示例包括步进电机、音圈电机(VCM)、压电超声波电机等。在它们当中,压电超声波电机通过定子和动子(转子)之间的摩擦将当电施加到压电致动器时产生的简单的振动(例如收缩和扩张等)转换成圆周运动或线性运动,并且具有在其操作时不存在噪声的优势,并且不存在电磁波的影响。此外,与电磁驱动电机相比,压电超声波电机提供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快的响应速度、更高的定位精度以及掉电保持功能。
[0006]作为驱动单元的压电超声波电机沿与透镜镜筒的光轴方向相一致的方向设置。因此,当超声波信号施加到驱动单元时,可实现当压电致动器沿光轴方向收缩或扩张时使透镜镜筒运动的自动聚焦(AF)功能。
[0007]第2010-0150545号美国专利申请公开公开了相机模块的结构。

【发明内容】

[0008]提供本
【发明内容】
,以按照简化形式介绍构思的选择,将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描述所述构思。本
【发明内容】
无意确定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无意用于确定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
[0009]根据一个总的方面,一种相机模块包括:透镜镜筒,包括一个或更多个透镜;壳体,将透镜镜筒容纳在壳体的内部空间中;压电致动器,设置在壳体的内表面上并且通过磁力结合到壳体的内表面,压电致动器被构造为在内部空间沿光轴方向驱动透镜镜筒。
[0010]压电致动器可包括通过磁力将压电致动器结合到壳体的内表面的磁性构件。
[0011 ] 相机模块还可包括磁性构件,磁性构件设置在壳体的内表面上并且通过磁力将壳体的内表面结合到压电致动器。
[0012]压电致动器可包括:杆,由磁性构件形成并被构造为沿光轴方向将驱动力传递至透镜镜筒;压电元件,结合到杆的一端以产生杆的驱动力。
[0013]压电致动器可包括;杆,被构造为沿光轴方向将驱动力传递至透镜镜筒;压电元件,结合到杆的一端以产生杆的驱动力。磁性构件可结合到杆的与壳体的内表面相对应的侧表面。
[0014]杆和磁性构件可彼此一体地形成。
[0015]压电致动器还可包括设置在压电元件的与压电元件的设置有杆的一端相对的端部上的加重体。
[0016]磁性构件可通过嵌件注入成型与壳体一体地形成。
[0017]相机模块还可包括:第一磁性构件和第二磁性构件,分别设置在压电致动器和壳体的内表面上,以通过磁力将压电致动器与壳体彼此结合,其中,第一磁性构件和第二磁性构件具有相反的极,使得吸引力作用在第一磁性构件和第二磁性构件之间。
[0018]压电致动器可通过磁力结合到透镜镜筒的外表面。
[0019]压电致动器可包括:杆,被构造为沿光轴方向将驱动力传递到透镜镜筒;压电元件,结合到杆的一端以产生杆的驱动力;磁性构件,结合到杆的与透镜镜筒的外表面相对应的侧表面。
[0020]压电致动器可包括被构造为将压电致动器结合到透镜镜筒的外表面的磁性构件。
[0021]相机构件还可包括:第一磁性构件和第二磁性构件,分别设置在压电致动器和透镜镜筒的外表面上,以通过磁力将压电致动器与透镜镜筒彼此结合,其中,第一磁性构件和第二磁性构件具有相反的极,使得吸引力作用在第一磁性构件与第二磁性构件之间。
[0022]根据另一总的方面,一种相机模块包括:透镜镜筒,包括一个或更多个透镜;壳体,将透镜镜筒容纳在壳体的内部空间中;压电致动器,设置在透镜镜筒的外表面上并且通过磁力结合到透镜镜筒的外表面上,压电致动器被构造为在内部空间里沿光轴方向驱动透镜镜筒。
[0023]压电致动器可包括被构造为将压电致动器结合到透镜镜筒的外表面的磁性构件。
[0024]相机模块还包括:第一磁性构件和第二磁性构件,分别设置在透镜镜筒的外表面上和压电致动器上,以使压电致动器与透镜镜筒通过磁力彼此结合,其中,第一磁性构件和第二磁性构件具有相反的极使得吸引力作用在第一磁性构件和第二磁性构件之间。
[0025]从下面的详细描述、附图以及权利要求,其他的特征和方面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根据示例的相机模块的透视图;
[0027]图2是图1的相机模块的分解透视图;
[0028]图3是根据示例的彼此结合的透镜镜筒组件与壳体的分解透视图;
[0029]图4至图7是示出在透镜镜筒与压电致动器之间的结合结构的不同的示例的示图;
[0030]图8至图13是示出在壳体与压电致动器之间的结合结构的不同的示例的示图。
[0031]在整个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标号是指相同的元件。附图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为了清楚、说明和便利起见,可能会夸大附图中元件的相对尺寸、比例和描绘。
【具体实施方式】
[0032]提供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协助读者获得对描述于此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全面理解。然而,描述于此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各种改变、变型以及等同物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是明显的。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明显的是,在此所描述的操作的顺序仅是示例,并且不限制于阐述于此的示例,除了必须以特定顺序出现的操作之夕卜,可对描述于此的操作的顺序进行改变。此外,为了更加清楚和简洁,可省略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0033]描述于此的特征可按照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制于描述于此的示例。更确切地说,提供描述于此的示例,以使本公开将是彻底的和完整的,并将本公开的全部范围传达给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0034]图1是根据示例的相机模块100的透视图。图2是相机模块100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根据示例的彼此结合的透镜镜筒组件(包括透镜镜筒20和压电致动器30)与壳体10的分解透视图。
[0035]相机模块100包括:透镜镜筒20,包括一个或更多个透镜(未不出);壳体10,将透镜镜筒20容纳在壳体10的内部空间中;压电致动器30,形成在壳体10的内表面11上并且被构造为广生驱动力以在壳体10的内部空间中沿光轴方向X驱动透镜镜1? 20。压电致动器30通过磁性材料的吸引力结合到壳体10的内表面11。
[0036]透镜镜筒20可具有中空圆柱形形状以使一个或更多个透镜可容纳在其中用于拍摄物体,并且透镜可沿着光轴设置在透镜镜筒20中。具有不同形式的透镜可插入到透镜镜筒20中,因此,通过透镜入射的光可收集到图像传感器中(未示出),所以可拍摄图像。图1至图3中示出的透镜镜筒20的形状和种类仅是示例。也就是说,根据示例实施例的透镜镜筒20的形状和种类不受具体限制,并且可被本领域技术人员修改。
[0037]壳体10将透镜镜筒20围住以保护其他透镜组件免受透镜镜筒20的外部冲击,并且防止异物进入,所以稳固地保持并改善相机模块100的驱动性能。在相机模块100中,压电致动器30形成用于沿光轴方向X驱动透镜镜筒20的驱动部,从而在壳体10的内部空间中有效地驱动透镜镜筒20。
[0038]在电压施加到压电致动器30的情况下,压电致动器30可将通过包括在压电致动器30中的压电元件32的重复的收缩和扩张产生的驱动力施加到透镜镜筒20。压电元件32可利用当施加外力以发生机械变形时出现的电极化现象,并且当外力施加到压电元件32时,压电元件32可运动或产生力。当电压施加到压电元件32时,振动可在压电元件32中产生,并且可传递到透镜镜筒20,因此,透镜镜筒20可沿光轴方向X上下运动。
[0039]如图3所示,压电致动器30可结合到透镜镜筒20以及壳体10中的与壳体10中的透镜镜筒20相对应的内表面11。当压电致动器30结合到壳体10的内表面11时,可通过磁力的吸引力而不是结合方法或附着方法将压电致动器30结合到壳体10的内表面11。在通过结合方法或其它附着方法将压电致动器30固定地结合到壳体10的内表面11的情况下,在压电致动器30中产生的振动可能不会有效地传递到透镜镜筒20。在通过磁力的吸引力将压电致动器30结合到壳体10的内表面11的情况下,压电致动器30中产生的振动的位移宽度可增大,因此,传递到透镜镜筒20的驱动力的效率可显著提高,所以相机模块100的驱动可靠性可提高,相机模块100的功耗可有效地减小,并且可确保压电致动器30的耐用性。
[0040]此外,压电致动器30也可紧密地附着并结合到透镜镜筒20,所以压电致动器30的向上的驱动力可有效地传递到透镜镜筒20。根据现有技术,在通过另外的构件(例如片簧)将压电致动器30紧密地附着到透镜镜筒20的预载结构的情况下,可插入另外的组件,因此,相机模块的制造工艺会复杂并且生产率下降。此外,针对通过另外的构件的预载结构,当重复地执行多个振动时,压电致动器30与透镜镜筒20之间的预载结构会变得松散或分开,因此,透镜镜筒20的驱动可靠性会迅速地下降。因此,在示例中,可通过经由磁力而不是固定方法(例如结合方法)的结合结构进行压电致动器30与透镜镜筒20之间的结合且确保压电致动器30与壳体10的内表面11之间的结合力,因此,压电元件32的驱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