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触控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805909阅读:来源:国知局
度。
[0032]实施例二:
[0033]如图2,该3D触控显示装置包括由第二基板21、第三基板22及二者之间的液晶层23组成的3D液晶光栅2、薄膜4及第一基板5,第一触控电极层31形成于薄膜4靠近第一基板5的表面,第二触控电极层32形成于第二基板21靠近薄膜4的表面,第一触控电级层31与第一基板5间通过结合层贴合,第二触控电极层32与薄膜4之间采用结合层贴合。
[0034]本实施例将第一触控电极层31和第二触控电极层32设置于不同结构的表面,有利于降低制程难度。
[0035]实施例三:
[0036]如图3,该3D触控显示装置包括由第二基板21、第三基板22及二者之间的液晶层23组成的3D液晶光栅2、薄膜4及第一基板5,第一触控电极层31和第二触控电极层32依次形成于薄膜4靠近第一基板5的表面,且二者之间通过结合层相贴合,第二触控电级层32与第一基板5之间通过结合层相贴合,薄膜4与第二基板21之间也通过结合层贴合。
[0037]本实施例将第一触控电极层31和第二触控电极层32均靠近第一基板5设置,可以提高触控灵敏度。
[0038]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层31和第二触控电极层32也可以均设置于薄膜4靠近3D液晶光栅2的表面,且通过结合层与3D液晶光栅2贴合。
[0039]实施例四:
[0040]如图4,该3D触控显示装置包括由第二基板21、第三基板22及二者之间的液晶层23组成的3D液晶光栅2、薄膜4及第一基板5,第一触控电极层31形成于薄膜4靠近第二基板21的表面,第二触控电极层32形成于第二基板21靠近薄膜4的表面,第一触控电极层31和第二触控电极层32之间通过结合层相贴合,薄膜4与第一基板5之间也通过结合层贴合。
[0041]本实施例同样将第一触控电极层31和第二触控电极层32设置于不同结构之上,便于降低制程难度。
[0042]实施例五:
[0043]如图5,该3D触控显示装置包括由第二基板21、第三基板22及二者之间的液晶层23组成的3D液晶光栅2以及薄膜4,该薄膜4采用硬化膜,该硬化膜本身具有较高的硬度和韧性,可取缔第一基板5兼做盖板,其外表面为触控面,第一触控电极层31和第二触控电极层32依次形成于薄膜4的内表面,并且通过结合层相贴合。第二触控电极层32与第二基板21之间采用结合层相贴合。
[0044]本实施例采用硬化膜可节省一层盖板,减小了装置厚度并提高了透光率,并且由于薄膜较薄,也提高了触控灵敏度。
[0045]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触控电极层32也可以直接形成于第二基板21的表面,进而降低制程难度。
[0046]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显示面板I可以采用传统的液晶显示面板,其包括TFT基板、液晶层、CF基板等结构,本实施例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中的显示面板1、3D液晶光栅2、薄膜4以及盖板之间均可采用高透明的光学胶贴合。为了减小装置厚度,还可以将显示面板I和3D液晶光栅2进行整合,例如二者共用一基板,将上述第三基板22同时作为显示面板I的CF基板和3D液晶光栅2的一个基板。
[0047]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触控电极形成于性质相似的薄膜之上,淡化或消除了触控电极的蚀刻纹,改善了触控限制装置的外观结构,并提高了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强度及抗摔能力。以上提供的几种具体实施例具有不同的优点,实际制作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结构加工,当然,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004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3D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及3D液晶光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3D液晶光栅的出光侧的薄膜以及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形成于所述薄膜的表面,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形成于所述薄膜的表面或3D液晶光栅靠近所述薄膜的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3D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分别形成于所述薄膜的两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3D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形成于所述薄膜远离所述3D液晶光栅的表面,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形成于所述3D液晶光栅靠近所述薄膜的表面,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与所述薄膜之间采用结合层相贴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3D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依次形成于所述薄膜的同一表面,且二者之间通过结合层相贴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3D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形成于所述薄膜靠近所述3D液晶光栅的表面,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形成于所述3D液晶光栅靠近所述薄膜的表面,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之间通过结合层相贴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3D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薄膜之上的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通过结合层与所述薄膜或第一触控电级层或第二触控电极层贴合,或者所述薄膜直接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的表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3D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为硬化膜,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依次设置于所述薄膜靠近所述3D液晶光栅的一侧,所述薄膜的外表面为触控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3D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3D液晶光栅包括第二基板和第三基板,以及设置于二者之间的液晶层。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3D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的厚度为30?200微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触控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3D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及3D液晶光栅,还包括位于所述3D液晶光栅的出光侧的薄膜以及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形成于所述薄膜的表面,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形成于所述薄膜的表面或3D液晶光栅靠近所述薄膜的表面。本实用新型中的薄膜材料与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的材料具有相似的性质,将触控电极制作在该薄膜上,可以淡化甚至消除触控电极的蚀刻纹,进而改善触控显示装置的外观。另外,由于触控电极制作在薄膜上,而不是制作做在盖板玻璃上,因此,可以提高触控显示装置。
【IPC分类】G02F1-1343, G02F1-1333, G02B27-22, G06F3-041
【公开号】CN204515258
【申请号】CN201520075962
【发明人】王士敏, 张超, 朱泽力, 郭志勇, 蒙智, 李绍宗
【申请人】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29日
【申请日】2015年1月30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