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背光模组及可穿戴设备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035706阅读:666来源:国知局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可穿戴设备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智能穿戴设备发展迅速,其中智能手表的发展潜力更为突出。针对表盘为圆形或近圆形的智能手表,其背光源,尤其是背光源中的导光板也需要设置为圆形或近圆形。
[0003]在关于圆形或近圆形的导光板的设计中,基本采用直下式背光源结构或侧入式背光源结构。
[0004]采用直下式背光源结构时,导光板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无法实现小型化及超薄化的产品量产要求。采用侧入式背光源结构时,由于作为背光源的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1de,LED)的发光面为平面,而圆形导光板的侧表面为圆边,因此,采用这种结构的导光板容易造成LED光源损失,以及组装导光板和背光源时,存在组装困难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导光板设计方案,可以解决直下式背光源结构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以及现有的侧入式背光源结构容易造成LED光源的损失和组装导光板和背光源时比较困难的缺陷。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所述导光板本体的上表面为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为圆形或近圆形;所述导光板本体的侧部具有至少一个缺口,每个所述缺口的表面设置有光反射层;在所述导光板本体的下表面上,靠近每个缺口的底部设置有一楔形结构,所述楔形结构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结合于所述导光板本体的下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为入光面,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相交,且与所述第一表面具有一个锐角,所述第三表面上设置有光反射层,所述导光板本体的下表面靠近所述楔形结构的第二表面的区域为光源容纳区;所述光源容纳区的光源经所述入光面投射到所述楔形结构的第三表面和所述缺口处;所述第三表面的光反射层以及所述缺口中的光反射层能够将从所述入光面投射进去的光反射到所述导光板本体中。
[0007]可选地,所述缺口为弧形缺口,弧形缺口的表面为具有预定弧度的圆柱侧面。
[0008]可选地,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弧形缺口的边缘完全相交。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三表面的各边包括与所述弧形缺口的边缘相交的曲线边,与所述曲线边相对的直线边,与所述直线边和曲线边相交的两个侧边,其中,所述两个侧边和一个直线边构成等腰梯形的两个侧边和上底边。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三表面的两个侧边的夹角范围为O?120°。
[0011]可选地,所述缺口表面设置的光反射层与所述第三表面设置的反射层为一体式设
i+o
[0012]可选地,所述导光板主体与所述楔形结构为一体式设计。
[0013]可选地,所述楔形结构的高度不低于待放置的光源的高度。
[0014]可选地,所述圆柱侧面的正切面与所述楔形结构的第二表面平行。
[00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上述导光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光源容纳区的背光源。
[0016]可选地,所述背光源的出光面为平面,且所述背光源的出光面与所述楔形结构的入光面贴合。
[001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该可穿戴设备包括上述背光模组。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导光板、背光模组及可穿戴设备,由于导光板自身结构的改进节省了内部设计空间,从而降低了导光板需要占用背光模组的空间。而且,由于在导光板上增加设置了用于对来自背光源的光线进行反射的弧形反射部件,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背光源的损失。进一步的,由于弧形反射部件具有一个用于设置平面型背光源的平面,解决了现有平面型背光源安装到圆形导光板上难度较大的问题,从而容易实现对导光板和背光源的组装。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光板的俯视图;
[0020]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光板的正视图;以及
[0021]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光板的发光效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3]现有技术中针对圆形导光板的设计,主要采用直下式背光源的结构和侧入式背光源的结构,但是,对于采用直下式背光源结构的导光板,其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采用侧入式背光源结构的导光板,由于侧入式背光源(例如LED)的发光面基本为平面而导光板为圆边,因此组装侧入式背光源和导光板时的难度较大,而且背光源的光源利用率很低。
[0024]基于现有的圆形导光板设计方式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设计一种新型的圆形导光板以及设置背光源的背光模组。该新型圆形导光板的主要对导光板的入光侧的机构进行调整及改善,通过该新型的圆形导光板,可以提高背光源的光源利用率,降低背光源和导光板的组装难度且节省了设计空间,进而能够使诸如智能手表之类的背光源实现圆形发光。
[0025]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背光模组、可穿戴设备进行详细描述。
[0026]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光板的俯视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光板的正视图。如图1和图2所不,所述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1,所述导光板本体I的上表面12为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为圆形或近圆形。换句话说,所述导光板本体I整体为柱状,柱状结构的横截面为圆形或近圆形(如椭圆,或其他闭合的曲线形)。
[0027]所述导光板本体I的侧部具有至少一个缺口 11 (如图1的椭圆形虚线框所示),每个所述缺口 11的表面设置有光反射层。也就是说,所述柱状导光板本体I的边缘具有至少一个贯通导光板本体上下表面(即柱状结构的上下表面)的凹陷区域。在实际设计中,缺口11的个数可以根据导光板的发光需求灵活设计,只要不对导光板的发光效果产生明显的影响都是可行的。比如,可在导光板上设置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缺口 11,即每间隔180°的弧度角,设置一个缺口,共设置两个缺口。或者还可以每间隔90 °的弧度角,设置一个缺口,共设置四个缺口。
[002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光板本体I的上表面12为出光面,下表面13为出光面的相对面,以下描述中所提及的出光面和相对面分别为柱状导光板本体的上表面12和下表面13。所述导光板本体I的相对面朝向出光面一侧设置有能够对光线具有散射作用的球面型的凸出网点。
[0029]在所述导光板本体I的下表面13上,靠近每个缺口 11的底部设置有一楔形结构2(如图2的椭圆形虚线框所示),所述楔形结构2具有第一表面(图1所示结构为所述导光板本体I与所述楔形结构2 —体成型,因此未示出所述第一表面)、第二表面21,和第三表面22 ;所述第一表面结合于所述导光板本体I的下表面13,所述第二表面21朝向导光板本体的中心方向且为入光面,所述第三表面22与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21相交,且与所述第一表面具有一个锐角,所述第三表面22也就是一个相对于导光板本体的相对面的一个斜面(或斜坡),该第三表面22朝向导光板本体的边缘或侧边的方向(S卩,该第三表面不朝向导光板本体的中心方向),该第三表面22上设置有光反射层。
[0030]所述导光板本体I的下表面13靠近所述楔形结构2的第二表面21 (即入光面)的区域为光源容纳区(图1和图2中的矩形虚线框表示在光源容纳区放置有光源);所述光源容纳区的光源经所述入光面投射到所述楔形结构2的第三表面22和所述缺口 11处;所述第三表面22的光反射层以及所述缺口 11中的光反射层能够将从所述入光面投射进去的光反射到所述导光板本体I中。
[0031]也就是说,所述楔形结构2位于所述缺口 11处,且沿导光板主体I厚度方向延伸至高出导光板主体I的相对面一个预设距离,所述楔形结构2高出导光板主体I的部分包括所述第二表面22,作为所述入光面。
[003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缺口 11为弧形缺口(如图1中的椭圆形虚线框所示),弧形缺口的表面为具有预定弧度的圆柱侧面111。所述第三表面22与所述弧形缺口的边缘完全相交。所述第三表面22的各边包括与所述弧形缺口的边缘相交的曲线边221,与所述曲线边221相对的直线边222,与所述直线边222和曲线边221相交的两个侧边223和224,其中,所述两个侧边223和224和一个直线边222构成等腰梯形的两个侧边和上底边。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所述第三表面22突出于所述导光板本体I的相对面,所述圆柱侧面111与所述缺口 11的表面相适应。
[0033]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三表面22可以设计成比较平滑的曲面,也可以是具有一定拐角的曲面,当然如果为了提高反射效果,可以优选设计成相对平滑的曲面。
[003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表面22的两个侧边223和224的夹角范围为O?120°。可选的,夹角为120度、30度、60度或90度等。
[003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缺口 11表面设置的光反射层与所述第三表面22设置的反射层为一体式设计。在实际应用中,对于设置光反射层,可以采用在所述第三表面22和所述圆柱侧面111的外表面涂布反射材料的方式,也可以将现成的反射薄膜直接贴在所述第三表面22和所述圆柱侧面111的外表面上,当然,实际应用中也可以采取诸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