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声消声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55145发布日期:2020-04-03 14:41阅读:482来源:国知局
一种人声消声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训练器材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人声消声器。



背景技术:

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凡是妨碍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音。在很多时候,人声也属于一种噪音,人的说话时容易对周围的人员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影响周围人员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譬如学习的晨读所发出的声音可能会影响比较晚起的人的睡眠,而刻意压制声音晨读又会对程度效果有所影响,降低学习质量,并且容易对喉咙声带造成损伤。对于喜欢唱歌或者需要练习的一些人来说,放声高歌会对周围的人造成比较大的干扰,容易造成邻里之间的不和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实用的人声消声器。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人声消声器,包括本体和消音组件,消音组件安装在本体上,消音组件中设有吸音材料或吸音结构,本体上设有用于连接到人身上的连接组件。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消音组件包括壁面和填充物,壁面围成填充腔,填充物位于填充腔中,填充物为吸音材料,壁面上设有若干腔室,各腔室中均设有槽孔,各槽孔均连通到填充腔。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壁面上开有连通到填充腔的开口,开口抵住本体,本体上设有隔音层,隔音层避开开口所在位置。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消音组件位于本体的外侧,隔音层位于本体的外侧。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本体的内侧还设有吸音材料或吸音结构。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本体的内侧上设有隔音带,隔音带在本体上围成消音区,消音组件中开口的平面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消音区中。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本体由内到外依次为舒适层、消音层和隔音层,消音层中设有消音材料,隔音层为隔音材料。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壁面的外侧为隔音材料,各腔室在壁面上均匀分布。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消音组件均为环型结构或者颗粒结构,消音组件的数量为多个,各消音组件均与本体可拆卸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连接组件为连接带,连接带分别位于本体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这种人声消声器,包括本体和消音组件,利用本体上的连接组件可以连接固定到人体上,将消音组件对准嘴巴部位,通过消音组件中的吸音材料或吸音结构对声音进行吸收,减少或者消除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可以在晨读或者歌唱练习时使用以减少或消除声音传出,避免发声对周围人员造成干扰,而由于骨传导,发声人依旧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声音,避免发声人压制声音造成效率低下或者效果较差,其结构简单,并且实用高效。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该消声器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位置处的放大图;

图3该消声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本体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该消声器的第一种正面示意图;

图6该消声器的第二种正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6,本实用新型为一种人声消声器,包括本体1和消音组件2。本体1一般可以是一些支撑组件,或者将声音引导送入消音组件2中的一些结构。本体1本身也可以进行消音,由此提升消音的效果。本体1可以设计成口罩的样式,也可以是抵住嘴巴的其他形状结构。消音组件2安装在本体1上,消音组件2中设有吸音材料或吸音结构。通常消音组件2具有比较好的消音效果,可是利用吸音材料或吸音结构进行声音的削减。吸声材料大多为疏松多孔的材料,如矿渣棉、毯子等,其吸声机理是声波深入材料的孔隙,且孔隙多为内部互相贯通的孔,受到空气分子摩擦和粘滞阻力,以及使细小纤维作机械振动,由此消耗声波中的能量达到消音的效果。而消音结构多是利用空腔或者狭缝使声音共振后削减,在空腔消声中,当音波进入空腔中时,孔径处的空气变形很小,在空腔中的空气变形较大,进而共振损耗以削减声波。本体1上设有用于连接到人身上的连接组件,通常是类似于口罩的绑带可以连接到耳朵上,或者吸附在嘴巴上的一些装置结构。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消音组件2包括壁面和填充物21。壁面围成填充腔,填充物21位于填充腔中,填充物21为吸音材料。壁面上设有若干腔室25,各腔室25中均设有槽孔23,各槽孔23均连通到填充腔。通常是将壁面分为外壁层24和内壁层22,腔室25位于外壁层24和内壁层22之间,外壁层24和内壁层22之间设有隔板,由此围成了一个个腔室25,槽孔23位于内壁层22上。优选地,壁面上开有连通到填充腔的开口,开口抵住本体1。开口作为消音组件2的声音入口,声音通过开口来到填充物21和壁面进行消声。本体1上设有隔音层13,隔音层13用来隔绝声音外传,使多数声波能够进入消音组件2中进行消声。隔音层13避开开口所在位置,即隔音层13通常是铺设满本体1的,但是在消音组件2开口的连接位置处不铺设,使声音能够顺利通过开口进入消音组件2中。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消音组件2位于本体1的外侧,这里指的外侧是相对使用而言的,并没有准确的指向,并且也不单地指全部位于一侧。隔音层13也位于本体1的外侧,即与消音组件2位于同一侧。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本体1的内侧还设有吸音材料或吸音结构,一般选择为柔性的材质,由此提升消音效果。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本体1的内侧上设有隔音带3,隔音带3通常是隔音的材质制成,但同时应该要有比较好的皮肤亲和力,可以是皮革或者硅胶。隔音带3在本体1上围成消音区,消音组件2中开口的平面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消音区中,即消音组件2的开口在本体1上的平面投影至少部分落入消音区中。一般在使用时将消音区对准嘴巴,使嘴巴落入消音区的平面投影中。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本体1由内到外依次为舒适层11、消音层12和隔音层13,消音层12中设有消音材料,隔音层13为隔音材料。舒适层11通常为一些棉布材质,可以提高舒适感,但由于人说话发声经常会喷出口水,舒适层11应该有比较好的吸水性。通常将舒适层11设计为容易替换的形式,避免细菌滋生。消音层12可以设置一层比较薄的吸音海绵或者其他尽可能柔性比较好的材质,提高舒适度。而隔音层13一般选用皮革或者一些有机纤维吸音材料。

在第一种实施例中,该人声消声器的消音组件2的壁面的外侧通常为隔音材料,进一步保证消音组件2的消音性能。各腔室25在壁面上均匀分布,可以设置比较密集分布在嘴巴位置处。各消音组件2与本体1可拆卸连接,可以方便更换,可以将消音组件2设置成针对不同频率的声波,起到比较好的针对性。消音组件2的填充物21选用无机泡沫吸音材料。连接组件为连接带4,连接带4分别位于本体1的两侧,用于连接到人们的耳朵上使消音区对准固定在嘴巴上。消音组件2的数量为多个,并且消音组件2为颗粒结构,可以是圆柱状圆台状或者块状,一般成圆周整列。

在使用时,利用连接组件将该人声消声器固定到人上,并使消音区对准嘴巴。这时候嘴巴接触本体1的内侧,消音组件2位于嘴巴的外侧。人发出声音后,由于隔音带3的限制,声波被限制在消音区中。声音传播到本体1中,本体1中的消声层对声波进行第一次声音削减。由于本体1外侧设有隔音层13,声音很难传播出去,声音顺着隔音层13来到消音组件2的开口,通过开口进入消音组件2中。进入消音组件2的声音在经过填充物21,并在填充物21中进行第二次声音削减。紧跟着,声音来到消音组件2的壁面位置,声音进行槽孔23进入腔室25中,进行空腔消音,实现了声音的第三次削减。在经过腔室25出来的声音回到填充腔中,填充腔中的填充物21再次进行声音的消减,进而实现消音。而由于人发出声音本身会有骨传导,所以人依旧可以比较清晰的听到自己发出的声音,但却能比较大程度地消除对他人的影响。

在第二种实施例中,消音组件2均为环型结构,通常是同圆心排布,根据人的发声波扩散的传播形状进行大致分布,有效地提升其消声效果。

当然,本设计创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各实施例不同特征的组合,也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