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源模组,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连接器结构的光源模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中主要包括有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外框等组件。由于液晶显示器本身为非自发光显示器,因此,需要透过背光模组来提供所需要的光源,以使显示面板提供正常且亮度均匀的影像。按照光源方向的不同,背光模组又可以分为侧光式背光模组与直下式背光模组。
以直下式背光模组为例,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以及配置于背板上的多个光源组件。每一光源组件包括电路板以及多个发光元件。这些发光元件配置于电路板上并电连接于电路板。除此之外,直下式背光模组还包括驱动电路板,此驱动电路板电连接于光源组件的电路板,用以驱动光源组件的发光元件发出光线。具体而言,光源组件的电路板与驱动电路板通常是通过连接器来完成彼此的电连接,也就是说,光源组件的电路板与驱动电路板分别配置有相互匹配的连接器,通过这些相互匹配的连接器的连接,进而完成光源组件的电路板与驱动电路板彼此之间的电连接。
然而,上述光源模组的电路板以及驱动电路板分别配置有连接器的结构,除了结构较为复杂外,还由于复杂的结构导致制造成本的提高,除此之外,在光源模组的电路板与驱动电路板之间组装与拆卸的过程中,相当容易造成连接器的损坏,进而造成维修成本的提高。因此,如何针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改善,实为本领域相关人员所关注的焦点。
“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已知技术。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发明申请前已被所属技术领域中普 通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光源模组,其结构便于与电路板组装与拆卸,进而有效降低组装工时以及组装公差,且由于结构简单,有效降低制造成本。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了达上述的一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源模组,包括至少一个光源组件以及至少一个连接器。光源组件包括第一基板以及至少一个发光元件。第一基板包括连接端部、板体部、至少一个凹槽以及第一电连接部。凹槽与第一电连接部分别配置于连接端部。发光元件配置于第一基板的板体部。凹槽位于发光元件与第一电连接部之间。连接器配置于第一基板的连接端部。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固定件与第二电连接部。固定件嵌设于凹槽内,用以固定第一基板。第二电连接部电连接第一电连接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基板还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以及分别连接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的相对二侧面,凹槽配置于这些侧面的其中之一,且第一电连接部配置于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连接器还包括壳体,壳体包括相对的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连接于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之间的相对二侧面以及容置空间,固定件配置于这些侧面的其中之一,且第一电连接部与第二电连接部分别位于容置空间内。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固定件包括第一块体、第二块体以及第三块体。第一块体对应于壳体的这些侧面的其中之一。第二块体连接于第一块体与壳体之间。第三块体连接于第一块体,并位于凹槽内。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块体与壳体之间具有第一间距,第一间距介于0.9mm至1.2mm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凹槽具有相对的第一内壁表面与第二内壁表面,第三块体具有面向板体部的第五表面与面向壳体的第六表面, 第一内壁表面与第二内壁表面之间具有第二间距,第五表面与第六表面之间具有第三间距,第二间距大于第三间距。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源模组还包括第二基板,连接器配置于第二基板,且连接器的第二电连接部电连接于第二基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源组件沿一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基板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垂直第二方向。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个光源组件以及至少一个连接器的数量分别为多个,这些连接器的该固定件分别嵌设于这些光源组件的该凹槽中,使得这些光源组件分别固定于对应的这些连接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源模组还包括背板,这些光源组件、这些连接器与第二基板配置于背板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个凹槽与至少一个固定件的数量分别为二个,这些凹槽与这些固定件彼此相对应,当第一基板固定于连接器,这些固定件分别嵌设于对应的这些凹槽内。
本发明实施例的光源模组,其主要是在光源组件的第一基板的连接端部上配置凹槽,并且在连接器上配置与凹槽相互匹配的固定件,当光源组件组设于连接器后,连接器的固定件嵌设于凹槽内,藉以将光源组件进行固定,并同时完成光源组件与连接器之间的电连接。在这样的结构设计下,除了大幅简化结构降低制造成本外,透过本发明实施例的光源组件与连接器的结构,将更有利于与电路板之间的组装与拆卸。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光源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光源模组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图2沿AA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结构的Z1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光源模组的部分元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光源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附图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如图1至图5所示,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光源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光源模组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图2沿AA线段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结构的Z1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光源模组的部分元件的分解示意图(光源组件与连接器的拆卸示意图)。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1包括至少一个光源组件LB(light bar)以及至少一个连接器CNT(connector),在本实施例中,光源组件LB以及连接器CNT的数量例如是多个,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每一光源组件LB包括第一基板11以及至少一个发光元件12,第一基板11例如是沿着方向D1延伸的长条状基板,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第一基板11包括连接端部111、板体部112、至少一个凹槽113以及第一电连接部114。连接端部111与板体部112例如是位于第一基板11的相对两端,凹槽113与第一电连接部114分别配置于连接端部111。发光元件12配置于第一基板11的板体部112,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2的数量例如是多个,这些发光元件12沿着方向D1配置于板体部112上。其中,第一基板11例如是电路板(circuit board),发光元件12例如是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且配置于第一基板11上并电连接第一基板11。第一基板11的凹槽113位于板体部112与连接端部111之间,且位于这些发光元件12与第一电连接部114之间。连接器CNT可配置于第一基板11的连接端部111。每一连接器CNT包括至少一个固定件13与第二电连接部14。固定件13可嵌设于第一基板11的凹槽113内,用以固定第一基板11。第一电连接部114例如是锡线,第二电连接部14例如是金属弹片,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其中,第二电连接部14电连接于第一电连接部114。
承上所述,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基板11还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115与第二表面116以及分别连接于第一表面115与第二表面116 之间的相对二侧面117、118,这些侧面117、118例如是平行于第一基板11的延伸方向D1。连接器CNT还包括壳体15,此壳体15包括相对的第三表面151与第四表面152、连接于第三表面151与第四表面152之间的相对二侧面153、154以及容置空间155,这些侧面153、154例如是与第一基板11的延伸方向D1平行。
承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的凹槽113以及连接器CNT的固定件13的数量例如是分别为二个,这些凹槽113与这些固定件13彼此相对应,且这些固定件13可分别嵌设于对应的这些凹槽113之中。具体而言,这些凹槽113分别配置于第一基板11的相对二侧面117、118,这些固定件13分别配置于壳体15相对二侧面153、154,第一电连接部114例如是配置于第一基板11的第二表面116,这些发光元件12例如是配置于第一基板11的第一表面115,但本发明并不限定第一电连接部114与这些发光元件12仅能分别配置于第一基板11的第二表面116与第一表面115上,在其它的实例中,也可将第一电连接部114与这些发光元件12同时配置于第一基板11的第一表面115上。此外,当光源组件LB与连接器CNT彼此组设后,第一电连接部114与第二电连接14分别位于壳体15的容置空间155内。
需特别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基板11的凹槽113以及连接器CNT的固定件13的数量分别为二个仅为本发明的其中的一实施例,在凹槽113的数量与固定件13的数量彼此对应的原则下,本发明并不加以限定凹槽113以及固定件13的数量,在凹槽113与固定件13的数量例如是分别为一个的实施例中,凹槽113配置于相对二侧面117、118的其中之一,固定件13配置于相对二侧面153、154的其中之一,且凹槽113与固定件13彼此相对应。
承上所述,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每一固定件13包括第一块体131、第二块体132以及第三块体133。第一块体131对应于壳体15的这些侧面153、154的其中之一。第二块体132连接于第一块体131与壳体15之间。具体而言,第二块体132连接于壳体131的这些侧面153、154的其中之一与第一块体131之间。第三块体133连接于第一块体131,并位于第一基板11的凹槽113内。具体而言,第三块体133位于壳体15与第一基板11的 板体部11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块体133例如是卡勾,并与凹槽113彼此卡扣固定,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第一块体131与壳体15之间具有第一间距G1(也就是第一块体131与这些侧面153、154之间的间距),第一间距G1例如是介于0.9mm至1.2mm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块体131与壳体15之间具有第一间距G1,使得第一块体131能够以第二块体132为支点来进行类似『翘翘板』的作动方式。具体而言,当使用者欲将光源组件LB从连接器CNT上拆卸分离时,使用者可在第一块体131上远离第三块体133的端部上施力,以使得第一块体131的端部渐渐朝靠近壳体15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块体131上与第三块体133连接的另一端部便会朝远离壳体15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第三块体133从光源组件LB的第一基板11的凹槽113中脱离。
承上所述,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凹槽113具有相对的第一内壁表面1131与第二内壁表面1132。固定件13的第三块体133具有面向第一基板11的板体部112的第五表面1331以及面向壳体15的第六表面1332。第一内壁表面1131与第二内壁表面1132之间具有第二间距G2,第五表面1331与第六表面1332之间具有第三间距G3,第二间距G2大于第三间距G3。换言之,第二间距G2相当于凹槽113的宽度,第三间距G3相当于第三块体133的宽度,也就是说,凹槽113的宽度大于第三块体133的宽度。实际上,凹槽113的宽度只要稍微大于第三块体133的宽度就可使第三块体133能轻易地从光源组件LB的第一基板11的凹槽113中卡合或脱离,有利于组装与拆卸。
承上所述,如图1与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1还包括第二基板PB,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基板PB例如是驱动电路板,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这些连接器CNT配置于第二基板PB,且每一连接器CNT的第二电连接部14电连接于第二基板PB。具体而言,第二基板PB例如是沿着方向D2延伸,第二基板PB的延伸方向D2大致垂直于光源组件LB的第一基板11的延伸方向D1。如此一来,配置在第二基板PB上的这些连接器CNT便能够供这些光源组件LB组设,且这些光源组件LB可沿延伸方向D2排列而与第二基板PB上的这些连接器CNT组设,使光源组件LB的第一基 板11(电路板)与第二基板PB(驱动电路板)通过连接器CNT而彼此电连接,进而驱动光源组件LB的发光元件12发出光线。
承上所述,如图1与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1还包括背板BP。背板BP包括底板16以及至少一个侧板17,其中底板16与侧板17之间具有夹角θ,此夹角例如是90度,也就是说,底板16大致垂直于侧板17。这些光源组件LB、这些连接器CNT与第二基板PB分别配置于背板BP的底板16上,藉以形成直下式光源模组。
请参照图6,其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组的剖面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1a与图1至图5所示的光源模组1类似,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1a的背板BP’包括基板16’以及少一个侧板17。在本实施例中,背板BP’的基板16’相当于图1至图3所示的第二基板PB,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背板BP’的底板构造使用例如是驱动电路板的基板16’来代替。本实施例的光源模组1a的其余元件与图1至图5所示的光源模组1大致相同,故在本实施例中不另行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光源模组1,其主要是在光源组件LB的第一基板11的连接端部111上配置凹槽113,并且在连接器CNT上配置与凹槽113相互匹配的固定件13,当光源组件LB组设于连接器CNT后,连接器CNT的固定件13嵌设于凹槽113内,藉以将光源组件LB进行固定,并同时完成光源组件LB与连接器CNT之间的电连接。在这样的结构设计下,除了大幅简化结构降低制造成本外,透过本发明实施例的光源组件LB与连接器CNT的结构,将更有利于与电路板之间的组装与拆卸。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改,皆仍属本发明专利覆盖的范围。另外本发明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实现本发明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和发明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申请专利范围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符号说明】
1、1a:光源模组
LB:光源组件
CNT:连接器
PB:第二基板
BP、BP’:背板
11:第一基板
12:发光元件
13:固定件
14:第二电连接部
15:壳体
16:底板
17:侧板
16’:基板
111:连接端部
112:板体部
113:凹槽
114:第一电连接部
115:第一表面
116:第二表面
117、118:侧面
131:第一块体
132:第二块体
133:第三块体
151:第三表面
152:第四表面
153、154:侧面
155:容置空间
1131:第一内壁表面
1132:第二内壁表面
1331:第五表面
1332:第六表面
D1、D2:方向
G1、G2、G3:间距
θ:夹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