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模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光效率高的LED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为了提升导光板出光面的出光效率,普遍使用的方式是在出光面贴上增亮膜,如中国授权公告号CN205844706U,专利名称为一种具有增亮效果的导光板,公开了一种具有增亮效果的导光板,所述导光板本体的上表面向内凹陷,所述导光板本体的上方端面设有反光板,所述反光板的下表面与导光板本体的上表面吻合,所述灯壳的内侧设有梯形凹槽,所述梯形凹槽内安装有灯,所述导光板本体的下表面贴合扩散板,所述扩散板的下表面贴合增亮膜,所述增亮膜的下表面贴合反射型偏光片。采用增亮膜的结构,在加工工艺上比较繁琐复杂。鉴于这种情况,亟待一种能够确保发光效率的同时也能提升加工效率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效率高的LED背光模组,在出光面采用氟化铝涂层代替增亮膜,一方面确保LED背光模组具有高的发光效率,另一方面简化了加工流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光效率高的LED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本体、蓝光LED光源,所述蓝光LED光源设置在导光板本体的下方,所述导光板本体包括玻璃基材层,所述玻璃基材层的一侧由内至外依次设有量子粉层和氟化铝涂层,所述玻璃基材层另一侧设置有蜂窝网点层,所述蜂窝网点层远离玻璃基材层的一侧设有反射层,所述反射层远离蜂窝网点层的一侧设有遮光层。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反射层可设置为PET膜层、PC膜层、黑色油墨层中的任一种。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氟化铝涂层的厚度设置为0.05mm-0.2mm。
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量子粉层的厚度设置为0.111mm-0.22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导光板本体依次包括氟化铝涂层、量子粉层、玻璃基材层、蜂窝网点层、反射层、遮光层,通过在导光板本体的出光面设置氟化铝涂层,一方面确保LED背光模组具有高的发光效率,另一方面简化了加工流程;设置蜂窝网点层,增加了网点的反射面积,从而进一步提升出光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氟化铝涂层1、遮光层2、反射层4、玻璃基材层5、量子粉层6、蓝光LED光源7、导光板本体8。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所示:一种发光效率高的LED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本体8、蓝光LED光源7,所述蓝光LED光源7设置在导光板本体8的下方,所述导光板本体8包括玻璃基材层5,所述玻璃基材层5的一侧由内至外依次设有量子粉层6和氟化铝涂层1,所述玻璃基材层5另一侧设置有蜂窝网点层,所述蜂窝网点层远离玻璃基材层5的一侧设有反射层4,所述反射层4远离蜂窝网点层3的一侧设有遮光层2。通过在导光板本体8的出光面设置氟化铝涂层1,氟化铝涂层1采用喷涂的方式喷涂在量子粉层6的上方,一方面确保LED背光模组具有高的发光效率,另一方面简化了加工流程。
当蓝光LED光源的光线射入量子粉层6的时候,量子粉层6会把蓝光通过量子粉折射,激发出红光与绿光,这样红绿蓝组合形成白光,使背光模组的色域从传统的65%-80%提升至120%-150%,同时也减少了材料应用成本。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反射层4可设置为PET膜层、PC膜层、黑色油墨层中的任一种。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氟化铝涂层1的厚度设置为0.05mm-0.2mm。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量子粉层6的厚度设置为0.111mm-0.225mm。该量子粉层6主要采用喷绘的方式设置在导光板本体8的出光面,量子粉层6的厚度可以根据产品需要进行设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