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56361发布日期:2020-01-21 22:25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照明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来将室内等照明的照明器具。



背景技术:

作为用来将室内等照明的照明器具之一,已知有吸顶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吸顶灯具备安装在室内的顶棚上的器具主体、支承于器具主体的电路单元及发光模块、以及以覆盖发光模块的方式安装于器具主体的透光罩。

电路单元具有基板、安装于基板的多个电路部件、以及以覆盖多个电路部件的方式支承于基板的电路罩。发光模块具有基板和安装于基板的多个发光元件。透光罩使来自多个发光元件的光扩散。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86981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吸顶灯中,产生因来自多个发光元件的光与电路罩干扰从而导致透光罩的中央部变暗(所谓的光的中央光量下降)这一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鉴于这种课题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减少光的中央光量下降的照明器具。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照明器具具备:电路部;以及第一发光部,以包围所述电路部的方式配置,并电连接于所述电路部,所述电路部被配置成不遮挡来自所述第一发光部的光。

也可以是,所述电路部具有:基板;表面安装型的第一电路部件,安装于所述基板的表面;以及电路罩,以覆盖所述第一电路部件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上。

也可以是,所述电路部还具有安装于所述基板的背面的引入安装型的第二电路部件。

也可以是,所述照明器具还具备大致圆形状的透光罩,该透光罩与所述第一发光部对置地配置,使来自所述第一发光部的光透过,所述电路罩配置于不和将所述第一发光部与所述透光罩的直径中心连结的直线干扰的位置。

也可以是,所述照明器具还具备:第二发光部,以包围所述第一发光部的方式配置;透光罩,与所述第一发光部对置地配置,使来自所述第一发光部的光透过;以及导光板,以包围所述透光罩的方式配置,供来自所述第二发光部的光入射,并将所入射的光向外部出射。

也可以是,所述照明器具还具备环状的安装部件,该安装部件被配置成俯视时覆盖所述导光板的一部分,并且所述透光罩被安装于该安装部件,所述安装部件具有在从所述第一发光部朝向所述安装部件的方向上扩径的锥面。

也可以是,所述照明器具还具备:环状的安装部件,被配置成俯视时覆盖所述导光板的一部分,并且所述透光罩被安装于该安装部件;传感器,与所述安装部件的外周部相邻地配置;以及柔性基板,电连接于所述传感器,配置于所述安装部件与所述导光板之间。

也可以是,所述照明器具还具备:环状的安装部件,被配置成俯视时覆盖所述导光板的一部分,并且所述透光罩被安装于该安装部件;第一壳体,支承所述第一发光部以及所述第二发光部;环状的反射部件,具有缺口部,被配置成从与所述安装部件相反的一侧覆盖所述导光板的一部分;以及固定部件,配置于所述缺口部,将所述反射部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发光部具有沿所述反射部件的周向被配置成环状的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的一部分与所述缺口部相邻地配置。

也可以是,所述照明器具还具备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支承所述第一壳体,并且被配置成使所述第一壳体的一部分向外部露出。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照明器具,能够减少光的中央光量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有关实施方式1的照明器具的地面侧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有关实施方式1的照明器具的顶棚侧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有关实施方式1的照明器具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的iv-iv线的有关实施方式1的照明器具的剖面图。

图5是图1的v-v线的有关实施方式1的照明器具的截面立体图。

图6是将图4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有关实施方式1的照明器具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有关实施方式1的基板单元的表面侧的图。

图8是表示有关实施方式1的基板单元的背面侧的图。

图9是将有关实施方式1的装饰罩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10是将有关实施方式1的卡合机构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11是将有关实施方式2的照明器具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2、2a照明器具

14装饰罩(反射部件)

16导光板

18安装部件

20透光罩

22第一壳体

24第二壳体

52电路部

54第一发光部

56第二发光部

58基板

60第一电路部件

62第二电路部件

64电路罩

66直线

68、68a第一发光元件(发光元件)

80缺口部

82螺钉(固定部件)

100锥面

120传感器

122柔性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都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的具体例。因而,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表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及连接形态等是一例,不是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意思。由此,关于以下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的、在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中没有记载的构成要素,设为任意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此外,各图是示意图,并不一定严密地图示。另外,在各图中,对于实质上相同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号,将重复的说明省略或简化。

(实施方式1)

以下,对有关实施方式1的照明器具进行说明。

[1-1.照明器具的整体构成]

参照图1~图5对有关实施方式1的照明器具2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有关实施方式1的照明器具2的地面侧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有关实施方式1的照明器具2的顶棚4侧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有关实施方式1的照明器具2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1的iv-iv线的有关实施方式1的照明器具2的剖面图。图5是图1的v-v线的有关实施方式1的照明器具2的截面立体图。

照明器具2例如是用来将室内照明的吸顶灯,设置在室内的顶棚4(参照图3)上。如图1~图5所示,照明器具2具备器具主体6、适配器8、基板单元10、透镜罩12、装饰罩14(反射部件的一例)、导光板16、安装部件18和透光罩20。

以下,对照明器具2的各构成要素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所示的各图中,z轴的负侧表示顶棚4侧,z轴的正侧表示地面(未图示)侧。此外,为了说明的方便,在图1、图3~图6及图9中,将照明器具2以与通常的使用时的姿势上下相反的姿势图示。

[1-2.器具主体]

首先,参照图2~图6对器具主体6进行说明。图6是将图4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有关实施方式1的照明器具2的剖面图。

器具主体6是用来支承基板单元10及导光板16等的壳体。如图2~图6所示,器具主体6具有第一壳体22和第二壳体24。

如图5及图6所示,第一壳体22具有收纳部26和第一支承部28。收纳部26从其一端部(顶棚4侧的端部)朝向另一端部(地面侧的端部)以喇叭状扩展。在收纳部26的一端部形成有圆形状的开口部30。第一支承部28从收纳部26的另一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在xy平面观察形成为环状。在第一支承部28的内周区域28a的地面侧的面上支承有基板单元10的外周部。另外,在收纳部26的内部,收纳有安装在基板单元10的内周部上的多个第二电路部件62(后述)。第一壳体22例如通过对铝板或钢板等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被成形为上述的形状。

此外,如图5及图6所示,在收纳部26的开口部30的周缘部,固定有用来保护适配器8的保护罩32。保护罩32形成为大致圆筒状,以将适配器8包围的方式配置。保护罩32例如由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另外,在保护罩32的前端部(地面侧的端部)的内周面上形成有环状的肋34。电连接于适配器8的引线(未图示)以沿着肋34弯曲的状态收纳在保护罩32的内部。由此,能够抑制引线从保护罩32的前端部向地面侧伸出而将来自第一发光部54(后述)的光遮挡。

如图5及图6所示,第二壳体24具有第二支承部36和侧壁部38,配置在比第一壳体22靠顶棚4侧。第二支承部36在xy平面观察形成为环状。在第二支承部36的内周部,形成有圆形状的开口部40。在第二支承部36的地面侧的面上,支承有第一壳体22的收纳部26的一端部。侧壁部38从其一端部(顶棚4侧的端部)朝向另一端部(地面侧的端部)以喇叭状扩展。侧壁部38的一端部连接于第二支承部36的外周部。侧壁部38的另一端部配置于第一壳体22的第一支承部28的顶棚4侧的面的附近。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在侧壁部38的另一端部与第一壳体22的第一支承部28之间,形成有例如约1~2mm的大小的间隙42。此外,如图2及图6所示,侧壁部38以使第一壳体22的第一支承部28的外周区域28b向外部露出的方式配置。第二壳体24通过对例如铝板或钢板等金属板冲压加工而被成形为上述的形状。

此外,如图5及图6所示,在第二支承部36的开口部40的周缘部固定有用来将器具主体6安装于适配器8(后述)的保持件44。保持件44从第二支承部36的开口部40的周缘部向地面侧延伸,配置在保护罩32的内侧。如后述那样,在保持件44的内部,装卸自如地嵌合适配器8。

进而,如图2所示,在第二支承部36的顶棚4侧的面上,安装有例如由聚氨酯等形成的多个缓冲部件46。多个缓冲部件46沿着第二支承部36的周向隔开间隔而配置。当如后述那样将照明器具2设置在顶棚4上时,通过将多个缓冲部件46夹入到器具主体6与顶棚4之间,抑制器具主体6的晃动。

如图5及图6所示,在第一壳体22的收纳部26及第一支承部28与第二壳体24的第二支承部36及侧壁部38之间,形成有用来将来自基板单元10的热量散热的空间48。来自基板单元10的热量经由第一壳体22的第一支承部28被传递给空间48内的空气,被空间48内的空气冷却。借助与来自基板单元10的热量的热交换而被加热的空间48内的空气经过第二壳体24的侧壁部38与第一壳体22的第一支承部28之间的间隙42被向外部排出。此外,来自基板单元10的热量的一部分被从第一壳体22的第一支承部28的内周区域28a向外周区域28b传递,被从露出到外部的外周区域28b向大气中散热。另外,上述的空间48也可以作为用来配置例如扬声器等各种部件的收纳空间使用。

[1-3.适配器]

接着,参照图3~图6对适配器8进行说明。适配器8用来将器具主体6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吸顶吊挂主体50。如图3所示,吸顶吊挂主体50预先设置在室内的顶棚4上。

如图4~图6所示,适配器8装卸自如地嵌合在器具主体6的保持件44的内部。此外,适配器8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吸顶吊挂主体50。另外,为了方便说明,在图2及图4~图6中,以将吸顶吊挂主体50从顶棚4拆下的状态进行图示。

当将照明器具2向室内的顶棚4设置时,用户首先将适配器8向吸顶吊挂主体50安装。然后,用户将适配器8插入到器具主体6的保持件44的内部中,通过将器具主体6向顶棚4侧推起,使保持件44与适配器8嵌合。由此,器具主体6经由适配器8及吸顶吊挂主体50安装于室内的顶棚4,照明器具2被设置于室内的顶棚4。

另外,吸顶吊挂主体50经由电线(未图示)与配置在室内的顶棚4的里侧的商用电源(未图示)电连接。通过将照明器具2设置于室内的顶棚4,将来自商用电源的交流电力经由电线及吸顶吊挂主体50向照明器具2供给。

[1-4.基板单元]

接着,参照图3~图8对基板单元10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有关实施方式1的基板单元10的表面侧(地面侧)的图。图8是表示有关实施方式1的基板单元10的背面侧(顶棚4侧)的图。

如图7及图8所示,基板单元10具有电路部52、以及电连接于电路部52的第一发光部54及第二发光部56。

电路部52是生成用来使第一发光部54及第二发光部56点亮的电力、并且用来控制第一发光部54及第二发光部56的点亮的电路单元。如图7及图8所示,电路部52具有基板58、多个第一电路部件60和多个第二电路部件62。

如图7及图8所示,基板58是用来安装多个第一电路部件60及多个第二电路部件62的印刷布线基板,在xy平面观察形成为环状。如图3~图6所示,基板58将保护罩32包围而支承于第一壳体22的第一支承部28的地面侧的面。另外,作为基板58,例如可以使用树脂基板、金属基底基板、陶瓷基板或玻璃基板等。此外,基板58并不限定于刚性基板,也可以是柔性基板。

如图7所示,多个第一电路部件60被安装在基板58的表面(地面侧的面)中的内周区域。多个第一电路部件60的各个是表面安装(smd:surfacemountdevice)型的芯片部件,例如包括被作为平滑用电容器使用的芯片陶瓷电容器等。

如图8所示,多个第二电路部件62被安装于基板58的背面(顶棚4侧的面)中的内周区域。多个第二电路部件62的各个是引入(lead-through)安装型的引线部件,例如包括电解电容器等。如图5及图6所示,多个第二电路部件62被收纳在第一壳体22的收纳部26的内部。

多个第一电路部件60及多个第二电路部件62构成用来生成用来使第一发光部54及第二发光部56点亮的电力的电源电路。电源电路将从上述的商用电源经由电线供给来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将该直流电力向第一发光部54及第二发光部56供给。通过将由电源电路生成的直流电力向第一发光部54及第二发光部56供给,第一发光部54及第二发光部56点亮。此外,多个第一电路部件60及多个第二电路部件62构成用来控制第一发光部54及第二发光部56的点亮的控制电路。

另外,多个第一电路部件60及多个第二电路部件62例如也可以包括a)电解电容器或陶瓷电容器等电容元件、b)电阻器等电阻元件、c)整流电路元件、d)线圈元件、e)扼流线圈(扼流变压器)、f)噪声滤波器、g)二极管或集成电路元件等半导体元件等。

如图3~图6所示,电路部52还具有电路罩64。电路罩64是用来保护多个第一电路部件60的罩,在xy平面观察形成为环状。电路罩64将多个第一电路部件60覆盖而支承在基板58的表面上。另外,如图5及图6所示,电路罩64的内周部卡合于保护罩32的前端部。电路罩64例如由铝等金属形成。

如上述那样,由于在基板58的表面上安装有表面安装型的多个第一电路部件60,所以能够将电路罩64的距基板58的表面的高度抑制得较低。由此,如图6所示,电路罩64配置在不和将第一发光部54与透光罩20的直径中心c连结的直线66干扰的位置。换言之,电路部52配置为不将来自第一发光部54的光遮挡。

第一发光部54是用来发出例如白色光的光源。如图7所示,第一发光部54具有基板58和多个第一发光元件68(发光元件的一例)。此外,第二发光部56具有基板58和多个第二发光元件70。

基板58是用来安装多个第一发光元件68及多个第二发光元件70的印刷布线基板,与上述电路部52的基板58共用。

多个第一发光元件68被安装于基板58的表面的外周区域。具体而言,多个第一发光元件68以将电路部52包围的方式在基板58的周向上隔开间隔以环状配置。即,第一发光部54以将电路部52包围的方式配置。

多个第二发光元件70被安装于基板58的表面的外周区域。具体而言,多个第二发光元件70以将多个第一发光元件68包围的方式在基板58的周向上隔开间隔以环状配置。即,第二发光部56以将第一发光部54包围的方式配置。

第一发光元件68及第二发光元件70的各个例如是被封装化的表面安装型的白色led(lightemittingdiode)元件。即,第一发光元件68及第二发光元件70的各个包括具有凹部的白色树脂制的封装(容器)、一次安装在封装的凹部的底面上的led芯片和封入在封装的凹部内的封固部件。led芯片例如是发出蓝色光的蓝色led芯片。在封固部件中,含有以来自蓝色led芯片的蓝色光为激励光而荧光发光的yag(钇铝石榴石)等黄色荧光体。

这样,第一发光元件68及第二发光元件70分别是由蓝色led芯片和黄色荧光体构成的b-y型的白色led元件。具体而言,封固部件中含有的黄色荧光体通过将来自蓝色led芯片的蓝色光的一部分吸收而被激励,释放黄色光。通过该释放出的黄色光与没有被黄色荧光体吸收的蓝色光混合,生成白色光。这样,从第一发光元件68及第二发光元件70的各个出射白色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得第一发光元件68及第二发光元件70都发出白色光,但也可以发出相互不同颜色(波长)的光。例如,也可以第一发光元件68发出白色光,第二发光元件70发出白炽灯色光。

[1-5.透镜罩]

接着,参照图3~图6对透镜罩12进行说明。透镜罩12是用来将来自多个第一发光元件68的各自的光聚光的光学部件。

如图3所示,透镜罩12在xy平面观察形成为环状,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例如透明的丙烯酸树脂等)形成。如图4~图6所示,透镜罩12将多个第一发光元件68覆盖而支承在基板58的表面上。

如图6所示,在透镜罩12上形成有透镜部72。来自多个第一发光元件68的各自的光透过透镜部72。此时,透镜部72一边使透过的光聚光,一边使光的光轴偏转。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透过了透镜部72的光的光轴向接近于照明器具2的中心轴线74的方向倾斜。另外,照明器具2的中心轴线74是穿过透光罩20的直径中心c的与铅垂方向(z轴方向)平行的直线。

[1-6.装饰罩]

接着,参照图3~图6及图9对装饰罩14进行说明。图9是将有关实施方式1的装饰罩14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立体图。另外,为了说明的方便,在图9中省略了透镜罩12、导光板16、安装部件18及透光罩20的图示。

装饰罩14是用来将照明器具2从侧方覆盖而装饰的罩。如图3所示,装饰罩14在xy平面观察被形成为环状。装饰罩14具有侧壁部76和反射部78。装饰罩14例如由白色的聚苯乙烯树脂等形成。

如图4~图6所示,侧壁部76从一端部(地面侧的端部)朝向另一端部(顶棚4侧的端部)以喇叭状扩展,以将照明器具2从侧方覆盖的方式配置。反射部78一边从侧壁部76的一端部朝向装饰罩14的径向内侧弯曲一边延伸,以将导光板16的弯曲部86(后述)的外周面(凹面侧)覆盖的方式配置。反射部78具有将被引导到导光板16的弯曲部86的光反射的功能。

如图9所示,在反射部78形成有多个缺口部80。多个缺口部80在反射部78的周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在多个缺口部80的各自上,形成有用来将螺钉82(固定部件的一例)插通的螺孔(未图示)。通过将插通在螺孔中的螺钉82经由基板单元10的基板58拧入到第一壳体22的第一支承部28,将装饰罩14支承于第一壳体22的第一支承部28。

如图9所示,多个第一发光元件68及多个第二发光元件70沿着反射部78的周向以环状配置。多个第一发光元件68中的至少1个第一发光元件68a相邻于缺口部80而配置。以下,对这样的配置的原因进行说明。被引导到导光板16的弯曲部86中的不与缺口部80对置的区域的光一边在反射部78反射一边在弯曲部86的内部前进。另一方面,被引导到导光板16的弯曲部86中的与缺口部80对置的区域的光不在反射部78反射地在弯曲部86的内部前进。因此,在透光罩20中的缺口部80的正下方的区域中容易形成暗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通过将至少1个第一发光元件68a相邻于缺口部80而配置,能够将透光罩20中的缺口部80的正下方的区域的明亮度进行补偿。

[1-7.导光板]

接着,参照图1~图6对导光板16进行说明。导光板16是用来将来自多个第二发光元件70的光向室内引导的光学部件。

如图1~图3所示,导光板16在xy平面观察形成为具有圆形状的开口部84(参照图3)的环状。如图4~图6所示,导光板16被用螺钉(未图示)经由基板单元10的基板58安装于第一壳体22的第一支承部28。由此,如图1所示,导光板16以将透光罩20包围的方式配置。

如图4~图6所示,导光板16具有弯曲部86、入射部88和出射部90。导光板16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例如透明的丙烯酸树脂等形成。

弯曲部86从一端部(顶棚4侧的端部)朝向另一端部(地面侧的端部)一边以喇叭状弯曲一边扩径。即,弯曲部86以开口径从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扩大的方式形成。弯曲部86将光从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引导。弯曲部86的外周面(凹面侧)被装饰罩14的反射部78覆盖,弯曲部86的内周面(凸面侧)被安装部件18(后述)覆盖。

入射部88遍及弯曲部86的一端部的整周形成为环状。入射部88配置在与多个第二发光元件70对置且接近的位置。来自多个第二发光元件70的各自的光向入射部88入射。

出射部90从弯曲部86的另一端部的整周向导光板16的径向外侧延伸,在xy平面观察形成为环状。出射部90比装饰罩14向导光板16的径向外侧伸出,以大致水平的姿势配置。出射部90的地面侧的面是光出射的面。在出射部90的顶棚4侧的面上,例如通过点加工形成棱镜形状。

另外,如图3及图6所示,在出射部90与装饰罩14的反射部78之间配置有环状的密封部件92。密封部件92将出射部90与装饰罩14的反射部78之间的间隙密封。由此,能够抑制虫子或灰尘等从上述间隙向照明器具2的内部侵入。

[1-8.安装部件]

接着,参照图3~图6及图10对安装部件18进行说明。图10是将有关实施方式1的卡合机构110放大表示的立体图。另外,为了说明的方便,在图10中省略了导光板16等的图示。

安装部件18是用来将透光罩20可装卸地安装的部件。如图3所示,安装部件18以xy平面观察形成为环状。如图4~图6所示,安装部件18从一端部(顶棚4侧的端部)朝向另一端部(地面侧的端部)以喇叭状扩展,经由基板单元10的基板58用螺钉(未图示)安装于第一壳体22的第一支承部28。由此,安装部件18以将导光板16的弯曲部86的内周面覆盖的方式配置。安装部件18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例如透明的丙烯酸树脂等形成。对于安装部件18的整面实施例如压纹加工。由此,能够使透过了安装部件18的光扩散。另外,安装部件18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但这也包括例如将安装部件18的一部分形成为乳白色、从而在安装部件18混合存在多个不同的透过度的区域的情况。

如图6及图10所示,在安装部件18的另一端部(外周部),形成有向安装部件18的径向外侧延伸的突边部94。突边部94遍及安装部件18的另一端部的整周而形成为环状,在xy平面观察以将导光板16的出射部90的一部分覆盖的方式配置。如图3及图6所示,在突边部94的外周部,安装有环状的密封部件96。密封部件96具有大致u字状的截面形状,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例如透明的硅等形成。密封部件96将安装部件18的突边部94与导光板16的出射部90之间的间隙密封,并且将安装部件18的突边部94与透光罩20之间的间隙密封。由此,能够抑制虫子或灰尘等从上述间隙向照明器具2的内部侵入。此外,由于密封部件96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所以从导光板16的出射部90出射的光透过密封部件96而向室内照射。由此,能够减少光的损失。

此外,如图6及图10所示,在安装部件18的另一端部(外周部)上,还形成有安装部98。安装部98遍及安装部件18的另一端部的整周而以环状形成,从突边部94向地面侧突出。如图6所示,安装部98具有在从第一发光部54朝向安装部98的方向上扩径的锥面100(c面)。假如在安装部98未形成有锥面100的情况下,来自第一发光部54的光在安装部98的直角的角部散射,在透光罩20发生亮线。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安装部98形成锥面100,能够抑制上述的光的散射的发生,抑制在透光罩20发生亮线。

如图10所示,在安装部98的外周面形成有多组(例如三组)第一槽部102及第二槽部104。另外,多组的第一槽部102及第二槽部104沿着安装部98的周向隔开间隔配置。

第一槽部102沿着安装部98的周向以纵长状延伸。第一槽部102的长边方向上的一端部102a开口。在第一槽部102的长边方向上的一端部102a形成有第一突起106,在第一槽部102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端部102b形成有第二突起108。第二槽部104从第一槽部102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端部102b沿着安装部98的周向以纵长状延伸。第二槽部104的宽度(短边方向上的大小)比第一槽部102的宽度窄。

另外,上述的安装部98、第一槽部102及第二槽部104构成卡合机构110。当借助该卡合机构110使透光罩20相对于安装部件18转动时,能够使透光罩20与安装部件18卡合。关于使透光罩20与安装部件18卡合的动作在后面叙述。

[1-9.透光罩]

接下来,参照图1、图3~图6及图10,对透光罩20进行说明。透光罩20是用来使来自第一发光部54的光扩散(透过)的扩散罩。透光罩20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例如乳白色的丙烯酸树脂等形成。

如图1及图3所示,透光罩20以xy平面观察形成为圆形状。如图4~图6所示,透光罩20可装卸地安装于安装部件18,以将导光板16的开口部84(参照图4)覆盖的方式配置。即,透光罩20以与第一发光部54对置的方式配置。另外,导光板16以将透光罩20包围的方式配置。

如图6及图10所示,在透光罩20的开口部形成有多个(例如3个)的卡合部112。多个卡合部112与形成于安装部件18的多组第一槽部102及第二槽部104对应地,沿着透光罩20的周向隔开间隔而配置。多个卡合部112的各个向透光罩20的径向内侧(即,朝向安装部件18的安装部98)突出,并且在透光罩20的周向上以纵长状延伸。卡合部112的宽度(短边方向上的大小)比第一槽部102的宽度小且与第二槽部104的宽度大致相同。另外,多个卡合部112构成上述的卡合机构110。

以下,参照图6及图10,对使透光罩20与安装部件18卡合的动作进行说明。用户将透光罩20接近于安装部件18,进行卡合部112与第一槽部102的对位后,使透光罩20相对于安装部件18向图10的由箭头114表示的方向转动。另外,也可以对透光罩20及安装部件18分别赋予标记,以便能够容易地进行卡合部112与第一槽部102的对位。

由此,卡合部112被插通到第一槽部102的长边方向上的一端部102a中,从第一槽部102的长边方向上的一端部102a移动到另一端部102b。此时,卡合部112一边越上第一突起106一边经过第一槽部102的长边方向上的一端部102a后,一边越上第二突起108一边经过第一槽部102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端部102b。由此,在用户使透光罩20相对于安装部件18转动时,能够得到咔哒感(卡扣感)。

通过用户使透光罩20相对于安装部件18向上述方向进一步转动,卡合部112从第一槽部102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端部102b向第二槽部104移动,并与第二槽部104卡合。由此,透光罩20被安装于安装部件18,透光罩20与安装部件18被相互卡合。此时,如图6所示,透光罩20的开口部与安装部件18的突边部94对置而配置,不与导光板16的出射部90接触。结果,当使透光罩20相对于安装部件18转动时,能够抑制在导光板16的出射部90的表面上带来由摩擦形成的伤痕。

另一方面,当将透光罩20从安装部件18拆卸时,用户使透光罩20相对于安装部件18向由图10的箭头116表示的方向转动。由此,卡合部112一边越上第二突起108,一边从第二槽部104向第一槽部102移动。此时,即使在用户误从透光罩20将手拿开的情况下,由于卡合部112卡挂于第一槽部102,所以也能够抑制透光罩20从安装部件18落下。通过用户使透光罩20相对于安装部件18向上述方向进一步转动,卡合部112一边越上第一突起106一边从第一槽部102脱离。由此,透光罩20被从安装部件18拆下。

[1-10.照明方法]

接着,参照图6对上述照明器具2的照明方法进行说明。

通过将来自电路部52的直流电力向第一发光部54及第二发光部56供给,多个第一发光元件68及多个第二发光元件70的各自发光。

如图6所示,来自多个第一发光元件68的各自的光在被透镜罩12的透镜部72聚光后,向透光罩20入射。来自透光罩20的光被扩散而向室内照射。此外,来自多个第一发光元件68的各自的光的一部分在由安装部件18全反射后向透光罩20入射。由此,能够提高光的取出效率。

此外,来自多个第二发光元件70的各自的光在入射到导光板16的入射部88中之后被向弯曲部86引导。被引导到弯曲部86的光一边在装饰罩14的反射部78反射一边被朝向出射部90引导。被引导到出射部90的光通过由形成在出射部90的顶棚4侧的面上的棱镜形状反射,从出射部90的地面侧的面出射。来自出射部90的光被扩散而向室内照射。此外,被引导到弯曲部86的光的一部分作为泄漏光从弯曲部86向安装部件18入射。入射到安装部件18中的光透过安装部件18而向透光罩20入射。由此,能够减少透光罩20中的光不匀。

[1-11.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2具备电路部52、以及以包围电路部52的方式配置并与电路部52电连接的第一发光部54。电路部52以不遮挡来自第一发光部54的光的方式配置。

据此,能够减少透光罩20的中央部变暗的、所谓的光的中央光量下降。

而且,电路部52具有基板58、安装于基板58的表面的表面安装型的第一电路部件60、以及以覆盖第一电路部件60的方式支承于基板58的表面上的电路罩64。

据此,能够将电路罩64的距基板58的表面的高度抑制为较低。

而且,电路部52具有安装于基板58的背面的引入安装型的第二电路部件62。

据此,即使在需要将引入安装型的第二电路部件62安装于基板58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电路罩64的距基板58的表面的高度抑制为较低。

而且,照明器具2具备以与第一发光部54对置的方式配置、并使来自第一发光部54的光透过的大致圆形状的透光罩20。电路罩64配置在不和将第一发光部54与透光罩20的直径中心c连结的直线66干扰的位置。

据此,能够有效地减少光的中央光量下降。

而且,照明器具2具备:第二发光部56,以包围第一发光部54的方式配置;透光罩20,以与第一发光部54对置的方式配置,并使来自第一发光部54的光透过;以及导光板16,以包围透光罩20的方式配置,供来自第二发光部56的光入射,并将入射的光向外部出射。

据此,利用来自透光罩20的光以及来自导光板16的光,能够将室内等高效地照明。

而且,照明器具2具备以覆盖导光板16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并供透光罩20安装的环状的安装部件18。安装部件18具有在从第一发光部54朝向安装部件18的方向上扩径的锥面100。

据此,能够抑制在透光罩20产生亮线。

而且,照明器具2具备:环状的安装部件18,以覆盖导光板16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透光罩20被安装于该安装部件;第一壳体22,支承第一发光部54以及第二发光部56;环状的装饰罩14,具有缺口部80,以从与安装部件18相反的一侧覆盖导光板16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以及螺钉82,配置于缺口部80,将装饰罩14固定于第一壳体22。第一发光部54具有沿装饰罩14的周向以环状配置的多个第一发光元件68。多个第一发光元件68的一部分第一发光元件68a与缺口部80相邻地配置。

据此,通过将第一发光元件68a与缺口部80相邻地配置,能够补充透光罩20中的缺口部80的正下方的区域的明亮度。

而且,照明器具2具备第二壳体24,该第二壳体24支承第一壳体22,以使第一壳体22的一部分向外部露出的方式配置。

据此,能够从第一壳体22高效地将来自第一发光部54以及第二发光部56的热量进行散热。

(实施方式2)

[2-1.照明器具的构成]

接着,参照图11对有关实施方式2的照明器具2a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1是将有关实施方式2的照明器具2a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剖面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省略其说明。

如图11所示,有关实施方式2的照明器具2a除了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构成要件以外还具备传感器120。传感器120例如是a)检测在室内存在人的人感传感器、b)检测室内的明亮度的明亮度传感器、或c)具有用来拍摄照明器具2a的周围的图像的相机功能的图像传感器等。

传感器120配置在以xy平面观察形成为环状的外壳118的内部。外壳118与安装部件18的突边部94相邻而配置。即,传感器120与安装部件18的另一端部(外周部)相邻而配置。传感器120经由柔性基板122与基板单元10的电路部52电连接。柔性基板122配置在安装部件18与导光板16的弯曲部86之间,沿导光板16的弯曲部86弯曲。另外,也可以对透光罩20及外壳118分别赋予标记,以便能够容易地进行卡合部112与第一槽部102(参照图10)的对位。或者,也可以使用传感器120作为标记。

在传感器120是图像传感器的情况下,图像传感器例如是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图像传感器。在此情况下,通过在外壳118配置红外线led(未图示),能够对室内进行夜视。

此外,在传感器120包括图像传感器及人感传感器的情况下,当由人感传感器在室内检测到人时,可以作为防犯对策而将由图像传感器拍摄到的图像存储到存储器等中。

此外,在传感器120是图像传感器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由图像传感器拍摄到的图像作为防犯对策而用内置在显示装置2a中的无线装置向智能电话或个人计算机等终端装置发送。

此外,在图像传送中,通常使用上述的柔性基板122,但也可以代替柔性基板122而使用例如引线等。

[2-2.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2a还具备:环状的安装部件18,以覆盖导光板16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透光罩20被安装于该安装部件;传感器120,与安装部件18的外周部相邻地配置;以及柔性基板122,与传感器120电连接,配置在安装部件18与导光板16之间。

由此,能够抑制传感器120受到来自照明器具2的光的影响。

(变形例等)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1及2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发光元件68及第二发光元件70的各安装构造设为smd构造,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例如将led芯片直接安装于基板58的cob(chiponboard)构造。在此情况下,也可以由封固部件将安装在基板58上的多个led芯片一起封固,或者也可以单独地封固。此外,也可以在封固部件中含有上述的黄色荧光体等波长变换材料。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发光元件68及第二发光元件70而例示了led,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半导体激光器等半导体发光元件、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或无机el等其他固体发光元件。

此外,照明器具2(2a)也可以具备例如用来产生负离子的离子产生部。离子产生部例如配置在器具主体6的内部。离子产生部具有针状放电极、向针状放电极施加高电压(例如约6000v)的高电压产生电路、以及将针状放电极冷却的珀尔帖元件。针状放电极通过被珀尔帖元件的珀尔帖效应冷却而结露。通过高电压产生电路向结露在针状放电极上的空气中的水分施加高电压,产生被纳米尺寸(例如直径约5~20nm)的颗粒状水包裹的负离子(所谓的nanoe(注册商标))。由离子产生部产生的负离子被配置在器具主体6的内部的送风扇等向器具主体6的外部吹出,向室内扩散。

另外,nanoe与以负离子单独存在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空气中以长时间(负离子的约6倍的寿命)存在,并且由于为纳米尺寸非常小,所以能够遍布扩散且长时间悬浮在室内整体中。nanoe已知反应性较高且拥有对臭味成分作用而分解为无臭成分的能力。因此,通过使nanoe扩散到室内,能够得到a)将室内的窗帘或悬浮灰尘等除味的效果、b)使悬浮或附着在室内的过敏原、病菌等失活的效果、c)将悬浮或附着在室内的霉菌、细菌等除菌的效果等。

此外,照明器具2(2a)也可以具备将照明器具2(2a)通过有线或无线接收到的声音输出的扬声器。在此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对扬声器进行控制,以与第一发光部54及第二发光部56的点亮同步而从扬声器输出声音。

除此以外,对上述实施方式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想到的各种变形而得到的形态、或通过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将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及功能任意地组合而实现的形态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