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率led双芯片远近光一体化汽车前照大灯下反光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37411阅读:527来源:国知局
高效率led双芯片远近光一体化汽车前照大灯下反光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照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率LED双芯片远近光一体化汽车前照大灯下反光杯。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汽车前照大灯一般采取反光杯进行聚光,经反光杯聚光后的光线在出射时采用透镜进行再次聚光,并使得汽车前方的光线达到一定的照度值,从而为驾驶人员提供照明。但是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缺陷:反光杯聚光后存在光线不均匀的缺陷,现有技术中,通常会在反光杯在内表面增加凸点来改善出光效果,但是这种结构会导致产生亮斑,光照效果不佳。
[0003]因此,如何获得一种聚光效果良好的反光杯,是目前汽车照明技术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率LED双芯片远近光一体化汽车前照大灯下反光杯,本实用新型不但所得光型符合法规要求,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收集利用光源发出的光,有效地提高了汽车大灯的出光效果。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高效率LED双芯片远近光一体化汽车前照大灯下反光杯,下反光杯包括下反光杯杯体,所述下反光杯杯体内部为下反光杯反射面,自下反光杯的杯口至远离下反光杯的杯口一侧,所述下反光杯反射面由顺次相连的第一下反光杯反射面、第二下反光杯反射面、第三下反光杯反射面构成,第一下反光杯反射面、第二下反光杯反射面、第三下反光杯反射面均为二次贝塞尔曲线拟合而成的曲面,第一下反光杯反射面与第二下反光杯反射面之间以及第二下反光杯反射面与第三下反光杯反射面之间的连接处均为光滑过渡,且第一下反光杯反射面、第二下反光杯反射面、第三下反光杯反射面的曲率半径依次减小。
[0007]优选的,所述下反光杯杯体在杯口一侧设有竖直状设置的下反光杯加强板,下反光杯杯体的底部设有向外突出的、水平状设置的下反光杯定位板;下反光杯加强板的中轴线和下反光杯定位板的中轴线相交而得到的平面为下反光杯投影面,所述下反光杯定位板在下反光杯投影面上的投影长度大于下反光杯加强板在下反光杯投影面上的投影长度。
[0008]优选的,设下反光杯定位板的板面在下反光杯投影面上的投影长度为L,靠近杯口一侧且长度为L2/6的下反光杯定位板为下反光杯定位板前段部分,远离杯口一侧且长度为L2/6的下反光杯定位板为下反光杯定位板后段部分,中间长度为2L2/3的下反光杯定位板为下反光杯定位板中段部分;所述第一下反光杯反射面与下反光杯定位板前段部分相对应连接,第二下反光杯反射面与下反光杯定位板中段部分对应连接,第三下反光杯反射面与下反光杯定位板后段部分对应连接。
[000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0]I)、本实用新型中的下反光杯的反射面均为二次贝塞尔曲线拟合而成的曲面,这种曲面构成的反射面将使得出射光线的光型更好,亮度和光效也更高,因此本实用新型在符合标准的前提下,不但有效地提高改善了汽车大灯的出光效果,所得光型符合法规要求,而且确保了行车安全,也提高了车内乘客的驾乘舒适性。
[0011]2)、本实用新型中的下反光杯均采用三段反射面组合的方式,且三段反射面均为二次贝塞尔曲线拟合而成的曲面,这种多曲面拟合的设计结构不但使得灯珠即LED光源所发出的光被最大限度的收集利用,而且双光源所发出的的光被有效地叠加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出射光线的亮度和光效。相较于普通设计所能达到的64%的光效,本实用新型的光效尚达82.9%,从而本实用新型极大地提尚了能效。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处大灯模组的爆炸分解示意图。
[0013]图2、3均是大灯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4是图3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5]图5、6均是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7、8均是大灯模组中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9、10均是大灯模组中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11是上反光杯的立体状态示意图。
[0019]图12是上反光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13是上反光杯的剖面示意图。
[0021]图14是下反光杯的立体状态示意图。
[0022]图15是下反光杯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16是图15的仰视图。
[0024]图17是挡光机构在前照大灯发出近光光型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18是挡光机构在前照大灯发出远光光型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9是挡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0是大灯模组中的光线出射线路图。
[0028]图21是大灯模组所发出的近光光型图。
[0029]图22是大灯模组所发出的远光光型图。
[0030]图中标注符号的含义如下:
[0031]10—上反光杯11一上反光杯杯体111一上反光杯反射面
[0032]12 一上反光杯加强板13—上反光杯定位板131—上反光杯定位孔
[0033]20一下反光杯21—下反光杯杯体211—下反光杯反射面
[0034]22 一下反光杯加强板23—下反光杯定位板231—下反光杯定位孔
[0035]30一散热器31—定位平台31a—上台面31b—下台面
[0036]32a—上反光杯定位台32b—下反光杯定位台33—对接板
[0037]331—套筒定位柱332—套筒安装孔333—模组定位孔
[0038]334—挡光机构定位孔335—挡光机构定位柱34—散热通道
[0039]35一散热片351—风扇安装孔
[0040]40—透镜41 一外凸面42—入射面43—定位凸环
[0041]50—套筒51—限位翻边52—固定座53—卡爪
[0042]54—限位块55—镂空部56—工艺安装孔57—缺口
[0043]60—挡光机构61—定位板611—挡块62—驱动机构
[0044]621 —拨动轴63—挡光板631—转动轴孔632—挡光臂
[0045]6321—第一直边6322—弧形边6323—第二直边
[0046]6324—限位槽633—拨动臂6331 —拨动孔
[0047]70a—上固定弹片70b—下固定弹片
[0048]80a—上 LED 光源 80b—下 LED 光源
[0049]90—电源转接板
[0050]100—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0051]为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汽车前照大灯模组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结构作进一步描述。
[0052]1.透镜
[0053]如图5、6所示,透镜40为平凸透镜,包括平面状的入射面42和供光出射的外凸面41 ;透镜40在靠近所述入射面42的一侧设置有凸出在外凸面41外侧的定位凸环43,所述外凸面41与所述定位凸环43的回转轴线彼此重合;所述入射面和供光出射的外凸面之间为透明的镜体。
[0054]所述透镜40的材质为高硼硅光学级玻璃。
[0055]如图6所示,所述透镜40的外凸面41的厚度为B,自外凸面41顶部向定位凸环43 一侧的厚度为B/3的前段部分为椭球面,厚度为2B/3的后段部分为抛物面;所述椭球面状的前段部分与抛物面状的后段部分之间的连接处圆滑过渡。
[0056]光线自入射面42首先进入抛物面状的后段部分,此后段部分将进入其中的光线汇聚起来,然后光线进入椭球面状的前段部分,前段部分将光线打散后射出。本实用新型中的透镜对入射其中的光线再次合理分配后射出,从而使得出射的光线不但符合国标,也可以更好地满足车内乘客的驾乘感。
[0057]2.套筒
[0058]如图7、8所示,套筒50呈中空状,套筒50包括圆环状的筒体和设置在筒体后侧的固定座52,筒体和固定座52成整体状,筒体的前端部设有向筒体内侧弯折的、环状的限位翻边51,所述筒体的靠近限位翻边的前段筒壁上设有与限位翻边相配合的卡爪部,所述筒体的底部设置有自筒体后端向筒体前端延伸的缺口 57。
[0059]如图2?4所示,所述缺口 57设置在套筒50的正下端,有利于及时散热。
[0060]如图7、8所示,所述卡爪部包括沿环向均匀地设置在筒体前段筒壁上的三个卡爪53,所述卡爪53的后端与筒体的前段筒壁连成一个整体,卡爪53的前端沿筒体轴向向前悬伸,即卡爪53的前端与筒体筒壁之间设有镂空部55,且卡爪53自其后端至前端逐渐弹性偏向筒体内侧。任一个卡爪53的前端均设置有向筒体内侧凸起的限位块54,限位块54朝向固定座52 —侧设置为斜面,限位块54与所述限位翻边51之间构成限位区域。
[0061]如图7所示,所述固定座52的端面上设有工艺安装孔56和紧固螺纹孔。
[0062]3.上反光杯
[0063]如图11?13所示,上反光杯10包括上反光杯杯体11,上反光杯杯体11在杯口一侧设有上反光杯加强板12,上反光杯杯体11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