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组合及应用透镜组合的照明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10127037阅读:来源:国知局
31是与上述光源模组40的第二光源41相配合设置的。
[0044]值得述及的是,上述透镜组合30是包含至少两个透镜的透镜部件,所述至少两个透镜可以是一体设置的或非一体设置的,并且该透镜组合30包含的透镜的数量也不受限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透镜31可以是圆环状或非圆环状(比如点状)。优选地,若第一透镜32、第二透镜31均是圆环状,则第一透镜32的环心(即透镜所呈现的圆环的环心)与第二透镜31的环心是重合;若第一透镜32是圆环状,而第二透镜31是点状,则该第二透镜31的位置可以布设于该第一透镜32的环心上,再进一步地,如果第二透镜31是圆点状,则可以将该第二透镜31的圆点中心设成与上述第一透镜32的环心重合。当然,本申请可行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透镜32、第二透镜31的相互位置并不作限制。
[0045]优选地,为进一步提升照明装置100的发光效果及美观性,上述照明装置100还可以包括设置于壳体10内且呈环状设置的反射部件20,所述反射部件20环绕于所述第一透镜32的外侧。该反射部件20包括呈弧形状的反射面21及用以在安装时供透镜组合30穿过的开口 22。上述反射部件20可以采用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或吸收类型的反射等。
[004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10可以包括底壁12及连接于底壁12的侧壁11,所述底壁12上设置有多个固定螺孔13,相应地,光源模组40的基板41上设置有多个缺口部45。透镜组合30的基部33上设置有多个固定通孔34。壳体10的侧壁11上还设有多个自所述侧壁11向内凸伸形成的扣持部110。反射部件20还设置有用以与壳体10的侧壁11相贴合的安装壁23,该安装壁23上设置有多个用以与上述扣持部110相配合的扣持孔230。
[0047]在安装过程中,首先将光源模组40放置于壳体10的底壁12上,并且在放置的过程中,将上述光源模组40的多个缺口部45分别套合于上述底壁12上的多个固定螺孔13,随后将所述透镜组合30安置于基板41设有第一光源42的第一表面410上。同样地,在放置过程中可以将透镜组合30的多个固定通孔34与多个固定螺孔13的位置对应起来,通过与固定螺孔13配合的螺栓70将上述光源模组40、透镜组合30固定于壳体10内。当然,上述光源模组40、透镜组合30之间的结合方式并不限于此,还可以是胶粘、铆接等。随后,将反射部件20放置于透镜组合30的外围,并且通过相互配合的扣持部110、扣持孔230实现该反射部件20与壳体10的相互固定。同理,上述反射部件20与壳体10的结合方式并不限于此,还可以是胶粘、铆接等。值得一提的是,照明装置100还包括用以安装于所述壳体10底部的导线60,该导线60与所述光源模组40电性连接。
[0048]配合参照图3至图5所示,其中,定义图3至图5所示的截面是沿着第一剖面线(即图1中所示的A-A方向)进行剖面得到的,所述第一剖面线通过所述第一透镜32的环心。第一透镜32包括呈环状的第一透镜主体320以及自所述基部33向内凹陷形成的第一凹槽323,第二透镜31包括第二透镜主体310以及自所述基部33相内凹陷形成的第二凹槽313。上述第一透镜32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入光面322和第一出光面324,当透镜组合30和光源模组40安装后,由于上述第一凹槽323的存在,上述第一入光面322与上述第一表面410(参图2所示)之间便可形成用以安置上述第一光源42的第一空腔321。同样地,上述第二透镜31也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二入光面和第二出光面,由于上述第二凹槽313的存在,当透镜组合30和光源模组40安装后,该第二透镜31的第二入光面与上述第一表面410之间形成用以安置上述第二光源43的第二空腔3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将光源模组40的呈环状分布的第一光源42安置于上述第一透镜32的第一空腔321内,相比于现有技术,可以在照明装置100的有限的空间内设置更多数量的光源,进而提升照明装置100的发光效率。此外,透镜组合30可以根据需要的光通量的大小,相应地调整位于第一透镜32内的第一光源42的数量。并且上述透镜组合30可以共用多种封装,兼容性佳,基板41上的光源的排布方式更加灵活。
[0049]另外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32的第一入光面322和第一出光面324设置为曲面,并且,所述第一入光面322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第一出光面324的曲率半径。这样,当照明装置的光源安装到透镜组合30内时,光源所发出的入射光线完全透过该透镜组合30来向外发射,上述曲面形状的第一透镜32可以使得发光效率及配光效果更佳。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光源模组40的基板41和透镜组合30的基部33相互贴合,来形成一个由基板41和基部33围成的第一空腔或第二空腔,故,各个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完全收容于上述第一空腔321或第二空腔311内,这样可以确保入射光线可以全部从透镜组合30透过并照射到照明装置外,发光效率高。
[0050]参见图4,为了使得照明装置上的各个光源透过上述透镜组合30后的配光效果一致(即出光光型一致),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32沿着第一剖面线得到的第一截面的面型与所述第二透镜31沿着第一剖面线得到的第二截面的面型并不一致。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透镜32在所述基部33的厚度方向上的高度与所述第二透镜31在所述基部33的厚度方向上的高度不相等。也就是说,若定义第一透镜32在所述基部33的厚度方向上的高度是:第一透镜32的第一顶部325到基部33的第一垂直距离;定义第二透镜31在所述基部33的厚度方向上的高度是:第二透镜31的第二顶部315到基部33的第二垂直距离,则上述第一垂直距离可以大于或小于上述第二垂直距离。当然,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将上述第一垂直距离设置成大于上述第二垂直距离。
[0051]优选地,所述壳体10与所述反射部件20之间形成有用以安置所述光源模组40的电子器件(未图示)的容纳空间25。本实施例通过将电子器件分布于上述容纳空间25内,从而可以有效降低照明装置的厚度,使得照明装置更加轻薄。其中,该电子器件可以包括驱动模组(未图示),从而将驱动模组也安置于所述容纳空间25内。当然,上述驱动模组也可以与光源模组一体集成在基板41上。
[0052]参图6所示,其为第一透镜上设有第一入光面一侧的结构示意图。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照明装置可能出现少量光源不点亮的状况,这一状况可能导致人眼通过透镜观察该照明装置时出现颗粒感。为了祛除上述颗粒感,并提升视觉效果,本实施例可以在所述第一透镜30的第一入光面322、或者第一出光面324上形成有呈凹凸状的祛颗粒感层35。该祛颗粒感层35可以是任意形式的一体形成于所述第一透镜32的第一入光面322和/或第一出光面324上的凹凸状结构,比如:“V”型结构。当然,上述呈凹凸状的祛颗粒感层35也可以同时设置于第一入光面322及第一出光面324上。同样的原理,上述祛颗粒感层35也可以形成于第二透镜31的第二入光面或第二出光面上。
[0053]参照图7a、7b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源模组上第一光源的排布示意图。其中,可以看出环形排布的第一光源42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定义第一光源42的分布角度为:相邻的两个第一光源42与环心之间的连线所成角度。则,图7a中第一光源42的数量是20个,其分布角度为18°,图7b中第一光源42的数量是40个,其分布角度为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消除环状的第一透镜32的拉伸方向不能控光而产生的光斑现象,所述第一透镜32的第一入光面322或第一出光面324上可以形成有凹凸结构,该凹凸结构可以包括通过蚀纹工艺形成的蚀纹结构、通过磨砂工艺形成磨砂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蚀纹结构或磨砂结构,可以使得上述第一光源42产生的入射光线在透过该第一透镜后得到的出射光线的分散角度达到一定的要求。
[0054]参照图8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配光曲线示意图。关于上述分散角度的定义,是指:当一束平行光线入射到所述第一透镜32后,确定出射光强度最大值的一半所对应的1/2强度的出射光线,则所述分散角度是指两个1/2强度的出射光线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