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铆接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54697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一种铆接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制造电子烟零部件的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可自动铆接电热丝和电子线的铆接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烟的结构包括用于雾化烟油的雾化器以及为雾化器供电的电池杆,具体的,雾化器中设置有电子线以及可将烟油雾化成烟雾的电热丝,该电子线与电热丝和雾化器电极电连接,以使电池杆通过所述电子线为电热丝供电,以使通电后的电热丝可雾化烟油以生成烟雾。

在装配电子烟的过程中,需要将电热丝和电子线进行铆接,而现有技术中的铆接过程采用的是人工操作。

而采用人工对电热丝和电子线进行铆接所带来的弊端是:工作效率低,进而提升了电子烟的生成成本,不利于自动化生成的推广;人工铆接的精度低,若电热丝和电子线的铆接不牢固,则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电热丝和电子线相互脱离,进而使得电子烟无法正常使用,影响电子烟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自动铆接电热丝和电子线的铆接设备。

一种铆接设备,其用于将电热丝的一端和电子线的一端铆接,其中,包括:用于夹紧所述电热丝的第一送线排夹、与所述第一送线排夹相连的第一动力装置、用于夹紧所述电子线的第二送线排夹、与所述第二送线排夹相连的第二动力装置、控制器以及用于铆接的端子机;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动力装置、第二动力装置以及所述端子机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及所述第二动力装置,以使夹紧有所述电热丝的所述第一送线排夹和夹紧有所述电子线的所述第二送线排夹相对运动,直至所述电热丝的一端和所述电子线的一端重合的距离满足预置长度;

所述端子机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送线排夹和所述第二送线排夹之间并相对设置的所述铆接部和铆头,所述铆头用于对位于所述铆接部且重合的所述电热丝和所述电子线进行铆接以形成连接部。

所述的铆接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送线排夹包括第一子夹和第二子夹,所述第二送线排夹包括第三子夹和第四子夹;

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子夹和所述第二子夹连接的第一垂直气缸,所述第一垂直气缸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以使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垂直气缸控制所述第一子夹和所述第二子夹相对运动以夹紧所述电热丝;

所述第二动力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三子夹和所述第四子夹连接的第二垂直气缸,所述第二垂直气缸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以使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二垂直气缸控制所述第三子夹和所述第四子夹相对运动以夹紧所述电子线。

所述的铆接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动力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子夹和所述第二子夹连接的第一水平气缸,所述第一水平气缸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第二动力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三子夹和所述第四子夹连接的第二水平气缸,所述第二水平气缸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控制器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水平气缸控制夹紧有所述电热丝的所述第一送线排夹沿朝向所述端子机的方向运动预设距离,所述控制器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二水平气缸控制夹紧有所述电子线的所述第二送线排夹沿朝向所述端子机的方向运动预设距离;所述控制器进一步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垂直气缸控制所述第一子夹和所述第二子夹相反运动以松开所述电热丝以及通过所述第二垂直气缸控制所述第三子夹和所述第四子夹相反运动以松开所述电子线;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水平气缸控制已松开所述电热丝的所述第一送线排夹复位以及通过所述第二水平气缸控制已松开所述电子线的所述第二送线排夹复位,且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控制已复位的所述第一送线排夹重新夹紧所述电热丝以及已复位的所述第二送线排夹重新夹紧所述电子线,所述控制器进一步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水平气缸控制重新夹紧有所述电热丝的所述第一送线排夹沿朝向所述端子机的方向运动,以及用于通过所述第二水平气缸控制重新夹紧有所述电子线的所述第二送线排夹沿朝向所述端子机的方向运动,直至所述电热丝的一端和所述电子线的一端在所述铆接部重合的距离满足所述预置长度。

所述的铆接设备,其中,所述铆接设备还包括:

第一供线轮和第二供线轮,所述第一供线轮上缠绕设置有所述电热丝,所述第二供线轮上缠绕设置有所述电子线;

第一压紧装置和第二压紧装置,所述第一压紧装置用于压紧绕出所述第一供线轮的所述电热丝,且绕出所述第一供线轮的所述电热丝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压紧装置和所述第一送线排夹;所述第二压紧装置用于压紧绕出所述第二供线轮的所述电子线,且绕出所述第二供线轮的所述电子线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压紧装置和所述第二送线排夹。

所述的铆接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子夹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子夹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凹槽,以使所述第一子夹抵靠所述第二子夹时,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相对且形成第一容纳通孔,以使所述电热丝穿过所述第一容纳通孔,且所述电热丝与所述第一容纳通孔过盈配合;

所述第三子夹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四子夹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第四凹槽,以使所述第三子夹抵靠所述第四子夹时,所述第三凹槽和所述第四凹槽相对且形成第二容纳通孔,以使所述电子线穿过所述第二容纳通孔,且所述电子线与所述第二容纳通孔过盈配合。

所述的铆接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以及所述第四凹槽内侧壁铺设有由弹性材质制成的弹性层。

所述的铆接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供线轮和所述第一压紧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一活动轮轴,以使绕出所述第一供线轮的所述电热丝绕过所述第一活动轮轴穿入所述第一压紧装置;

所述第二供线轮和所述第二压紧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二活动轮轴,以使绕出所述第二供线轮的所述电子线绕过所述第二活动轮轴穿入所述第二压紧装置。

所述的铆接设备,其中,第一压紧装置和所述第二压紧装置内部均设置第一送线轮组以及第二送线轮组,且所述第一送线轮组与所述第二送线轮组对应设置;

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和所述第二送线轮组内包括多个可转动的送线轮,以使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和所述第二送线轮组压紧穿过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和所述第二送线轮组之间的所述电热丝或所述电子线。

所述的铆接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与所述第二送线轮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一一对应设置,且对应设置的两个所述送线轮的轴心所在的直线重合;

或,

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与所述第二送线轮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相错设置,以使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与所述第二送线轮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的轴心所在的直线彼此平行;

或,

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送线轮子组和至少一个第二送线轮子组,所述第二送线轮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三送线轮子组和至少一个第四送线轮子组,所述第一送线轮子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与所述第三送线轮子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一一对应设置,且对应设置的两个所述送线轮的轴心所在的直线重合;所述第二送线轮子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与所述第四送线轮子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相错设置,以使所述第二送线轮子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与所述第四送线轮子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的轴心所在的直线彼此平行。

基于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铆接设备,其中,所述铆接设备还包括第一切线刀以及第二切线刀;

且所述第一切线刀和所述第二切线刀与所述控制器连接,以使所述控制器确定所述电热丝的一端和所述电子线的一端铆接完成,则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切线刀切断所述电热丝的与所述连接部相邻的一端,所述控制器还通过所述第二切线刀切断所述电子线的与所述连接部相邻的一端。

所述的铆接设备,其中,所述铆接设备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取料手臂,以使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取料手臂夹取已与所述电热丝和所述电子线脱离的所述连接部,使得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取料手臂将所述连接部放置 于预置位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铆接设备,该铆接设备包括用于夹紧所述电热丝的第一送线排夹、与所述第一送线排夹相连的第一动力装置、用于夹紧所述电子线的第二送线排夹、与所述第二送线排夹相连的第二动力装置、控制器以及用于铆接的端子机;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动力装置、第二动力装置以及所述端子机电连接。本发明中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及所述第二动力装置,以使夹紧有所述电热丝的所述第一送线排夹和夹紧有所述电子线的所述第二送线排夹相对运动,直至所述电热丝的一端和所述电子线的一端重合的距离满足预置长度,所述控制器控制铆头对位于铆接部且重合的所述电热丝和所述电子线进行铆接以形成连接部。通过本发明所提供的铆接设备能够实现自动铆接电热丝和电子线,无需人工进行铆接,从而提升了铆接电热丝和电子线的效率,降低了生产电子烟的成本,且提升了铆接的精度,有效的提升电子烟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铆接设备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铆接设备的一种较佳实施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铆接设备铆接后的电热丝和电子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压紧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铆接设备的另一种较佳实施例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本实施例对用于自动铆接电热丝和电子线的铆接设备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具体请结合图1和图2所示,其中,图1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铆接设备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侧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铆接设备的一种较佳实施例剖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通过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铆接设备将电热丝301一端与电子线302的一端进行铆接。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所述铆接设备包括:

用于夹紧所述电热丝的第一送线排夹101;

用于夹紧所述电子线的第二送线排夹102;

本实施例对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1具体结构不作限定,只要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1能够夹紧所述电热丝并能够带动已夹紧的所述电热丝自由运动即可;同样的,本实施例对所述第二送线排夹102具体结构不作限定,只要所述第二送线排夹102能够夹紧所述电子线并能够带动已夹紧的所述电子线自由运动即可。

所述铆接设备还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可控制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1以及所述第二送线排夹102运动,具体的控制方式为:

与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1相连有第一动力装置,且所述第一动力装置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与所述第二送线排夹102相连有第二动力装置、且所述第二动力装置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控制器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动力装置以使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1夹紧所述电热丝;

所述控制器通过控制所述第二动力装置以使所述第二送线排夹102夹紧所述电子线;

所述控制器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动力装置以及所述第二动力装置,以使夹紧有所述电热丝的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1和夹紧有所述电子线的所述第二送线排夹102相对运动,直至所述电热丝的一端和所述电子线的一端重合的距离满足预置长度。

本实施例对所述预置长度不作限定,只要便于铆接所述电热丝和所述电子线即可。

为了将电热丝和电子线进行铆接,则位于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1和所述第二送线排夹102之间设置有端子机103;

所述端子机103用于铆接所述电热丝与所述电子线,以使铆接后的电热丝和电子线呈图3所示的结构。

所述端子机103包括有相对设置的所述铆接部和铆头,所述铆头用于对 位于所述铆接部且重合的所述电热丝和所述电子线进行铆接以形成连接部。

其中,所述端子机103的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本实施例中不做赘述,只要该端子机103能够将电热丝和电子线重合的一端进行打压,并进行导通,以使无需焊接即可相连即可。

通过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铆接设备能够实现自动铆接电热丝和电子线,无需人工进行铆接,从而提升了铆接电热丝和电子线的效率,降低了生产电子烟的成本,且提升了铆接的精度,有效的提升电子烟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对第一动力装置和所述第二动力装置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具体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1包括第一子夹104和第二子夹105,为通过所述第一子夹104和第二子夹105夹紧所述电热丝,则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子夹104和所述第二子夹105分别位于所述电热丝的两侧且位置对应;

具体的,所述第一子夹104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子夹105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凹槽,以使所述第一子夹104抵靠所述第二子夹105时,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相对且形成第一容纳通孔,以使所述电热丝穿过所述第一容纳通孔,且所述电热丝与所述第一容纳通孔过盈配合,进而使得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1通过该第一容纳通孔固定所述电热丝。

较佳的,所述第一凹槽以及所述第二凹槽内侧壁铺设有由弹性材质制成的弹性层,以防止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1夹紧所述电热丝时造成所述电热丝发生形变,且可进一步的更加牢固的固定所述电热丝。

所述第二送线排夹102包括第三子夹106和第四子夹107,为通过所述第三子夹106和第四子夹107夹紧所述电子线,则如图2所示,所述第三子夹106和所述第四子夹107分别位于所述电子线的两侧且位置对应。

具体的,所述第三子夹106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四子夹107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第四凹槽,以使所述第三子夹106抵靠所述第四子夹107时,所述第三凹槽和所述第四凹槽相对且形成第二容纳通孔,以使所述电子线穿过所述第二容纳通孔,且所述电子线与所述第二容纳通孔过盈配合,进而使得所述第二送线排夹102通过该第二容纳通孔固定所述电子线。

较佳的,所述第三凹槽以及所述第四凹槽内侧壁铺设有由弹性材质制成的弹性层,以防止所述第二送线排夹102夹紧所述电子线时造成所述电子线发生形变,且可进一步的更加牢固的固定所述电子线。

为使得所述第一动力装置能够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使得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1夹紧所述电热丝,具体的,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包括第一垂直气缸,其中,所述第一垂直气缸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本实施例对所述第一垂直气缸的具体设置位置不作限定,只要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垂直气缸控制所述第一子夹104和所述第二子夹105相对运动以夹紧所述电热丝即可。

较佳的,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垂直气缸设置在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1内部。

为使得所述第二动力装置能够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使得所述第二送线排夹102夹紧所述电子线,具体的,所述第二动力装置包括第二垂直气缸,其中,所述第二垂直气缸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本实施例对所述第二垂直气缸的具体设置位置不作限定,只要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二垂直气缸控制所述第三子夹106和所述第四子夹107相对运动以夹紧所述电子线即可。

较佳的,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二垂直气缸设置在所述第二送线排夹102内部。

本实施例所示的所述第一垂直气缸和所述第二垂直气缸的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本实施例中不做赘述。

进一步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动力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子夹104和所述第二子夹105连接的第一水平气缸108,所述第一水平气缸108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动力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三子夹106和所述第四子夹107连接的第二水平气缸109,所述第二水平气缸109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本实施例所示的所述第一水平气缸108和所述第二水平气缸109的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本实施例中不做赘述。

以下对所述铆接设备具体是如何对所述电热丝和所述电子线进行铆接的 步骤进行详细说明:

A101、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1夹紧所述电热丝;

在本步骤中,具体如何将电热丝传送至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1内部,使得传送入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1内部的电热丝位于所述第一子夹104和所述第二子夹105之间的不作限定,例如可通过能够自动传动电热丝的传送装置或人工传送等方式。

其中,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1具体是如何夹紧所述电热丝的请见上述所示,在本步骤中不做赘述。

A102、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二送线排夹102夹紧所述电子线;

在本步骤中,具体如何将电子线传送至所述第二送线排夹102内部,使得传送入所述第二送线排夹102内部的电热丝位于所述第三子夹106和所述第四子夹107之间的不作限定,例如可通过能够自动传动电子线的传送装置或人工传送等方式。

其中,所述第二送线排夹102具体是如何夹紧所述电子线的请见上述所示,在本步骤中不做赘述。

需明确的是,步骤A101与步骤A102之间无先后顺序,可同时进行也可一前一后进行,具体进行的顺序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本实施例中以步骤A101与步骤A102同时进行为例进行说明。

A103、所述控制器控制夹紧有所述电热丝的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1沿朝向所述端子机103的方向运动预设距离;

本步骤中,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水平气缸108控制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1沿朝向所述端子机103的方向运动;

本实施例对所述预设距离的长度不作限定。

A104、所述控制器控制夹紧有所述电子线的所述第二送线排夹102沿朝向所述端子机103的方向运动预设距离;

本步骤中,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二水平气缸109控制所述第二送线排夹102沿朝向所述端子机103的方向运动;

本实施例对所述预设距离的长度不作限定。

需明确的是,步骤A103与步骤A104之间无先后顺序,可同时进行也可 一前一后进行,具体进行的顺序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本实施例中以步骤A103与步骤A104同时进行为例进行说明。

A105、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垂直气缸控制所述第一子夹105和所述第二子夹105相反运动以松开所述电热丝;

A106、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二垂直气缸控制所述第三子夹106和所述第四子夹107相反运动以松开所述电子线;

需明确的是,步骤A105与步骤A106之间无先后顺序,可同时进行也可一前一后进行,具体进行的顺序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本实施例中以步骤A105与步骤A106同时进行为例进行说明。

A107、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水平气缸108控制已松开所述电热丝的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1复位;

因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1在复位之前已经松开所述电热丝,则使得所述电热丝靠近所述端子机103的端部伸出已经复位的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1。

A108、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二水平气缸109控制已松开所述电子线的所述第二送线排夹102复位;

因所述第二送线排夹102在复位之前已经松开所述电子线,则使得所述电子线靠近所述端子机103的端部伸出已经复位的所述第二送线排夹102。

需明确的是,步骤A107与步骤A108之间无先后顺序,可同时进行也可一前一后进行,具体进行的顺序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本实施例中以步骤A107与步骤A108同时进行为例进行说明。

A109、所述控制器控制已复位的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1重新夹紧所述电热丝;

本步骤中所述控制器具体是如何控制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1夹紧所述电热丝的请见上述所示,在本步骤中不做赘述。

A110、所述控制器控制已复位的所述第二送线排夹102重新夹紧所述电子线;

本步骤中所述控制器具体是如何控制所述第二送线排夹102夹紧所述电子线的请见上述所示,在本步骤中不做赘述。

需明确的是,步骤A109与步骤A110之间无先后顺序,可同时进行也可 一前一后进行,具体进行的顺序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本实施例中以步骤A109与步骤A110同时进行为例进行说明。

A111、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水平气缸108控制重新夹紧有所述电热丝的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1沿朝向所述端子机103的方向运动,以及通过所述第二水平气缸109控制重新夹紧有所述电子线的所述第二送线排夹102沿朝向所述端子机103的方向运动,直至所述电热丝的一端和所述电子线的一端在所述铆接部重合的距离满足所述预置长度;

本步骤具体是如何控制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1沿朝向所述端子机103的方向运动以及如何控制所述第二送线排夹102沿朝向所述端子机103的方向运动的请见上述所示,在本步骤中不做赘述。

本实施例对所述预置长度不作限定,在本实施例中以所述预置长度为0.5厘米为例进行说明。

A112、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端子机103的铆头对位于所述铆接部且重合的所述电热丝和所述电子线进行铆接以形成连接部;

所述端子机103的具体工作过程为现有技术,在本步骤中不做赘述。

A113、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端子机103、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1以及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2复位。

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可通过调节所述第一水平气缸108和所述第二水平气缸109的运动距离来调节所述电热丝和所述电子线进行铆接以形成的所述连接部的长度,从而可匹配不同设计目的以及不同型号的电子烟。

实施例三,本实施例对具体是如何将电热丝传送至第一送线排夹101内部的以及具体是如何将电子线传送至所述第二送线排夹102内部的进行详细说明: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所述铆接设备还包括:

第一供线轮110,所述第一供线轮110上缠绕设置有所述电热丝;

其中,缠绕设置有所述电热丝的所述第一供线轮110可自由的旋转,进而便于传送所述电热丝。

第二供线轮111,所述第二供线轮111上缠绕设置有所述电子线;

其中,缠绕设置有所述电子线的所述第二供线轮111可自由的旋转,进 而便于传送所述电子线。

本实施例对所述第一供线轮110和所述第二供线轮111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只要其能够缠绕设置有所述电热丝或所述电子线以及能够自由转动便于传线即可。

所述铆接设备还包括:

第一压紧装置112;

其中,所述第一压紧装置112用于压紧绕出所述第一供线轮110的所述电热丝,且绕出所述第一供线轮110的所述电热丝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压紧装置112和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1。

本实施例中对所述第一压紧装置112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压紧所述电热丝即可,进而可使得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压紧装置112和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1的电热丝绷紧,即通过所述第一压紧装置112增加了传送所述电热丝过程中的摩擦力,可防止过多的电热丝绕出所述第一供线轮110以及防止已经绕出所述第一供线轮110的电热丝重新绕回所述第一供线轮110上。

第二压紧装置113;

其中,所述第二压紧装置113用于压紧绕出所述第二供线轮111的所述电子线,且绕出所述第二供线轮111的所述电子线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压紧装置113和所述第二送线排夹102。

本实施例中对所述第二压紧装置113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压紧所述电子线即可,进而可使得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压紧装置113和所述第二送线排夹102的电子线绷紧,即通过所述第二压紧装置113增加了传送所述电子线过程中的摩擦力,可防止过多的电子线绕出所述第二供线轮111以及防止已经绕出所述第二供线轮111的电子线重新绕回所述第二供线轮111上。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供线轮110和所述第一压紧装置112之间设置有第一活动轮轴114,以使绕出所述第一供线轮110的所述电热丝绕过所述第一活动轮轴114穿入所述第一压紧装置112。

所述第二供线轮111和所述第二压紧装置113之间设置有第二活动轮轴115,以使绕出所述第二供线轮111的所述电子线绕过所述第二活动轮轴115穿入所述第二压紧装置113。

通过所述第一活动轮轴114和所述第二活动轮轴115可改变电热丝和电子线的传输方向,且可进一步的保障传输所述电热丝和所述电子线过程中的稳定。

具体的,对所述第一压紧装置112以及所述第二压紧装置113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其中,本实施例所示的所述第一压紧装置112和所述第二压紧装置113的结构相同,以下以所述第一压紧装置112为例进行说明;

所述第一压紧装置112内部设置第一送线轮组以及第二送线轮组,且所述第一送线轮组与所述第二送线轮组对应设置,以通过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和所述第二送线轮组压紧所述电热丝。

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和所述第二送线轮组内包括多个可转动的送线轮,以使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和所述第二送线轮组压紧穿过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和所述第二送线轮组之间的所述电热丝。

本实施例对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内的送线轮和所述第二送线轮组内的所述送线轮排列方式不作限定,只要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和所述第二送线轮组能够绷紧穿过所述第一压紧装置112内的电热丝即可。

例如,所述第一压紧装置112的具体结构可有三种结构:

第一种: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送线轮组201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与所述第二送线轮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一一对应设置,且对应设置的两个所述送线轮的轴心所在的直线重合。

第二种:如图4所示,图4为所述第一压紧装置112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所述第一送线轮组401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与所述第二送线轮组402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相错设置,以使所述第一送线轮组401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与所述第二送线轮组402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的轴心所在的直线彼此平行。

第三种,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送线轮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送线轮子组和至少一个第二送线轮子组,所述第二送线轮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三送线轮子组和至少一个第四送线轮子组,所述第一送线轮子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与所述第三送线轮子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一一对应设置,且对应设置的两个所述送线轮的轴心所在的直线重合;具体如所述第一压紧装置112的第一种 设置方式,在本种设置方式不做赘述。

所述第二送线轮子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与所述第四送线轮子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相错设置,以使所述第二送线轮子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与所述第四送线轮子组内的各个所述送线轮的轴心所在的直线彼此平行;具体如所述第一压紧装置112的第二种设置方式,在本种设置方式不做赘述。

本实施例所示的送线轮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只要相对和相错设置的,且位于所述电热丝两边的所述送线轮能够绷紧并传输所述电热丝即可。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压紧装置112的两边各设置有一个第一送线轮子组和一个所述第三送线轮子组,所述第一压紧装置112的中间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送线轮子组和所述第四送线轮子组。

其中,所述第一压紧装置112内的各个送线轮子组的排序方式不作限定,只能能够绷紧所述电热丝即可。

为使得铆接完成的所述连接部能够与所述电热丝和所述电子线分离以便于后续的电子烟装配过程,如图2所示,则所述铆接设备还包括:

第一切线刀203以及第二切线刀204;

所述第一切线刀203位于所述端子机103和所述第一送线排夹101之间;所述第二切线刀204位于所述端子机103和所述第二送线排夹102之间。

所述第一切线刀203和所述第二切线刀204与所述控制器连接,以使所述控制器确定所述电热丝的一端和所述电子线的一端铆接完成,则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切线刀203切断所述电热丝的与所述连接部相邻的一端,所述控制器还通过所述第二切线刀204切断所述电子线的与所述连接部相邻的一端。

其中,所述控制器可预先确定铆接所述电热丝和所述电子线一端以形成所述连接部所需的时长,在经过该时长后,所述控制器即可控制所述第一切线刀203切断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电热丝以及控制第二切线刀204切断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电子线。

优选的,本实施例所示的铆接设备还可实现自动的拾取所述连接部,无需人工拾取所述连接部,进一步提升装配电子烟的效率。

如图5所示,所述铆接设备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取料手臂501, 以使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取料手臂501夹取已与所述电热丝和所述电子线脱离的所述连接部,使得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取料手臂501将所述连接部放置于预置位置。

本实施例对所述取料手臂501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只要其能够夹取所述连接部即可,例如,所述取料手臂501包括两个夹取子臂,以使相对运动的两个所述夹取子臂可夹取所述连接部,以使相反运动的两个所述夹取子臂可将已夹取的连接部放置于所述预置位置。

本实施例所示的所述取料手臂501的旋转方向可参见图5所示的箭头方向。

本实施例所示的预置位置为便于用户拾取所述连接部位置,具体设置位置不作限定。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