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船舶加工制造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船体外板成型用滚床。
背景技术:
目前船厂在加工船体外板时,单向曲度的外板通常使用三芯辊或油压机弯曲成型,而双向曲度的外板必须在单向压弯基础上再进行水火工艺从而实现双向曲度的加工,其生产效率低,精度差,主要依靠操作人员的经验缓慢制作完成,其生产方式落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体外板成型用滚床,通过设置两个相配合的曲面辊对船体外板进行冷压弯曲成型,从而达到迅速弯曲成型,并且质量高,既能加工单向曲度也能加工双向曲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船体外板成型用滚床,包括两相对设置的上压辊和下压辊,上压辊与下压辊之间形成有供外板穿过的空间,所述下压辊具有内凹陷弧面,所述上压辊具有外凸形弧面与下压辊相配合,所述上压辊连接有用于调节上压辊朝向下压辊施加作用力的调节装置,所述下压辊固定连接有用于驱动下压辊转动的驱动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具有外凸形弧面的上压辊和内凹陷弧面的下压辊相配合,外板被挤压在上压辊和下压辊之间,并且上压辊连接调节装置用于调节对外板的挤压力,而下压辊连接有驱动装置用于驱动下压辊转动,这样下压辊转动的过程中带动外板运动,外板在运动的过程中被挤压成弧形面形成具有曲度的外板,整个外板在经历数次的冷压成型之后就可以形成所需要的外板了,当需要加工双向曲度的外板时则将加工后的外板翻转后继续通过上压辊和下压辊的冷压,从而制作所需要的外板,这样做出的外板成型质量好、效率高。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由电机驱动的主轴,所述主轴与下压辊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驱动装置设置为电机驱动的主轴,主轴与下压辊连接,通过电机驱动主轴,主轴带动下压辊转动,下压辊作为主动力驱动外板运动,因为上压辊以及外板的重量均施加在下压辊上,此时将下压辊作为主动力进行驱动,可以避免打滑,冷弯效率高。
作为优选,所述调节装置包括相互套接的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固定连接有支架,所述上压辊连接在第二支管的末端,所述第二支管还螺纹连接有丝杆,丝杆的一端从第一支管伸出后与支架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第一支管安装在支架上,第二支管与第一支管滑移连接,在第二支管的末端安装上压辊,通过丝杆驱动第二支管相对于第一支管滑移,从而实现对上压辊的调节,这样在对外板进行冷弯时,不会发生松动的现象,压紧力足够大。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管与第二支管密封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支管与第二支管设置为密封配合是为了防止第二支管相对于第一支管发生晃动,从而保证安装于第二支管上的上压辊在施加作用力时能够恒定的施力,从而避免了外板弯曲精度不高的问题。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管与第二支管均呈矩形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均设置成矩形,这样第二支管套设在第一支管的矩形的空腔内,从而第二支管不会相对于第一支管发生轴向偏移,保证施力稳定。
作为优选,所述上压辊与第二支管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上压辊转动连接在第二支管上,从而对外板施加作用力时能够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减小驱动外板运动的阻力。
作为优选,所述上压辊的弧度大于下压辊的弧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上压辊的弧度设置大于下压辊的弧度,这样当上压辊抵触在外板的上表面,下压辊抵触在外板的下表面进行冷弯时,上压辊与外板完全贴合,而下压辊与外板之间会形成间隙,这样是为了避免外板弯曲过度,保证外板的成型弧度。
作为优选,所述上压辊的表面布满有耐磨陶瓷颗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压辊的表面设置耐磨陶瓷颗粒是为了提高上压辊与压板之间的摩擦力,因为外板在被冷压时是向上弯曲的,与下压辊抵触的一面为船身外侧,因此若用耐磨陶瓷颗粒进行摩擦接触,则容易导致外板磨损且易损坏,因此将耐磨陶瓷颗粒设置在上压辊的表面,从而增加摩擦阻力,提高外板的运动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下压辊的表面均匀涂覆有耐磨涂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技术方案,在下压辊表面涂覆耐磨涂层用于增加下压辊的耐磨性,因为下压辊为动力源,因此需要拥有足够的驱动力来驱动外板运动,同时外板以及上压辊的重量均施加于下压辊上,因此需要在下压辊表面涂覆耐磨涂层用于讲下下压辊的磨损,从而延长下压辊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丝杆伸出支架的端部固定安装有手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丝杆上安装手轮用于方便旋转丝杆使上压辊压紧外板,方便调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下述优点:通过设置弧形面相配合的上压辊与下压辊抵触,外板抵触在上压辊与下压辊之间直接被冷弯成型,从而实现外板的弯曲成型,并且将下压辊设为动力源用于驱动外板转动,保证了驱动效率,避免打滑,上压辊通过丝杆驱动压紧,不仅方便调节,而且压紧力强,不会松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船体外板成型用滚床的结构示意图一,主要用于表现滚床的整体结构;
图2为本发明一种船体外板成型用滚床的结构示意图二,主要用于表现滚床的背部结构,
图3为本发明一种船体外板成型用滚床的结构示意图三,主要用于表现滚床的整体构造。
图中:1、支架;2、上压辊;3、下压辊;4、主轴;5、第一支管;6、第二支管;7、丝杆;8、手轮;9、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一种船体外板成型用滚床,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支架1,支架1上设置有上横杆和下横杆,在下横杆上安装有下压辊3,下压辊3的两端通过基座被安装在支架1上,并且在支架1上还固定安装有电机9,电机9通过皮带轮连接有主轴4,主轴4的一端与下压辊3转动连接,这样通过电机9的转动从而驱动下压辊3转动,在上横杆的下侧面还固定安装有第一支管5,并且第二支管6套接在第一支管5内,在第二支管6内部还开设有螺纹孔,在上横杆上开设有安装孔,丝杆7转动安装在安装孔内,并且伸入第二支管5内与螺纹孔螺纹连接,这样当转动丝杆7时,丝杆7相对于支架1发生转动,这样第二支管6在螺旋推进上进行上升或者下降,在第二支管6的末端还安装有上压辊2,上压辊2通过销轴转动安装在第二支管6上,同时上压辊2具有呈外凸设置的弧形面,弧形面环绕上压辊2一圈,下压辊3具有成凹陷设置的弧形面,弧形面环绕下压辊3一圈,此时上压辊2与下压辊3正对设置且形成有供外板穿过的空间。
当需要对外板进行冷弯成型时,将规整的外板平放至上压辊2与下压辊3之间,然后转动安装在丝杆7伸出支架1一端的手轮8,通过转动手轮8来驱动第二支管6相对于第一支管5向下移动,这样就能够使上压辊2紧紧抵触在外板上表面,这样就能够使上压辊2与下压辊3将外板抵紧,从而使得外板被抵紧的部分形成与上压辊2和下压辊3相同的弧面,从而实现了对外板的冷压,此时启动电机9驱动主轴4带动下压辊3转动,下压辊3在转动的过程中驱动外板运动,从而对外板在其长度方向上进行冷弯成型,将外板在其长度方向上划分为一条一条的区域,然后将每一区域均经过该上压辊2和下压辊3的碾压即可制得所需要的具有曲面的外板,这样实施起来效率高,质量好,当需要加工双向曲度时,正向加工后再反向加工即可。
为了进一步保证外板的加工效率,将上压辊2的弧度设置大于等于下压辊3的弧度,这样当上压辊2抵触在外板的上表面,下压辊3抵触在外板的下表面进行冷弯时,上压辊2与外板完全贴合,形成面接触,而下压辊3与外板之间会形成间隙,即为线接触,这样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外板弯曲过度,保证外板的成型弧度,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在外板的下表面造成大面积的损伤,因为外板在安装在船体上时,下表面是表露在外面,若外板的外表面形成损伤则容易导致船体受损或者具有缺陷,从而可能导致船体的使用寿命短,通过这样可以降低外板的废品率,提高船体质量;并且在上压辊2的表面还设置有耐磨陶瓷颗粒,耐磨陶瓷颗粒布满上压辊2的表面,当然较为简单的方式是直接将上压辊2采用砂轮,砂轮的表面即具有布满陶瓷颗粒,当然也可以通过喷涂工艺将陶瓷颗粒粘结于上压辊2的表面形成致密的陶瓷颗粒层,这样当上压辊2抵触在外板的上表面时,能够具有较大的摩擦阻力,避免发生打滑现象,并且将上压辊2设置有较大的摩擦阻力也是为了在能够保证足够摩擦力的同时避免对其表面造成损坏,因此在下压辊3的表面均匀涂覆有耐磨涂料,耐磨涂料可以采用JP8000碳化钨涂层,当耐磨涂料均匀涂布在下压辊3的表面时,下压辊3的表面会比较平整光滑且具有耐磨散热能力,当驱动外板运动时不仅仅能够抗磨耐热,而且还不会对外板的表面造成损坏,从而保证了外板的成品率。
同时为了保证加工质量以及效率,将第一支管5和第二支管6均设置为矩形,这样第一支管5的空腔也为矩形,第二支管6套接在第一支管5的空腔内时就不会发生径向偏移,从而保证上压辊2相对于下压辊3的角度是恒定的,不会发生偏移,这样能够保证外板弯曲的曲度不会发生变化,从而达到精度高的目的,进一步的将第二支管6密封连接在第一支管5上,即第二支管6相对于第一支管5形成的间隙极小,从而使得第二支管6发生滑移时不会相对于第一支管5发生晃动,这样设置是为了保证安装在第二支管6上的上压辊2不会发生晃动从而影响冷弯的精度,从而保证成品率,当然上压辊2是转动安装在第二支管6上的,这样设置是为了减小对外板的阻力,从而使得对外板施加作用力时能够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驱动外板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这样外板的运动速度更快,从而冷弯时受到外界因素干扰的概率就会降低,从而提高了成型质量,以上就达到了通过设置两个相配合的曲面辊对船体外板进行冷压弯曲成型,从而达到迅速弯曲成型,并且质量高,既能加工单向曲度也能加工双向曲度,且不必在使用水火工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