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车削刀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3507阅读:552来源:国知局
重力车削刀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削刀具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重力车削刀具。



背景技术:

重力车削加工过程中有两大特点:其一,切削参数较大,切削力大;其二,由于工件余量不均匀等原因导致刀片处于一种断续加工状态,这样就会对刀片产生较大的冲击。如果装夹刀片的结构不足够可靠,会使得刀片在切削加工过程中极易发生偏转松动,一旦发生偏转,刀片容易在瞬间崩缺或崩断,导致刀片失效、甚至破坏工件表面的现象发生。

因此,现有技术中常规的重力车削刀具设计难以满足高要求,无法避免刀片在较大冲击下发生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重力车削刀具,该重力车削刀具能够实现稳定可靠地装夹刀片,有效避免刀片发生松动偏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重力车削刀具,包括刀具本体和安装在所述刀具本体上的刀片,其中,所述刀具本体包括用于安装所述刀片的安装凹部,所述安装凹部包括凹槽底面、连接于所述凹槽底面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且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彼此连接,所述第一侧面上具有第一凸起台,所述第二侧面上具有第二凸起台,所述刀片的底面与所述凹槽底面配合接触,所述刀片包括与所述第一侧面配合接触的第三侧面和与所述第二侧面配合接触的第四侧面,所述第三侧面上具有与所述第一凸起台间隙配合的第一凹槽,所述第四侧面上具有与所述第二凸起台间隙配合的第二凹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凸起台的底面和所述第二凸起台的底面分别与所述凹槽底面齐平,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刀片的底面分别具有缺口,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第四侧面和所述刀片的底面分别具有缺口。

优选地,所述刀片还具有第五侧面和第六侧面,所述第五侧面上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凸起台间隙配合的第三凹槽,所述第六侧面上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二凸起台间隙配合的第四凹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刀片厚度方向上的横截面上的轮廓为梯形,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刀片厚度方向上的横截面上的轮廓为梯形,所述第一凸起台的轮廓与所述第一凹槽的轮廓匹配,所述第二凸起台的轮廓与所述第二凹槽的轮廓匹配。

优选地,所述梯形的上底长为1mm-2mm,所述梯形的高为1mm-2mm,所述梯形的第一侧边与对应的所述刀片的切削刃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所述梯形的第二侧边与对应的所述刀片的切削刃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范围为30°-50°,所述第二夹角的范围为30°-50°。

优选地,所述梯形的第一侧边或第二侧边与对应的凸起台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梯形的上底与对应的凸起台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为0.03-0.05mm,所述第二距离为0.1mm-0.4mm。

优选地,所述第一凸起台在所述刀片厚度方向上的横截面上的轮廓为圆弧形,所述第二凸起台在所述刀片厚度方向上的横截面上的轮廓为圆弧形,所述第一凹槽的轮廓与所述第一凸起台的轮廓匹配,所述第二凹槽的轮廓与所述第二凸起台的轮廓匹配。

优选地,所述刀片上具有安装孔),所述刀片通过穿过所述安装孔并且固定安装至所述刀具本体上的紧固件而固定至所述刀具本体。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之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重力车削刀具中,所述第三侧面上具有与所述第一凸起台间隙配合的第一凹槽,所述第四侧面上具有与所述第二凸起台间隙配合的第二凹槽,其中,第一凸起台和第一凹槽间隙配合使刀片和刀具本体之间形成定位,第二凸起台与第二凹槽间隙配合使刀片和刀具本体之间形成定位,如此一来,在使用该重力车削刀具加工过程中,一旦切削力过大或者存在严重冲击使刀片有偏转倾向时,刀片一旦有微小的位移,第一凸起台和第一凹槽彼此接触,第二凸起台和第二凹槽彼此接触,从而第一凸起台和第二凸起台对刀片施加反向作用力,避免刀片发生偏转(或至少缓解刀片发生偏转),由此看出,该重力车削刀具能够实现稳定可靠地装夹刀片,有效避免刀片发生松动偏转。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重力车削刀具的立体图,其中未显示刀片。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孔加工用车削刀具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刀片的仰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刀片的凹槽(第一凹槽或第二凹槽或第三凹槽或第四凹槽)处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刀片局部仰视图,且显示了部分刀具本体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刀具本体 2刀片

3凹槽底面 4第一侧面

5第二侧面 6第一凸起台

7第二凸起台 8第五侧面

9第六侧面 10第一侧边

11第二侧边 12安装孔

13第三凹槽 14第四凹槽

15第一凹槽 16第二凹槽

17切削刃 18上底。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重力车削刀具,该重力车削刀具包括刀具本体1和安装在刀具本体1上的刀片2,其中,刀具本体1包括用于安装刀片2的安装凹部,安装凹部包括凹槽底面3、连接于凹槽底面3的第一侧面4和第二侧面5,且第一侧面4和第二侧面5彼此连接,第一侧面4上具有第一凸起台6,第二侧面5上具有第二凸起台7,刀片2的底面与凹槽底面3配合接触,刀片2包括与第一侧面4配合接触的第三侧面和与第二侧面5配合接触的第四侧面,第三侧面上具有与第一凸起台6间隙配合的第一凹槽15,第四侧面上具有与第二凸起台7间隙配合的第二凹槽16。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重力车削刀具中,第三侧面上具有与第一凸起台6间隙配合的第一凹槽15,第四侧面上具有与第二凸起台7间隙配合的第二凹槽16,其中,第一凸起台6和第一凹槽15间隙配合使刀片2和刀具本体1之间形成定位,第二凸起台7与第二凹槽16间隙配合使刀片2和刀具本体1之间形成定位,如此一来,在使用该重力车削刀具加工过程中,一旦切削力过大或者存在严重冲击使刀片2有偏转倾向时,刀片2一旦有微小的位移,第一凸起台7和第一凹槽15彼此接触,第二凸起台7和第二凹槽16彼此接触,从而第一凸起台6和第二凸起台7对刀片2施加反向作用力,避免刀片2发生偏转(或至少缓解刀片2发生偏转),由此看出,该重力车削刀具能够实现稳定可靠地装夹刀片2,有效避免刀片2发生松动偏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第一凸起台6的底面和第二凸起台7的底面分别与凹槽底面3齐平,第一凹槽15在第三侧面和刀片2的底面分别具有缺口,第二凹槽16在第四侧面和刀片2的底面分别具有缺口。

此外,刀片2还具有第五侧面8和第六侧面9,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第三侧面、第四侧面、第五侧面8和第六侧面9依次连接形成六面体刀片2的四个侧面,第五侧面8上具有能够与第一凸起台6间隙配合的第三凹槽13,第六侧面9上具有能够与第二凸起台7间隙配合的第四凹槽14,具体来说,在图2中刀片2的安装位置的基础上(认为刀片2水平放置)使刀片2与刀具本体1分离,并将刀片2在水平面内沿逆时针旋转180°后,再将刀片2安装至安装凹部时,第一凸起台6会与第三凹槽13间隙配合,第二凸起台7会与第四凹槽14间隙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凹槽15在刀片2厚度方向上的横截面上的轮廓可以为梯形,第二凹槽16在刀片2厚度方向上的横截面上的轮廓为梯形,第一凸起台6的轮廓与第一凹槽15的轮廓匹配(也就是说,第一凸起台6在刀片2厚度方向上的横截面上的轮廓也为梯形),第二凸起台7的轮廓与第二凹槽16的轮廓匹配(也就是说,第二凸起台7在刀片2厚度方向上的横截面上的轮廓也为梯形)。

具体地,第一凹槽15在刀片2厚度方向上的横截面上的梯形轮廓中(或第二凹槽16在刀片2厚度方向上的横截面上的梯形轮廓中)的梯形的上底长L(即上底18的长)可以为1mm-2mm,梯形的高H可以为1mm-2mm,梯形的第一侧边10与对应的刀片2的切削刃17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α1,梯形的第二侧边11与对应的刀片2的切削刃17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α2,第一夹角α1的范围可以为30°-50°,第二夹角α2的范围可以为30°-50°,且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此外,第一凹槽15在刀片2厚度方向上的横截面上的梯形轮廓中(或第二凹槽16在刀片2厚度方向上的横截面上的梯形轮廓中)的梯形的第一侧边10或第二侧边11与对应的凸起台(如果是第一凹槽15在刀片2厚度方向上的横截面上的梯形轮廓中的梯形,对应的凸起台为第一凸起台6,如果是第二凹槽16在刀片2厚度方向上的横截面上的梯形轮廓中的梯形,对应的凸起台为第二凸起台7)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t1,梯形的上底18与对应的凸起台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t2,第一距离t1可以为0.03-0.05mm,第二距离t2可以为0.1mm-0.4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一凸起台6在刀片2厚度方向上的横截面上的轮廓可以为圆弧形,第二凸起台7在刀片2厚度方向上的横截面上的轮廓可以为圆弧形,第一凹槽15的轮廓与第一凸起台6的轮廓匹配(即第一凹槽15在刀片2厚度方向上的横截面的轮廓为圆弧形),第二凹槽16的轮廓与第二凸起台7的轮廓匹配(即第二凹槽16在刀片2厚度方向上的横截面的轮廓为圆弧形)。

此外,刀片2上具有安装孔12,刀片2通过穿过安装孔12并且固定安装至刀具本体1上的紧固件(例如螺栓)而固定至刀具本体1。

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