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起重机行车轮加工定位推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63714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一种起重机行车轮加工定位推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起重机行车轮的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起重机行车轮加工定位推送装置。



背景技术:

起重机是日常生产、维修、搬运过程中一种常用的起重设备,通常情况下起重机用于悬吊搬运比较笨重的设备。其中起重机小车行车轮的加工需要在车床上对行车轮的内孔和外圆进行车削加工,而现有的行车轮加工主要需要工人从地面上弯腰将待加工的行车轮搬运到车床上,一个行车轮的重量大约为25Kg,而车间需要进行大量的行车轮加工,这样将行车轮从地面搬运到车床上是一个繁重的体力活,劳动强度非常大,往往一个操作工人一天劳动下来就会腰酸背疼,时间久了就会积劳成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起重机行车轮加工定位推送装置,在行车轮在机床上进行车削加工时避免了人工搬运,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加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起重机行车轮加工定位推送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行车轮加工定位推送装置;所述行车轮加工定位推送装置包括安装块和车削加工气缸,安装块固定连接在车床上,沿安装块的延伸方向设有安装孔,安装孔内设有水平设置的固定连接轴,且固定连接轴的两端均出露于安装孔,靠近车床的固定连接轴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连接板,远离车床的固定连接轴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卡板,卡板上设有开孔,所述车削加工气缸的固定端与靠近车床的安装块一端固定连接,车削加工气缸的活塞杆端部固定连接有与开孔相匹配的卡环,所述连接板的下端设有两根间隔平行设置的放置杆,所述连接板上固定连接有三个呈正三角形分布而水平设置的推动气缸,且推动气缸的活塞杆端穿过连接板。

所述卡环沿周向设有与开孔相匹配的卡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该实用新型实现了在行车轮在机床上进行车削加工时避免了人工搬运,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加工效率;卡环上的卡槽则能保证卡环在开口内的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卡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在该实施例中的位置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为该实施例中行车轮进料存储装置、行车轮进料输送装置及行车轮回料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该实施例中行车轮夹持移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该实施例中竖直齿轮与竖直齿条轨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起重机行车轮加工定位推送装置,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上设有行车轮加工定位装置8,所述行车轮加工定位装置8包括安装块801和车削加工气缸802,安装块801固定连接在车床2上,沿安装块801的延伸方向设有安装孔803,安装孔803内设有水平设置的固定连接轴804,且固定连接轴804的两端均出露于安装孔803,靠近车床2的固定连接轴804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连接板805,远离车床2的固定连接轴804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卡板806,卡板806上设有开孔807,所述车削加工气缸802的固定端与靠近车床2的安装块801一端固定连接,车削加工气缸802的活塞杆端端部固定连接有与开孔807相匹配的卡环808,卡环808沿周向设有与开孔807相匹配的卡槽811,卡槽811能够确保卡环808在开孔807内顺利的移动,所述连接板805的下端设有两根间隔平行设置的放置杆809,所述连接板805上固定连接有三个呈正三角形分布而水平设置的推动气缸810,且推动气缸810的活塞杆端穿过连接板805。

该实用新型主要应用于行车轮的全自动加工系统,该全自动加工系统还包括车床2、操作台3、行车轮进料存储装置4、行车轮进料输送装置5、行车轮回料输送装置6、行车轮夹持移动装置7,其中车床2和操作台3固定连接在底板1上,这里就不再做详细的描述。

如图6、图7所示,所述行车轮进料存储装置4包括两条并列设置的进料导轨401,两个进料导轨401上均设有端梁盒402,端梁盒402的底端设有与进料导轨401配合使用的行走轮403,端梁盒402上设有行走驱动电机404,行走驱动电机404的旋转主轴与行走轮403固定连接,所述端梁盒402的上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挡柱405,且两个端梁盒402上的挡柱405呈一一对应,相邻的两个挡柱405之间设有顶板406,且顶板406的一端和与其对应的端梁盒402铰接,顶板406的另一端下方设有进料升降气缸407。

如图6、图7所示,所述行车轮进料输送装置5包括至少两个支撑架501,且靠近端梁盒402的支撑架501高度大于远离端梁盒402的支撑架501高度,支撑架501的上端设有开口向上的进料凹槽板502,所述较高支撑架501的一端进料凹槽板502与顶板406的高度相等,所述较低支撑架501的一端进料凹槽板502内侧固定连接有挡板503,挡板503上固定连接有橡胶缓冲柱504,能够减少行车轮从进料凹槽板502滚过来时对挡板503的冲击。

如图6、图7所示,所述行车轮回料输送装置6包括至少两个固定架601,且靠近端梁盒402的固定架601高度小于远离端梁盒402的支撑架501高度,固定架601的上端设有开口向上的回料凹槽板602,所述较低固定架601的一端回料凹槽板602与顶板406的高度相等。

如图8所示,所述行车轮夹持移动装置7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门”式梁架701,“门”式梁架70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横梁702,沿横梁702的延伸方向设有水平设置的水平移动导轨703,横梁702上固定连接有限位板725,限位板725分别位于水平移动导轨703的两端外侧,限位板725上固定连接有防碰撞的限位橡胶柱724。所述横梁702上固定连接有与水平移动导轨703平行的水平齿条轨道704,且水平齿条轨道704位于水平移动导轨703的内侧,水平齿条轨道704的上方设有水平设置的安装板705,安装板705的下侧固定连接有与水平移动导轨703配合使用的水平滑块706,安装板705的上侧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水平驱动电机707,水平驱动电机707的旋转主轴穿过安装板705且端部固定连接有与水平齿条轨道704相啮合的水平齿轮708,所述安装板705的中间设有通孔709,通孔709内设有竖直设置的固定板710,固定板710与安装板705垂直固定连接,所述通孔709内设有竖直设置的固定块711,如图9所示,固定块711上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竖直移动导轨712,固定板710的内侧固定连接有与竖直移动导轨712相配合使用的竖直滑块713,固定板710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竖直齿条轨道714,所述固定板710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升降驱动电机715,升降驱动电机715的旋转主轴穿过固定板710且端部固定连接有与竖直齿条轨道714相啮合的竖直齿轮716,固定块711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防碰撞的限位橡胶柱724,能够对固定块711在通孔709内的移动起到限位保护的作用,所述固定块71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横板717,横板717的下侧固定连接有两块并排竖直设置的支撑板718,两个支撑板718之间固定连接有直线导杆719,直线导杆719上滑动连接有两块移动滑块720,移动滑块720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卡爪721,支撑板718的外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卡爪气缸722,卡爪气缸722的活塞杆端穿过支撑板718且端部与卡爪721固定连接,所述两个卡爪721相对的一侧设有弧形卡口723,卡爪气缸722的气管外设有气管保护盒726,气管保护盒726既能够使卡爪气缸722的气管规范排列,又能对卡爪气缸722的气管起到保护作用。

使用时,人站在操作台3前,通过操作台上的控制按钮打开行走驱动电机404带动行走轮403转动使端梁盒402向前移动,待端梁盒402到达指定位置之后关闭行走驱动电机404,此时进料升降气缸407的活塞杆端伸出,推动顶板406向上翻转,行车轮由顶板406的一端向另一端滚动,行车轮进入进料凹槽板502,行车轮沿进料凹槽板502滚动直至挡板503处,此时打开水平驱动电机707,通过水平齿轮708和水平齿条轨道704的啮合作用,使安装板705沿水平移动导轨703在横梁702上移动,待卡爪721到达指定位置时关闭水平驱动电机707,然后打开升降驱动电机715通过竖直齿轮716和竖直齿条轨道714的啮合作用,使固定块711沿竖直移动导轨712向下移动,待卡爪721移动到行车轮的两侧时关闭升降驱动电机715,打开卡爪气缸722,使卡爪气缸722的活塞杆伸出,推动卡爪721卡紧行车轮,此时重新打开升降驱动电机715通过直齿轮716、竖直齿条轨道714、卡爪721等使行车轮向上移动,待行车轮到达指定位置时关闭升降驱动电机715,打开水平驱动电机707使行车轮沿水平方向移动,待行车轮到达指定位置时关闭水平驱动电机707,打开升降驱动电机715将行车轮移动到放置杆809的上方,关闭卡爪气缸722,使卡爪气缸722的活塞杆缩回,卡爪721松开行车轮,行车轮落在放置杆809上,此时将车削加工气缸802的活塞杆端缩回,通过固定连接轴804带动连接板805向车床加工处移动,然后打开推动气缸810,使推动气缸810得活塞杆端伸出,推动放置杆809上的行车轮水平移动至加工位置,便于车床的加工刀具对行车轮进行加工。该实用新型实现了从行车轮的加工进料到车削加工结束后的回料实现全自动加工,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提高了加工效率;而橡胶缓冲柱的设置能够减少行车轮在进料输送过程中对挡板的冲击碰撞。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