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铆柱压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92142发布日期:2020-05-08 19:43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铆柱压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铆柱压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物料的固定方式大多数为铆柱固定方式,该铆柱固定方式为人工穿铆柱后,通过人工定位好,再由人工使用外力(如铁锤之类的工具)对铆柱进行敲打,从而使铆柱炸开,起到压铆的作用,使压铆工件固定住铆柱。然而,用人工固定铆柱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人工压铆效率低下。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铆柱压紧装置,采用了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

所述托架包括底座、托盘及至少一个第一压铆工件;所述底座滑动安装在机架的底部;所述托盘与所述底座弹性连接,用于托起带铆柱物料;所述第一压铆工件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上,另一端是自由端,且自由端向所述托盘一侧设置;

所述压紧组件安装在所述托架的上方;所述压紧组件包括移动板、至少一个第二压铆工件及压紧块;所述第二压铆工件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移动板上,所述第二压铆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压铆工件的自由端正相对应,所述第一压铆工件的轴线及所述第二压铆工件的轴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所述压紧块安装在所述移动板上,且与所述第二压铆工件同侧,且所述压紧块作用在所述托盘上;

所述驱动机构安装在所述机架的顶部,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压紧组件;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移动板朝向托架运动,带动所述第二压铆工件推动带铆柱物料的铆柱,使所述带铆柱物料的铆柱抵顶所述第一压铆工件而发生变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压铆工件的数量与第二压铆工件的数量一致,分别设置在所述底座和所述移动板的四周。这样,第一压铆工件与第二压铆工件的数量对应配合,可以更好的压紧带铆柱物料。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压铆工件和/或第二压铆工件的自由端具有凸起的曲面柱头。这样,可以使铆柱更容易的发生变形,提供了压铆的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托架还包括第一导向机构,所述第一导向机构在所述第一压铆工件的侧边,所述第一导向机构包括第一导向轴及第一直线轴承;所述第一直线轴承安装于所述托盘上,所述第一导向轴的一端固定安装于所述底座上,另一端装设于所述第一直线轴承内。这样,第一导向轴起连接底座的作用,第一直线直线轴承起导向作用,使第一直线导向轴顺畅运行。

进一步的,所述托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安装于所述底座与所述托盘之间,且所述弹性件与第一导向轴弹性连接。这样,通过弹性件起到支撑托盘的作用,保证铆柱冲压的行程。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为弹簧。这样,可以使托盘更好的使托盘做上下的直线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安装板及驱动气缸,所述安装板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驱动气缸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驱动气缸连接着所述移动板。这样,通过驱动气缸为压铆提供动力。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气缸浮动件,所述气缸浮动件浮动连接着所述驱动气缸与所述移动板,所述气缸浮动件用于矫正所述驱动气缸在向下运动时发生的偏移。这样,通过气缸浮动件可以起到矫正驱动气缸在向下运动时发生的偏移。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二导向机构,所述第二导向机构包括第二导向轴及第二直线轴承,所述第二直线轴承安装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第二导向轴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移动板上,另一端装设于所述第二直线轴承内。这样,第二导向轴起连接安装板的作用,第二直线直线轴承起导向作用,使第二直线导向轴顺畅运行。

进一步的,所述铆柱压紧装置还包括安装所述机架和所述托架的工作台。这样,托架可以安装在工作台上,使人工更方便的上下带铆柱物料。

本申请一种铆柱压紧装置,通过驱动机构连接压紧组件,驱动机构驱动移动板朝向托架运动,带动第二压铆工件推动带铆柱物料的铆柱,使带铆柱物料的铆柱抵顶所述第一压铆工件而发生变形。这样,通过铆柱压紧带铆柱物料,提高了人工压铆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铆柱压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铆柱压紧装置去掉工作台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铆柱压紧装置的托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铆柱压紧装置的压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0-机架、20-工作台、30-托架、31-底座、32-托盘、第一压铆工件33、34-第一导向机构、35-弹性件、40-压紧组件、41-移动板、42-第二压铆工件、43-压紧块、50-驱动机构、51-安装板、52驱动气缸、53-气缸浮动件、54-第二导向机构、541-第二导向轴、542-第二直线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申请的一种铆柱压紧装置用于将带铆柱物料压紧,其中,所述带铆柱物料可以为带铆柱软包电池模组,该带铆柱软包电池组包括铆柱以及软包电池组,所述软包电池组开设有通孔,所述铆柱装于所述通孔里,所述铆柱的上端面或下端面从平坦的端部向外延伸有凸缘;或者所述铆柱为无头铆柱,其上下端面都均为平坦的平面,然后在冲压力的作用下变形为弯曲的自由端,形成凸缘,从而更好的起到对带铆柱软包电池组的固定。

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铆柱压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种铆柱压紧装置,包括:机架10、工作台20、托架30、压紧组件40及驱动机构50。

所述机架10安装在所述工作台20上;所述托架30安装在所述机架10的底部;所述压紧组件40在所述托架10的上方;所述驱动机构30安装在所述机架10的顶部,连接所述压紧组件40,驱动所述压紧组件40朝向托架30运动。

同时参阅图2、3,所述托架30包括底座31、托盘32及至少一个第一压铆工件33,所述底座31滑动安装在机架10的底部,方便移动到压铆位。所述托盘32设置在底座31上,与所述底座31弹性连接,所述托盘32开设有通孔,且所述托盘32用于托起带铆柱物料,所述第一压铆工件33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31上,另一端是自由端,且自由端穿过所述托盘32的通孔。可选的,所述第一压铆工件33的数量为4个。

所述第一压铆工件33包括第一螺帽及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螺帽。

具体的,若所述铆柱的上端面具有凸缘,所述铆柱的下端面为平坦的平面,所述第一螺杆的自由端也可以为凸起的曲面柱头,该凸起的曲面柱头的直径小于第一螺杆的直径,该所述第一压铆工件33自由端凸起的曲面柱头与所述铆柱的下端面正相对应,所述第一压铆工件自由端凸起的曲面柱头与带铆柱物料中的铆柱的下端面抵顶而发生变形,在铆柱的下端面形成凸缘。这样,可以压紧带铆柱物料,提高压铆的效率。

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若所述铆柱的上端面为平面,所述铆柱的下端面具有凸缘,则第一压铆工件33的所述第一螺杆的自由端可以为平面,所述第一压铆工件33自由端的平面与所述铆柱的下端面正相对应,所述第一压铆工件33自由端的平面与带铆柱物料中的铆柱的下端面抵顶,使铆柱的上端面更易于变形。这样,可以压紧带铆柱物料,提高了压铆效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驱动机构30驱动所述压紧组件40朝向托架30运动,从而使托架30上的带铆柱物料中的铆柱下端面作用于所述第一压铆工件33凸起的曲面柱头,在此过程中铆柱下端面在冲压力的作用下变形,从而更好的起到对带铆柱软包电池模组的固定。

进一步的,如图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托架30还包括第一导向机构34,所述第一导向机构34在所述第一压铆工件33的侧边;所述第一导向机构34包括第一导向轴及第一直线轴承,所述第一直线轴承安装于所述托盘32上,所述第一导向轴的一端通过固定安装于所述底座31上,另一端装设于所述第一直线轴承内,所述第一直线轴承带动所述第一导向轴做上下的直线运动。这样,第一导向轴起连接底座的作用,第一直线直线轴承起导向作用,使第一直线导向轴顺畅运行。可选的,所述第一导向机构34为4个,分别安装在所述底座31的四角。

进一步的,如图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托架30还包括弹性件35,所述弹性件35安装于所述底座31与所述托盘32之间,且所述弹性件35与第一导向轴弹性连接。可选的,所述弹性件35为弹簧,所述弹簧为4个,分别安装在所述底座31与所述托盘32的四角。所述弹簧可以让托盘32与所述底座31弹性连接,且起到支撑拖盘的作用,保证铆柱冲压的行程。

如图1、2、4,所述压紧组件40包括移动板41、至少一个第二压铆工件42及压紧块43,所述移动板41在所述托盘32的上方,所述第二压铆工件42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移动板41上,所述第二压铆工件4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压铆工件33的自由端正相对应,且所述第一压铆工件33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压铆工件42的轴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所述压紧块43安装在所述移动板41上,且与所述第二压铆工件42同侧,所述压紧块43的高度高于第二压铆工件42的高度,使得所述压紧块43作用在所述托盘32上,给托盘32一个作用力,使托盘32向下运动,从而使第一压铆工件33顶住铆柱。

所述第二压铆工件42包括第二螺帽及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帽固定连接第二螺杆。

进一步的,若所述铆柱的上端面具有凸缘,所述铆柱的下端面为平面,所述第二螺杆的自由端为平面,所述第二压铆工件42自由端的平面与所述铆柱的上端面正相对应,所述第二压铆工件42自由端的平面与带铆柱物料中的铆柱的上端面抵顶,推动铆柱继续向第一压铆工件33所述第一螺杆的自由端凸起的曲面柱头运动,并最终使铆柱下端面抵顶第一压铆工件33第一螺杆的自由端凸起的曲面柱头上而发生变形,形成凸缘,压紧带铆柱物料,提高了压铆效率。

若所述铆柱的下端面具有凸缘,所述铆柱的上端面为平面,所述第二螺杆的自由端也可以为凸起的曲面柱头,所述第二压铆工件42自由端的曲面柱头与所述铆柱的上端面正相对应,所述第二压铆工件42自由端的曲面柱头与带铆柱物料中的铆柱的上端面抵顶而发生变形,形成凸缘,压紧带铆柱物料,提高压铆的效率。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若所述铆柱的上下端面都为平面,所述第一压铆工件33的自由端为凸起的曲面柱头,所述第二压铆工件42的自由端为凸起的曲面柱头,所述第一压铆工件33自由端的凸起的曲面柱头与所述铆柱的上端面正相对应,且所述第二压铆工件42自由端的凸起的曲面柱头与所述铆柱的上端面也正相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第一压铆工件33自由端的凸起的曲面柱头与带铆柱物料中的铆柱的下端面抵顶而发生变形,所述第二压铆工件42自由端的凸起的曲面柱头与带铆柱物料中的铆柱的上端面抵顶而发生变形,这样,可以更容易的同时使铆柱上下端面变形而形成凸缘,压紧带铆柱物料,提高压铆的效率。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铆工件33的数量与第二压铆工件42的数量一致,分别设置在所述底座31和所述移动板41的四周。具体的,若所述第一压铆工件33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四角,相应的,所述第二压铆工件42也设置在移动板的四角,且与所述的第一压铆工件33对应在一条直线上,第一压铆工件与第二压铆工件的数量对应配合,可以更好的压紧带铆柱物料。可选的,所述第二压铆工件42为4个。

如图1、2,所述驱动机构50安装在所述机架10上,连接所述压紧组件40,所述驱动机构50驱动所述移动板51朝向托架30运动,带动第二压铆工件42朝向所述第一压铆工件33方向移动。

如图1、2,所述驱动机构50包括安装板51、驱动气缸52及气缸浮动件53,所述安装板51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10上,所述驱动气缸52安装在所述安装板51上,所述驱动气缸52连接着所述移动板4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气缸52通过压缩空气使驱动气缸52内的活塞运用,从而带动驱动气缸52提供向下的冲压力,通过气缸浮动件53带动移动板51向下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气缸浮动件53,所述气缸浮动件53浮动连接着所述驱动气缸52与所述移动板41,所述气缸浮动件53用于矫正所述驱动气缸52在向下运动时发生的偏移。

进一步的,如图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50还包括第二导向机构54,所述第二导向机构包括第二导向轴541及第二直线轴承542,所述第二直线轴承542安装于所述安装板51上,所述第二导向轴541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移动板51上,另一端装设于所述第二直线轴承542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向轴541起连接移动板51的作用,所述第二直线轴承542起导向作用,让第二导向轴541顺畅运行。

本申请实施例中,铆柱压紧装置通过人工在托盘11上堆叠物料,将物料安装好铆柱后移动到压铆工作位,所述驱动机构50驱动所述移动板51朝向托架30运动,带动第二压铆工件42朝向所述第一压铆工件33方向移动,所述第二压铆工件42在所述驱动机构50的作用下,使铆柱向下压合到所述第一压铆工件12,同时,所述压紧块23使托盘11向下移动,从而使第一压铆工件12顶住铆柱,在此过程中,所述第一压铆工件33的自由端与铆柱的下端面抵顶,所述第二压铆工件42的自由端与所述铆柱的上端面抵顶,使得铆柱的下端面或者上端面在冲压力的作用下冲压变形,从而更好的起到固定带铆柱物料的作用。

显然,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但并不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而言,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具体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效替换。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申请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