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动力包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28936发布日期:2018-09-25 21:04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边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单动力包边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汽车车型的种类越来越多,外形也千变万化。不同的时期,汽车市场对外形的需求不同。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各汽车制造厂若想增大市场份额甚至要保住原有市场都很艰难,这就要求生产必须跟上市场的需求,在满足汽车性能需求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或随着市场需求快速变换外观形状。

汽车外观主要体现在门盖、侧围、顶盖等部位,这些部位总成大多设计成包边结构,因此,提高包边质量稳定性,提高生产节拍,有效减低成本成为快速抢占市场的关键因素。

目前各大汽车商包边工序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采用标准液压机式压合模形式,该方式存在以下缺点:多动力且结构复杂;投入成本高、开发周期长;设备占地面积大,安装调试空间大,维修和调试不方便;模具质量重,对地基要求高;生产效率低,翻边角度大的制件难以保证包边质量。

(2)采用专用压机式压合模形式,该方式为现在各汽车制造厂普遍使用的形式,主要存在以下缺点:预包边和终包边使用不同的驱动机构,多动力且结构复杂;设备占地面积虽较小,但是投入成本较高、开发周期较长;生产效率低,翻边角度大的制件难以保证包边质量。

(3)采用机器人滚边形式,可实现四门两盖的包边工艺,但其也存在如下缺点:包边质量不稳定,生产节拍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单动力包边装置,以克服现有设备结构复杂、生产效率低的不足。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单动力包边装置,以用于对制件进行折弯,所述单动力包边装置包括:

机架;

动力装置,固设于所述机架上;

第一动力传递机构和第二动力传递机构,并联于所述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

第一施力部和第二施力部,分别固连于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机构和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于所述动力装置驱动作用下,所述第一施力部和所述第二施力部被构造成相继对所述制件同一边缘进行施力,以使所述边缘具有先被所述第一施力部顶推呈现的第一折弯状态,以及后被所述第二施力部顶推呈现的第二折弯状态。

进一步的,还包括:

第三动力传递机构,连接于所述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于所述第三动力传递机构的动力输出端固设有第三施力部,所述第三施力部被构造成、继所述第二施力部之后对所述边缘继续顶推,以使所述边缘具有第三折弯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为相对于所述机架枢转设置的转轴;于所述转轴上固设有驱动部,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机构、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所述第三动力传递机构的动力输入端分别与所述驱动部铰接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部包括一端与所述转轴固连、且环所述转轴周向呈夹角布置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分别构成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机构、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和所述第三动力传递机构的动力输入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机构包括动力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连杆另一端铰接相连曲柄滑块机构;所述曲柄滑块机构的动力输出端被构造成具有相对于所述制件的往复运动,且所述第一施力部固设于所述曲柄滑块机构的动力输出端。

进一步的,所述曲柄滑块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杆另一端依次铰接相连有第四连杆和第五连杆,所述第五连杆与固设于所述机架上的滑块滑动相连,所述第一施力部固设于所述第五连杆的自由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机构包括:

第六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铰接相连;

第一双摇杆机构,所述第一双摇杆机构的动力输入端与所述第六连杆的另一端铰接相连;所述第二施力部固连于所述第一双摇杆机构的动力输出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双摇杆机构包括一端与所述机架铰接相连的第七连杆和第八连杆,所述第八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九连杆的一端铰接相连,所述第九连杆的另一端固连有所述第二施力部;还包括第十连杆,所述第十连杆的一端和中部分别与所述第七连杆和所述第八连杆的另一端铰接相连,所述第十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连杆的另一端铰接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动力传递机构包括:

第十一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铰接相连;

第二双摇杆机构,所述第二双摇杆机构的动力输入端与所述第十一连杆的另一端铰接相连;所述第三施力部固连于所述第二双摇杆机构的动力输出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双摇杆机构包括一端与所述机架铰接相连的第十二连杆,以及中部与所述机架铰接相连的第十三连杆,所述第十三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十一连杆的一端铰接相连;所述第二双摇杆机构还包括一端及中部分别与所述第十二连杆和所述第十三连杆另一端铰接相连的第十四连杆,所述第三施力部固设于所述第十四连杆的另一端。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单动力包边装置,通过一个动力装置同时带动第一施力部和第二施力部共两个施力部,可减小设备体积,降低设备成本;能实现对制件边缘的连续两次折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加工角度大于120°的折弯,也可提供稳定的包边质量。

(2)增加第三施力部,可实现对制件边缘的连续三次折弯,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3)通过将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设为转轴,并设置驱动部分别与第一动力传递机构、第二动力传递机构和第三动力传递机构铰接相连,便于实现对第一施力部、第二施力部和第三施力部的同时驱动。

(4)驱动部包括呈夹角布置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进一步便于同时实现对第一施力部、第二施力部和第三施力部的驱动,并可有效节约空间。

(5)第一动力传递机构设为曲柄滑块机构,而使第一施力部往复运动,占用空间较小,便于布置第二动力传递机构和第三动力传递机构。

(6)曲柄滑块机构包括第四连杆、固设于机架上的滑块以及相对于滑块滑动设置的第五连杆,结构简单且占用空间较小。

(7)第二动力传递机构设为双摇杆机构,便于限制第二施力部的运动范围。

(8)第三动力传递机构设为双摇杆机构,便于限制第三施力部的运动范围。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单动力包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单动力包边装置的初始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单动力包边装置使制件处于一次折弯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单动力包边装置使制件处于二次折弯状态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单动力包边装置使制件处于三次折弯状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机架,2-动力装置,3-第一施力部,4-第二施力部,5-第三施力部,6-驱动部,601-第一连杆,602-第二连杆,603-第三连杆,7-第一动力传递机构,701-第四连杆,702-第五连杆,703-滑块,8-第二动力传递机构,801-第六连杆,802-第七连杆,803-第八连杆,804-第九连杆,805-第十连杆,9-第三动力传递机构,901-第十一连杆,902-第十二连杆,903-第十三连杆,904-第十四连杆,1001-内板,1002-外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第一、第二直至第十四等术语,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单动力包边装置,以用于对制件进行折弯,其主要包括:机架、固设于机架上的动力装置、第一动力传递机构、第二动力传递机构、第一施力部和第二施力部。其中:第一动力传递机构和第二动力传递机构并联于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第一动力传递机构和第二动力传递机构的动力输出端分别固连有第一施力部和第二施力部;于动力装置驱动作用下,第一施力部和第二施力部被构造成相继对制件同一边缘进行施力,以使边缘具有先被第一施力部顶推呈现的第一折弯状态,以及后被第二施力部顶推呈现的第二折弯状态。

本实施例的单动力包边装置,通过一个动力装置同时带动第一施力部和第二施力部共两个施力部,可减小设备体积,降低设备成本;能实现对制件边缘的连续两次折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加工角度大于120°的折弯,也可提供稳定的包边质量。

基于以上设计思想,本实施例的单动力包边装置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于机架1上设有动力装置2,以及由动力装置2驱动的第一施力部3、第二施力部4和第三施力部5。为了便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制件包括内板1001,以及边缘通过折弯包覆于内板1001边缘的外板1002。

本实施例中,机架1可由型钢焊接而成,其主要为本单动力包边装置的其余各零部件提供安装基础,前述的动力装置2优选为电机以及与电机连接的减速器,减速器的动力输出端设为转轴。

于转轴上固设有驱动部6,第一动力传递机构7、第二动力传递机构8和第三动力传递机构9分别与驱动部6铰接相连,该结构可便于实现对第一施力部3、第二施力部4和第三施力部5的同时驱动。

结合图3至图6所示,具体地,驱动部6包括一端与转轴固连、且环转轴周向呈夹角布置的第一连杆601、第二连杆602和第三连杆603,第一连杆601、第二连杆602和第三连杆603的另一端分别构成第一动力传递机构7、第二动力传递机构8和第三动力传递机构9的动力输入端。

以上结构中,驱动部6包括呈夹角布置的第一连杆601、第二连杆602和第三连杆603,进一步便于同时实现对第一施力部3、第二施力部4和下述的第三施力部5的驱动,并可有效节约空间。在此,第一连杆601、第二连杆602和第三连杆603优选为一体结构,如此加工安装方便,驱动部6当然还可为分体结构。

第一动力传递机构7具体包括动力输入端与第一连杆601另一端铰接相连曲柄滑块机构;曲柄滑块机构的动力输出端被构造成具有相对于制件的往复运动,且第一施力部3固设于曲柄滑块机构的动力输出端。该结构中,将第一动力传递机构7设为曲柄滑块机构,而使第一施力部3相对于制件往复运动,占用空间较小,便于布置第二动力传递机构8和第三动力传递机构9。

曲柄滑块机构包括与第一连杆601另一端依次铰接相连有第四连杆701和第五连杆702,第五连杆702与固设于机架1上的滑块703滑动相连,第一施力部3固设于第五连杆702的自由端。该结构中,曲柄滑块机构包括第四连杆701、固设于机架1上的滑块703以及相对于滑块703滑动设置的第五连杆702,结构简单且占用空间较小。

前述的第二动力传递机构8主要包括第六连杆801和第一双摇杆机构。其中:第六连杆801一端与第二连杆602的另一端铰接相连;第一双摇杆机构的动力输入端与第六连杆801的另一端铰接相连;第二施力部4固连于第一双摇杆机构的动力输出端。该结构中,将第二动力传递机构8设为双摇杆机构,便于限制第二施力部4的运动范围。

第一双摇杆机构具体包括一端与机架1铰接相连的第七连杆802和第八连杆803,第八连杆803的另一端与第九连杆804的一端铰接相连,第九连杆804的另一端固连有第二施力部4;还包括第十连杆805,第十连杆805的一端和中部分别与第七连杆802和第八连杆803的另一端铰接相连,第十连杆805的另一端与第六连杆801的另一端铰接相连。

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本实施例的单动力包边装置还包括第三动力传递机构9,其连接于动力装置2的动力输出端;于第三动力传递机构9的动力输出端固设有第三施力部5,第三施力部5被构造成、继第二施力部4之后对边缘继续顶推,以使边缘具有第三折弯状态。本实施例中,增加第三施力部5,可实现对制件边缘的连续三次折弯,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具体地,为了便于限制第三施力部5的运动范围,前述的第三动力传递机构9主要包括第十一连杆901和第二双摇杆机构,其中:第十一连杆901一端与第三连杆603的另一端铰接相连;第二双摇杆机构的动力输入端与第十一连杆901的另一端铰接相连;第三施力部5固连于第二双摇杆机构的动力输出端。

更具体地,第二双摇杆机构包括一端与机架1铰接相连的第十二连杆902,以及中部与机架1铰接相连的第十三连杆903,第十三连杆903的一端与第十一连杆901的一端铰接相连;第二双摇杆机构还包括一端及中部分别与第十二连杆902和第十三连杆903另一端铰接相连的第十四连杆904,第三施力部5固设于第十四连杆904的另一端。

以上介绍的本单动力包边装置的具体结构中,第一动力传递机构7、第二动力传递机构8和第三动力传递机构9并不限于以上结构,可根据加工角度的不同而相互变化,或可为现有技术中的其他结构。第一施力部3、第二施力部4和第三施力部5可为包边刀具或折弯刀具。

本实施例的单动力包边装置应用过程如下:

一、使制件呈现第一折弯状态

参考图3和图4,图3为本单动力包边装置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所示为制件呈现第一折弯状态的结构示意图,转轴逆时针转动,带动第一连杆601逆时针转动,在第四连杆701的带动作用下,第五连杆702相对于滑块703向制件运动,直至抵接制件,并继续将制件进行一次折弯。

该过程中,在第二动力传递机构8和第三动力传递机构9作用下,第二施力部4和第三施力部5渐远离制件,以防止零部件之间碰撞。

二、使制件呈现第二折弯状态

参考图4和图5,图5所示为制件呈现第二折弯状态的结构示意图,转轴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二连杆602顺时针转动,在第六连杆801带动作用下,第一双摇杆机构带动第二施力部4靠近制件,并将制件进行二次折弯。

该过程中,在第一动力传递机构7作用下,第一施力部3渐远离制件;在第三动力传递机构9作用下,第三施力部5渐靠近制件,但运动速度相对于第二施力部4运动速度较慢,同样为了防止零部件之间发生碰撞。

三、使制件呈现第三折弯状态

参考图5和图6,图6所示为制件呈现第三折弯状态的结构示意图,转轴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三连杆603顺时针转动,在第十一连杆901带动下,第二双摇杆机构带动第三施力部5靠近制件,并将制件进行三次折弯。

该过程中,在第一动力传递机构7作用下,第一施力部3继续远离制件;在第二动力传递机构8作用下,第二施力部4渐远离制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