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机轧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76029发布日期:2019-01-13 17:43阅读:962来源:国知局
轧机轧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特别用于轧制菜刀等坯体的轧机轧辊。



背景技术:

菜刀是常用的生活用品,生产菜刀时需要先制出坯体。目前生产刀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采用磨削的方式在板材上磨削出刀坯的斜面。第二种,采用轧机单个轧制出刀坯,如图1和2所示,轧机的轧辊本体1为圆柱形结构,在轧辊本体1的外圆面沿周向开有一个轧制凹槽1a,该轧制凹槽1a的长度与菜刀长度大致相当,轧制凹槽1a的深度逐渐增大。轧制刀坯时,板材在轧辊与支撑辊之间移动,轧辊本体1转动轧制刀坯,并从菜刀的刀背向刀尖方向轧制成型,来回轧制4-5次后通过校平得到单个的刀坯。

现有轧辊的缺陷是:1、一次只能轧制一个刀坯,效率很低;2、轧制时板材从刀背向刀尖方向延伸,由于阻力逐渐减小,最后会在刀尖处形成不需要的飞边,剪掉该飞边既费时又浪费材料,并且刀坯的一致性差,不利于后面的磨削工作顺利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轧机轧辊,欲提高轧制效率,减少材料浪费,并提高刀坯的一致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轧机轧辊,包括轧辊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轧辊本体(1)为圆柱体结构,该轧辊本体的外圆面由两个对称的圆锥面构成,这两个圆锥面相交于轧辊本体(1)的中部,且轧辊本体(1)的中间大、两头小。

轧机装配时,在轧辊本体(1)的正下方设有一根支撑辊。板材连续通过本轧辊和支撑辊之间的时候,转动的轧辊本体(1)轧制板材上板面,并将板材中间轧得比较深,两边轧得比较浅,且轧制过程中材料从板材的中间往两边延伸,这样就形成了两段对称设置的连续刀坯,这两段连续刀坯连在一起,中间部位为刀尖部分,两边为刀背部分。并且,由于刀背部分的厚度较大,故阻力较大,这样就能有效避免产生飞边,进而有效减少材料浪费。最后,通过冲压将两段连续刀坯分开,再通过落料将每段连续刀坯落料成n个单独的刀坯,落料后不需要校平,刀坯的一致性好,这样就便于后续机械化的打磨操作。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轧辊轧制刀坯的原理和传统轧辊完全不同,不仅能有效提高轧制刀坯的效率,减少材料浪费,而且能可靠保证刀坯的一致性,有利于后续智能机械化打磨的顺利进行,有效克服传统轧辊的缺陷,不仅可适用于轧制刀坯,而且还可以推广运用轧制其他结构类似的坯体。

作为本案的一种实施例,所述圆锥面(1a’)为单一圆锥面。

作为本案的又一种实施例,所述圆锥面(1a’)为组合圆锥面,并由第一圆锥面(1a’-1)和第二圆锥面(1a’-2)连接而成,且第二圆锥面(1a’-2)的锥度大于第一圆锥面(1a’-1)锥度,且第二圆锥面(1a’-2)位于轧辊本体(1)的端部。

采用以上结构,扎制出的坯体刀背特别厚,从刀背往刀尖方向厚度减小特别快。

为了支撑轧辊本体,所述轧辊本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一根支撑轴(2),这两根支撑轴(2)与轧辊本体(1)一体成型,且两根支撑轴(2)的轴心线与轧辊本体(1)的轴心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作为优选,所述轧辊本体(1)和支撑轴(2)的材料为碳钢。

有益效果:本轧辊轧制刀坯的原理和传统轧辊完全不同,不仅能有效提高轧制刀坯的效率,减少材料浪费,而且能可靠保证刀坯的一致性,有利于后续智能机械化打磨的顺利进行,有效克服传统轧辊的缺陷,不仅可适用于轧制刀坯,而且还可以推广运用轧制其他结构类似的坯体。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轧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3所示,一种轧机轧辊,包括轧辊本体1,轧辊本体1为圆柱体结构,该轧辊本体的外圆面由两个对称的圆锥面1a’构成,这两个圆锥面1a’直接相交于轧辊本体1的中部,且轧辊本体1的中间大、两头小。在本案中,圆锥面1a’为单一圆锥面,圆锥面的锥度为1°-6°,并可优选为3°,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选择和调整。

轧辊本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一根支撑轴2,这两根支撑轴2与轧辊本体1一体成型,且两根支撑轴2的轴心线与轧辊本体1的轴心线在同一条直线上。轧辊本体1和支撑轴2的材料为碳钢。

实施例2

参照图4,并结合图2可看出,本实施例中,所述圆锥面1a’为组合圆锥面,并由第一圆锥面1a’-1和第二圆锥面1a’-2连接而成,且第二圆锥面1a’-2的锥度大于第一圆锥面1a’-1锥度,且第二圆锥面1a’-2位于轧辊本体1的端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圆锥面1a’-1的锥度为1°-6°,第二圆锥面1a’-2的锥度为15°-30°,并可优选为20°。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以本实用新型为限制,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