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背门外蒙皮下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62695发布日期:2019-04-30 19:17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汽车背门外蒙皮下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一种汽车背门外蒙皮下模。



背景技术:

汽车背门外蒙皮是汽车行李箱背门的汽车配件,与汽车背门形状相匹配,主要包括位于前上方的矩形框以及由所述矩形框的后侧边向下且向后倾斜的尾板,所述矩形框由前侧框、后侧框、左侧框以及右侧框围合而成。在汽车背门外蒙皮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对前侧框的前边缘、左侧框的左边缘、右侧框的右边缘进行向下且向内扣的侧翻边制作,还需要对后侧框进行冲孔,这样就需要一套专门的模具来制作。由于汽车背门外蒙皮较笨重,工人将待加工的汽车背门外蒙皮放置于下模的凸模上时,极为费力且花费较多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将待加工的汽车背门外蒙皮放于凸模上的汽车背门外蒙皮下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汽车背门外蒙皮下模,包括下模座、设于所述下模座上凸模、设于所述下模座两相对侧的送/退料结构以及设于所述下模座上的废料收集结构,所述下模座由底壁、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以及右侧壁围合而成,所述底壁、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及右侧壁围合而形成的矩形空间为所述凸模安装腔,在所述下模座的四个拐角处分别设置有第一吊装部,在所述下模座的四个拐角处还分别设置有一刚性存放件;所述退/送料结构包括设于下模座左侧壁或右侧壁的送料结构以及相应设于所述下模座的右侧壁或左侧壁的退料结构,所述退料结构和送料结构均包括沿所述下模座的相应侧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可调节支架以及安装于所述每一可调节支架上的若干滑轮;所述废料收集结构包括设于所述下模座上相应于汽车背门外蒙皮上的避让孔的位置处的废料收集通道以及废料收集盒,所述废料收集通道的上端与所述避让孔相连通,所述废料收集盒从所述下模座的相应侧壁穿入,所述废料收集盒的里端位于所述废料收集通道的出口端下方以与所述出口端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吊装部包括第一吊装耳、穿设于所述第一吊装耳上的第一吊棒以及所述第一吊棒限位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吊棒限位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吊棒的外端的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吊棒向里端移动的第一限位杆、设于所述第一吊棒外端周缘位置处的第一限位槽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吊装耳的外侧面上相应于所述第一限位槽的位置处的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吊棒的外端面连接,另一端外凸于所述第一吊棒的外周以抵于所述第一吊装耳的外侧面;所述第一限位槽由所述第一吊棒的外周向其中心方向开设而形成,所述第一限位块固定于所述第一吊装耳的外侧面,所述第一限位块相应于所述第一限位槽的部分从所述第一吊棒的外周面穿入所述第一限位槽。

进一步的,所述刚性存放件包括固定块、设于所述固定块上端的转轴、设于所述转轴上的一转页以及设于所述转页上的刚性存放体。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背门外蒙皮下模,由于在下模座的两相对侧设置一送料结构和一退料结构,通过滑轮的方式将待加工的汽车背门外蒙皮推至凸模上,与传统的需要多个工人合力抬上凸模的方式,即省时又省力,便于工人操作。通过新的刚性存放件,可以解决传统技术中刚性存放件易丢弃、难寻找的问题,便于收纳。通过新的吊装部结构,可以防止吊棒旋转且易向里或向外移动,解决吊棒易丢失,不稳定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汽车背门外蒙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汽车背门外蒙皮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2中局部H的放大图。

图3是图2中刚性存放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下模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凸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滑动限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滑动限位结构与设于上模上的驱动结构的配合图。

图8是滑动限位结构安装于下模座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背门外蒙皮下模包括下模座1、设于所述下模座1上的汽车背门外蒙皮凸模2(以下简称凸模2)、设于所述下模座1两相对侧的送/退料结构3以及设于所述下模座1上的废料收集结构4。所述汽车背门外蒙皮包括位于前上方的矩形框80以及由所述矩形框80的后侧边向下且向后倾斜的尾板81,所述矩形框80 由前侧框801、后侧框802、左侧框803以及右侧框804围合而成。

关于下模座1:

所述下模座1在水平面的投影上呈矩形,具有开口朝上的呈矩形的凸模安装腔100,所述凸模2设置于所述凸模安装腔100中。所述下模座1由底壁、前侧壁101、后侧壁102、左侧壁103以及右侧壁104围合而成,所述底壁、前侧壁101、后侧壁102、左侧壁103 及右侧壁104围合而形成的矩形空间为所述凸模安装腔100。

在所述下模座1的四个拐角处分别设置有第一吊装部11,所述第一吊装部11包括第一吊装耳111、穿设于所述第一吊装耳111上的第一吊棒112以及所述第一吊棒限位结构 113。所述第一吊棒限位结构113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吊棒112的外端的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吊棒112向里端移动的第一限位杆1131、设于所述第一吊棒112外端周缘位置处的第一限位槽1132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吊装耳111的外侧面上相应于所述第一限位槽1132的位置处的第一限位块1133。所述第一限位杆113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吊棒112的外端面连接,另一端外凸于所述第一吊棒112的外周以抵于所述第一吊装耳111的外侧面。所述第一限位槽 1132由所述第一吊棒112的外周向其中心方向开设而形成,所述第一限位块1133通过螺栓等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吊装耳111的外侧面,所述第一限位块1133相应于所述第一限位槽1132的部分从所述第一吊棒112的外周面穿入所述第一限位槽1132,从而防止所述第一吊棒112旋转同时防止所述第一吊棒112的里端向外移动。

在所述下模座1的四个拐角处还分别设置有一刚性存放件12,所述刚性存放件12包括一固定块121、设于所述固定块121上端的转轴122、设于所述转轴122上的一转页123 以及设于所述转页123上的刚性存放体124,所述固定块121固定于所述下模座1的侧壁的上端相应于下模座1边角的位置处。其中: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转轴122可以直接固定于所述固定块121的上端,所述转页123 转接于所述转轴122上以能够绕所述转轴122的轴心转动,其原理可以类似于合页的原理。在该实施例中,所述转轴122是直接与所述固定块121的上端固定的,所述转页123相应于所述固定块121上端的位置处可以开设一避让缺口,转页123上位于缺口两侧的位置直接与所述转轴122转接,这样,所述转页123即可绕所述转轴122转动。由于本方案中,只需要使得刚性存放体124 180度旋转,使得刚性存放体124竖直向上的位于下模座1的上表面或者向下且向外翻转以竖直向下以位于下模座1的相应侧壁外,因此,转页123只需要实现180度转动即可。在又一种实施例,所述转轴122转动的设于所述固定块121的上端以能够绕自身轴心转动,所述转页123固定于所述转轴122上以能够随所述转轴122 的转动而转动,转动原理可采用现有的任何一种枢接或转接原理。例如可以采用以下结构:

所述固定块121的上端具有形状与所述转轴122相匹配的弧形转动配合部,所述转轴 122与该转动配合面转动配合。可选的,在所述转轴122外还套设有一转轴122套,所述转轴122套相应于所述转动配合部的位置处开设有避让口,在所述转轴122套上还开设有供所述转页123与所述转轴122固定连接的避让通道,当所述转页123随所述转轴122转动时,所述避让通道能够避让所述转页123,使转而能够顺利随所述转轴122转动。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固定块121的上端还可设置有与所述转轴122转动配合的转轴122 座,所述转轴122穿设于所述转轴122座内后能够绕其自身轴心转动,所述转页123固定于所述转轴122的外周面上。

作为优选的或可选的,所述转页123具有一与所述转轴122连接的转动部1231以及与所述转动部1231上远离所述转轴122的一端连接的连接部1232,所述连接部1232与所述刚性存放体124连接;在将所述刚性存放体124放置于所述下模座1的边角处的上表面时,所述转动部1231向上且向内倾斜,所述连接部1232竖直向上,所述连接部1232位于所述刚性存放体124的外侧面,在将所述刚性存放体124绕向外旋转180度时,所述转动部1231向外且向下倾斜,所述连接部1232竖直向下。进一步可选的,所述连接部1232 与所述转动部1231的角度为135度,当所述刚性存放体124放置于所述边角处的上表面时,所述转动部1231与所述水平面的角度为45度,所述连接部1232竖直向上且与所述水平面的角度为90度,当所述刚性存放件12向外旋转180度时,所述转动部1231与所述水平面的角度为225度,所述连接部1232竖直向下且与所述水平面的角度为270度,此时,所述刚性存放体124贴于下模座1的相应侧壁的外表面。

作为优选的或可选的,在所述固定块121的外侧面上向外凸设有一缓冲限位柱126,当所述连接部1232竖直向下时正好抵于所述缓冲限位柱126上。

所述刚性存放件12通过以下结构固定于所述下模座1的相应侧壁上:在所述固定块 121上开设有至少一第一固定孔,在所述下模座1的侧壁的上端相应于所述第一固定孔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刚性存放件12还包括至少一固定螺栓125,所述固定螺栓 125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孔后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孔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刚性存放体124具有从其高度方向贯穿的空腔。所述刚性存放体124 可以为矩形钢。这样设计,当由于操作错误或者其他突发情况出现,刚性存放体124位于所述下模座1的上表面上时,上模的上模座6向下落在下模座1上时,刚性存放体124由于空心的原因,其强度较低,出现问题量,只操作刚性存放体124,而不会伤及上下模座 1,刚性存放体124损坏后,只需要更换刚性存放体124即可,能够极大限度的降低上下模座1被损坏的可能性。

在所述下模座1的两相对侧壁(本实施例为前侧壁101及后侧壁102)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导向孔131(本实施例中,在前侧壁101和后侧壁102上均设置有两个导向孔131),用于与所述上模座6上的导向柱导向配合。具体地,在所述前侧壁101及后侧壁102上均设置有一向下的凹槽132,所述凹槽132从上方及相应侧壁的外侧贯穿所述相应的侧壁,所述导向孔131设置在所述凹槽132的槽底面上。在所述凹槽132的里侧面以及两端侧面分别设置有至少一第一导滑板133,用于与所述上模座6上的相应的导滑板滑动配合。

在所述下模座1的四个侧壁的上端的内侧面均为向上且向外倾斜的导向倾斜面,所述导向倾斜面与设置于所述上模座6上的侧翻边刀组的斜契滑块的外侧面的倾斜度相匹配,在所述导向倾斜面上设置有若干第二导滑板14,用于对所述斜契滑块起到向下且向内导向滑配的作用,从而使得安装于所述斜契滑块上的侧翻边刀块对所述汽车背门板外蒙皮进行侧翻边操作以及使得冲头对所述汽车背门外蒙皮进行冲孔操作。具体地:

所述下模座1的左侧壁103、右侧壁104以、前侧壁101及后侧壁102的上端的导向倾斜面用于与侧翻边刀组的斜契滑块配合,用于翻边成型图1中侧翻边C、侧翻边D、侧翻边G以及对汽车背门外蒙皮的相应部分进行冲孔,从而形成孔805。

本实施例中,由于侧翻边是向下且向内翻边,其角度大于90度,使得所述侧翻边向内翻。这种情况下,当侧翻边刀组在对产品进行侧翻边之后,由于凸模2是固定在下模座 1上的,因侧翻边向内扣而导致产品无法退出凸模2。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模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凸模安装腔100中且位于所述凸模2下方的滑动退位结构5,所述滑动退位结构5与安装于上模座6上的侧翻边刀组配合,所述滑动退位结构5在设于上模座6座上的驱动结构600的向下驱动时向前且向上移动,在所述驱动结构600的向上移动时向后且向下回落,从而使得所述滑动退位结构5向下回落,以向下退出汽车背门外蒙皮的侧翻边。

为了给所述滑动退位结构5预留出安装位置,在所述凸模安装腔100的底面需要设置用于安装所述凸模2的凸模安装台15。本实施例中,设计有两组凸模安装台15,第一组凸模安装台151和第二组凸模安装台152均为三个。第一组凸模安装台151位于所述第二组凸模安装台152的前排,且第一组凸模安装台151与所述第二组凸模安装台152之间具有预定的间隔距离,所述预定的间隔距离要大于所述滑动退位结构5的前/后移动行程。所述第一组的三个凸模安装台15沿所述下模座1的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凸模安装腔100 的底面。所述第二组的三个凸模安装台15位于第一组的三个凸模安装台15的正后方,即第二组的第一个凸模安装台位于第一组的第一个凸模安装台的正后方,第二组的第二个凸模安装台位于第一组的第二个凸模安装台的正后方,第二组的第三个凸模安装台位于第一组的第三个凸模安装台的正后方。所述凸模2的底面通过螺接、铆接等可拆卸或者不可拆卸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凸模安装台15上,所述凸模2固定于所述下模座1的凸模安装台15 上后,不可相对于所述下模座1移动。

在所述下模座1的左侧壁103及右侧壁104的内侧面上对称设置有用于导向及限位所述滑动退位结构5的第一滑动结构51的导向限位结构16,所述导向限位结构16用于使所述滑动退位结构5只能前后移动,不能上下移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左侧壁103及右侧壁104的内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三个导向限位结构16,三个导向限位结构16沿所述左侧壁 103及右侧壁104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导向限位结构16包括水平设置于相应侧壁的内侧面上的水平限位块161以及竖直设于所述内侧面上且位于所述水平限位块161正下方的立向限位块162,所述立向限位块162的上端面与所述水平限位块161的下表面之间具有预定间距,以形成导向通道163,用于供所述滑动退位结构5上的导向凸块511置于其中。如此,所述水平限位块161起到限制所述滑动退位结构5向上移动的作用,所述立向限位块162起到限制所述滑动退位结构5向下移动的作用,所述水平限位块161与所述立向限位块162之间的导向通道163供所述滑动退位结构5只能前后移动。

作为优选的或可选的,所述下模还包括设于所述下模座1上的顶料结构17,在所述下模座1的凸模安装腔100内还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顶料结构17的顶料结构17安装台,本实施例中,所述顶料结构17安装台为两组,第一组顶料结构17安装台设于所述第一组凸模安装台151的前方,第二组顶料结构17安装台设于所述第二组凸模安装台152的后方。所述顶料结构17为两组,两组顶料结构17分别安装于两组顶料结构17安装台上。每一顶料结构17均包括驱动杆朝上的顶起气缸171、与所述顶起气缸171连接的连接杆172以及设于所述连接杆172上的皮碗173。每一顶料结构17的连接杆172与所述顶起气缸171 连接后,其两端向左右侧方向延伸,位于所述第一组凸模安装台151前方的顶起结构的连接杆172向左右侧方向延伸后还向后方延伸,所述皮碗173设于所述连接杆172的延伸端上,从而使得皮碗173能够位于所述汽车背门外蒙皮的下方。该方案中,当所述汽车背门外蒙皮成型之后,顶起气缸171向上动作,带动皮碗173向上顶起所述汽车背门外蒙皮,从而起到脱料顶料作用,皮碗173可以保护、不损伤汽车背门外蒙皮。

关于外蒙皮凸模2:

所述凸模2的形状与所述汽车背门外蒙皮的形状相匹配,所述凸模2包括底板21、立设于所述底板21上且形状与所述汽车背门外蒙皮的矩形框80的前侧框801形状相匹配的前侧框支撑体22、立设于所述底板21上且与所述汽车背门外蒙皮的矩形框80的后侧框 802形状相匹配的后侧框支撑体23、立设于所述底板21上且用于支撑所述尾板81的尾板支撑体24,所述前侧框支撑体22包括一立块以及由所述立块的前端向前延伸有一边沿 221,所述边沿221的下表面呈水平状,使得所述前侧框支撑体22的截面呈“7”形。所述前侧框支撑体22、后侧框支撑体23以及尾板支撑体24与所述汽车背门外蒙皮相接触的部分的形状纹路与所述汽车背门外蒙皮的相应部分相匹配。所述凸模2的底板21通过螺栓、铆接等方式可拆卸的或者不可拆卸的固定于所述凸模安装腔100中。在所述凸模2的前侧框支撑体22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汽车背门外蒙皮移动的限位锥体251,所述限位锥体 251的头端朝上,在所述前侧框支撑体22及后侧框支撑体23上还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汽车背门外蒙皮移动的限位块252。在所述凸模2的后侧框支撑体23上相应于汽车背门外蒙皮的后侧框802上的孔的位置处开设有若干避让孔26,用于当所述冲头进行冲孔时,避让冲头。

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的或可选的,在所述前侧框支撑体22及后侧框支撑体23之间设置有纵横交错的加强板27。

关于滑动退位结构5:

所述滑动退位结构5活动设置于所述凸模安装腔100中,所述滑动退位结构5包括能够在所述驱动下向前移动的第一滑动结构51、设于所述第一滑动结构51的左侧且能够在所述第一滑动结构51向前移动时向上移动的第二滑动结构52以及设于所述第一滑动结构 51的右侧且能够在所述第一滑动结构51向前移动时向上移动的第三滑动结构53以及设于所述第一滑动结构51上相应于所述导向限位结构16位置处的导向凸块511。

所述第一滑动结构51包括呈水平状的主架体512、立设于所述主架体512前端的侧翻边G成型块513、设于所述主架体512后端的与所述驱动结构600配合以能够在所述驱动结构600的向下驱动下使所述第一滑动结构51向前移动的被驱动部514。其中:

所述主架体512包括一矩形框架512a,为了加强所述主架体512的强度的同时起到导向的作用,所述主架体512还包括横向设置于所述矩形框架512a内相应于第一组凸模安装台151和第二组凸模安装台152之间的空间的位置处的横向腹架512b、纵向设置于所述矩形框架512a内相应于第一组凸模安装台151的第一个凸模安装台与第二个凸模安装台之间的空间的位置处的第一纵向腹架512c、纵向设置于所述矩形框架512a内相应于第一组凸模安装台151的第二个凸模安装台与第三个凸模安装台之间的空间的位置处的第二纵向腹架512d、纵向设置于所述矩形框架512a内相应于第二组凸模安装台152的第一个凸模安装台与第二个凸模安装台之间的空间的位置处的第三纵向腹架512e、纵向设置于所述矩形框架512a内相应于第二组凸模安装台152的第二个凸模安装台与第三个凸模安装台之间的空间的位置处的第四纵向腹架512f。所述第一纵向腹架512c与第三纵向腹架512e位于同一立面,所述第二纵向腹架512d与所述第四纵向腹架512f位于同一立面,所述第一纵向腹架512c及第二纵向腹架512d的后端均与所述横向腹架512b的前侧面垂直连接,所述第三纵向腹架512e与所述第四纵向腹架512f的前端均与所述横向腹架512b的后侧面垂直连接。所述第一纵向腹架512c、第二纵向腹架512d、第三纵向腹架512e以及第四纵向腹架 512f的长度均大于所述凸模安装台15的长度,当所述主架体512置于所述凸模安装腔100 内时,每一腹架嵌于对应凸模安装台15之间的空间内,又由于纵向腹架长度大于所述凸模安装台15,因此可以前后移动。

所述侧翻边G成型块513立设于所述主架体512的前端面。所述侧翻边G成型块513 的上端具有与所述凸模2的前侧框支撑体22的上端的前侧边衔接的侧翻边G成型部513a。所述侧翻边G成型部513a的截面呈类似于三角形的形状,所述侧翻边G成型部513a具有一底面、由所述底面前端向上且向前倾斜的侧翻边G成型面、由所述侧翻边G成型面的上端向上且向后倾斜的衔接面、由所述衔接面的上端延伸以与所述底面的后端相接的后侧倾斜面。所述侧翻边G成型部513a的顶端面与所述凸模2的前侧框支撑体22的边沿221的下表面所在的水平位置相匹配,当所述第一滑动结构51位于初始状态时(即未被驱动结构600向前驱动时),所述侧翻边G成型部513a收回于所述边沿221的正下方,当所述第一滑动结构51被向前推时,所述侧翻边G成型部513a的衔接面的顶端正好与所述凸模 2的边沿221相衔接。所述侧翻边G成型部513a的侧翻边G成型面、衔接面的顶端正好与所述前侧框支撑体22的上表面的形状纹路与所述汽车背门外蒙皮的矩形框80的前侧框 801下表面相匹配。所述侧翻边G成型部513a的G成型面为向下且向内倾斜的,因此,在当上模座6上的侧翻边刀组向下翻边时,能够成型翻边G。

本实施例中,所述被驱动部514为两组,两组被驱动部514分别设于所述主架体512 的后端的两侧。每一组被驱动部514均包括立设于所述主架体512的后端的立柱514a以及安装于所述立柱514a的后侧面的被驱动块514b(也可称滑动块)。所述被驱动块514b的后侧面的下端为竖直面,上端向上且向前倾斜以形成第一倾斜面,所述驱动块的后侧面与所述驱动结构600的驱动块的前侧面互补,所述驱动结构600的驱动块的前侧面的上端为竖直面,下端为向下且向后倾斜以形成第二倾斜面,所述驱动块位于所述被驱动块514b 的上方,在驱动所述第一滑动结构51向前移动时,所述驱动结构600使得其驱动块向下移动,从而与所述被驱动块514b配合以向前推动所述被驱动块514b,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滑动结构51向前移动。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主架体512的左侧面及右侧面上均设置有三个导向凸块511,每一导向凸块511均与对应的一个导向限位结构16滑动限位配合,每一导向凸块511均置于对应的一个导向限位结构16的导向通道163中,从而能够在所述导向通道163中前后滑动。

所述第二滑动结构52(也称第二滑块)滑动配合于所述第一滑动结构51的左侧,在所述第一滑动结构51向前移动时向上移动,所述第三滑动结构53(也称第三滑块)以对称的方式滑动配合于所述第一滑动结构51的右侧,在所述第一滑动结构51向前移动时向上移动。所述第二滑动结构52及第三滑动结构53相同,所述第二滑动结构52的顶面与所述汽车背门外蒙皮的左侧框803的下表面相匹配,所述第二滑动结构52的顶端的外侧面具有与侧翻边C相匹配的侧翻边C成型面521,所述第三滑动结构53的顶面与所述汽车背门外蒙皮的右侧框804的下表面相匹配,所述第三滑动结构53的顶端的外侧面具有与所述侧翻边D相匹配的侧翻边D成型面531。在所述第二滑动结构52的外侧面及第三滑动结构53的外侧面上均设置有若干第三导滑板522,在所述下模座1的相应于所述第三导滑板522的位置处设置有与其滑动配合的第四导滑板,用于当所述第二滑动结构52及第三滑动结构53在向后且向上移动时,减少所述第二滑动结构52及第三滑动结构53与所述下模座1相应部位的摩擦力;在所述第二滑动结构52的内侧面及第三滑动结构53的内侧面上均设置有若干第五导滑板523、533,在所述凸模2的左右侧外侧面上相应于所述第五导滑板523、533的位置处设置有第六导滑板以减少所述第二滑动结构52及第三滑动结构53与所述凸模2的摩擦力。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滑动结构52和第三滑动结构53通过以下方式滑动配合于所述第一滑动结构51上:

在所述第一滑动结构51的左侧上相应于第二滑动结构52的位置处设置有若干第一滑块,所述若干第一滑块沿所述第一滑动结构51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动结构 51的左侧,所述第一滑块为梯形块(本实施例为直角梯形块),所述第一滑块的前端面为向前且向下倾斜的倾斜面;在所述第二滑动结构52的下表面上相应于所述若干第一滑块位置处设置有若干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亦为梯形块(本实施例为直角梯形块),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一滑块呈互补状,即所述第二滑块的后端面为向上且向后倾斜的倾斜面,所述第二滑块的形状大小与所述第一滑块相匹配。

在所述第一滑动结构51的右侧上相应于第三滑动结构53的位置处设置有若干第三滑块515,所述若干第三滑块515沿所述第一滑动结构51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动结构51的右侧,所述第三滑块515为梯形块(本实施例为直角梯形块),所述第三滑块515的前端面为向前且向下倾斜的倾斜面;在所述第二滑动结构52的下表面上相应于所述若干第一滑块位置处设置有若干第四滑块535,所述第四滑块535亦为梯形块(本实施例为直角梯形块),所述第四滑块535与所述第三滑块515呈互补状,即所述第四滑块 535的后端面为向上且向后倾斜的倾斜面,所述第四滑块535的形状大小与所述第三滑块 515相匹配。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滑动结构52通过以下结构来进行限位以防止其前后移动的:在所述下模座1的左侧壁103的内侧面上相应于所述第二滑动结构52的两端的位置处分别向内凸设有的第一挡块181,在所述第一挡块181的里侧面设置有一第一前侧块182、在两第一挡块181的相对的侧面分别设置有一第一后侧块183,所述第一前侧块182、第一挡块181以及第一后侧块183一起形成开口朝向所述第二滑动结构52的第一凹形限位槽。在所述第二滑动结构52的两端面相应于的第一凹形限位槽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限位凸块524。所述第三滑动结构53通过以下结构来进行限位以防止其前后移动的:在所述下模座1的左侧壁103的内侧面上相应于所述第三滑动结构53的两端的位置处分别向内凸设有的第二挡块184,在所述第二挡块184的里侧面设置有一第二前侧块185、在两第二挡块184的相对的侧面分别设置有一第二后侧块186,所述第二前侧块185、第二挡块184 以及第二后侧块186一起形成开口朝向所述第三滑动结构53的第二凹形限位槽。在所述第三滑动结构53的两端面相应于的第二凹形限位槽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限位凸块536。采用上述的限位方式将所述第二滑动结构52和第三滑动结构53限位于所述下模座1的左侧和右侧,使得所述第二滑动结构52和第三滑动结构53不能前后移动,只能与第一滑动结构51滑动配合是向上移动或向下移动。

上述滑动退位结构5,设于上模座6上的驱动结构600向下移动以驱使所述第一滑动结构51向前移动,收纳于所述凸模2的前侧框支撑体22的避让空间中的侧翻边G成型块 513因而向前移动以与所述凸模2的前侧框支撑体22的前侧边相衔接,第一滑动结构51 向前移动的同时,被前后限位的第二滑动结构52和第三滑动结构53与所述第一滑动结构 51滑动配合而向上移动,设于上模座6上的侧翻边刀组在上模座6的向下移动下,将汽车背门外蒙皮的前侧框801的前边缘向下翻边以使其贴于侧翻边G成型块513的侧翻边G成型面以形成侧翻边G,将汽车背门外蒙皮左侧框803的边缘向下翻边以使其贴于第二滑动结构52的侧翻边C成型面521以形成侧翻边C,将汽车背门外蒙皮右侧框804的边缘向下翻边以使其贴于第二滑动结构52的侧翻边D成型面531以成型侧翻边D。当所述上模座6向上移动时,所述驱动块向上退出,使得所述第一滑动结构51向后移动,同时第二滑动结构52和第三滑动结构53向下移动,使得侧翻边G成型块513向后移动、第二滑动结构52的侧翻边C成型面521、第三滑动结构53的侧翻边D成型面531向下移动,从而自动退出所述汽车背门外蒙皮。由于所述侧翻边C、侧翻边D以及侧翻边G均为向下且向内扣的翻边,因此设计该滑动退位结构5能够自动退出汽车背门外蒙皮,使得凸模2与所述汽车背门外蒙皮的侧翻边之间具有间隙,更方便汽车背门外蒙皮卸料。

关于送/退料结构3:

所述退/送料结构包括设于下模座1左侧壁103或右侧壁104的送料结构以及相应设于所述下模座1的右侧壁104或左侧壁103的退料结构,当所述送料结构设于所述下模座1 左侧壁103时,所述退料结构则相应设于所述下模座1的右侧壁104,当所述送料结构设于所述下模座1的右侧壁104时,则所述退料结构则相应设于所述下模座1的左侧壁103。所述退料结构和送料结构均相同,对称设置在所述下模座1的左右侧。

所述退料结构和送料结构均包括:沿所述下模座1的相应侧壁的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两可调节支架31以及安装于所述每一可调节支架31上的若干滑轮32,所述若干滑动沿所述送料/退料方向(即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可调节支架31上。所述可调节支架31包括固定于所述下模座1相应侧壁的外侧面上的固定架311、可调节固定机构312以及通过所述可调节固定机构312固定于所述固定架311上的滑轮支架313。所述固定架311包括L形固定块311a以及一穿腔311b,所述L形固定块311a的一端贴设于所述下模座1的相应侧壁的外侧面,另外一端水平向外延伸,所述穿腔311b设于所述L形固定块311a的向外延伸端。所述滑轮支架313呈T形,所述滑轮支架313包括一竖向穿设于所述穿腔311b中的立架313a以及设于所述立架313a上的横架313b,所述横架313b 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相应外侧壁的长度方向相垂直(即所述横加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送料/退料方向相一致)。所述可调节固定机构312包括一锁紧栓以及开设于所述穿腔311b上的锁紧孔,所述锁紧栓穿过所述锁紧孔后抵于所述立架313a的外周上以将所述立架313a固定于所述穿腔311b内。通过该可调节固定机构312,在需要调节所述滑轮支架313的高度时,拧松所述锁紧栓,将所述滑轮支架313调节到合适的高度后,再锁紧所述锁紧栓即可。通过该结构,可以根据各种需要来调节每一可调节支架31的高度,使得每一可调节支架31 上的滑轮32的高度一致,更平稳的送料或退料。

采用上述送/退料结构3,将待翻边的汽车背门外蒙皮的一端旋转于的送料结构的滑轮 32上,通过滑轮32的滑动来更平稳、更轻便的将待翻边的汽车背门外蒙皮送料至凸模2 上,在加工完成且顶起汽车背门外蒙皮后,再将所述汽车背门外蒙皮的一端拉至退料机构的滑轮32上,以更平稳、更轻便的将汽车背门外蒙皮取出,为工人送料、取料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工人能够更省力的进行送料及取料。

所述废料收集结构4包括设于所述下模座1上相应于所述避让孔26的位置处的废料收集通道41以及废料收集盒42,所述废料收集通道41的上端与所述避让孔26相连通,所述废料收集盒42从所述下模座1的相应侧壁穿入,所述废料收集盒42的里端位于所述废料收集通道41的出口端下方以与所述出口端连通,所述冲孔后的废料从所述废料通道中落入所述废料收集盒42内。

本实用新型的下模,通过上述送/退料结构3能够减轻工人的负担,将汽车背门外蒙皮轻松推送至位于下模座1上的凸模2上,通过在下模座1上设置凸模安装台15,使凸模安装于凸模安装台15上以留出滑动退位结构5的安装空间,使得滑动退位结构5、凸模2以及下模座1之间的配合更紧凑,通过滑动退位结构5与凸模2的滑动配合及限位结构,能够有效使得滑动退位结构5的第一滑动结构51既能够在下模座1的凸模安装腔100中前后移动,第二滑动结构52和第三滑动退位结构5又只能在上下方向移动,使得滑动退位结构5移动后与凸模2的完全衔接配合,保证侧翻边的加工以及方便退位,通过废料收集结构4能够使得废料统一收集到废料收集盒42内,并在废料收集盒42满时,方便更换。上述下模的结构简单,配合上模座6完成侧汽车背门外蒙皮的侧翻边加工。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