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板材打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02521发布日期:2019-03-14 00:29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高效板材打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板材加工领域,特别是一种高效板材打孔装置。



背景技术:

板材在组装加工时,需要在板材上进行打孔。现有的打孔方式为由工作人员操作电钻在板材上特定的位置上进行打孔操作,效率较低,且打孔质量依赖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多个产品的打孔一致性较差。另外,现有的打孔方式为一步打孔,即从板材的一侧进行贯穿打孔操作,在贯穿板材时容易导致板材破裂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工作效率高、一致性较好且可避免板材破裂变形的高效板材打孔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高效板材打孔装置,用于对板材的多个侧面进行打孔,包括支架、相对设置于支架两侧的容置部、沿支架中部长度方向设置的传输链条、用于驱动传输链条移动的驱动装置、若干固定于传输链条上的推动块、设置于传输链条两侧的夹持组件、设置于传输链条上方的上打孔组件、设置于传输链条下方的下打孔组件、设置于传输链条两侧外部的侧方打孔组件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驱动装置、夹持组件、上打孔组件、下打孔组件及侧方打孔组件均连接,所述容置部的一侧设有凹槽,两个容置部具有凹槽的侧面相对设置,容置部的下端朝向传输链条的中部的一侧设有开口,所述上打孔组件与下打孔组件先后分别从上方及下方对板材进行打孔,侧方打孔组件从侧方对板材进行打孔,上打孔组件及下打孔组件打孔的深度均大于板材厚度的一半,且小于板材厚度。

进一步地,每一推动块包括固定块、顶块及连接固定块与顶块的连接柱。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块的形状为长方体,顶块及连接柱的形状均为圆柱形,顶块的直径大于连接柱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夹持组件包括上夹持块、下夹持块及用于驱动上夹持块上下移动的上夹持气缸。

进一步地,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用于驱动下夹持块上下移动的下夹持气缸。

进一步地,所述上打孔组件包括上打孔气缸、与上打孔气缸的输出端连接的上移动块及固定设置于上移动块底部的上打孔头。

进一步地,所述下打孔组件包括下打孔气缸、与下打孔气缸的输出端连接的下移动块及固定设置于下移动块顶部的下打孔头,所述下打孔头正对上打孔头。

进一步地,所述侧方打孔组件包括侧打孔气缸、与侧打孔气缸的输出端连接的侧移动块及固定设置于侧移动块朝向传输链条的侧面上的侧打孔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高效板材打孔装置包括支架、相对设置于支架两侧的容置部、沿支架中部长度方向设置的传输链条、用于驱动传输链条移动的驱动装置、若干固定于传输链条上的推动块、设置于传输链条两侧的夹持组件、设置于传输链条上方的上打孔组件、设置于传输链条下方的下打孔组件、设置于传输链条两侧外部的侧方打孔组件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驱动装置、夹持组件、上打孔组件、下打孔组件及侧方打孔组件均连接,所述容置部的一侧设有凹槽,两个容置部具有凹槽的侧面相对设置,容置部的下端朝向传输链条的中部的一侧设有开口,所述上打孔组件与下打孔组件先后分别从上方及下方对板材进行打孔,侧方打孔组件从侧方对板材进行打孔,上打孔组件及下打孔组件打孔的深度均大于板材厚度的一半,且小于板材厚度。如此工作效率高、一致性较好且可避免板材破裂变形。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效板材打孔装置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效板材打孔装置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推动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利用高效板材打孔装置打孔后的板材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说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请参考图1至图2,其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效板材打孔装置,包括支架110、相对设置于支架110两侧的容置部120、沿支架110中部长度方向设置的传输链条130、用于驱动传输链条130移动的驱动装置、若干固定于传输链条130上的推动块140、设置于传输链条130两侧的夹持组件150、设置于传输链条130上方的上打孔组件160、设置于传输链条130下方的下打孔组件170、设置于传输链条130两侧外部的侧方打孔组件180及控制器。控制器与驱动装置、夹持组件150、上打孔组件160、下打孔组件170及侧方打孔组件180均连接。

容置部120的一侧设有凹槽121,两个容置部120具有凹槽121的侧面相对设置,容置部120的下端朝向传输链条130中部的一侧设有开口122,板材10堆叠于两个容置部120之间,且板材10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容置部120的凹槽121内。

请参考图3,每一推动块140包括固定块141、顶块142及连接固定块141与顶块142的连接柱143。本实施方式中,固定块141的形状为长方体,顶块142及连接柱143的形状均为圆柱形,顶块142的直径大于连接柱143的直径。

请参考图2,夹持组件150包括上夹持块151、下夹持块152及用于驱动上夹持块151上下移动的上夹持气缸153,上夹持块151与下夹持块152配合可夹持固定板材10的两端。本实施方式中,下夹持块152可以为固定板,也可以为移动板,下夹持块152为移动板时下夹持块152的下方还设有下夹持气缸,以驱动下夹持块152上下移动。上夹持块151、下夹持块152相互靠近或远离,以夹持或松开板材10。

上打孔组件160包括上打孔气缸161、与上打孔气缸161的输出端连接的上移动块162及固定设置于上移动块162底部的上打孔头163。

下打孔组件170包括下打孔气缸171、与下打孔气缸171的输出端连接的下移动块172及固定设置于下移动块172顶部的下打孔头173。下打孔头173正对上打孔头163。

侧方打孔组件180包括侧打孔气缸181、与侧打孔气缸181的输出端连接的侧移动块182及固定设置于侧移动块182朝向传输链条130的侧面上的侧打孔头183。

控制器与夹持组件150的上夹持气缸153、上打孔组件160的上打孔气缸161、下打孔组件170的下打孔气缸171及侧方打孔组件180的侧打孔气缸181均连接。

请参考图1,工作时,驱动装置驱动传输链条130向右上方移动,推动块140抵接最下方的板材10,板材10的两端在推动块140的推动作用下从容置部120的开口122处移出,最下方的板材10移出后,其上方的板材10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如此实现多个板材10间隔地在传输链条130上移动。

请参考图2,当传输链条130带动板材10到达预定位置后,控制器控制驱动装置停止驱动传输链条130移动,同时控制上夹持气缸153驱动上夹持块151向下移动,配合下夹持块152一起夹紧板材10的两端。之后控制器控制上打孔气缸161驱动上移动块162及上打孔头163向下移动,上打孔头163从上方对板材10进行打孔,其打孔的深度大于板材10厚度的一半,且小于板材10厚度,完成后上打孔气缸161驱动上移动块162及上打孔头163向上移动;之后控制器控制下打孔气缸171驱动下移动块172及下打孔头173向上移动,下打孔头173从下方对板材10进行打孔,其打孔的深度大于板材10厚度的一半,且小于板材10厚度,完成后下打孔气缸171驱动下移动块172及下打孔头173向下移动。由于下打孔头173正对上打孔头163,两者配合打孔实现打孔的贯穿,如此进行上下分步打孔,可避免一步打孔在贯穿板材10时板材10的破裂变形。

之后控制器控制板材10两侧的侧打孔气缸181驱动侧移动块182及侧打孔头183朝向板材10移动,两个侧打孔头183分别从板材10的两侧对板材10进行打孔。完成后侧打孔气缸181驱动侧移动块182及侧打孔头183远离板材10移动。

控制器控制上夹持气缸153驱动下夹持块152向上移动,使得上夹持块151与下夹持块152松开板材10的两端,驱动装置驱动传输链条130继续移动。

打孔后的板材10如图4所示,在板材10的上下侧面上开设有贯穿的通孔11,在板材10的两端面上设有凹槽12。

上打孔组件160与下打孔组件170先后分别从上方及下方对板材10进行打孔,可避免上打孔头163碰触下打孔头173导致上打孔头163或下打孔头173损坏,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下打孔组件170先从下方对板材10进行打孔,然后上打孔组件160从上方对板材10进行打孔。

本实施方式中,下打孔气缸171设置于传输链条130上方的支架上,下打孔气缸171设置于传输链条130下方的支架上,侧打孔气缸181设置于传输链条130外侧的支架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高效板材打孔装置包括支架、相对设置于支架两侧的容置部、沿支架中部长度方向设置的传输链条、用于驱动传输链条移动的驱动装置、若干固定于传输链条上的推动块、设置于传输链条两侧的夹持组件、设置于传输链条上方的上打孔组件、设置于传输链条下方的下打孔组件、设置于传输链条两侧外部的侧方打孔组件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驱动装置、夹持组件、上打孔组件、下打孔组件及侧方打孔组件均连接,所述容置部的一侧设有凹槽,两个容置部具有凹槽的侧面相对设置,容置部的下端朝向传输链条的中部的一侧设有开口,所述上打孔组件与下打孔组件先后分别从上方及下方对板材进行打孔,侧方打孔组件从侧方对板材进行打孔,上打孔组件及下打孔组件打孔的深度均大于板材厚度的一半,且小于板材厚度。如此工作效率高、一致性较好且可避免板材破裂变形。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