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面焊锡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12294发布日期:2020-02-14 15:10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面焊锡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双面焊锡机构。



背景技术:

一般的,在焊锡行业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焊锡的机械化也在不断的普及。机械化的焊锡可以节省劳动力成本,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为企业形成良好的竞争力。现在的焊锡设备机械化程度不高,科技含量低。无法做到准确的焊锡。现在的焊锡设备焊头的电流很不稳定,无法保证焊锡的质量。且动力来源采用老式电机,动力传输和过度不稳定,焊头容易损坏工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至关重要。

现有的方案,焊锡装置的焊头直接与电源连接,采用老式电机作为动力源。采用自然冷却的方式给工件降温这样的方案存在以下问题:(1)焊头与电源直接连接,焊头载荷不稳定;(2)没有绝缘装置,电流对设备造成影响;(3)电机作为动力源,动力输出不稳定,容易卡顿和冲击;(4)采用自然冷却,冷却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面焊锡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焊头载荷不稳定、电流对设备造成影响、动力输出不稳定和冷却效率低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面焊锡机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两组主体;所述两组主体左右对称安装;所述主体包括第一移动装置、第二移动装置、焊锡装置、动力装置、限位装置和冷却装置;所述第一移动装置推动所述第二移动装置上下移动;所述第二移动装置推动所述焊锡装置左右移动;所述动力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二移动装置的右端;所述限位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二移动装置后表面的右端;所述冷却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二移动装置后表面的左端。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移动装置包括第一底座、分度头、上下滑动块、两组调整装置和第二底座;所述分度头安装于所述第一底座的上端;所述上下滑动块并列安装于所述第一底座的后表面;两组所述调整装置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底座的下表面;所述上下滑动块推动所述第二底座上下移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移动装置包括第二底座;所述第二移动装置包括滑动导轨、左右滑动块、第三底座、推板和稳定装置;所述滑动导轨安装于所述第二底座的后端;所述左右滑动块与所述滑动导轨滑动连接;所述第三底座与所述左右滑动块固定连接;所述推板安装于所述第三底座的后端;所述稳定装置与所述推板相连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焊锡装置包括电极板、u形板、焊头和绝缘装置;所述绝缘装置与所述第二移动装置相连接;所述电极板安装于所述绝缘装置的后端;所述焊头分别连接所述电极板;所述电极板通过所述u形板连接电极。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绝缘装置为环氧板。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移动装置包括稳定装置;所述动力装置包括动力轴;所述稳定装置与所述动力轴相连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动力装置为气缸。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限位装置包括限位连接板和千分头;所述限位连接板与所述第二移动装置相连接;所述千分头安装于所述限位连接板的后端。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移动装置包括第二底座;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冷却连接板和吹气装置;所述冷却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底座相连接;所述吹气装置安装于所述冷却连接板的后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双面焊锡机构采用u形板来保证电流的稳定输出。采用气缸作为动力源,同时设置稳定装置保证动力的平稳。采用吹气装置来对工件进行快速降温。双面焊锡机构带来了如下效果:(1)采用软铜箔连接电极和电极板,保证电流传输稳定;(2)设计有绝缘装置,阻隔电流对其他部件的影响;(3)气缸作为动力源,动力传输稳定;(5)设计了稳定装置,动力传输时不会卡顿和冲击;(6)设计了吹气装置,加快工件的冷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移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移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焊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图中:1、主体;2、第一移动装置;21、第一底座;22、分度头;23、第一上下滑动块;24、第二上下滑动块;25、调整装置;26、第二底座;27、调整弹簧;3、第二移动装置;31、滑动导轨;32、第一左右滑动块;33、第二左右滑动块;34、第三底座;35、推板;36、稳定装置;4、焊锡装置;41、第一电极板;42、第二电极板;43、第一u形板;44、第二u形板;45、焊头;46、绝缘装置;47、隔板;5、动力装置;51、动力轴;6、限位装置;61、限位连接板;62、千分头;7、冷却装置;71、冷却连接板;72、吹气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移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面焊锡机构。图中x的方向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的后端,图中y的方向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的右端。双面焊锡机构包括两组主体1。两组主体1对称安装。两组主体1对称安装于工件的左右两端。两组主体1可以同时工作,同时对工件的左右两端进行焊接。

主体1包括第一移动装置2、第二移动装置3、焊锡装置4、动力装置5、限位装置6和冷却装置7。

第一移动装置2包括第一底座21、分度头22、两组上下滑动块23、24、两组调整装置25和第二底座26。第一底座21安装于第一移动装置2的前端。分度头22安装于第一底座21的上端。分度头22的下端穿过第一底座21的上表面。

两组上下滑动块23、24并列安装于第一底座21后表面的左右两端。第一上下滑动块23安装于第一底座21后表面的左端。第一上下滑动块23的前表面与第一底座21后表面的左端相贴合。第二上下滑动块24安装于第一底座21后表面的右端。第二上下滑动块24的前表面与第一底座21后表面的右端相贴合。

两组调整装置25分别安装于第一底座21下表面的左右两端。调整装置25包括调整弹簧27。调整弹簧27安装于调整装置25的上端。调整弹簧27的下端与调整装置25的上端相连接。调整弹簧27的上端穿过第一底座21的下表面。

第二底座26安装于第一底座21的后端。在第二底座26的前端加工有多组凸台。多组凸台并列加工于第二底座26前表面。调整弹簧27与凸台相连接。调整弹簧27的上端顶住凸台的下端。

调整装置25起到推动第一移动装置2的作用。第二底座26沿两组上下滑动块23、24作直线往复的上下移动。第二底座26在移动时会产生偏移。调整弹簧27起到了调整偏移位置的作用。

焊锡装置4在工作时需要先定位。定位会出现偏差,就需要调整偏差。分度头22通过推动第二底座26起到调整焊锡装置4的定位。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移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结合图1、图3和图5所示,第二移动装置3安装于第一移动装置2的后端。第二移动装置3包括滑动导轨31、两组左右滑动块32、33、第三底座34、推板35和稳定装置36。

滑动导轨31安装于第二底座26的后端。两组左右滑动块32、33分别安装于滑动导轨31后表面的左右两端。第一左右滑动块32安装于滑动导轨31后表面的左端。第二左右滑动块33安装于滑动导轨31后表面的右端。

第三底座34与左右滑动块32、33固定连接。第三底座34安装于两组左右滑动块32、33的后端。第一左右滑动块32的后表面与第三底座34前表面的左端相贴合。第二左右滑动块33的后表面与第三底座34前表面的右端相贴合。

推板35安装于第三底座34的后端。推板35的前表面与第三底座34的后表面相贴合。稳定装置36安装于第三底座34的后端。优选的,稳定装置36为弹簧。稳定装置36安装于推板35的右端。稳定装置36的左端与推板35的右端相连接。

第三底座34沿滑动导轨31作左右移动。滑动导轨31保证了第三底座34可以稳定的移动。稳定装置36使得推板35左右移动。稳定装置36设计使得推板35可以稳定的移动。稳定装置36为弹簧,消除了推板35在移动时出现的卡顿、抖动和冲击。推板35沿第三底座34的后表面左右移动。

图4为本实用新型焊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和4所示,焊锡装置4安装于第二移动装置3后表面的左端。焊锡装置4包括两组电极板41、42、两组u形板43、44、焊头45和绝缘装置46。

绝缘装置46安装于第二移动装置3后表面的左端。绝缘装置46的右表面与推板35的左表面相贴合。在绝缘装置46的后表面安装有隔板47。隔板47的前表面插入绝缘装置46的后表面。

两组电极板41、42安装于绝缘装置46的后端。第一电极板41安装于第二电极板42的上端。第一电极板41安装于绝缘装置46后表面的上端。第二电极板42安装于绝缘装置46后表面的下端。隔板47安装于两组电极板41、42的中间。隔板47的上表面与第一电极板41的下表面相贴合。隔板47的下表面与第二电极板42的上表面相贴合。

焊头45分别连接第一电极板41和第二电极板42。焊头45前表面的上端与第一电极板41的后表面相贴合。焊头45前表面的下端与第二电极板42的后表面相贴合。

两组电极板41、42通过两组u形板43、44连接电极。优选的,第一u形板43的材质为软铜箔。优选的,第二u形板44的材质为软铜箔。

第一电极板41的上端与第一u形板43的后端相连接。第一u形板43的前端与正电极相连接。第一u形板43安装于第二移动装置3的上端。

第二电极板42的下端与第二u形板44的后端相连接。第二u形板44的前端与负电极相连接。第二u形板44安装于第二移动装置3的下端。

绝缘装置46材质为环氧板。环氧板起到隔热和绝缘的作用。焊锡装置4工作时需要大量的电,绝缘装置46防止电流对双面焊锡机构的其他部件形成破坏。焊锡装置4工作时会产生高温,高温会对其他部件造成损坏。绝缘装置46就起到了隔热的效果。隔板47的设计阻隔了两组电极板41、42。防止两组电极板41、42在通电情况下相互影响。

电极板与电极之间没有直接连接,而是在电极板与电极之间安装了u形板。这样设计的原因有两点:第一,连接电极的电缆直径太粗,无法直接连接电极板。第二,电极直接连接电极板,会造成较大的负荷,严重影响焊锡。基于这两点设计了u形板。u形板材质为铜箔导电性能强,非常适合用来连接电极板和电极。

动力装置5安装于第二移动装置3的右端。优选的,动力装置5为气缸。动力装置5的左表面与第二移动装置3的右表面相贴合。动力装置5包括动力轴51。动力轴51安装于动力装置5的左端。动力轴51的右端与动力装置5的左端相连接。动力轴51的左端穿过第二移动装置3的右端。稳定装置36的右端与动力轴51的左端相连接。

动力装置5为气缸,气缸是引导活塞在缸内进行直线往复运动的圆筒形金属机件。气缸作为动力源可以提供稳定的动力输出。

结合图1所示,限位装置6安装于第二移动装置3后表面的右端。限位装置6包括限位连接板61和千分头62。限位连接板61的前端连接于第二移动装置3的后端。限位连接板61的前端连接于第三底座34的后端。限位连接板61的前表面与第二移动装置3的后表面相贴合。千分头62安装于限位连接板61的后端。千分头62的左端穿过限位连接板61右表面的后端。

限位装置6起到限制第二移动装置3的位移的作用。当第三底座34向左移动至一定距离,千分头62的左端接触到冷却装置7。此时第三底座34停止向左移动。

结合图1所示,冷却装置7安装于第二移动装置3后表面的左端。冷却装置7包括冷却连接板71和吹气装置72。冷却连接板71的前端连接于第二底座26的后端。吹气装置72安装于冷却连接板71的后端。

冷却装置7起到冷却的作用。双面焊锡机构工作时,工件会产生高温。为了加快工作效率,需要对工件进行快速降温冷却。冷却装置7不进行左右移动。限位装置6的左端顶住冷却装置7的右端时,第二移动装置3停止移动。

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稳定装置36为弹簧,但不限定于此,可以是能够发挥其功能的范围内的其他稳定装置。

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第一u形板43的材质为铜箔,但不限定于此,可以是能够发挥其功能的范围内的其他材质。

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第二u形板44的材质为铜箔,但不限定于此,可以是能够发挥其功能的范围内的其他材质。

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动力装置5为气缸,但不限定于此,可以是能够发挥其功能的范围内的其他动力装置。

此外,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两组”和“多组”等数量,但不限定于此,可以是能够发挥其功能的范围内的其他数量。

此外,本说明书中,使用了“圆筒形”和“u形”等词语,并不是精确的“圆筒形”和“u形”可以是能够发挥其功能的范围内的“大致圆筒形”和“大致u形”的状态。

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