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角钢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19092发布日期:2020-04-24 20:52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角钢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角钢生产领域,尤其是一种角钢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角钢自动生产线包括用于角钢加工的冲剪机、及将角钢传送至冲剪机内的输送导轨,而将角钢放置到输送导轨上时,一般采用人工搬抬或吊机搬运的方式将角钢运送到输送导轨上,一次只能搬运一根角钢,操作不方便且效率低;同时,在搬运角钢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避免在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碰伤等安全事故,在采用人工搬运的方式时,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既危害工作人员的健康,又会造成人力成本过高,增加成本。故现急需一种配合输送导轨和送料装置使用的上料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角钢上料装置,自动化转运,效率高,节省人力。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角钢上料装置,其不同之处在于:

其包括输送导轨,与冲剪机连接并将角钢输送至所述冲剪机内;

送料装置,所述送料装置靠近所述输送导轨的一侧形成有用于放置角钢的置料部;

设置于所述输送导轨和送料装置之间的转料装置,所述转料装置包括第一气缸部、第二气缸部、导杆部、及固定于所述导杆部上端的上料叉部,所述第一气缸部可控制所述导杆部上下移动,所述第二气缸部可控制所述导杆部沿角钢转运线方向移动,所述上料叉部随所述导杆部移动而移动,以将位于所述置料部上的所述角钢转运至所述输送导轨处。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转料装置还包括基座部;所述第一气缸部有两个且沿所述角钢转运线方向排布,各所述第一气缸部的缸体分别与设于其下方的所述基座部固定。

按以上技术方案,靠近所述输送导轨设置的所述第一气缸部的活塞上端还固定设有固定环;所述导杆部与所述第二气缸部分别沿所述角钢转运线方向延伸,所述导杆部的一端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固定环内、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气缸部的活塞固定;所述第二气缸部的缸体远离所述导杆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气缸部的活塞固定。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上料叉部固定于所述导杆部靠近所述第二气缸部一侧。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上料叉部的上端和所述置料部的上端分别开设有夹角为直角的“v”形槽。

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特点为:该一种角钢上料装置,输送导轨用于将角钢输送至冲剪机内;送料装置用于将远离输送导轨一端的角钢逐个传送至置料部处;转料装置设置于输送导轨和送料装置之间,用于将位于置料部上的角钢转运至输送导轨处;第一气缸部可控制导杆部上下移动,第二气缸部可控制导杆部沿角钢转运线方向移动,上料叉部固定于导杆部上端,使上料叉部随导杆移动而移动,并将位于置料部上的角钢转运至输送导轨处,自动化转运,效率高,节省人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角钢上料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角钢上料装置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输送导轨与送料装置的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料装置的正视图;

其中:1-输送导轨、2-送料装置(201-置料部)、3-转料装置(301-第一气缸部(3011-第一气缸部的缸体、3012-第一气缸部的活塞、3013-固定环)、302-第二气缸部(3021-第二气缸部的缸体、3022-第二气缸部的活塞)、303-导杆部、304-上料叉部、305-基座部)、x-角钢的转运线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一种角钢上料装置,其包括输送导轨1、送料装置2、及设置于输送导轨1和送料装置2之间的转料装置3,输送导轨1与冲剪机连接,用于将角钢输送至冲剪机内;送料装置2靠近输送导轨1的一侧形成有用于放置角钢的置料部201,送料装置2能将位于其远离输送导轨1一侧的角钢逐个传递至置料部201处,转料装置3包括第一气缸部301、第二气缸部302、导杆部303、及固定于导杆部303上端的上料叉部304,第一气缸部301可控制导杆部303上下移动,第二气缸部302可控制导杆部303沿角钢转运线方向x移动,上料叉部304随导杆部303的移动而移动,首先,通过第一气缸部301与第二气缸部302共同作用,使上料叉部304设于置料部201正下方,其次,再通过第一气缸部301推动上料叉部304上移,使位于置料部201上的角钢被转移至上料叉部304上,再其次,通过第二气缸部302推动上料叉部304朝输送导轨1所在方向移动,使上料叉部304位于输送导轨1正上方,再其次,通过第一气缸部301控制上料叉部304下移,使得位于上料叉部304上的角钢被转移至输送导轨1上,最后,通过第二气缸部302使上料叉部304朝向置料部201所在方向移动,使其重返至置料部201下方位置,如此反复运动,将位于置料部201上的角钢逐个转运至输送导轨1处。

优选地,第一气缸部301有两个且沿角钢转运线方向x排布,使第一气缸部301与导杆部303同时上下移动,使上料叉部304运行稳定;转料装置3还包括基座部305,各第一气缸部的缸体3011分别与设于第一气缸部301下方的基座部305固定。

具体地,靠近输送导轨1设置的第一气缸部的活塞3012上端还固定设有固定环3013;导杆部303与第二气缸部302分别沿角钢转运线方向x延伸,导杆部303的一端可移动地设于固定环3013内、另一端与第二气缸部的活塞3022固定,固定环3013起导向和限位作用;第二气缸部的缸体3021远离导杆部303的一端与第一气缸部的活塞3012固定,在第一气缸部301的控制下,第二气缸部302与导杆部303能同时上下移动,使上料叉部304运行稳定。

具体地,上料叉部304固定于导杆部303靠近第二气缸部302一侧,优化上料装置结构,占地空间小。

具体地,上料叉部304上端及置料部201上端分别开设有夹角为直角的“v”形槽,与角钢截面形状相配合,转运稳定。

优选地,第一气缸部301及第二气缸部302分别由plc模块控制,自动化控制,效率高。

请参考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一种角钢上料装置,输送导轨1用于将角钢输送至冲剪机内;送料装置2用于将远离输送导轨1一端的角钢逐个传送至置料部201处;转料装置3设置于输送导轨1和送料装置2之间,用于将位于置料部201上的角钢转运至输送导轨1处;导杆部303在第二气缸部302的推动下在固定环3013内移动,固定环3013起导向及限位作用;第一气缸部301可控制导杆部303上下移动,第二气缸部302可控制导杆部303沿角钢转运线方向x移动,上料叉部304固定于导杆部303上端,上料叉部304随导杆部303的移动而移动,首先,通过第一气缸部301与第二气缸部302共同作用,使上料叉部304设于置料部201正下方,其次,再通过第一气缸部301推动上料叉部304上移,使位于置料部201上的角钢被转移至上料叉部304上,再其次,通过第二气缸部302推动上料叉部304朝向输送导轨1所在方向移动,使上料叉部304位于输送导轨1正上方,再其次,通过第一气缸部301控制上料叉部304下移,使得位于上料叉部304上的角钢被转移至输送导轨1上,最后,通过第二气缸部302使上料叉部304朝向置料部201所在方向移动,使其重返至置料部201下方位置,如此反复运动,将位于置料部201上的角钢逐个转运至输送导轨1处,自动化转运,效率高,节省人力。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做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