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板料折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53283发布日期:2020-06-20 14:41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压板料折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弯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液压板料折弯装置,属于折弯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板材是做成标准大小的扁平矩形建筑材料板,应用于建筑行业,用来作墙壁、天花板或地板的构件,也多指锻造、轧制或铸造而成的金属板,划分为薄板、中板、厚板、特厚板、通常做成标准大小的扁平矩形建筑材料板。

折弯—金属板料在折弯机上模或下模的压力下,首先经过弹性变形,然后进入塑性变形,在塑性弯曲的开始阶段,板料是自由弯曲的随着上模或下模对板料的施压,板料与下模v型槽内表面逐渐靠紧,同时曲率半径和弯曲力臂也逐渐变小,继续加压直到行程终止,使上下模与板材三点靠紧全接触,此时完成一个v型弯曲,就是俗称的折弯。

现有技术中对于公开号为cn208033347u的一种液压板料折弯装置在对折弯下模进行转换压槽的时候,将起吊带挂在起吊上轴和起吊下轴之间,然后启动液压缸,在折弯上模上升的同时,折弯下模也随着上升,当到达要求位置时,将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进行连接,启动翻转电机,转动折弯下模,完成更换压槽的目的,而此种转换压槽的方式通过液压缸和翻转电机的相互配合还需要人工操作将将起吊带挂在起吊上轴和起吊下轴之间,方式不够便捷,人工操作比较浪费时间,因此需要一种新型的液压板料折弯装置来解决对于折弯下模进行转换压槽不够便捷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液压板料折弯装置,通过启动驱动电机从而带动转轴转动,通过转轴带动内凹轮盘转动,通过内凹轮盘带动内凸轮环向上运动,通过第一限位组件向上运动,通过第一连接杆带动盘体向上运动,从而带动外齿轮环向上运动的同时与条齿相互配合实现转动,从而通过第二连接杆带动折弯下模旋转切换至下一个压槽,通过外齿轮环向上运动至一定高度通过联动组件带动条齿滑动脱离与外齿轮环的相互配合,再通过转轴带动内凹轮盘使其另一组内凹槽与内凸轮环的凸轮相互配合,从而内凸轮环向下运动,从而带动盘体向下运动,从而带动外齿轮环向下运动,使其折弯下模下落至放置台面上,从而完成压槽的切换,同时外齿轮环下落至底部时,带动卡合组件释放对联动组件的卡合,从而使其条齿再次与外齿轮环接触,从而对其外齿轮环啮合稳固,从而实现对压槽的自动且便捷的切换,无需人工操作,切换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一种液压板料折弯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侧壁上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转轴安装有内凹轮盘,所述内凹轮盘的外侧套设有与其相互配合的内凸轮环,所述内凸轮环的顶部与底部皆安装有限定所述内凸轮环仅能上下运动的第一限位组件,所述内凸轮环远离所述驱动电机的侧部通过第一连接杆安装有盘体,所述盘体的外侧通过滚珠设置有外齿轮环,所述外齿轮环外齿牙处设有与其相互啮合的条齿,所述条齿的顶部安装有可以带动所述条齿滑动和限位的联动组件,所述驱动电机上设有用于对联动组件卡合和释放的卡合组件,所述外齿轮环远离所述驱动电机的一侧通过第二连接杆安装有折弯下模,且所述折弯下模沿轴向设有多组不同夹角的压槽。

优选的,所述内凸轮环内侧的底部沿所述内凸轮环径向向内设有弧形凸块,所述内凹轮盘外环处沿圆周等角度设有与该弧形凸块相互配合的弧型槽部,所述内凸轮环远离所述驱动电机的一侧沿环形等间距安装有四组第一连接杆。

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内凸轮环顶部和底部的两组第一滑块,位于所述内凸轮环顶部的一组第一滑块其顶部安装有一组第一弹簧,位于所述内凸轮环底部的一组第一滑块其底部安装有另一组第一弹簧,所述一组第一弹簧的顶部与另一组第一弹簧的底部皆安装有第一限位座,所述第一限位座为u型结构,所述第一弹簧安装在所述第一限位座的内底部,所述第一滑块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座的内侧。

优选的,所述驱动电机剖面为凹型其端部向外平行与底部延展一段距离构成一侧壁型结构,所述驱动电机两侧壁的端部分别安装有开口向内的第一放置座和第二放置座,所述联动组件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放置座的内侧,所述卡合组件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放置座的内侧。

优选的,所述联动组件包括所述第一放置座位于所述外齿轮环正上方的内顶部的第二限位座,所述第二限位座的内顶部安装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底部安装有第一滑动侧顶杆,且所述第一滑动侧顶杆外壁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限位座的内侧,所述第一滑动侧顶杆侧壁靠近所述第二限位座处设有弧形凸块。

优选的,所述第一放置座内侧的底部沿轴向上安装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放置座的内侧设有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杆两侧沿轴向设有与所述第一滑轨相互配合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杆顶部靠近所述第二限位座处安装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面向所述第二限位座的一侧安装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远离所述固定块的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二限位座面向所述固定块的一侧,所述第一滑杆靠近所述第一滑动侧顶杆的端部为与所述第一滑动侧顶杆上的弧形凸块相互配合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一滑杆顶部远离所述第一滑动侧顶杆的一端设有第一卡合件。

优选的,所述卡合组件包括位于所述外齿轮环正下方并所述第二放置座内底部处的第三限位座,所述第三限位座的内底部安装有第五弹簧,所述第五弹簧的顶部安装有第二滑动侧顶杆,所述第二滑动侧顶杆侧壁部分位于所述第三限位座的内侧,所述第二滑动侧顶杆靠近所述的一侧设有弧形凸块。

优选的,所述第二放置座内侧的顶部沿其轴向处安装有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放置座的内侧设有第二滑杆,所述第二滑杆两侧沿轴向处设有与所述第二滑轨相互配合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二滑杆靠近所述第二滑动侧顶杆的端部为与所述第二滑动侧顶杆上的弧形凸块相互配合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一放置座内顶部远离所述第一限位座处安装有第四弹簧,所述第四弹簧的底部安装有卡杆,所述卡杆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二放置座的内侧且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二滑杆靠近所述卡杆的端部也为弧形结构,且与所述卡杆端部的弧形结构相互配合,所述卡杆为l型结构,靠近所述第一放置座处底端部设有与第一卡合件相互配合的第二卡合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压板料折弯装置,通过启动驱动电机从而带动转轴转动,通过转轴带动内凹轮盘转动,通过内凹轮盘带动内凸轮环向上运动,通过第一限位组件向上运动,通过第一连接杆带动盘体向上运动,从而带动外齿轮环向上运动的同时与条齿相互配合实现转动,从而通过第二连接杆带动折弯下模旋转切换至下一个压槽,通过外齿轮环向上运动至一定高度通过联动组件带动条齿滑动脱离与外齿轮环的相互配合,再通过转轴带动内凹轮盘使其另一组内凹槽与内凸轮环的凸轮相互配合,从而内凸轮环向下运动,从而带动盘体向下运动,从而带动外齿轮环向下运动,使其折弯下模下落至放置台面上,从而完成压槽的切换,同时外齿轮环下落至底部时,带动卡合组件释放对联动组件的卡合,从而使其条齿再次与外齿轮环接触,从而对其外齿轮环啮合稳固,从而实现对压槽的自动且便捷的切换,无需人工操作,切换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液压板料折弯装置的一优选实施例的折弯下模转换压槽立体结构分解图;

图2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液压板料折弯装置的一优选实施例的内凸轮与内凹轮组合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液压板料折弯装置的一优选实施例的a处结构放大图;

图4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液压板料折弯装置的一优选实施例的b处结构放大图;

图5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液压板料折弯装置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联动卡合复位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驱动电机,2-壳体,3-第一滑动侧顶杆,4-第一放置座,5-第一滑杆,6-条齿,7-卡杆,8-折弯下模,9-第二放置座,10-盘体,11-外齿轮环,12-第一连接杆,13-转轴,14-内凹轮盘,15-内凸轮环,16-第一限位座,17-第一弹簧,18-第一滑块,19-第二限位座,20-第二弹簧,21-第三弹簧,22-固定块,23-第四弹簧,24-第一滑轨,25-第二滑杆,26-第一滑槽,27-第五弹簧,28-第三限位座,29-第二滑轨,30-第二滑动侧顶杆,31-第二滑槽,32-第二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和明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压板料折弯装置,包括壳体2以及安装在壳体2内侧壁上的驱动电机1,驱动电机1的输出端通过转轴13安装有内凹轮盘14,内凹轮盘14的外侧套设有与其相互配合的内凸轮环15,内凸轮环15的顶部与底部皆安装有限定内凸轮环15仅能上下运动的第一限位组件,内凸轮环15远离驱动电机1的侧部通过第一连接杆12安装有盘体10,盘体10的外侧通过滚珠设置有外齿轮环11,外齿轮环11外齿牙处设有与其相互啮合的条齿6,条齿6的顶部安装有可以带动条齿6滑动和限位的联动组件,驱动电机1上设有用于对联动组件卡合和释放的卡合组件,外齿轮环11远离驱动电机1的一侧通过第二连接杆32安装有折弯下模8,且折弯下模8沿轴向设有多组不同夹角的压槽。

通过启动驱动电机1从而带动转轴13转动,通过转轴13带动内凹轮盘14转动,通过内凹轮盘14带动内凸轮环15向上运动,通过第一限位组件向上运动,通过第一连接杆12带动盘体10向上运动,从而带动外齿轮环11向上运动的同时与条齿6相互配合实现转动,从而通过第二连接杆32带动折弯下模8旋转切换至下一个压槽,通过外齿轮环11向上运动至一定高度通过联动组件带动条齿6滑动脱离与外齿轮环11的相互配合,再通过转轴13带动内凹轮盘14使其另一组内凹槽与内凸轮环15的凸轮相互配合,从而内凸轮环15向下运动,从而带动盘体10向下运动,从而带动外齿轮环11向下运动,使其折弯下模8下落至放置台面上,从而完成压槽的切换,同时外齿轮环11下落至底部时,带动卡合组件释放对联动组件的卡合,从而使其条齿6再次与外齿轮环11接触,从而对其外齿轮环11啮合稳固。

在本实施例中:内凸轮环15内侧的底部沿内凸轮环15径向向内设有弧形凸块,内凹轮盘14外环处沿圆周等角度设有与该弧形凸块相互配合的弧型槽部,内凸轮环15远离驱动电机1的一侧沿环形等间距安装有四组第一连接杆12。

通过设在内凸轮环15内顶部的沿内凸轮环15径向向内设有弧形凸块,以及内凹轮盘14外环处沿圆周等角度设有四组与该弧形凸块相互配合的弧型槽部,使其在内凹轮盘14转动时,从而将凸块顶起,从而带动第一连接杆12向上运动,同时弧型槽部沿圆周等角度设有四组,从而可以使其在转动一圈时第一连接杆12上下运动四次,从而折弯下模8转动四次。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组件包括安装在内凸轮环15顶部和底部的两组第一滑块18,位于内凸轮环15顶部的一组第一滑块18其顶部安装有一组第一弹簧17,位于内凸轮环15底部的一组第一滑块18其底部安装有另一组第一弹簧17,一组第一弹簧17的顶部与另一组第一弹簧17的底部皆安装有第一限位座16,第一限位座16为u型结构,第一弹簧17安装在第一限位座16的内底部,第一滑块18位于第一限位座16的内侧。

通过内凸轮环15的向上运动,从而带动第一滑块18向上运动,通过第一限位座16进行限位,通过第一弹簧17被压缩储蓄回弹力。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机1剖面为凹型其端部向外平行与底部延展一段距离构成一侧壁型结构,驱动电机1两侧壁的端部分别安装有开口向内的第一放置座4和第二放置座9,联动组件部分位于第一放置座4的内侧,卡合组件部分位于第二放置座9的内侧。

在本实施例中:联动组件包括第一放置座4位于外齿轮环11正上方的内顶部的第二限位座19,第二限位座19的内顶部安装有第二弹簧20,第二弹簧20的底部安装有第一滑动侧顶杆3,且第一滑动侧顶杆3外壁部分位于第二限位座19的内侧,第一滑动侧顶杆3侧壁靠近第二限位座19处设有弧形凸块,第一放置座4内侧的底部沿轴向上安装有第一滑轨24,第一放置座4的内侧设有第一滑杆5,第一滑杆5两侧沿轴向设有与第一滑轨24相互配合的第二滑槽31,第一滑杆5顶部靠近第二限位座19处安装有固定块22,固定块22面向第二限位座19的一侧安装有第三弹簧21,第三弹簧21远离固定块22的一端安装在第二限位座19面向固定块22的一侧,第一滑杆5靠近第一滑动侧顶杆3的端部为与第一滑动侧顶杆3上的弧形凸块相互配合的弧形结构,第一滑杆5顶部远离第一滑动侧顶杆3的一端设有第一卡合件。

通过运动至顶部的外齿轮环11将第一滑动侧顶杆3顶起,从而通过第一滑动侧顶杆3侧部的凸块推动第一滑杆5向远离第一滑动侧顶杆3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其第一滑杆5上的第一卡合件与卡合组件相互配合使其第一滑杆5被卡合。

在本实施例中:卡合组件包括位于外齿轮环11正下方并第二放置座9内底部处的第三限位座28,第三限位座28的内底部安装有第五弹簧27,第五弹簧27的顶部安装有第二滑动侧顶杆30,第二滑动侧顶杆30侧壁部分位于第三限位座28的内侧,第二滑动侧顶杆30靠近38的一侧设有弧形凸块,第二放置座9内侧的顶部沿其轴向处安装有第二滑轨29,第二放置座9的内侧设有第二滑杆25,第二滑杆25两侧沿轴向处设有与第二滑轨29相互配合的第一滑槽26,第二滑杆25靠近第二滑动侧顶杆30的端部为与第二滑动侧顶杆30上的弧形凸块相互配合的弧形结构,第一放置座4内顶部远离第一限位座16处安装有第四弹簧23,第四弹簧23的底部安装有卡杆7,卡杆7的底部位于第二放置座9的内侧且为弧形结构,第二滑杆25靠近卡杆7的端部也为弧形结构,且与卡杆7端部的弧形结构相互配合,卡杆7为l型结构,靠近第一放置座4处底端部设有与第一卡合件相互配合的第二卡合件。

通过下落至底部的外齿轮环11压动第二滑动侧顶杆30,使其凸块带动第二滑杆25滑动,通过第二滑杆25滑动从而推动卡杆7向运动,从而使其卡杆7上与第一卡合件相互配合的第二卡合件释放对第一滑杆5的卡合,从而使其第一滑杆5在第三弹簧21的弹力作用下复位,使其条齿6再次与外齿轮环11接触,从而对其外齿轮环11啮合稳固。

本实施例中:在外齿轮环11下落时在第二弹簧20的反作用力下使其第一滑动侧顶杆3复位,同理当外齿轮环11向上运动时,在第五弹簧27的反作用力使其第二滑动侧顶杆30复位。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压板料折弯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

步骤1:通过启动驱动电机1从而带动转轴13转动,通过转轴13带动内凹轮盘14转动,通过内凹轮盘14带动内凸轮环15向上运动;

步骤2:通过内凸轮环15的向上运动,从而带动第一滑块18向上运动,通过第一限位座16进行限位,通过第一弹簧17被压缩储蓄回弹力;

步骤3:通过第一连接杆12带动盘体10向上运动,从而带动外齿轮环11向上运动的同时与条齿6相互配合实现转动,从而通过第二连接杆32带动折弯下模8旋转切换至下一个压槽;

步骤4:通过运动至顶部的外齿轮环11将第一滑动侧顶杆3顶起,从而通过第一滑动侧顶杆3侧部的凸块推动第一滑杆5向远离第一滑动侧顶杆3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其第一滑杆5上的第一卡合件与卡合组件相互配合使其第一滑杆5被卡合;

步骤5:通过下落至底部的外齿轮环11压动第二滑动侧顶杆30,使其凸块带动第二滑杆25滑动,通过第二滑杆25滑动从而推动卡杆7向运动,从而使其卡杆7上与第一卡合件相互配合的第二卡合件释放对第一滑杆5的卡合,从而使其第一滑杆5在第三弹簧21的弹力作用下复位,使其条齿6再次与外齿轮环11接触,从而对其外齿轮环11啮合稳固;

步骤6:在外齿轮环11下落时在第二弹簧20的反作用力下使其第一滑动侧顶杆3复位,同理当外齿轮环11向上运动时,在第五弹簧27的反作用力使其第二滑动侧顶杆30复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