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刨工艺的中厚型钢板折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89077发布日期:2020-10-13 07:57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基于气刨工艺的中厚型钢板折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弯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基于气刨工艺的中厚型钢板折弯装置。



背景技术:

中厚钢板的折弯是钢结构工程的重点和难点,不少中小型钢构厂没有专用的大型钢板折弯机,以至于只能进行拼组焊接的方式,使焊接工作量大大增加,因此需要一种体积小的折弯装置改善这一问题。

本实用新型针对的钢板厚度主要为25-40mm范围内,钢板幅宽为200-400mm。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基于气刨工艺的中厚型钢板折弯装置,解决中厚型钢板折弯在实际中不能很好的实施,从而造成的焊接工程量大、精度不高的问题。

其技术方案是,基于气刨工艺的中厚型钢板折弯装置,包括用于固定待折弯的钢板的卡固装置和用于对待折弯钢板施加压力,顶弯成一定角度的顶弯装置,所述卡固装置包括支撑座、操作平台和对钢板进行位置限定的卡具组,所述卡具组固定在操作平台表面,所述顶弯装置包括千斤顶、千斤顶底座和自千斤顶底座延伸出的供千斤顶放置的通道,所述支撑座包括底座和支架,所述底座和支架呈垂直放置,所述顶弯装置位于支架上端面,保持与操作平台平面持平,所述操作平台为边缘带有多个卡槽的圆形盘状结构,所述操作平台与底座之间通过转轴进行连接,所述顶弯装置端部设置可抽动的卡锁与卡槽配合用于限定操作平台,用于保证千斤顶端部与固定在操作平台上的钢板相贴合,以保证在千斤顶顶起时,将钢板发生折弯,钢板折弯之前对折弯点进行气刨,所述钢板的气刨点位于卡具组零部件端部。

更进一步,所述千斤顶底座端面呈扇形,以使得千斤顶顶起方向能够配合圆形的操作平台,对钢板进行较大角度的折弯。

更进一步,所述千斤顶底座与卡锁之间设置可拆卸的垫衬,根据实际操作中的钢板折弯度及钢板与千斤顶之间的距离,选择不同厚度的垫衬,加装在千斤顶底座和卡锁之间,加厚底座。

更进一步,所述底座中心开设供转轴安装的凹槽,所述凹槽与操作平台圆心对应,以保证转轴与操作平台同心,所述凹槽上部设置与转轴配合使用的轴承,在转轴转动时保证顺畅,所述凹槽底部设置垫片,起到保护作用。

更进一步,所述转轴与操作平台之间设置有多个支撑杆,各所述支撑杆与转轴及操作平台形成三角支撑,各所述支撑杆均匀分布。

更进一步,所述卡具组包括至少两个卡具,各所述卡具按照功能分为折弯卡具和限位卡具,所述折弯卡具一端位于操作平台圆心处,所述限位卡具与折弯卡具分布在钢板两侧,所述钢板的气刨口与操作平台圆心处的折弯卡具端部对应。

基于气刨工艺的中厚型钢板折弯装置操作方法,

s1.将气刨并打磨好的钢板放置在卡具组之间,并使的气刨槽与操作平台圆心处的折弯卡具端部对照;

s2.转动操作平台,选择合适使千斤顶的初始位置和钢板的初始位置一致的卡槽,将卡槽使用卡锁牢固;

s3.启动千斤顶对钢板进行顶弯。

更进一步,当钢板折角角度小于一个千斤顶冲程时,使用千斤顶对钢板进行顶弯,达到预先划定的折弯位置即停止。

更进一步,当钢板折角角度当钢板折弯角度大于一个千斤顶冲程时,完后一次顶弯后,将千斤顶复位,返回s2,直至达到预先设定角度即停止。

包含中厚型钢板折弯方法在内的钢板加工工艺,

s1.选择钢板需要进行折角的中心位置,划线标注,根据钢板厚度,选择气刨深度和宽度,对钢板折弯位置进行气刨;

s2.用打磨机打磨刨槽,使刨槽和刨槽边缘光滑平顺;

s3.通过上述的基于气刨工艺的中厚型钢板折弯装置操作方法对钢板进行折弯;

s4.对气刨槽进行二次气刨,使得槽口平顺圆滑,尺寸保证能够进行正常的补焊工艺;

s5.对钢板用临时支撑进行固定,用毛刷对刨槽进行清理,保证槽内清洁;

s6.预热开槽部位,并进行补焊与钢板两侧平顺连接形成一体;

s7.对焊缝进行检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该装置配合气刨后的钢板实施折弯工序,体积相对于现有的大型钢板折弯机而言,大大减小,节约操作面积,通过转动操作平台,调整操作平台上固定的钢板与千斤顶端部的距离来满足,一次性可对钢板进行大角度折弯的工作,千斤顶由人工手动控制,当达到折弯角度后,及时停止,保证折弯角度的精准,折弯前后的打磨及气刨,也更便于钢板连接,提高精度,应用于钢板加工中,避免焊接工作较大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精度不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侧面结构示意图。

1、操作平台;2、卡具;21、折弯卡具;22、限位卡具;3、卡槽;4、钢板;5、通道;6、千斤顶;7、千斤顶底座;8、垫衬;9、卡锁;10、气刨槽;11、转轴;12、轴承;13、支撑座;13.1、底座;13.2、支架;14、凹槽;15、垫片;16、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由图1至图2给出,基于气刨工艺的中厚型钢板折弯装置,包括用于固定待折弯的钢板的卡固装置和用于对待折弯钢板施加压力,顶弯成一定角度的顶弯装置,所述卡固装置包括支撑座13、操作平台1和对钢板4进行位置限定的卡具组,所述卡具组固定在操作平台1表面,所述顶弯装置包括千斤顶6、千斤顶底座7和自千斤顶底座7延伸出的供千斤顶6放置的通道5,所述支撑座13包括底座和支架,所述底座13.1和支架13.2呈垂直放置,所述顶弯装置位于支架上端面,保持与操作平台1平面持平,所述操作平台1为边缘带有多个卡槽3的圆形盘状结构,所述操作平台1与底座之间通过转轴11进行连接,所述顶弯装置端部设置可抽动的卡锁9与卡槽3配合用于限定操作平台1,用于保证千斤顶端部与固定在操作平台上的钢板相贴合,以保证在千斤顶顶起时,将钢板4发生折弯,钢板折弯之前对折弯点进行气刨,所述卡具组包括至少两个卡具,各所述卡具2按照功能分为折弯卡具21和限位卡具22,所述折弯卡具21一端位于操作平台1圆心处,所述限位卡具22与折弯卡具21分布在钢板4两侧,所述钢板的气刨口与操作平台1圆心处的折弯卡具21端部对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千斤顶底座7端面呈扇形,以使得千斤顶顶起方向能够配合圆形的操作平台,对钢板进行较大角度的折弯,所述千斤顶底座7与卡锁9之间设置可拆卸的垫衬8,根据实际操作中的钢板折弯度及钢板与千斤顶之间的距离,选择不同厚度的垫衬8,加装在千斤顶底座7和卡锁9之间,加厚底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中心开设供转轴安装的凹槽,所述凹槽与操作平台1圆心对应,以保证转轴与操作平台同心,所述凹槽14上部设置与转轴11配合使用的轴承12,在转轴11转动时保证顺畅,所述凹槽14底部设置垫片15,起到保护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转轴11与操作平台1之间设置有多个支撑杆16,各所述支撑杆16与转轴11及操作平台1形成三角支撑,各所述支撑杆16均匀分布。

基于气刨工艺的中厚型钢板折弯装置操作方法,

s1.将气刨并打磨好的钢板放置在卡具组之间,并使得气刨槽10与操作平台圆心处的折弯卡具端部对照;

s2.转动操作平台1,选择使千斤顶的初始位置和钢板的初始位置一致的卡槽3,将卡槽使用卡锁9牢固;

s3.启动千斤顶对钢板进行顶弯。

更进一步,当钢板折角角度小于一个千斤顶冲程时,使用千斤顶对钢板进行顶弯,达到预先划定的折弯位置即停止。

更进一步,当钢板折角角度当钢板折弯角度大于一个千斤顶冲程时,完后一次顶弯后,将千斤顶复位,返回s2,直至达到预先设定角度即停止。

包含中厚型钢板折弯方法在内的钢板加工工艺,

s1.选择钢板需要进行折角的中心位置,划线标注,根据钢板厚度,选择气刨深度和宽度,对钢板折弯位置进行气刨;

s2.用打磨机打磨刨槽,使刨槽和刨槽边缘光滑平顺;

s3.通过上述的基于气刨工艺的中厚型钢板折弯装置操作方法对钢板进行折弯;

s4.对气刨槽进行二次气刨,使得槽口平顺圆滑,尺寸保证能够进行正常的补焊工艺;

s5.对钢板用临时支撑进行固定,用毛刷对刨槽进行清理,保证槽内清洁;

s6.预热开槽部位,并进行补焊与钢板两侧平顺连接形成一体;

s7.对焊缝进行检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该装置配合气刨后的钢板实施折弯工序,体积相对于现有的大型钢板折弯机而言,大大减小,节约操作面积,通过转动操作平台,调整操作平台上固定的钢板与千斤顶端部的距离来满足,一次性可对钢板进行大角度折弯的工作,千斤顶由人工手动控制,当达到折弯角度后,及时停止,保证折弯角度的精准,折弯前后的打磨及气刨,也更便于钢板连接,提高精度,应用于钢板加工中,避免焊接工作较大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精度不高。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许多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