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机械制造的快速夹紧装置。
背景技术:[0002]
在机械加工生产中,加工过程中对工件的固定夹紧是很重要的环节,在固定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零件固定不稳定而导致零件加工效果较差,或者出现固定不稳而导致加工物体崩出,如果旁边有操作人员的话可能对操作人员有损伤,在设备中出现物体崩出的话可能直接性的对设备造成损坏,在加工过程中固定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位置不精确会进而导致加工物体需要进行反复加工,从而增加加工成本,使生产效率降低,目前一般采用人工定位的方式,效率较低;而且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屑,如果不进行扫除,大量的堆积可能对设备进行磨损,久而久之就会对设备造成很大的损伤。
[0003]
为此,我们提出机械制造的快速夹紧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机械制造的快速夹紧装置。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
机械制造的快速夹紧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侧设有第一夹紧块与第二夹紧块,所述第一夹紧块通过左右两侧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夹紧块与第一固定板以及第二固定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上均设有控制第二夹紧块位置的控制组件,所述第一夹紧块和第二夹紧块之间设有l型托块与第一抵块,所述l型托块与第一抵块下侧设有托板,所述l型托块通过移动组件与托板连接,所述第一抵块与托板固定连接,所述托板通过竖直升降组件与底座连接。
[0007]
优选地,所述控制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上的两个条形开口,两个所述条形开口内均设有限位块,所述底座上侧对称设置两个液压伸缩杆,两个所述液压伸缩杆通过固定座与底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液压伸缩杆伸缩端分别贯穿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并分别与两个限位块固定连接。
[0008]
优选地,所述移动组件包括固定设置在l型托块一侧的固定块,所述托板上侧水平设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两端均转动连接有固定柱,两个所述固定柱均与托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螺纹套接在第一螺纹杆上,所述第一螺纹杆一端贯穿固定柱并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托板下侧固定设有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伺服电机输出端贯穿托板并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和第一锥齿轮啮合连接。
[0009]
优选地,所述竖直升降组件包括水平设置在托板下侧的移动板,所述托板通过支撑柱与移动板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板下侧对称设有两根伸缩杆,所述伸缩杆上端与移动板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下端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底座内固定安装有第二伺服电机,所述底座上侧竖直设有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二螺纹杆与第二伺服电机输出端同轴固定连接,所述
移动板螺纹套接在第二螺纹杆上。
[0010]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紧块和第二夹紧块上端相互靠近的一侧均设有开槽,两个所述开槽内均设有第二抵块,两个所述第二抵块分别通过若干固定螺栓与第一夹紧块和第二夹紧块固定连接。
[0011]
优选地,所述底座两侧均对称设有连通内部的碎料出口,所述两个碎料出口内均固定设有碎料承接板。
[001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0013]
1、该装置在加工过程中,利用液压进行夹持固定,保障了物体在加工过程中不会出现崩出的现象,同时利用水平移动和竖直移动调整托块与l型托块的位置,从而对加工物体进行精准固定,避免了加工物体加工位置不对,进而避免再次加工,提升加工的效率,提升产量。
[0014]
2、在加工过程中,对物体加工会产生碎料,通过底座两侧设有的碎料口与碎料口内设置的碎料承接板直接导出,通过对加工碎料的处理能更好的保护设备耐久,从而延长设备使用率,增加产量。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机械制造的快速夹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机械制造的快速夹紧装置的上侧结构示意图
[0017]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机械制造的快速夹紧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8]
图中:1底座、2第一夹紧块、3第二夹紧块、4第一固定板、5 第二固定板、6液压伸缩杆、7限位块、8固定座、9 l型托块、10第一抵块、11托板、12第一螺纹杆、13固定柱、14固定块、15第一锥齿轮、16第一伺服电机、17第二锥齿轮、18支撑柱、19第二螺纹杆、20移动板、21伸缩杆、22第二抵块、23螺栓、24承接板、25 第二伺服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0]
参照图1-3,机械制造的快速夹紧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上侧设有第一夹紧块2与第二夹紧块3,对加工物体进行水平固定,第一夹紧块2通过左右两侧的第一固定板4和第二固定板5与底座1固定连接,通过第二夹紧块3与第一固定板4以及第二固定板5滑动连接,使第二夹紧块3向第一夹紧块2移动,从而实现水平固定,利用第二抵块对第一夹紧块2的固定增加整体设备的稳定性,第一固定板 4和第二固定板5上均设有控制第二夹紧块3位置的控制组件,利用控制组件对第二夹紧块3的作用下对加工物体进行固定,控制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固定板4和第二固定板5上的两个条形开口,两个条形开口内均设有限位块7,底座1上侧对称设置两个液压伸缩杆6,两个液压伸缩杆6通过固定座8与底座1固定连接,两个液压伸缩杆6 伸缩端分别贯穿第一固定板4和第二固定板5并分别与两个限位块7 固定连接,利用两个液压伸缩杆6对限位块7的作用,同时限位块7 与第二夹紧块3固定连接,从而达到一个固定效果。
[0021]
第一夹紧块2和第二夹紧块3之间设有l型托块9与第一抵块 10,利用第一抵块10与l型托块9对加工物体进行精准固定,l型托块9与第一抵块10下侧设有托板11,l型托块9通过移动组件与托板11连接,移动组件包括固定设置在l型托块9一侧的固定块14,利用水平移动组件来精准控制所要的固定位置,托板11上侧水平设有第一螺纹杆12,第一螺纹杆12两端均转动连接有固定柱13,两个固定柱13均与托板11固定连接,利用固定柱13增加第一螺纹杆12 的稳定性,保证l型托块9的水平运动,固定块14螺纹套接在第一螺纹杆12上,通过固定块14与第一螺纹杆12的作用下,第一螺纹杆12一端贯穿固定柱13并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15,托板 11下侧固定设有第一伺服电机16,第一伺服电机16输出端贯穿托板 11并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17,第二锥齿轮17和第一锥齿轮 15啮合连接,利用第一伺服电机16驱动第一锥齿轮15与第二锥齿轮17,第一抵块9与托板11固定连接,加强第一抵块10的固定性。
[0022]
托板11通过竖直升降组件与底座1连接。竖直升降组件包括水平设置在托板11下侧的移动板20,托板11通过支撑柱18与移动板 20固定连接,加强稳固性,利用第一伺服电机16带动第二锥齿轮17 与第一锥齿轮15啮合运作,实现l型托块9在托板11上的水平运动,移动板20下侧对称设有两根伸缩杆21,伸缩杆21上端与移动板20 固定连接,伸缩杆21下端与底座1固定连接,利用两个伸缩杆21固定移动板20与底座1,底座1内固定安装有第二伺服电机25,底座 1上侧竖直设有第二螺纹杆19,第二螺纹杆19与第二伺服电机25输出端同轴固定连接,移动板20螺纹套接在第二螺纹杆19上,利用第二伺服电机25对第二螺纹杆19作用下带动移动板20上下运动,从而实现升降从而进一步精确限位,同时避免第一抵块10与l型托块 9在加工过程中存在阻碍作用,第一伺服电机16与第二伺服电机25 均通过数控进行精准控制,控制方法采用现有技术,实现一键精准定位作用。
[0023]
第一夹紧块2和第二夹紧块3上端相互靠近的一侧均设有开槽,两个开槽内均设有第二抵块22,两个第二抵块22分别通过若干固定螺栓23与第一夹紧块2和第二夹紧块3固定连接,利用两个第二抵块22能更好的的对加固物体固定面调整,从而更好的达到固定效果,底座1两侧均对称设有连通内部的碎料出口,两个碎料出口内均固定设有碎料承接板24,利用承接板24对碎料直接导出,防止碎料残留在设备中。
[0024]
本实用新型中,该装置的使用步骤如下。
[0025]
1、加工物体通过l型托块9与第一抵块10对竖直位置进行限制,l型托块9上的固定块14与第一螺纹杆12链接,l型托块9上的固定块14与第一螺纹杆12螺纹连接,通过第一伺服电机16上的第二锥齿轮17与第一锥齿轮15啮合,通过第一伺服电机16驱动第二锥齿轮17,同时第二锥齿轮15通过第一锥齿轮15带动第一轮螺纹杆12转动,从而使l型托块9水平移动,对加工物体进行水平限位作用。
[0026]
2、在托板11下通过支撑柱18与移动板20固定连接,且移动板20下设有第二螺纹杆19与两个伸缩杆21,伸缩杆21下侧固定连接底座1,底座1上有第二伺服电机25,第二伺服电机25上连接有第二螺纹杆19,通过第二伺服电机25对第二螺纹杆19作用下对移动板20进行竖直运作,从而对加工物体的竖直位置进行限位作用。
[0027]
3、通过第二伺服电机25对螺纹杆19带动第一抵块10与l型托块9竖直运作,从而避免第一抵块10与l型托块9在加工过程中存在阻碍作用,对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碎料,碎料通过承接板24承接,再通过碎料出口直接导出。
[0028]
4、第一夹紧块2和第二夹紧块3通过液压伸缩杆6进行水平移动,加工物体通过第一夹紧块2与第二夹紧块3夹紧固定。
[0029]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