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机转鼓体装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20500发布日期:2022-03-12 12:28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离心机转鼓体装夹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心机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离心机转鼓体装夹装置。


背景技术:

2.离心机的主要部件分为:底座、外壳、转鼓、电动机等,其中的转鼓就是内胆,转鼓上面有许多小孔,里面再放上滤袋,滤袋里面装填物料,由电动机通过三角皮带来带动转鼓,经过高速运转,产生强大的离心力。离心机转鼓是离心机里面转动的主要部件,转鼓上有很多排液孔,在转动时将物料里的水分离心出去。
3.通常需要在离心机转鼓的周面上加工上若干的排液孔,这些排液孔的轴向与转鼓体的径向平行,在离心分离时,由于液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与排液孔的轴向不平行,液体从排液孔中甩出时容易受到转鼓内壁的阻碍,导致液体不能穿过排液孔,从而使得排液的效率低。
4.另一方面,由于离心机转鼓体的体积较大,在机加工转鼓体的过程中,若采用三爪或四爪卡盘对转鼓体进行夹持,所需要的卡盘的体积会非常大,体积增大后的三爪或四爪卡盘的成本会提高很多,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新的装夹装置来适应转鼓体的夹持。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提供一种利于节约成本的离心机转鼓体装夹装置。
6.离心机转鼓体装夹装置,包括装夹座,还包括中间定位部件以及多个夹紧组件,所述中间定位部件包括定位套,定位套与装夹座固定连接,定位套的一端设有对离心机转鼓体内的中间连接管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孔;
7.夹紧组件包括拉紧螺杆、夹紧部件、压紧螺母,夹紧部件包括与离心机转鼓体轴向端面配合的夹紧部、与拉紧螺杆配合的连接部,夹紧部设置于连接部的一端,连接部上设有通孔,所述拉紧螺杆的一端穿过连接部上的通孔后与装夹座螺纹连接,拉紧螺杆的另一端与压紧螺母螺纹连接后使离心机转鼓体被夹紧在夹紧部与装夹座之间。
8.本实用新型在装夹时,借用离心机转鼓体内的连接管与第一定位孔的配合,对离心机转鼓体形成径向定位,通过拉紧螺杆与压紧螺母以及装夹座的配合,使离心机转鼓体被夹紧在夹紧部件与装夹座之间,本实用新型的装夹装置完全代替了三爪卡盘或四爪卡盘的作用,相对三爪卡盘或四爪卡盘具有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9.图1为离心机转鼓体的剖视图;
10.图2为离心机转鼓体的立体图;
1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装夹装置与离心机转鼓体装配后的剖视图;
12.图4为装夹座的剖视图;
13.图5为定位套的剖视图;
14.附图中的标记:
15.装夹座1,定位凸起1a,凹槽1b,装配孔1c,定位套2,第一定位孔2a,定位套本体2b,固定部2c,第二定位孔2d,中间孔2e,第一限位台阶2f,第二限位台阶2g,拉紧螺杆3,夹紧部件4,夹紧部4a,连接部4b,压紧螺母5,保护套6;
16.转鼓本体10,中间连接管11,第一管体11a,第一内孔11b,环形槽11c,第二管体11d,台阶11e,空腔12,排液孔13,收纳槽15。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18.本实用新型的离心机转鼓体包括转鼓本体10、中间连接管11,转鼓本体10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具有开口且内部设有空腔12,转鼓本体10的周面上设有若干排液孔13,中间连接管11位于转鼓本体10的空腔12内,中间连接管11的一端与转鼓本体10的轴向端面固定,中间连接管11与转鼓本体10一体成型,例如通过铸造一体成型,所述转鼓本体10的内壁面上设有环形的收纳槽15,所述排液孔13的输入端位于收纳槽15内。
19.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环形的收纳槽15,在排放液体时,先使液体进入到收纳槽15内,液体再从收纳槽15流入到排液孔13中,由于收纳槽15的入口所在面积远大于所有排液孔13输入端面积的总和,因此,收纳槽15更容易接收到需要排放的液体,从而使排液的效率提高,利于缩短固液离心分离的时间。
20.本实用新型中,收纳槽15的深度不小于2mm,收纳槽的宽度为10-15mm,这种尺寸的收缩槽15,既不占用其它零件安装空间,又能保障液体的收纳。
21.所述排液孔12的轴向与转鼓本体10的周面不垂直,或者排液孔12的轴向与转鼓本体10的径向不平行。所述排液孔12的轮廓呈腰形,因此,排液孔12呈腰形,这种形状的排液孔有助于进入和排液。
22.排液孔12轴向与离心的方向接近平行,由于在离心过程中,液体的流动方向与离心的方向平行或者接近平行,排液孔12的轴向设置利于使液体进入到排液孔12中,同时减小液体进入到排液孔12中的阻力,从而利于提高离心效率。
23.所述中间连接管11包括第一管体11a、第二管体11d,第一管体11a的一端与转鼓本体10的轴向端面固定,在第一管体11a的周面上设有用于安装密封圈的环形槽11c。第二管体11d的一端与第一管体11a固定,第二管体11d的外径小于第一管体11a的外径,在第一管体11a与第二管体11d之间形成台阶11e,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离心机转鼓体优先应用于碟式离心机上,因此通过台阶11e,便于与碟式离心机中的其他零件进行安装,例如便于安装进液管。
24.第一管体11a的第一内孔11b为锥孔,第二管体11d由第二内孔由锥孔和第一直孔以及第二直线组成,第一直孔的内径小于第二直孔的内径。通过第一内孔11b和第二内孔便于排水和排渣。
25.本实用新型的离心机转鼓体装夹装置,包括装夹座1、中间定位部件以及多个夹紧组件,下面分别对每部分以及每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26.装夹座1为盘状部件,在装夹座1上设有定位凸起1a,该定位凸起1a与定位套2配合,以防止定位套2沿装夹座1的径向移动。在装夹座1上设有凹槽1b,所述定位凸起1a与位
凹槽1b内,定位套2与凹槽1b配合,定位套2最大外径与凹槽1b的内径相等,或者略小于凹槽1b的内径,使得定位套2与凹槽1b过度配合或间隙配合,例如,凹槽1b的内径为100mm,定位套2最大直径为99.8mm,两者相差0.2mm。通过凹槽1b进一步可以限制定位套2沿装夹座1的径向移动。
27.装夹座1上设有一组或多组装配孔1c,每组装配孔1c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孔,这些孔用于安装夹紧组件,由于被加工的转鼓体的外径尺寸不一致,通过设置多组装配孔1c,可以装夹不同大小的转鼓体,从而实现一套装夹装置适用于不同大小的转鼓体。
28.中间定位部件包括定位套2,定位套2与装夹座1固定连接,定位套2的一端设有对离心机转鼓体内的中间连接管11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孔2a,第一定位孔2a与中间连接管11间隙配合,通过第一定位孔2a对中间连接管11形成的定位作用,可以防止离心机转鼓体径向位移。
29.定位套2包括定位套本体2b、固定部2c,所述第一定位孔2a设置于定位套本体2b的一端,固定部2c设置于定位套本体2b的周面上,固定部2c上设有螺栓安装孔,固定部2c沿定位套本体2b径向延伸,固定部2c与装夹座1上的凹槽1b配合。所述定位套2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定位孔2d,第二定位孔2d与定位凸起1a配合使定位套定位在装夹座1上。
30.所述定位套2上还设有中间孔2e,中间孔2e的一端与第一定位孔2a连通,中间孔2e的一端与第二定位孔2d连通,中间孔2e的孔径均小于第一定位孔2a和第二定位孔2d的孔径,在中间孔2e与第一定位孔2a之间形成第一限位台阶2f,在中间孔2e与第二定位孔2d之间形成第二限位台阶2g。
31.通过设置中间孔2e之后,由于与第一定位孔2a、第二定位孔2d以及中间孔2e贯通了定位套2的轴向,在装夹时,可以通过螺栓穿过第二定位孔2d、中间孔2e、第一定位孔2a与离心机转鼓体内的中间连接管11,使离心机转鼓体与装夹座1紧固成一体。
32.夹紧组件包括拉紧螺杆3、夹紧部件4、压紧螺母5,夹紧部件4包括与离心机转鼓体轴向端面配合的夹紧部4a、与拉紧螺杆3配合的连接部4b,夹紧部4a设置于连接部4b的一端,连接部4b上设有通孔,所述拉紧螺杆3的一端穿过连接部4b上的通孔后与装夹座1螺纹连接,拉紧螺杆3与装配孔1c连接,拉紧螺杆3的另一端与压紧螺母5螺纹连接后使离心机转鼓体被夹紧在夹紧部4a与装夹座1之间。通过夹紧组件与装夹座1的连接,对离心机转鼓体的两个轴向端面形成了限制,确保离心机转鼓体被夹紧的可靠性,避免在加工过程中受力松动。
33.本实用新型的离心机转鼓体装夹装置还包括对离心机转鼓体内的中间连接管11形成保护的保护套6,保护套6环绕在定位套2的周围,保护套6与装夹座1固定连接,保护套6的高度大于定位套2的高度。由于中间连接管11的外周面上设有环形槽11c,该环形槽11c用于安装密封圈,然而,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切削产生的金属屑有一部分会向离心机转鼓体内部飞溅,这些飞溅的金属屑如果与连接管11形成碰撞,则容易导致损伤连接管11的表面,如果环形槽11c受到损伤,则在安装密封圈之后,会影响密封效果,因此,通过保护套6对连接管11形成的遮挡作用,可以避免飞溅的金属屑与连接管11形成碰撞,避免损坏连接管11的表面。
34.本实用新型在装夹时,借用离心机转鼓体内的连接管11与第一定位孔2a的配合,对离心机转鼓体形成径向定位,通过拉紧螺杆3与压紧螺母5以及装夹座1的配合,使离心机
转鼓体被夹紧在夹紧部件4与装夹座1之间,本实用新型的装夹装置完全代替了三爪卡盘或四爪卡盘的作用,相对三爪卡盘或四爪卡盘具有成本低的优点。
3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优实施例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当不是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另外,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直接或间接的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