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表带装配设备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全自动多工位表带装配机。
背景技术:2.金属表带一般由多个金属表带粒连接而成,金属表带粒包括实心表带粒和包边表带粒两种,包边表带粒为由多片不同形状的小钢片组合压型而成的空心金属粒;一般表带生产企业在组装包边表带粒时,都是通过人工将小钢片放置到装配机器中进行组装,而小钢片体积很小,在放置时也要保证其放置的位置准确,因此传统的人工上料方式耗时过长,效率低下,也容易上料不精准。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自动多工位表带装配机,以解决现有的包边表带粒存在的上料效率耗时过长、效率低下以及上料不精准的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全自动多工位表带装配机,包括底柜,所述底柜顶部设有台面,所述台面的中部设有通道,所述通道上设置至少两个模具底板,每个所述模具底板上均设有夹持部和压紧机构,所述模具底板的两侧均设有定位夹,所述模具底板通过传动机构沿所述通道的轴向滑动;
6.所述通道的两侧对称设有定位侧板,所述定位侧板位于台面上,所述定位侧板上设有若干与定位夹配合的凸轮,两个所述定位侧板的下方设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调节部和第二调节部,所述第一调节部位于通道的下部,并且第一调节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侧定位侧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调节部带动两侧的定位侧板沿垂直于所述通道轴向的方向相对同步滑动;所述第二调节部设于其中一侧的定位侧板的下部,并且与定位侧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调节部带动与其连接的定位侧板沿垂直于所述通道轴向的方向往复滑动;其中一个所述定位侧板的一侧设有取料机构,所述取料机构包括至少三个吸盘,所述吸盘位于装配模具的上方,所述吸盘通过移动装置沿垂直于所述通道轴向的方向滑动。
7.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调节部包括底座、拉伸板、两个连接杆和四个鱼眼接头,所述拉伸板位于底座上方,并且与底座转动连接,四个鱼眼接头分别两两对接,形成两组双头鱼眼结构,两组所述双头鱼眼结构分别对称设置在拉伸板的两侧,两组所述双头鱼眼结构的一头分别与拉伸板的两侧转动连接,另一头与相对应的连接杆的下端转动连接,两个所述连接杆的上端分别固定在两侧的定位侧板的底部。
8.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台面上设有两根垂直于通道轴向的直线导轨,两个所述定位侧板的底部与直线导轨滑动连接;所述台面内侧的中间设有方槽,所述连接杆穿过方槽与定位侧板连接。
9.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调节部包括第一气缸、连接杆和鱼眼接头,所述
第一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鱼眼接头的尾部固定连接,所述鱼眼接头的眼部一端与所述连接杆的下端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上端固定在一侧的定位侧板底部,所述第一气缸固定在台面上。
10.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取料机构包括安装架和两个第二气缸,所述安装架固定在台面的一侧,所述安装架的中间设有两根垂直于所述通道轴向的固定型材,每根固定型材的外侧均固定设有直线导轨,两个所述第二气缸的侧壁与分别与两侧直线导轨滑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气缸之间设有长板,两个所述第二气缸的下部输出端设有移动板,所述吸盘固定在移动板上。
11.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移动装置包括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固定在其中一根固定型材的端部,其自身的电机轴上固定设有传动轮,同一根固定型材的另一端转动设置传动轮,两个传动轮之间设有同步带,所述长板板与同步带的下带面固定连接,所述同步带带动长板沿固定型材的轴向方向往复移动。
12.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传动部和用于带动所述传动部的第一驱动电机,所述传动部设置在通道中间,所述通道下部设有平板,所述平板的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两组固定座,每组固定座包括两个,并且每组的两个固定座分别设置在所述通道宽度方向的两侧,同组的两个固定座之间活动连接有传动轴,所述传动部设置在两个所述传动轴之间,所述传动部为带传动结构或链传动结构;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传动部的下方,并且固定在平板上。
13.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传动部为链传动结构,所述传动部包括两个齿轮,两个所述齿轮分别固定设置在两侧的传动轴上,两个所述齿轮之间设有环形链条,所述模具底板固定在环形链条上;其中靠近第一驱动电机一侧的传动轴端部固定设有转轮,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自身的电机轴上固定设有转轮,两个所述转轮之间设有传送带。
14.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压紧机构设置在夹持部的一侧,所述压紧机构由第三气缸、压杆和调节轮组成,所述模具底板一端设有连接座,所述压杆的一端与连接座转动连接,所述压杆的端部设有压紧销,所述压杆的一侧设有侧方座,所述调节轮与侧方座活动连接,所述调节轮的弧形外壁上设有调节销,所述调节销穿过压杆并且与压杆活动连接,所述调节轮的平面侧壁上设有移动柱,所述第三气缸的输出端位于移动柱的外侧。
15.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两个所述定位侧板的内侧均设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底部固定在台面上,所述支撑座的顶部与模具底板底部面接触,所述两个支撑座之间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为u型,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固定在两侧的支撑座上,所述底座底部固定在连接板上。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取料机构和移动装置实现了吸盘自动上料,代替了人工上料,上料速度更快,节省了人力成本,避免了人工出错;其次通过与定位侧板和调节机构的配合,实现了模具底板的精准定位,使上料更精准;并通过压紧机构解决了运动过程中的模具底板抖动问题,避免了钢件移位,进一步保证了各个钢件的精准组合;并且通过传动部使得模具底板够不断循环的转动,形成循环生产线,提高了加工的效率。
附图说明
1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模具底板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传动机构和定位侧板连接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取料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的侧面视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调节部切面图;
25.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调节机构切面图;
26.图9为本实用新型台面上部结构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28.1、底柜;2、台面;3、通道;4、模具底板;5、定位夹;6、凸轮;7、移动板;8、支撑座;9、连接板;10、拉伸板;11、第一气缸;12、第二气缸;13、安装架;14、固定型材;15、吸盘;16、传动轮;17、方槽;18、固定座;19、第二驱动电机;20、传动轴;21、同步带;22、平板;23、齿轮;24、连接杆;25、转轮;26、鱼眼接头;27、传送带;28、环形链条;29、直线导轨;30、底座;31、第一驱动电机;32、传动部;33、压紧机构,34、定位侧板;35、夹持部;36、第三气缸;37、压杆;38、调节轮;39、连接座;41、压紧销;42、侧方座;43、调节销;45、移动柱;46、长板。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0.如图1-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全自动多工位表带装配机,包括底柜1,底柜1顶部设有台面2,台面2的中部设有通道3,通道3上设置至少两个模具底板4,每个模具底板4上均设有夹持部35和压紧机构,模具底板4的两侧均设有定位夹5,模具底板4通过传动机构沿通道3的轴向滑动;通道3的两侧对称设有定位侧板34,定位侧板34位于台面2上,定位侧板34上设有若干与定位夹5配合的凸轮6,两个定位侧板34下方设有,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调节部和第二调节部,第一调节部位于通道3的下部,并且第一调节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侧定位侧板3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调节部带动两侧的定位侧板34沿垂直于所述通道3轴向的方向相对同步滑动;第二调节部设于其中一侧的定位侧板34的下部,并且与定位侧板34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调节部带动与其连接的定位侧板34沿垂直于所述通道3轴向的方向往复滑动;其中一个定位侧板34的一侧设有取料机构,取料机构包括至少三个吸盘15,吸盘15位于装配模具的上方,吸盘15通过移动装置沿垂直于通道3轴向的方向滑动;两个定位侧板34的内侧均设有支撑座8,支撑座8底部固定在台面2上,支撑座8的顶部与模具底板4底部面接触,两个支撑座8之间设有连接板9,连接板9为u型,连接板9的两端固定在两侧的支撑座8上。
31.第一调节部包括底座30、拉伸板10、两个连接杆24和四个鱼眼接头26,拉伸板10位于底座30上方,并且与底座30转动连接,四个鱼眼接头26分别两两对接,形成两组双头鱼眼
结构,两组双头鱼眼结构分别对称设置在拉伸板10的两侧,两组双头鱼眼结构的一头分别与拉伸板10的两侧转动连接,另一头与相对应的连接杆24的下端转动连接,两个连接杆24的上端分别固定在两侧的定位侧板34的底部,底座30底部固定在连接板9上;台面2上设有两根垂直于通道3轴向的直线导轨29,两个定位侧板34的底部与直线导轨29滑动连接;台面2内侧的中间设有方槽17,连接杆24穿过方槽17与定位侧板34连接;第二调节部包括第一气缸11、连接杆24和鱼眼接头26,第一气缸11的输出端与鱼眼接头26的尾部固定连接,鱼眼接头26的眼部一端与连接杆24的下端活动连接,连接杆24的上端固定在一侧的定位侧板34底部,第一气缸11固定在台面2上。
32.取料机构包括安装架13和两个第二气缸12,安装架13固定在台面2的一侧,安装架13的中间设有两根垂直于通道3轴向的固定型材14,每根固定型材14的外侧均固定设有直线导轨29,两个第二气缸12的侧壁与分别与两侧直线导轨29滑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气缸12之间设有长板46,两个第二气缸12的下部输出端设有移动板7,吸盘15固定在移动板7上;移动装置包括第二驱动电机19,第二驱动电机19固定在其中一根固定型材14的端部,其自身的电机轴上固定设有传动轮16,同一根固定型材14的另一端转动设置传动轮16,两个传动轮16之间设有同步带21,长板46与同步带21的下带面固定连接,所述同步带21带动长板46沿固定型材14的轴向方向往复移动。
33.传动机构包括传动部32和用于带动传动部32的第一驱动电机31,传动部32设置在通道3中间,通道3下部设有平板22,平板22的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两组固定座18,每组固定座18包括两个,并且每组的两个固定座18分别设置在通道3宽度方向的两侧,同组的两个固定座18之间活动连接有传动轴20,传动部32设置在两个传动轴20之间,传动部32为带传动结构或链传动结构;第一驱动电机31设置在传动部32的下方,并且固定在平板22上;传动部32为链传动结构,传动部32包括两个齿轮23,两个齿轮23分别固定设置在两侧的传动轴20上,两个齿轮23之间设有环形链条28,模具底板4固定在环形链条28上;其中靠近第一驱动电机31一侧的传动轴20端部固定设有转轮25,第一驱动电机31自身的电机轴上固定设有转轮25,两个转轮25之间设有传送带27。
34.压紧机构设置在夹持部35的一侧,压紧机构由第三气缸36、压杆37和调节轮38组成,模具底板4一端设有连接座39,压杆37的一端与连接座39转动连接,压杆37的端部设有压紧销41,压杆37的一侧设有侧方座42,调节轮38与侧方座42活动连接,调节轮38的弧形外壁上设有调节销43,调节销43穿过压杆37并且与压杆37活动连接,调节轮38的平面侧壁上设有移动柱45,第三气缸36的输出端位于移动柱45的外侧。
35.实施例1
36.首先本实用新型通过取料机构进行取料,第二驱动电机19为传动轮16提供动力,从而带动两个传动轮16之间的同步带21移动,同步带21移动时带动其上部的长板46沿固定型材14的轴向方向往复移动,而长板46用于连接两侧的第二气缸12,从而带动第二气缸12沿固定型材14的轴向方向往复移动,并形成移动板7往复运动,其次,两个第二气缸12可带动移动板7上下运动,从而控制吸盘15吸料之后放到夹持部35,再吸料再放到夹持部35,以此循环;每个吸盘15负责夹持不同的钢片;
37.其次本实用新型通过传动部32带动模具底板4沿通道3的轴向移动,当第一个模具底板4移动到第一个吸盘15下部,第一个吸盘15将钢片一放置在夹持部35,然后模具底板4
运动到第二个吸盘15下部,第二个吸盘15将钢片二放置在钢片一的上部,然后模具底板4运动到第三个吸盘15下部,第三个吸盘15将钢片三继续放置在钢片二的上部,依次类推,放置完几种钢片之后,这几种钢片组合成一个工件,由最后一个吸盘15将工件取出;本实用新型可设置若干模具底板4,每个模具底板4的工作流程均如上所述;
38.在吸盘15上料过程中,由定位侧板34和调节机构对模具底板4进行精准定位,避免吸盘15放置钢片的位置不准确,首先在模具底板4移动时,由第一气缸11推动与其连接的鱼眼接头26,鱼眼接头26推动与其连接的连接杆24,连接杆24推动与其连接的定位侧板34,从而实现一侧的定位侧板34沿着垂直于通道3轴向的方向移动,而两个定位侧板34之间设有第一调节部,当一侧的侧板移动时,与其下部连接的另一根连接杆24带动其下端的双头鱼眼结构移动,双头鱼眼结构的另一端会带动拉伸板10移动,而拉伸板10两侧的双头鱼眼结构对称设置,因此,另一侧的双头鱼眼结构会带动另一侧的定位侧板34与该侧定位侧板34实现同步开合运动,因此,当第一个模具底板4运动到吸盘15一下部时,第一气缸11驱动,实现两侧定位侧板34同步向内侧移动,从而使凸轮6和定位夹5卡住,实现模具底板4的定位;当第一吸盘15上料之后,第一气缸11驱动定位侧板34回位,第一个模具底板4继续运动到第二吸盘15下部,第一气缸11再次驱动,两侧定位侧板34再次向内侧移动,实现定位,以此类推;
39.在上料过程中,当第一吸盘15上料之后,压紧机构上的压杆37会向下转动,使压紧销41压紧钢片,当模具底板4移动到第二吸盘15下部,压杆37抬起,第二个吸盘15放料,压杆37再次下压,模具底板4继续移动,以此类推,压紧机构可避免在模具底板4运动过程中产生抖动,导致钢片移位;压紧机构的工作原理如下:如图3所示,当钢片到达下一个吸盘15下部时,第三气缸36向前推动移动柱45,移动柱45带动调节轮38转动,调节轮38转动时,其弧形外壁上的调节销43向上抬起,从而带动压杆37向上抬起,而当上料完成之后,第三气缸36退回,压杆37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下行,压在钢片上,并且将调节轮38推回原位。
40.而本实用新型中传动部32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传动部32,由第一驱动电机31带动其上部的转轮25转动,再由传送带27带动其上方的转轮25转动,该转轮25带动传动轴20转动,传动轴20带动其上部齿轮23转动,从而实现环形链条28的转动,使得环形链条28上的模具底板4能够不断循环的转动。
41.另外本实用新型可根据实际加工生产的需要,设置不同数量的模具底板4和吸盘15。
42.实施例2
43.本实用新型中传动部32可设置为带传动结构,和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传动部32包括两个转轮25,两个转轮25分别固定设置在两侧的传动轴20上,两个转轮25之间设有传送带27,模具底板4固定在传送带27上;其中靠近第一驱动电机31一侧的传动轴20端部固定设有齿轮23,第一驱动电机31自身的电机轴上固定设有齿轮23,两个齿轮23之间设环形链条28;此时,传动部32可以由第一驱动电机31带动其上部的齿轮23转动,再由环形链条28带动其上方的齿轮23转动,该齿轮23带动传动轴20转动,传动轴20带动其上部转轮25转动,从而实现传送带27的转动,而模具底板4固定在传送带27上,从而使得模具底板4能够不断循环的转动,形成循环生产线;其他结构和使用方式如实施例1中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44.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器来自动控制,控制器的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
的技术人员简单编程即可实现,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并且本实用新型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装置,所以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电路连接。
45.以上说明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