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试验车断线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试验车辆数据线的断线工具。
背景技术:2.电动车碰撞试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火灾风险,而碰撞试验过程中一旦发生火灾需要第一时间将数据线与试验车辆快速脱离。但是由于电动车碰撞试验过程中使用的数据线由于直径可达2厘米,不便于剪切;现有的普通断线工具笨重且需要2-3 人才可以操作;常用的小型切割工具虽然轻便,但操作时间较长,在急需断线操作的情况下拆卸试验数据线是来不及的。市面的专用工具无法满足试验需求,且基于以上因素目前在该领域没有这样的专用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3.为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试验车辆数据线的断线工具,包括:上刀片;下刀片,所述下刀片的第一端与所述上刀片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加力杆,所述加力杆的第一端与所述下刀片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操作架,所述操作架的上表面开设有收容部,所述上刀片固定设置在所述收容部的上方,使所述下刀片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收容部内;固定夹,所述固定夹与所述操作架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夹与所述操作架配合以固定数据线。
4.优选地,还包括弹力件,所述弹力件设置在所述上刀片和所述下刀片的第一端,所述弹力件用于提供所述下刀片相对所述上刀片转动的恢复力。
5.优选地,还包括转接件,所述转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下刀片与所述加力杆套接。
6.优选地,所述转接件包括紧固件,所述下刀片通过紧固件与所述转接件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转接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加力杆旋接。
7.优选地,所述加力杆的第二端设置有防护套,所述防护套采用绝缘材料。
8.优选地,还包括底座,所述操作架和所述固定夹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上表面。
9.优选地,还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上表面,所述加力杆的第一端的下表面抵靠所述支撑架的顶部。
10.优选地,还包括卡勾,所述卡勾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上表面,所述卡勾用于卡持所述加力杆。
11.优选地,所述底座还包括限位孔,所述卡勾通过所述限位孔与所述底座可转动地连接。
12.优选地,还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包括底板和固定板,所述底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固定板垂直所述底板设置,所述固定夹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
13.优选地,所述固定夹包括连杆和卡扣部,所述连杆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卡
扣部的中点垂直于所述连杆固定连接,所述卡扣部的两端对称设置并与所述操作架配合以固定数据线。
14.优选地,所述卡扣部包括支撑杆和两个定位杆,所述支撑杆的中点与所述连杆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的第二端与所述操作架配合以固定数据线,两个所述定位杆垂直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杆的两端。
15.优选地,所述固定夹还包括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定位杆的第二端,使所述调节件的底部相对所述操作架移动。
16.优选地,所述定位杆的第二端设置有沿所述定位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孔,所述调节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条形孔内。
17.优选地,所述调节件包括垫片、限位板和螺母,所述垫片设置在所述条形孔下方,所述垫片的上表面设置螺杆,所述螺杆的顶部从所述条形孔顶部穿出与所述限位板套接,所述螺母设置在所述限位板的上表面与所述螺杆旋接。
18.优选地,操作架的上表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卡扣部垂直,所述限位槽用于提供数据线的容置空间。
19.优选地,所述垫片的下表面开设有与所述限位槽的延伸方向平行的凹槽,使所述垫片与所述限位槽配合固定数据线。
20.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试验车辆数据线的断线工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1.(1)通过固定夹与操作架的配合实现对数据线的固定,通过上刀片与操作架固定连接,以及上刀片与下刀片的可转动地连接,使用户通过操作与下刀片固定连接的加力杆实现对数据线的切割。
22.(2)通过设置在下刀片与上刀片之间连接处的弹力件,提供下刀片相对上刀片转动地恢复力;通过在底座上设置固定夹、操作架实现对断线工具各部分结构的固定,提高操作效率;通过设置卡勾用于固定加力杆,方便移动过程中增加稳定性。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优点和功能,可以参考附图中所示的实施方式。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附图旨在示意性地阐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没有任何限制作用,图中各个部件并非按比例绘制。
24.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试验车辆数据线的断线工具的爆炸图;
25.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试验车辆数据线的断线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试验车辆数据线的断线工具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28.1、上刀片;2、下刀片;3、加力杆;4、操作架;5、固定夹;6、弹力件;7、转接件;8、底座;9、支撑架;10、卡勾;11、固定座;21、刀片定位销;22、刀片紧固件;31、防护套;41、收容部;42、限位槽;51、连杆;52、支撑杆;53、定位杆;54、操作架;55、垫片;56、限位板;57、螺母;58、固定座紧固件;61、弹力件定位销;71、紧固件;72、紧固配合件;81、限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公开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30.在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形表示开放性包括,即“包括但不限于”。除非特别申明,术语“或”表示“和/或”。术语“基于”表示“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示例实施例”和“一个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示例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另外的实施例”。术语“第一”、“第二”等等可以指代不同的或相同的对象。下文还可能包括其他明确的和隐含的定义。
31.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以及其他潜在问题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于试验车辆数据线的断线工具,包括:上刀片1、下刀片2、加力杆3、操作架4和固定夹5,下刀片2的第一端与上刀片1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加力杆3的第一端与下刀片2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操作架4的上表面开设有收容部41,上刀片1固定设置在收容部41的上方,使下刀片2可移动地设置在收容部41内;固定夹5与操作架4固定连接,固定夹5与操作架4配合以固定数据线。
32.具体地,如图1-图3所示,上刀片1和下刀片2采用具有一定厚度的板材制成,其中,上刀片1的第一端和下刀片2的第一端的对应位置处开设有定位孔,使刀片定位销21可以依次从上刀片1和下刀片2的定位孔穿过以实现上刀片1和下刀片2 的可转动连接。下刀片2朝向上刀片1的一侧具有开口向上的弧形刀刃,以便于切割数据线。下刀片2第一端固定连接有加力杆3,用户通过操作加力杆3使下刀片2 绕刀片定位销21相对上刀片1转动,以实现上刀片1和下刀片2对数据线的切割。操作架4采用台架结构,收容部41为开设在操作架4上表面的凹槽,凹槽的延伸方向与下刀片2的延伸方向一致;上刀片1的第一端的定位孔下方设置有安装孔,收容部41的端部对应位置处设置有与之对应的安装孔,刀片紧固件22依次穿过上刀片1和收容部41的安装孔,使上刀片1相对操作架4固定设置在收容部41的上方,同时使下刀片2在绕刀片定位销21转动时,由收容部41提供下刀片2的容置空间。固定夹5相对操作架4固定连接,使固定夹5至少部分地相对操作架4的上表面可移动设置,以实现固定夹5和操作架4配合夹持数据线。
33.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弹力件6,弹力件6设置在上刀片1和下刀片2的第一端,弹力件6用于提供下刀片2相对上刀片1转动的恢复力。
34.具体地,如图1所示,弹力件6采用扭簧,弹力件定位销61依次与扭簧、上刀片1和下刀片2套接,使扭簧的的端部抵靠下刀片2的第一端以提供下刀片2相对上刀片1转动的恢复力,便于在下刀片2完成切割后及时回复至相对上刀片1的开口状态,提高操作效率。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弹力件6还可以是设置在下刀片2 第一端的拉簧,以提供下刀片2的转动回复力。
35.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转接件7,转接件7的两端分别与下刀片2与加力杆 3套接。
36.具体地,如图1所述,转接件7的第一端开设有与下刀片2的端部对应的立方体形套筒结构,转接件7的第二端开设有与加力杆3的圆柱形结构对应的圆柱形套筒结构,转接件7
通过两端的套筒结构分别与下刀片2和加力杆套接,以实现下刀片2余加力杆3的固定连接。
37.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接件7包括紧固件71,下刀片2通过紧固件71与转接件 7的第一端固定连接,转接件7的第二端与加力杆3旋接。
38.具体地,紧固件71采用螺杆,转接件7的第一端和下刀片2的对应位置处开设有螺孔,螺杆的一端穿过套接的转接件7和下刀片2与紧固配合件72旋紧以实现固定。转接件7的第二端套筒内壁开设有内螺纹,加力杆3的端部外壁上开设与该内螺纹对应的外螺纹,转接7和加力杆3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的配合实现固定连接。
39.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力杆3的第二端设置有防护套31,防护套31采用绝缘材料。
40.具体地,加力杆3的第二端设置有防护套31以增加握持阻力,提高操作过程中的稳定性,防护套31通过采用绝缘材料降低操作过程中的触电风险。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加力杆3整体还可以采用绝缘材料一体成型。
41.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底座8,操作架4和固定夹5分别固定设置在底座8 的上表面。
42.具体地,如图1-图3所示,底座8采用台体结构,操作架4和固定夹5通过与底座8实现相对固定连接,以便于在移动过程中整体移动该断线工具,同时避免固定安装过程,提高操作效率。
43.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支撑架9,支撑架9固定设置在底座8上表面,加力杆3的第一端的下表面抵靠支撑架9的顶部。
44.具体地,如图1-图3所示,支撑架9采用梯形台结构,支撑架9固定设置在底座8上表面加力杆3和转接件7的连接处,以提供加力杆3的支撑。
45.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卡勾10,卡勾10可转动地设置在底座8的上表面,卡勾10用于卡持加力杆3。
46.具体地,卡勾10的一端与底座8的上表面可转动地连接,卡勾10设置在加力杆3的防护套31的下方,卡勾10用于在断线工具静置的时候开吃加力杆3以实现对加力杆3相对底座8的固定,同时使加力杆3提供移动断线工具的握持部。
47.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8还包括限位孔81,卡勾10通过限位孔81与底座8 可转动地连接。
48.具体地,底座8的上表面设置有卡勾安装件,卡勾安装件采用一对定位套,定位套相向的一侧开设限位孔81,卡勾10的端部通过与限位孔81套接实现与底座8 的可转动连接。在另外的实施例中,限位孔81还可以是开设在底座8上表面的凹槽两端相向设置的对称孔。
49.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座11,固定座11包括底板和固定板,底板固定设置在底座8上,固定板垂直底板设置,固定夹5固定设置在固定板上。
50.具体地,如图1所示,固定座11底板和固定采用平板结构,底板上开设有安装孔,固定座紧固件58通过底板上开设的安装孔与底座8固定连接。固定板设置在底板的上方,固定夹5设置在固定座11的固定板的顶部,通过固定座11提供固定夹5的支撑。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固定夹5还可以是固定设置在操作架4上表面的可调节结构。
51.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夹5包括连杆51和卡扣部,连杆51与固定板固定连接,卡扣部垂直于连杆51,卡扣部的中点与连杆51固定连接,卡扣部的两端对称设置并与操作架4配
合以固定数据线。
52.具体地,如图1-图3所示,固定夹5包括把手、连杆51和卡扣部,其中把手和连杆51固定连接,连杆51与固定座11的固定板顶部固定连接,卡扣部的中点与固定板和连杆51固定连接,卡扣部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和操作架4配合以固定数据线的调节部。
53.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扣部包括支撑杆52和两个定位杆53,支撑杆52的中点与连杆51固定连接,定位杆53的一端与支撑杆52的端部固定连接,定位杆53的第二端与操作架4配合以固定数据线,两个定位杆53垂直固定设置在支撑杆52的两端。
54.具体地,如图1所示,两个定位杆53对称设置在支撑杆52的两端,通过在定位杆53远离支撑杆52的一端设置调节部,通过调节部与操作架4的上表面配合以实现对数据线的固定。
55.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夹5还包括调节件,调节件可移动地设置在定位杆53 的第二端,使调节件的底部相对操作架4移动。
56.具体地,如图1所示,调节件通过可移动地设置在定位杆53的第二端实现对具有不同空间需求的数据线的适应。
57.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杆53的第二端设置有沿定位杆53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条形孔54,调节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条形孔54内。
58.具体地,定位杆53在第二端的条形孔54提供调节件的可调节路径导向。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定位杆53还可以通过设置相邻侧壁上沿定位杆53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导向槽,调节件可移动地设置在导向槽内。
59.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节件包括垫片55、限位板56和螺母57,垫片55设置在条形孔54下方,垫片55的上表面设置螺杆,螺杆的顶部从条形孔54顶部穿出与限位板56套接,螺母57设置在限位板56的上表面与螺杆旋接。
60.具体地,如图1-图3所示,垫片55设置在定位杆53的下方,限位板56采用壳体结构套设在定位杆53的条形孔处,限位板56上开设有用于垫片55的螺杆穿出的安装孔,使螺杆从定位杆53的底部依次穿过从顶部穿出,与设置在限位板56顶部的螺母57配合固定。通过调节螺母57还可以实现垫片55的下表面与操作架4 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可以适应不同直径的数据线对空间的需求。
61.在一些实施例中,操作架4的上表面开设有限位槽42,限位槽42的延伸方向与卡扣部垂直,限位槽42用于提供数据线的容置空间。
62.具体地,操作架4通过设置垂直于卡扣部的限位槽42提供数据线的容置空间,其中限位槽42具有弧形内壁,以适应数据线的结构增加稳定性,同时限位槽42的底面高于限位部的底面,以便于数据线在置于限位槽42时位于上刀片1和下刀片2 之间。
63.在一些实施例中,垫片55的下表面开设有与限位槽42的延伸方向平行的凹槽,使垫片55与限位槽42配合固定数据线。
64.具体地,垫片55的下表面通过开设凹槽与限位槽42配合夹持数据线,增加操作过程中数据线的稳定性,提高操作效率。
65.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
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