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式可倾压力机收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11990发布日期:2022-05-31 12:04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开式可倾压力机收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式可倾压力机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开式可倾压力机收料机构。


背景技术:

2.开式可倾压力机是通过高强度的铸铁制造,公知的,开式可倾压力机机身为可倾式铸造结构,倾斜时便于冲压件或废料从模具上滑下,工作时,曲柄连杆机构是把回转运动改编为往复直线运动的机构滑块的往复直线运动对模具上的冲压件进行冲压。
3.如公开号为cn213947544u,名称为《一种开式可倾压力机》,授权公开日为20210813的实用新型专利,其包括机座、设置在机座内侧的机体、设置在机体一侧的工作台、机体的一侧设置有平衡轮、与平衡轮同轴的带轮、用于支撑第一轮罩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轮罩的一侧设置有开合机构,所述开合机构包括第二轮罩,所述第二轮罩设置在第一轮罩的一侧,所述第二轮罩与第一轮罩之间通过合页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轮罩与第一轮罩的顶端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二轮罩的角度固定机构。
4.包括上述专利在内的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开式可倾压力机在倾斜时,其是用于将冲压件从模具上滑下,但当加工的工件长度较长时,只单单靠倾斜的机体在工件取下时,其还会与膜具滑动摩擦,不便于工人将工件取下。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式可倾压力机收料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之处。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开式可倾压力机收料机构,包括压力机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压力机本体上的压板,所述压力机本体上相对开设有一导向槽,且导向槽内相对设置有限位杆,所述导向槽上滑动设置有承载座,所述承载座上相对转动设置有转杆,所述转杆上设置有滚轮,所述转杆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所述限位杆相抵接。
7.作为优选,当所述承载座向上位移时,在所述限位槽与所述限位杆的配合下所述转杆被迫转动。
8.作为优选,所述压板上设置有第二齿条,所述压力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二齿条的一侧设置有齿轮,所述承载座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齿条,所述齿轮分别与所述第二齿条和第一齿条相啮合。
9.作为优选,当所述压板下压时,通过所述第二齿条与齿轮相配合啮合传动所述第一齿条,以使得所述承载座向上运动。
10.作为优选,所述转杆上设置有斜面部。
11.作为优选,所述承载座上开设有放置槽,所述限位杆位于所述放置槽内。
12.作为优选,当所述转杆与所述承载座平行时,所述滚轮的高度低于所述承载座的
顶部。
13.作为优选,所述承载座的顶部与所述压力机本体模具的顶部相平行。
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开式可倾压力机收料机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实用新型,转杆抵接于限位杆上,在该初始状态下,转杆上的滚轮的高度是高于压力机本体模具的顶部,目的用于在对模具上的加工件冲压后,加工件底部通过与滚轮相接触,在拿取加工件时,其在滚轮的滚动状态下,便于工作人员将位于模具上的加工件取下。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转杆局部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齿条与齿轮与第一齿条底部局部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齿条与承载座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转杆与承载座平行时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限位槽与限位杆初始状态结构示意图;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限位槽与限位杆抵接行程中结构示意图;
23.图8为本实用新型限位槽与限位杆抵接行程结束时结构示意图;
24.图9为本实用新型承载座与弹簧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说明:
26.1、压力机本体;2、齿轮;3、第一齿条;4、承载座;5、弹簧;101、压板;102、第二齿条;103、限位杆;401、放置槽;402、转杆;403、限位槽;404、滚轮;405、斜面部。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28.请参阅图1-9,开式可倾压力机收料机构,用来解决由于开式可倾压力机在倾斜时,其是用于将冲压件从模具上滑下,但当加工的工件长度较长时,只单单靠倾斜的机体在工件取下时,其还会与膜具滑动摩擦,不便于工人将工件取下的问题。
29.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的技术方案中,包括压力机本体1以及设置于压力机本体1上的压板101,压力机本体1上相对开设有一导向槽,且导向槽内相对设置有限位杆103,导向槽上滑动设置有承载座4,承载座4上相对转动设置有转杆402,转杆402上设置有滚轮404,转杆402上开设有限位槽403,限位槽403与限位杆103相抵接,具体的,公知的,压力机本体1倾斜时便于模具上的冲压件或废料从模具上滑下,其为现有技术,不赘述,但当加工的工件件长度较长时,其单靠倾斜的压力机本体1还是不便于工作人员取下加工件,如图2状态所示,因此在压力机本体1的模具上开设两导向槽,两个导向槽内分别竖直滑动设置一承载座4,该承载座4上相对铰接设置有转杆402,此转杆402用于与限位杆103相抵接,
进一步,该转杆402与承载座4的铰接处内设置有回力弹簧,该回力弹簧的弹力根据工作人员的需求设置,进而如图6所示,在初始状态下,该转杆402是在回力弹簧的弹力下抵接于限位杆103上,并且在该初始状态下,转杆402上的滚轮404的高度是高于压力机本体1模具的顶部的,目的用于在对模具上的加工件冲压后,加工件底部与滚轮404相接触,使得在滚轮404的滚动状态下,便于工作人员将位于模具上的加工件取下。
30.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当承载座4向上位移时,在限位槽403与限位杆103的配合下转杆402被迫转动,进一步,因承载座4是滑动设置于导向槽内的,进而在承载座4向上位移时,限位杆103会与转杆402上的限位槽403相抵接,并且在限位杆103的限位下,随着承载座4的上升迫使转杆402进行转动。
31.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中,压板101上设置有第二齿条102,压力机本体1位于第二齿条102的一侧设置有齿轮2,承载座4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齿条3,齿轮2分别与第二齿条102和第一齿条3相啮合,当压板101下压时,通过第二齿条102与齿轮2相配合啮合传动第一齿条3,以使得承载座4向上运动,进一步,当对模具上的加工件冲压时,在压力机本体1上的压板下压时,其通过第二齿条102啮合转动位于压力机本体1内部的齿轮2,如图3状态所示,同步齿轮2再啮合转动承载座4底部上的第一齿条3,进而使得压板在下压的过程中,承载座4同步进行上升,以实现压板在压到模具上的冲压件时,其转杆402已经在该过程中通过与限位杆103的抵接配合使得与承载座4相平行,并且承载座4也已在上升后与压力机本体1模具相平行,如图6-8状态所示,此为承载座4与压板101同步运动时,承载座4以及承载座4内的转杆402状态的变化,以图8为参考,承载4与转杆402与压力机本体1模具的顶部相平行,使得压板101在压模具上的冲压件时,不会受到影响,而当冲压完压板101上升后,承载座4在同步下降的过程中,其转杆402在回力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进行复位,随着承载座4的下降行程结束,转杆402转动复位至初始状态,如图4状态所示,此状态下转杆402上的滚轮404高于压力机本体1上的模具顶部,进而便于将刚冲压好的冲压件在滚轮的滚动下从模具上取下。
32.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中,转杆402上设置有斜面部405,如图4状态所示,该斜面部405用于在转杆402的初始状态下,便于转杆402上的滚轮404与模具上的冲压件相接触。
33.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中,优选的,承载座4上开设有放置槽401,限位杆103位于放置槽401内,进一步,在承载座4与压力机本体1的模具相平行时,为避免限位杆103与承载座4相碰撞,进而在承载座4上开设一放置槽401,如图8状态所示,当承载座4与压力机本体1的模具相平行时,限位杆103位于承载座4上开设的放置槽401内。
34.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中,优选的,当转杆402与承载座4平行时,滚轮404的高度低于承载座4的顶部,承载座4的顶部与压力机本体1模具的顶部相平行,进一步,当转杆402与承载座4均与压力机本体1相平行时,使得转杆402与承载座4填充导向槽一定的空隙,便于对模具上的冲压件冲压,起到支撑作用,而滚轮404的高度则低于压力机本体1的模具顶部,如图8状态所示,避免了滚轮404在冲压件冲压时,凸出对冲压件造成影响。
35.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状态所示,承载座4通过底部设置的连接板与第一齿条3滑动连接,承载座4与第一齿条3之间设置有弹簧5,进一步,该承载座4与第一齿条3的滑动连接,用于在压板101与承载座4的同步运动下,其承载座4在上升的过程中已先
与压力机本体1的模具相平行,而在后续的行程中,随着压板101继续下降,承载座4则在第一齿条3内滑动,直至压板101下降行程结束,本领域技术人员也是可以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确定得出的,该设置的目的,在压板101冲压时,承载座4以及承载座4上的转杆402已将导向槽的开口填补,便于压板101对模具上的冲压件冲压,提高了一定冲压的质量。
36.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