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接设备及压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447466发布日期:2022-09-07 12:15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接设备及压接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芯棒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压接设备及压接方法。


背景技术:

2.为了在芯棒两端压接金具,目前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掉头式,即使用一台压接装置进行压接,一端压接完成后将芯棒水平旋转180度,再进行另一端的压接,此种方式所需的作业空间大,旋转芯棒时安全性低且操作繁琐、效率低下;另一种是双头压接式,即在芯棒的两端均设置一台压接装置,两台压接装置分别压接芯棒两端,此种方式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接设备,该压接设备可驱动芯棒穿设压接装置,从而实现利用一台压接装置压接芯棒的两端,且无需旋转芯棒,操作简单、效率高,安全性与稳定性也可得到保障,且成本较低。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一种压接设备,用于将金具压接在芯棒的两端,包括水平设置的机架、沿机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一送料装置、第一支撑装置、压接装置、第二支撑装置和第二送料装置;第一送料装置和第二送料装置可沿机架长度方向移动,并抱夹芯棒使得芯棒跟随第一送料装置或第二送料装置同步移动;第一送料装置和第一支撑装置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可调,和/或,第二送料装置和第二支撑装置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可调。
5.其中,第一送料装置包括第一夹持部、第一支撑部、第一基座和第一驱动部,第一夹持部设置于第一基座上且可沿机架宽度方向移动以抱夹或松开芯棒,第一支撑部设置于第一基座上以支撑芯棒,第一基座与机架可移动连接,第一基座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可调,第一驱动部驱动第一送料装置沿机架长度方向移动。第一夹持部用于抱夹芯棒以带动芯棒沿机架长度方向移动,从而使芯棒得以接近压接装置并穿过压接装置。第一基座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可调使得第一送料装置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可变,避免了芯棒移动过程中已压接好的金具与第二送料装置和第二支撑装置接触导致芯棒的运动受限。设置第一支撑部用于在第一夹持部未抱夹芯棒时支撑芯棒。
6.其中,第一基座包括第一横向移动支架和第一横向电机,第一夹持部和第一支撑部滑动设置于第一横向移动支架上,第一横向电机驱动第一夹持部和第一支撑部在第一横向移动支架上沿机架宽度方向移动。在第一基座上设置第一横向移动支架使得位于第一横向移动支架上方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一支撑部可在第一横向移动支架上沿机架宽度方向移动,从而带动第一夹持部上夹持的芯棒沿机架宽度方向移动,使得芯棒可抵接在压接装置的一侧,为后续的压接提供便利。
7.其中,第一支撑装置包括第二支撑部和第二基座,第二支撑部设置于第二基座上用于支撑芯棒,第二基座与机架连接,第二基座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可调。第二基座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可调使得第一支撑装置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可调,避免了芯棒移动过程中已压
接好的金具与第二支撑装置接触导致芯棒的运动受限。
8.其中,第二基座包括第二横向移动支架和第二横向电机,第二支撑部滑动设置于第二横向移动支架上,第二横向电机驱动第二支撑部在第二横向移动支架上沿机架宽度方向移动。在第二基座上设置第二横向移动支架使得位于第二横向移动支架上方的第二支撑部可沿机架宽度方向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支撑部上支撑的芯棒沿机架宽度方向移动,使得芯棒可抵接在压接装置的其中一个压接块内侧,为后续的压接提供便利。
9.其中,第一支撑装置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基座上的第二夹持部和第二驱动部,第二夹持部可沿机架宽度方向移动以抱夹或松开芯棒,第二驱动部驱动第一支撑装置沿机架长度方向移动。为便于控制芯棒移动距离以确保压接在金具上正确的位置,压接设备运行之前第一送料装置的位置以及芯棒远离压接装置的一端的位置确定,故当芯棒长度较短时,若第一支撑装置不可移动,则第一支撑装置无法起到支撑芯棒的作用,芯棒也会由于仅有位于第一送料装置处的一个支点而得不到稳定支撑,此时在第一支撑装置上加装第二驱动部和第二夹持部可解决此问题。
10.其中,当第一送料装置和第一支撑装置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可调且第二送料装置和第二支撑装置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可调时,第二送料装置与第一送料装置结构相同,第二支撑装置与第一支撑装置结构相同。
11.其中,压接装置包括具有压接空腔的压接机架和若干个安装于压接空腔内的压接块,各个压接块分别由独立的驱动机构进行驱动以抱夹或松开金具。
12.其中,其中一个压接块保持不动,其余压接块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朝着靠近或远离保持不动的压接块的方向移动以压接或松开金具。相比于所有压接块同时向中间汇聚以抱夹金具可能存在压接块不能同时作用在金具上造成受力不均、压接不稳定的情形,令其中一个压接块保持不动,其余压接块朝着靠近或远离保持不动的压接块的方向移动以压接或松开金具可实现金具的稳定压接。
13.本技术还公开一种压接方法,用于将金具压接在芯棒两端,使用上述压接设备,包括以下步骤:
14.s1:将芯棒放置在第一送料装置和第一支撑装置上,将金具套设在芯棒靠近压接装置的一端;
15.s2:第一送料装置抱夹芯棒并向压接装置移动至压接操作位;
16.s3:压接装置将金具压接在芯棒的一端上;
17.s4:压接装置松开金具,调节第二支撑装置和第二送料装置的高度,或者调节第一支撑装置和第一送料装置的高度,使得第二支撑装置和第二送料装置的高度低于第一支撑装置和第一送料装置的高度;
18.s5:第一送料装置带动芯棒向第二送料装置移动直至已压接完成的金具位于第二送料装置远离压接装置的一侧;
19.s6:使第二支撑装置和第二送料装置支撑芯棒,且第二送料装置抱夹芯棒;
20.s7:第一送料装置松开芯棒,第二送料装置带动芯棒向远离压接装置处移动直至芯棒未安装金具的另一端到达压接操作位,将金具套设在芯棒的另一端;
21.s8:压接装置将金具压接在芯棒的另一端上。
2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压接设备设有第一送料装置和第二送料装置,可
驱动芯棒穿设压接装置,从而实现用一台压接装置压接芯棒的两端,且无需旋转芯棒,操作简单、效率高,安全性与稳定性也可得到保障,且成本较低。
23.另外,本技术的压接装置的其中一个压接块保持不动,其余压接块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朝着靠近或远离保持不动的压接块的方向移动以压接或松开金具,可实现金具的稳定压接。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压接设备100的主视图;
25.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一送料装置120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支撑装置130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支撑装置130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压接装置140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根据要求,这里将披露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的是,这里所披露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的典型例子而已,其可体现为各种形式。因此,这里披露的具体细节不被认为是限制性的,而仅仅是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以及作为用于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实际中任何恰当的方式不同地应用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基础,包括采用这里所披露的各种特征并结合这里可能没有明确披露的特征。
30.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一种压接设备100,用于将金具压接在芯棒的两端,包括水平设置的机架110、沿机架110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在机架110上的第一送料装置120、第一支撑装置130、压接装置140、第二支撑装置150和第二送料装置160。第一送料装置120和第二送料装置160可沿机架110长度方向移动,并抱夹芯棒使得芯棒跟随第一送料装置120或第二送料装置160同步移动。第一送料装置120、第一支撑装置130、第二送料装置160和第二支撑装置150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可调。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第一送料装置和第一支撑装置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可调,第二送料装置和第二支撑装置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固定;或者可以是第一送料装置和第一支撑装置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固定,第二送料装置和第二支撑装置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可调;第一支撑装置、第二支撑装置可沿机架长度方向移动,或者也可以固定设置在机架上。
31.本技术的压接设备100中的第一送料装置120和第二送料装置160可驱动芯棒穿设压接装置140,从而实现用一台压接装置140分别压接芯棒的两端,且无需旋转芯棒,操作简单、效率高,安全性与稳定性也可得到保障,且成本较低。
32.为了便于说明,在机架110放置的水平面内,将机架110的长度方向定义为x轴,将该水平面内垂直于x轴的方向定义为y轴,即机架110的宽度方向。
33.具体地,结合图2,第一送料装置120包括第一夹持部121、第一支撑部122、第一基座123和第一驱动部124,第一夹持部121设置于第一基座123上且可沿y轴方向往返移动以抱夹或松开芯棒,第一支撑部122设置于第一基座123上以支撑芯棒,第一基座123与机架110沿x轴可移动连接,第一基座123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可调,第一驱动部124驱动第一送料装置120沿x轴方向移动。
34.第一夹持部121包括两个抱爪1211、两个抱爪支撑架1212和第一底板1213,两个抱爪支撑架1212沿y轴方向相向设置于第一底板1213上,两个抱爪1211分别设置于两个抱爪支撑架1212上,使两个抱爪1211也沿y轴方向相向设置且两个抱爪1211的抱夹面正对设置,从而当两个抱爪支撑架1212沿y轴方向往返移动时,两个抱爪1211可以对芯棒起到夹持、放松的作用,且第一夹持部121夹持芯棒时在芯棒两侧施加的力大小相同,避免了芯棒的偏移,从而保证了可以对芯棒进行稳定的压接。
35.抱爪1211可拆卸地固定在抱爪支撑架1212上,具体可通过紧固件连接或者卡接固定,在此不作具体限制。抱爪1211和抱爪支撑架1212之间可拆卸设置,可以根据不同规格的芯棒更换不同规格的抱爪1211,提高设备适用性。两个抱爪1211相对的面也即抱夹面呈v字型,可适配一定范围内规格尺寸不同的芯棒,当芯棒尺寸有小范围的改变时,无需更换抱爪1211也能适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抱爪1211的抱夹面上加装柔性材料,由于柔性材料能够发生弹性形变使抱爪1211与芯棒之间的接触面增大,从而增大抱爪1211与芯棒之间的摩擦力进而稳定夹持芯棒,避免了第一驱动部124驱动第一送料装置120移动时由于第一夹持部121无法与芯棒紧密接触从而导致第一夹持部121与芯棒之间发生相对滑动,影响夹持移动效果。其中,柔性材料可为聚氨酯或者橡胶等材料,在此不作限制。此外,柔性材料也能防止芯棒因受到夹持力而发生损伤。
36.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两个抱爪的抱夹面也可呈圆弧状,或者其他与芯棒外周相匹配的形状,只要能稳定夹持芯棒即可,在此不作限制。
37.第一底板1213上设置双向气缸,双向气缸的两个活塞杆分别连接两个抱爪支撑架1212,通过活塞杆的伸出和缩回实现了两个抱爪支撑架1212沿y轴方向做往返运动,从而使得两个抱爪1211对芯棒进行夹持和放松。双向气缸可以同时驱动两个抱爪支撑架1212,进而使两个抱爪1211同步运动且夹持力保持一致,实现对芯棒的稳定夹持。
38.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通过一个单向气缸实现同时驱动两个抱爪支撑架。具体地,在两个抱爪支撑架之间设置一个齿轮,齿轮的两侧啮合设置两个齿条,两个齿条相互平行设置且分别与两个抱爪支撑架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单向气缸驱动其中一个抱爪支撑架运动,带动与该抱爪支撑架相连的齿条移动,从而带动齿轮转动,齿轮进而驱动另一个齿条移动相同的距离,进而使得两个抱爪支撑架带动两个抱爪同步移动,实现稳固夹持。进一步地,单向气缸也可以替换成电机。
39.通过一个单向气缸或一个电机同时驱动两个抱爪支撑架,可避免采用两个动力源所造成的启动不同步导致第一夹持部夹持力不均而使芯棒偏移,从而降低压接质量。当然,还有其他的驱动方式,以满足实际需求为准,在此对于驱动方式不作限制。
40.在本实施方式中,沿x轴方向在第一底板1213上设置两个第一支撑部122用于在第一夹持部121未抱夹芯棒时支撑芯棒,两个第一支撑部122分别设置于抱爪1211两侧,且两个抱爪1211的抱夹中心与第一支撑部122的支撑中心重合。第一支撑部122包括两个相互之间连接组成v字型的第一辊子1221,第一辊子1221的设置既起到支撑芯棒的作用,又不会限制芯棒移动,且v字型结构可适用于多种尺寸规格的芯棒。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对具体的支撑结构不作限制,能起到支撑作用且不限制芯棒的移动即可,第一支撑部的数量也不作限制,例如在抱爪的任意一侧设置一个第一支撑部。
41.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基座123包括第一底座1231、第一涡轮丝杆升降
机1232、第一导杆1233、第一横向移动支架1234和第一横向电机(图中未示出)。其中,第一基座123与机架110可移动连接,第一基座123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可调;第一夹持部121和第一支撑部122通过第一底板1213设置于第一横向移动支架1234上,第一横向电机驱动第一底板1213从而带动第一夹持部121和第一支撑部122在第一横向移动支架1234上沿y轴方向移动。
42.第一导杆1233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一导杆1233穿设第一底座1231且第一导杆1233的上端与第一横向移动支架1234固定连接,第一涡轮丝杆升降机1232位于第一底座1231上并与第一横向移动支架1234固定连接,且第一涡轮丝杆升降机1232可沿第一导杆1233方向调整第一横向移动支架1234的高度,从而调整第一夹持部121和第一支撑部122的高度,使得第一送料装置120的高度高于第二送料装置160的高度,避免了一端压接完成后芯棒朝着第二送料装置160移动的过程中已压接好的金具与第二支撑装置150接触导致芯棒的运动受限。且为了使芯棒能够水平放置在压接设备100上,第一送料装置120的高度与第一支撑装置130的高度相同,第二送料装置160与第二支撑装置150的高度相同。
43.第一横向移动支架1234的下底面与第一导杆1233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一横向移动支架1234远离第一导杆1233的上表面上设有沿y轴方向设置的滑轨,第一底板1213的下底面设置滑块,第一底板1213上的滑块与第一横向移动支架1234上的滑轨相匹配,第一横向电机驱动第一底板1213在第一横向移动支架1234上沿y轴方向移动,从而带动第一夹持部121上夹持的芯棒沿y轴方向移动,使得芯棒抵接压接装置140的其中一个压接块内侧,为后续的压接做好压接准备。由于芯棒可沿y轴方向移动,也即可以调整芯棒的水平位置,可以适用于压接装置140的若干个压接块一起朝压接装置140中间汇聚进行压接的情形,也可以适用于芯棒抵接压接装置140的其中一个保持不动的压接块后再将其余压接块向保持不动的压接块移动进行压接的情形。
44.第一底座1231的下底面设置滑块,机架110上沿x轴方向设置导轨,第一底座1231上的滑块与机架110上的导轨相匹配,从而通过第一驱动部124驱动第一送料装置120在机架110上沿x轴方向移动。
45.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送料装置120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一致,所不同的是,第一基座123仅包括第一底座1231、第一涡轮丝杆升降机1232和第一导杆1233,不包括第一横向移动支架1234和第一横向电机。第一底板1213上不设置滑块,第一导杆1233的上端和第一涡轮丝杆升降机1232直接与第一底板1213固定连接以使得第一送料装置120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可调。第一送料装置120不可驱动其所夹持的芯棒沿y轴方向移动,适用于压接装置140的若干个压接块一起朝压接装置140中间汇聚进行压接的情形。
46.在又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送料装置120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一致,不同的是,第一基座123仅包括第一横向移动支架1234和第一横向电机,不包括第一底座1231、第一涡轮丝杆升降机1232和第一导杆1233,第一横向移动支架1234与机架110直接连接且可在机架110上沿x轴方向移动,即第一送料装置120沿竖直方向的高度不可调。又或者,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送料装置120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一致,不同的是第一送料装置120不包括第一基座123,第一底板1213直接与机架110相连且可在机架110上沿x轴方向移动,即第一送料装置120沿竖直方向的高度不可调,第一送料装置120上夹持的芯棒也不可沿y轴方向移动。
47.参考图1和图3,第一支撑装置130包括第二支撑部131和第二基座132,第二支撑部131设置于第二基座132上用于支撑芯棒,第二基座132与机架110连接,第二基座13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可调。
4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基座132与第一基座123的结构相同,包括第二底座1321、第二涡轮丝杆升降机1322、第二导杆1323、第二横向移动支架1324和第二横向电机(图中未示出),第二支撑部131滑动设置于第二横向移动支架1324上,第二横向电机驱动第二支撑部131在第二横向移动支架1324上沿y轴方向移动。第二基座132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调节方式和结构以及沿y轴方向的移动方式和结构与第一基座123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49.与上述第一送料装置120一致的是,第一支撑装置130也有上述几种不同的实施方式,包括第一支撑装置130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可调,但不可驱动其所支撑的芯棒沿y轴方向移动;第一支撑装置130可驱动其所支撑的芯棒沿y轴方向移动,但第一支撑装置130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不可调;第一支撑装置130沿竖直方向的高度不可调,第一支撑装置130上支撑的芯棒也不可沿y轴方向移动,具体结构与实现方式与第一送料装置120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50.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送料装置120和第一支撑装置130应同时具有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调节功能,或者同时具有可驱动其上支撑的芯棒沿y轴方向移动的功能,或者同时具有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调节功能和可驱动其所支撑的芯棒沿y轴方向移动的功能,或者同时没有上述功能,使得芯棒的轴线始终位于水平面内且与x轴方向平行。
51.第二支撑部131包括两个相互之间呈v字型的第二辊子1311和连接第二辊子1311与第二基座132的第二底板1312,两个相互之间呈v字型设置的第二辊子1311既可以起到支撑芯棒的作用,又不会限制芯棒在第二支撑部131上的移动,且v字型结构可适用多种尺寸规格的芯棒。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具体的支撑结构不作限制,能起到支撑作用且不限制芯棒在其上的移动即可。
52.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一支撑装置130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基座132上的第二夹持部133和第二驱动部134,第二夹持部133可沿y轴方向移动以抱夹或松开芯棒,第二驱动部134驱动第一支撑装置130沿x轴方向移动,也即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装置130和第一送料装置120的结构相同。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送料装置120、第一支撑装置130和第二送料装置160均可在机架110上沿x轴方向移动。芯棒进行压接之前,需要将芯棒放置在第一送料装置120和第一支撑装置130上,为便于控制芯棒的移动距离以确保压接装置140压接在金具的正确位置,压接设备100运行之前第一送料装置120位于初始位置,将芯棒放置在压接设备100上时使得芯棒远离压接装置140的一端的位置与第一送料装置120的距离为固定设置长度,这样可以使得第一送料装置120驱动芯棒向压接装置140方向移动的距离能够方便地计算得出,即等于第一送料装置120的初始位置距离压接装置140的长度减去芯棒位于第一送料装置120与压接装置140两者之间的长度。为使第一送料装置120的行程范围足够,第一支撑装置130远离第一送料装置120位于压接装置140附近,故当芯棒长度较短时,第一支撑装置130距芯棒的距离较大,若第一支撑装置130不可移动,第一支撑装置130则无法起到支撑芯棒的作用,芯棒也会由于仅有位于第一送料装置120处的一个支点而得不到稳定支撑,此时在第一支撑装置130上加装第二驱动部134可解决此问题。当芯棒长度较长时,第一支撑装置130可以位于靠近压接装置140的位置保持不动,第一支撑装置130仅
起支撑作用即可,此时第一支撑装置130可不包括第二驱动部134。此外,第一支撑装置130上可以设置第二夹持部133,可以在移动芯棒的时候进行夹持,此时芯棒两侧被夹持,移动更稳定。
53.当第一送料装置120和第一支撑装置130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可调且第二送料装置160和第二支撑装置150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可调时,第二送料装置160与第一送料装置120结构相同,第二支撑装置150与第一支撑装置130结构相同。
54.当第一送料装置120和第一支撑装置130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可调,第二送料装置160和第二支撑装置150沿竖直方向的高度不可调时,第二送料装置160的其他结构与第一送料装置120的结构相同,不同的是第二送料装置160不设置第一底座1231、第一涡轮丝杆升降机1232和第一导杆1233,第二支撑装置150的其他结构与第一支撑装置130的结构相同,不同的是第二支撑装置150不设置第二底座1321、第二涡轮丝杆升降机1322和第二导杆1323,也即第二送料装置160和第二支撑装置150上不设置调节高度的组件,但需保障第二送料装置160的抱夹中心与第二支撑装置150的支撑中心重合以使得芯棒能够水平放置进行压接。当第一送料装置120和第一支撑装置130沿竖直方向的高度不可调,第二送料装置160和第二支撑装置150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可调时,在第二送料装置160和第二支撑装置150上设置调节高度的组件,在第一送料装置120和第一支撑装置130不设置调节高度的组件,第二送料装置160的其他结构与第一送料装置120的结构相同,第二支撑装置150的其他结构与第一支撑装置130的结构相同,保障第一送料装置120的抱夹中心与第一支撑装置130的支撑中心重合以使得芯棒能够水平放置进行压接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55.设置第一送料装置120和第一支撑装置130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可调,和/或,第二送料装置160和第二支撑装置150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可调,使得第一送料装置120和第一支撑装置130的高度高于第二送料装置160和第二支撑装置150的高度,可避免一端压接完成后芯棒朝着第二送料装置160移动的过程中已压接好的金具与第二送料装置160和第二支撑装置150接触导致芯棒的运动受限,还可以方便芯棒在压接装置140两侧的传递。
56.如图5所示,压接装置140包括具有压接空腔的压接机架141和若干个安装于压接空腔内的压接块142,各个压接块142分别由独立的驱动机构进行驱动以抱夹或松开金具。运行时,驱动机构分别驱动各个压接块142向靠近压接空腔中心的方向移动以抱夹压紧金具从而使得金具压接在芯棒上,压接完成后,驱动机构分别驱动各个压接块142向远离压接空腔中心的方向移动以松开金具。
57.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其中一个压接块142保持不动,其余压接块142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向靠近或远离保持不动的压接块142的方向移动以抱夹或松开金具。通过第一送料装置120和第一支撑装置130调整芯棒的位置使得芯棒套设有金具的一端抵接保持不动的压接块142内侧后,其余压接块142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向靠近或远离保持不动的压接块142的方向移动以抱夹或松开金具。相比于所有压接块142同时向中间汇聚以抱夹金具可能存在各个压接块142不能同时作用在金具上而造成受力不均、压接不稳定的情况,令芯棒套设有金具的一端抵接其中一个保持不动的压接块142内侧,再驱动其余压接块142向靠近或远离保持不动的压接块142的方向移动以压接或松开金具可实现金具的稳定压接。此时第一送料装置120、第一支撑装置130、第二送料装置160、第二支撑装置150均需设置使得芯棒沿y轴方向移动的组件。
58.压接设备100还包括中控系统(图中未示出),中控系统位于压接装置140旁,可根据芯棒长度设定第一送料装置120沿x轴方向的移动距离以及第一送料装置120、第一支撑装置130沿y轴方向的位移以使得压接装置140压接在金具上正确的位置。另外,当第一送料装置120及第一支撑装置130具有高度调节功能时,中控系统也可根据芯棒的尺寸和压接装置140的压接空腔的中心来控制第一送料装置120及第一支撑装置130需调整的高度范围。
59.一种压接方法,用于将金具压接在芯棒两端,使用上述压接设备100,包括如下步骤:
60.s1:将芯棒放置在第一送料装置120和第一支撑装置130上,将金具套设在芯棒靠近压接装置140的一端。
61.将芯棒放置在第一送料装置120和第一支撑装置130上,第一送料装置120位于初始位置,并使得芯棒远离压接装置140的一端与第一送料装置120的距离为固定设置长度,以便中控系统可以根据芯棒的长度确定第一送料装置120移动的距离从而使得压接装置140压接在金具上正确的位置。放置芯棒可以利用机械臂等手段,这样能够通过程序控制方便地控制前述固定设置长度。
62.s2:第一送料装置120抱夹芯棒并向压接装置140移动至压接操作位。
63.当芯棒长度较长时,第一支撑装置130保持不动,由第一送料装置120抱夹芯棒并向压接装置140移动至压接操作位。具体地,两个抱爪1211沿y轴方向相向移动以抱夹芯棒,第一驱动部124驱动第一送料装置120在机架110上沿x轴方向移动至压接操作位。
64.当芯棒长度较短时,若第一支撑装置130具备移动功能,则第一支撑装置130需要移动至能够支撑芯棒,再由第一送料装置120抱夹芯棒并向压接装置140移动至压接操作位。具体地,第一夹持部121沿y轴方向移动以抱夹芯棒,第一驱动部124驱动第一送料装置120在机架110上沿x轴方向移动,同时第二驱动部134驱动第一支撑装置130在机架110上沿x轴方向同步移动,直至达到压接操作位,若第一支撑装置130具备抱夹功能则可以与第一送料装置120同步抱夹芯棒以实现更加稳定的移动。若第一支撑装置130不具备移动功能,可以重新调整设置第一送料装置120的初始位置,使得第一送料装置120、第一支撑装置130能够同时支撑芯棒后再向压接装置140移动至压接操作位。
65.s3:压接装置140将金具压接在芯棒的一端上。
66.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送料装置120和第一支撑装置130沿竖直方向的高度不可调且第一送料装置120和第一支撑装置130不可驱动其所支撑的芯棒沿y轴方向移动,这就需要通过驱动机构分别驱动各个压接块142朝靠近压接空腔的中心移动以抱夹金具从而使得金具压接在芯棒的一端,此时需注意芯棒位于压接操作位处横截面的中心与压接空腔的中心必须重合。
67.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送料装置120和第一支撑装置130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可调或第一送料装置120和第一支撑装置130可驱动其所支撑的芯棒沿y轴方向移动,此时调节第一送料装置120和第一支撑装置130的高度或者通过控制第一送料装置120和第一支撑装置130使得其所支撑的芯棒沿y轴方向移动以使得金具抵接其中一个压接块142的内侧,被抵接的压接块142保持不动,其余压接块142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朝着保持不动的压接块142移动以抱夹金具从而使得金具压接在芯棒的一端。或者也可以调节第一送料装置120和第一支撑装置130的高度或者通过控制第一送料装置120和第一支撑装置130使得其所支撑
的芯棒沿y轴方向移动,使得芯棒位于压接操作位处横截面的中心与压接空腔的中心重合,从而通过驱动机构分别驱动各个压接块142朝靠近压接空腔的中心移动以抱夹金具从而使得金具压接在芯棒的一端。
68.s4:压接装置140松开金具,调节第二支撑装置150和第二送料装置160的高度,或者调节第一支撑装置130和第一送料装置120的高度,使得第二支撑装置150和第二送料装置160的高度低于第一支撑装置130和第一送料装置120的高度。
69.芯棒的一端压接完成后,压接装置140松开金具,在继续移动芯棒之前,降低第二支撑装置150和第二送料装置160的高度,使之低于第一支撑装置130和第一送料装置120的高度,降低的距离需使得已压接好的金具可自如通过第二支撑装置150和第二送料装置160,避免了芯棒移动过程中已压接好的金具与第二支撑装置150和第二送料装置160接触导致芯棒的运动受限。或者提升第一支撑装置130和第一送料装置120的高度,使得第二支撑装置150和第二送料装置160的高度低于第一支撑装置130和第一送料装置120的高度,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70.s5:第一送料装置120带动芯棒向第二送料装置160移动直至已压接完成的金具位于第二送料装置160远离压接装置140的一侧。
71.当芯棒长度较长时,第一支撑装置130保持不动,第一送料装置120继续抱夹芯棒且第一驱动部124继续驱动第一送料装置120在机架110上沿x轴方向向第二送料装置160移动,直至已压接完成的金具位于第二送料装置160远离压接装置140的一侧。
72.当芯棒长度较短时,第一送料装置120和第一支撑装置130之间的距离也较短,为防止仅移动第一送料装置120不足以使得第二支撑装置150、第二送料装置160顺利支撑芯棒,可以采用第一送料装置120和第一支撑装置130继续同时移动使得芯棒在机架110上沿x轴方向向第二送料装置160移动,至第一支撑装置130到达压接装置140附近无法再继续移动后,第二驱动部134停止工作,由第一送料装置120单独抱夹芯棒在机架110上沿x轴方向向第二送料装置160继续移动,直至已压接完成的金具位于第二送料装置160远离压接装置140的一侧。
73.s6:使第二支撑装置150和第二送料装置160支撑芯棒,且第二送料装置160抱夹芯棒。
74.提升第二支撑装置150和第二送料装置160的高度,使之与第一支撑装置130和第一送料装置120的高度一致,即第二支撑装置150和第二送料装置160可稳定支撑芯棒。或者降低第一支撑装置130和第一送料装置120的高度,使得第一支撑装置130和第一送料装置120的高度与第二支撑装置150和第二送料装置160的高度一致,也可以同时调整第二支撑装置150和第二送料装置160、第一支撑装置130和第一送料装置120的高度,使得四者高度一致,最终实现第二支撑装置150和第二送料装置160可稳定支撑芯棒即可。
75.s7:第一送料装置120松开芯棒,第二送料装置160带动芯棒向远离压接装置140处移动直至芯棒未安装金具的另一端到达压接操作位,将金具套设在芯棒的另一端。
76.当第二支撑装置150包括第二夹持部133和第二驱动机构134时,第二支撑装置150和第二送料装置160同时抱夹芯棒在机架110上沿x轴方向向远离压接装置140处移动,使得夹持移动更稳定。
77.s8:压接装置140将金具压接在芯棒的另一端上。
78.压接方式与上述s3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79.压接完成后,压接装置140松开金具,第二送料装置160带动芯棒继续沿x轴方向向远离压接装置140处移动直至已完成压接的金具远离压接装置140,便于压接好金具的芯棒运离压接设备100。芯棒运离压接设备100后,第一送料装置120、第一支撑装置130、第二支撑装置150和第二送料装置160均回到初始位置,等待下一次压接。在一实施方式中,当第二送料装置160抱夹芯棒,第一送料装置120松开芯棒,第二送料装置160带动芯棒沿x轴方向向远离压接装置140处移动,芯棒脱离第一支撑装置130后,第一送料装置120和第一支撑装置130即回到初始位置,在将金具压接在芯棒的另一端以及芯棒后续移动时,可将下一个芯棒放置在第一送料装置120和第一支撑装置130上等待压接,提高整体压接效率。
8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压接设备100设有第一送料装置120和第二送料装置160,可驱动芯棒穿设压接装置140,从而实现用一台压接装置140压接芯棒的两端,且无需旋转芯棒,操作简单、效率高,安全性与稳定性也可得到保障,且成本较低。
81.另外,本技术的压接装置140的其中一个压接块142保持不动,其余压接块142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向靠近或远离保持不动的压接块142的方向移动以抱夹或松开金具。相比于所有压接块142同时向中间汇聚以抱夹金具的情况,令芯棒抵接其中一个保持不动的压接块,其余压接块142朝着靠近或远离保持不动的压接块142的方向移动以抱夹或松开金具可实现金具受力均匀、稳定压接,提高压接质量。
82.本技术的技术内容及技术特点已揭示如上,然而可以理解,在本发明的创作思想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结构和材料作各种变化和改进,包括这里单独披露或要求保护的技术特征的组合,明显地包括这些特征的其它组合。这些变形和/或组合均落入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内,并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