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管扩管装置及传热管扩管方法

文档序号:9567969阅读:1229来源:国知局
传热管扩管装置及传热管扩管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传热管扩管装置及传热管扩管方法,特别是涉及对处于以下状态的多个传热管进行扩管的传热管扩管装置及传热管扩管方法,多个所述传热管处于被贯穿插入到空开规定间隔层叠的多个传热翅片的贯穿插入孔中的状态。
【背景技术】
[0002]以往,有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61515号公报)所示那样的对处于以下状态的多个传热管进行扩管的传热管扩管装置及传热管扩管方法,多个所述传热管处于被贯穿插入到空开规定间隔层叠的多个传热翅片的贯穿插入孔中的状态。在该传热管扩管装置及传热管扩管方法中,首先,在传热管的轴向的一端部配置管抵接部件,所述管抵接部件具有呈放射状打开的握持部(与传热管的外表面抵接的部分),在该状态下从传热管的轴向的一端部侧将心轴插入到传热管内直至与握持部对应的位置,以对传热管的一部分进行扩管。接着,使插在管抵接部件外的引导筒从传热管的轴向的一端部侧移动到握持部的近前以将呈放射状打开的握持部关闭,从而握持部将传热管固定成沿轴向不动。然后,将心轴进一步向传热管内插入以对传热管的剩余部分进行扩管。
发明概要
[0003]在上述以往的传热管扩管装置及传热管扩管方法中,由于可利用管抵接部件和引导筒将传热管固定成沿轴向不动,因此在传热管的间隔窄的情况下也可应用。
[0004]但是,在上述以往的传热管扩管装置及传热管扩管方法中,由于引导筒只移动到握持部的近前,因此利用握持部握持传热管的力容易产生偏差,有可能无法进行高精度的扩管。此外,由于握持传热管的力本身也无法太大,因此传热管的轴向的一端部中被握持部握持的部分的轴向长度变长。此外,由于扩管工序隔着引导筒的移动工序而分成两个阶段,因此无法顺畅地进行扩管。此外,此时需要移动与传热管的根数相同个数的引导筒,但在传热管的间隔非常窄的情况或传热管的间隔是不等间距而非等间隔的情况下,很难与各传热管对应地设置这样的多个引导筒。
[0005]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如下的传热管扩管装置及传热管扩管方法:在传热管的间隔窄的情况下可应用,并且能够抑制握持传热管的力的偏差而顺畅地进行高精度的扩管。
[0006]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07]第一方面的传热管扩管装置具有传热管固定装置和心轴装置。传热管固定装置具有握持部和移动部。握持部对处于以下状态的多个传热管的轴向的一端部进行握持,多个所述传热管处于被贯穿插入到空开规定间隔层叠的多个传热翅片的贯穿插入孔中的状态。移动部通过沿传热管的轴向移动而在覆盖握持部的周围的第一状态和不覆盖握持部的周围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心轴装置具有从传热管的轴向的一端部侧被插入到传热管内的心轴。并且,这里,在移动部处于第一状态的状态下,通过将心轴插入到传热管内而对传热管进行扩管,从而握持部将传热管固定成沿轴向不动,并且将传热翅片和传热管固定。
[0008]这里,如上所述,在移动部处于覆盖握持部的周围的第一状态的状态下通过心轴进行扩管。因此,传热管的外表面与握持部的内表面抵接,并且,握持部的外表面与移动部的内表面抵接。即,在握持部将传热管固定成沿轴向不动时,移动部成为与握持传热管的一端部的握持部重叠的状态。由此,这里,与以往的借助于管抵接部件和引导筒的对传热管的固定相比,可抑制通过握持部握持传热管的力的偏差,可进行高精度的扩管。此外,这里,与以往的借助于管抵接部件和引导筒的对传热管的固定相比,由于通过握持部握持传热管的力本身也能够增大,因此能够缩短传热管的轴向的一端部中被握持部握持的部分的轴向长度,还能够有助于热交换器的紧凑化。并且,这里,由于仅使移动部沿传热管的轴向移动就能够切换到覆盖握持部的周围的第一状态,因此还可应用于传热管的间隔窄的情况。并且,这里,与以往的伴随引导筒的移动工序的扩管不同,将传热管固定成沿轴向不动,并且能够一口气进行扩管工序,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扩管。
[0009]第二方面的传热管扩管装置为:在第一方面的传热管扩管装置中,移动部有一个以上,各移动部与两个以上的握持部对应。
[0010]在以往的借助于管抵接部件和引导筒的对传热管的固定中,需要移动与传热管的根数相同个数的引导筒,但这里可使移动部减少切换成第一状态的个数的同时对传热管进行固定。由此,还可应对以往的借助于管抵接部件和引导筒的对传热管的固定中对应困难的传热管的间隔非常窄的情况及传热管的间隔为不等间距而非等间隔的情况,可进行各种规格的热交换器的扩管。
[0011]第三方面的传热管扩管装置为: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传热管扩管装置中,在移动部成为第一状态时握持部的内表面与传热管的轴向平行。
[0012]这里,在移动部切换成第一状态的状态下,能够使握持部的内径为规定的尺寸。由此,在对传热管扩管时能够使传热管的外表面可靠地与握持部的内表面抵接。
[0013]第四方面的传热管扩管装置为:在第三方面的传热管扩管装置中,握持部形成为,在移动部处于第二状态的状态下呈放射状打开。
[0014]这里,在对传热管进行扩管、握持部将传热管固定成沿轴向不动、并且将传热翅片和传热管固定后,通过将移动部从第一状态切换成第二状态,从而能够解除握持部将传热管固定的状态。此外,在解除握持部将传热管固定的状态后,能够利用握持部的内表面与传热管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对传热管的轴向的一端部进行扩口加工。
[0015]第五方面的传热管扩管装置为:在第一至第四方面的任一方面的传热管扩管装置中,握持部的内表面是平滑面。
[0016]这里,在被握持部握持的传热管的一端部,能够均等地保持扩管后的壁厚。
[0017]第六方面的传热管扩管装置为:在第一至第四方面的任一方面的传热管扩管装置中,握持部的内表面是凹凸面。
[0018]这里,在被握持部握持的传热管的一端部,能够确保扩管时的管壁的退让量(逃(f 代)。
[0019]第七方面的传热管扩管装置为:在第一至第六方面的任一方面的传热管扩管装置中,在握持部的末端侧形成有末端逐渐变宽的锥部。
[0020]这里,在将握持部配置在传热管的一端部时,能够将传热管的一端部顺畅地引导到握持部。
[0021]第八方面的传热管扩管装置为:在第一至第七方面的任一方面的传热管扩管装置中,在握持部的基端侧的外表面形成有在移动部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切换时对移动部进行引导的锥部。
[0022]这里,能够顺畅地进行将移动部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切换的动作。
[0023]第九方面的传热管扩管方法为:首先,在多个传热管的轴向的一端部配置握持部,多个所述传热管处于被贯穿插入于空开规定间隔层叠的多个传热翅片的贯穿插入孔中的状态。接着,使移动部从第二状态成为第一状态,所述移动部通过沿传热管的轴向移动而在覆盖握持部的周围的第一状态和不覆盖握持部的周围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并且,通过将心轴从传热管的轴向的一端部侧插入到传热管内来对传热管进行扩管,从而握持部将传热管固定成在轴向上不动,并且将传热翅片和传热管固定。
[0024]这里,如上所述,在移动部处于覆盖握持部的周围的第一状态的状态下通过心轴进行扩管。因此,传热管的外表面与握持部的内表面抵接,并且,握持部的外表面与移动部的内表面抵接。即,在握持部将传热管固定成沿轴向不动时,移动部成为与握持传热管的一端部的握持部重叠的状态。由此,这里,与以往的借助于管抵接部件和引导筒的对传热管的固定相比,能够抑制通过握持部握持传热管的力的偏差,能够进行高精度的扩管。此外,这里,与以往的借助于管抵接部件和引导筒的对传热管的固定相比,由于通过握持部握持传热管的力本身也能够增大,因此能够缩短传热管的轴向的一端部中被握持部握持的部分的轴向长度,还能够有助于热交换器的紧凑化。并且,这里,由于仅使移动部沿传热管的轴向移动就能够切换到覆盖握持部的周围的第一状态,因此还可应用于传热管的间隔窄的情况。并且,这里,与以往的伴随引导筒的移动工序的扩管不同,将传热管固定成沿轴向不动,并且能够一口气进行扩管工序,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扩管。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传热管扩管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0026]图2是示出传热管扩管装置的动作(将热交换器设置于传热管扩管装置的状态)的图。
[0027]图3是弹簧夹头的外观图(握持部打开的状态)。
[0028]图4是弹簧夹头的剖视图(握持部打开的状态)。
[0029]图5是沿图3的箭头A方向的视图。
[0030]图6是示出传热管扩管装置的动作(将传热管的轴向的一端部插入到弹簧夹头内的状态)的图。
[0031]图7是示出传热管扩管装置的动作(将夹头开闭用滑板切换到第一状态以将弹簧夹头的握持部关闭的状态)的图。
[0032]图8是沿图7的箭头B方向的视图(仅握持部和夹头开闭用滑板)。
[0033]图9是弹簧夹头的外观图(握持部关闭的状态)。
[0034]图10是弹簧夹头的剖视图(握持部关闭的状态)。
[0035]图11是示出传热管扩管装置的动作(扩管到传热管的轴向的一端部的状态)的图。
[0036]图12是示出传热管扩管装置的动作(扩管到传热管的轴向的另一端部的状态)的图。
[0037]图13是示出传热管扩管装置的动作(将传热管扩管后使引导板沿传热管的轴向移动而将弹貪夹头的握持部打开的状态)的图。
[0038]图14是示出传热管扩管装置的动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