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浇筑的初型模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18742阅读:462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浇筑的初型模模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金属铸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浇筑的初型模模具。



背景技术:

在铸造过程中,模具是铸造工艺所需的最关键的机构之一,其不仅直接决定铸造件的结构而且还能决定铸造件的成型质量。

现有技术中,铸造件往往作为初型件使之具有最基本的结构,然后再经历一系列的加工工艺逐渐成为合格的产品。由此可见,初型件的质量最终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在实际浇筑过程中,高温熔融的液态金属通过浇道进入型腔,由于型腔中本来就具有一定体积的气体,导致浇筑时该气体无法逃逸而与熔融金属混合最终造成铸造件具有大量的气泡。此外,由于模具本身体积较大且结构往往不规则,而型腔的容积较小,从而导致了液态金属极易因为模具所具有的低温而产生不规则的冷却,导致浇筑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从而造成铸造件尺寸和质量不合格的问题,无形中增加了铸造工艺的时间和成本,降低了铸造件的生产效率,对企业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预浇筑的初型模模具,能够预防气泡产生并通过均匀冷却保证铸造件的尺寸和质量。

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浇筑的初型模模具,用于铸造碗状初型件,包括合金材质的上模和下模,上模的底部具有一与初型件的内侧表面相匹配的凸部,下模的顶部具有一与初型件的外侧表面相匹配的凹部;上模和下模通过止口结构紧密扣合,两者扣合时,凸部与凹部之间形成型腔;上模的顶部分别开设有浇注口和若干出气口,浇注口通过浇道与型腔连通,出气口通过出气道与型腔的顶部连通。

优选的,出气道为内径自下而上依次减小的锥形结构。

优选的,浇注口位于上模顶部的中央,出气口围绕浇注口圆周均匀排列。

优选的,浇注口为内径自上而下依次减小的锥形结构。

优选的,上模还开设有上冷气道,上冷气道的中心线与凸部表面的距离均相等,从而均匀冷却上模;下模还开设有下冷气道,下冷气道的中心线与凹部表面的距离均相等,从而均匀冷却下模;上冷气道与下冷气道均与冷气源连接。

优选的,浇注口中还设置有陶瓷过滤网。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

1.模具本身分为两部分,通过运动机构的控制能够改变型腔的大小从而用于铸造不同厚度的初型件;此外还通过在上模上开设出气道和出气口将型腔中的空气排出从而防止初型件内存在气泡,提高了初型件的质量。

2.出气道为锥形结构,且上端小下端大,从而令进入出气道的部分熔融金属在持续上升的过程中逐渐被冷却从而将出气道堵住,避免了熔融金属从出气道中向外泄露而对在场的工作人员造成生理伤害,并且该锥形结构的出气道也利于脱模。

3.上模和下模中均开设冷气道,且不同的冷气道与对应的凹部和凸部之间的距离均相等,从而令熔融金属能够得到均匀的冷却从而保证初型件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分离状态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扣合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浇筑状态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上模;1.1浇注口;1.2浇道;1.3凸部;1.4上冷气道;1.5出气道;2下模;2.1凹部;2.2下冷气道;3止口结构;4型腔;5陶瓷过滤网;6初型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3所示,一种预浇筑的初型模模具,用于铸造碗状初型件6,包括合金材质的上模1和下模2。上模1的底部具有一与初型件6的内侧表面相匹配的凸部1.3,下模2的顶部具有一与初型件6的外侧表面相匹配的凹部2.1;上模1和下模2通过止口结构3紧密扣合,两者扣合时,凸部1.3与凹部2.1之间形成型腔4。上模1的顶部分别开设有浇注口1.1和若干出气口,浇注口1.1位于上模1顶部的中央,出气口围绕浇注口1.1圆周均匀排列。浇注口1.1通过浇道1.2与型腔4连通,出气口通过出气道1.5与型腔4的顶部连通。

浇注口1.1为内径自上而下依次减小的锥形结构,浇注口1.1中还设置有陶瓷过滤网5;出气道1.5为内径自下而上依次减小的锥形结构。浇注口1.1便于熔融金属的倾倒,且具有足够的空间安装陶瓷过滤网5。出气道1.5的锥形结构不仅利于进入其中的熔融金属及时冷却将其堵住从而防止熔融金属外泄而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并且利于脱模。

上模1还开设有上冷气道1.4,上冷气道1.4的中心线与凸部1.3表面的距离均相等,从而均匀冷却上模1;下模2还开设有下冷气道2.2,下冷气道2.2的中心线与凹部2.1表面的距离均相等,从而均匀冷却下模2;上冷气道1.4与下冷气道2.2均与冷气源连接。两个冷气道能够均匀冷却上下模2从而均匀冷却初型件6以达到合格的质量。

脱模后,初型件上的毛刺,如出气道及浇道中熔融金属冷却形成的毛刺,可以通过电磨去除即可。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