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搪壳流水线的进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9215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搪壳流水线的进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进砂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搪壳流水线的进砂装置。



背景技术: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精密铸造需要先做模壳,模壳具体地由蜡模沾浆-撒砂-固化-清洗等工序制成,其制作过程需多次沾浆、撒砂,一层一层覆盖而成,此过程称为搪壳。

现有的搪壳工艺中通常采用淋砂机完成撒砂工序,淋砂机包括箱体,在箱体上具有容纳模具的容纳腔,在箱体上还设置有进砂组件,该淋砂机在工作过程中,砂土能通过进砂组件直接导入至容纳腔内,并通过砂土的重力自然下落并覆盖于模具表面,虽然该淋砂机能完成砂土覆盖于模具表面,但是在该淋砂机上未设置有匀砂组件,从而会导致以下情况的产生:该淋砂机上仅设置有单一的进砂组件,当模具需要多次不同颗粒大小的砂土覆盖时,只能通过多次添加砂土,导致使用不方便,影响了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为解决现有进砂装置存在进砂效率低问题的不足,需要设计一种结构简单、进砂效率高的用于搪壳流水线的进砂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进砂效率高的用于搪壳流水线的进砂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搪壳流水线的进砂装置,包括:

箱体,在箱体上开设有用于容纳砂土和模具的容纳腔;

进砂组件,其设置为若干组且各组进砂组件均设置于箱体上;

砂循环组件,其设置于箱体上并与容纳腔相通;

各进砂组件能依次将沙土导入至容纳腔内并使砂土覆盖于模具表面,所述砂循环组件能将上一组进砂组件剩余的砂土收集并随着下一组进砂组件的砂土导入至容纳腔内。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搪壳流水线的进砂装置中,所述进砂组件的数量为3组,3组进砂组件均设置于箱体上并与容纳腔相通,3组进砂组件能依次将砂土导入至容纳腔内。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搪壳流水线的进砂装置中,所述进砂组件包括砂斗,在砂斗的下端开设有与容纳腔相通的进砂孔,在砂斗上设置有挡板件,所述挡板件能开启或关闭进砂孔。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搪壳流水线的进砂装置中,所述挡板件包括上挡板和下挡板,所述上挡板和下挡板均设置于砂斗上并位于进沙孔的下方,在上挡板和下挡板上均开设有与卸砂孔对应的通孔,在上挡板和下挡板之间活动设置有滑板,所述滑板能使通孔开启或关闭。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搪壳流水线的进砂装置中,在砂斗和箱体之间设置有进砂箱,在进砂箱上设置有进砂通道,所述进砂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箱体和进砂箱相通,在进砂箱内设置有提升件,所述提升件能将砂土搬运至进砂通道内并通过进砂通道导入至容纳腔内。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搪壳流水线的进砂装置中,所述提升件包括设置于进砂箱内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且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两端均与进砂箱相连,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上套设有传送带,在传送带的外表面上设置若干料斗,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能带动传送带周向转动并使料斗将砂土导入至进砂通道内。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搪壳流水线的进砂装置中,所述砂循环组件包括回收管道,所述回收管道设置于箱体的下端且所述回收管道与进砂箱相通。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搪壳流水线的进砂装置中,在箱体和回收管道之间设置有漏斗,所述漏斗的两端分别与箱体和回收管道相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本发明包括开设有用于容纳砂土和模具的容纳腔的箱体,在箱体上设置有多组进砂组件,在工作过程中,各组进砂组件能依次将砂土导入至容纳腔并覆盖于模具表面,使得各组进砂组件内的不同颗粒大小的砂土能依次覆盖于模具表面,保证了砂土覆盖的均匀性,提高了本发明的进砂效率。

二、在箱体上设置有砂循环组件,砂循环组件能将上一组多余的砂土回收并与下一组的砂土再次导入至容纳腔内并覆盖于模具表面,保证了砂土覆盖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部分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后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中挡板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箱体;110、第一进砂组件;120、第二进砂组件;130、第三进砂组件;140、砂斗;160、上挡板;161、下挡板;162、通孔;170、滑板;180、导砂管;200、进砂箱;210、进砂通道;220、第一转轴;230、第二转轴;240、传送带;250、料斗;300、回收管道;310、漏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至图5所示,本用于搪壳流水线的进砂装置,包括:

箱体100,在箱体100上开设有用于容纳砂土和模具的容纳腔;

进砂组件,其设置为若干组且各组进砂组件均设置于箱体100上;

砂循环组件,其设置于箱体100上并与容纳腔相通;

各进砂组件能依次将沙土导入至容纳腔内并使砂土覆盖于模具表面,所述砂循环组件能将多余的砂土收集并随着下一组进砂组件导入至容纳腔内。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在上述各组进砂组件内设置有不同颗粒大小的沙土,在工作过程中,各砂土组件能将颗粒大小由粗到细的砂依次土导入至容纳腔内并将使砂土均匀覆盖于模具表面,保证了砂土覆盖的均匀性,同时保证颗粒直径大的砂土先覆盖于模具表面,避免颗粒直径小的砂土先覆盖于模具上而影响颗粒直径大砂土的覆盖,保证了本发明的正常工作。

上述砂循环组件能前一组进砂组件导入容纳腔内并剩余的砂土随着下一组进砂组件导入的砂土再次导入至容纳腔,提高了砂土的利用率,同时保证了砂土覆盖的均匀性。

优选地,上述进砂组件的数量为3组,但进砂组件的数量能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3组进砂组件分别为第一进砂组件110、第二进砂组件120以及第三进砂组件130,其中第一组件设置于箱体100的前端,第二进砂组件120和第三进砂组件130分别设置于箱体100的两侧,在工作过程中第一进砂组件110、第二进砂组件120以及第三进砂组件130内设置有不同颗粒大小的砂土,第一进砂组件110、第二进砂组件120以及第三进砂组件130能依次将砂土导入至容纳腔内且砂土的颗粒大小的顺序为由大到小。

进一步地,上述进砂组件包括砂斗140,在砂斗140的上端水平设置有托料部,方便了使用者将砂土倒入至砂斗140内,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砂斗140的下端开设有与容纳腔相通的进砂孔,在砂斗140上设置有挡板件,挡板件能在砂斗140横向移动并能开启或关闭进砂孔,当挡板件开启进砂孔能使砂土下落至容纳腔内,从而能控制3组进砂组件的进砂顺序,保证了本发明的正常工作。

进一步地,在箱体100和砂斗140之间设置有导砂管180且导砂管180的两端分别与砂斗140和箱体100相通,上述挡板件设置于导砂管180和砂斗140之间且挡板件的两端分别与挡板件和导砂管180相连,在工作过程中,挡板件滑移能使进砂孔关闭或打开,从而能通过当板件的开合而控制进砂顺序,保证了本发明正常工作。

上述挡板件包括平行设置的上挡板160和下挡板161,上挡板160和下挡板161设置于导砂管180和砂斗140之间,在上挡板160和下挡板161上开设有同轴设置的通孔162,在上挡板160和下挡板161之间活动设置有滑板170,在滑板170的一端设置有电机,电机带动滑板170滑移能使通孔162开启或关闭,从而保证了使用者能通过控制滑板170而实现控制各进砂组件的进砂顺序,保证了本发明正常工作。

优选地,在上挡板160和下档上还开设有同轴设置的第一通孔162,在上挡板160和挡板之间设置有与第一通孔162对应的第一滑板170且在第一滑板17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带动第一滑板170滑移的过程中能使第一滑板170开启或关闭第一通孔162。

上述通孔162和第一通孔162两者能合围而成圆形孔,其中通孔162站圆形孔为四分之三,第一通孔162站该圆形孔的四分之一,电机和第一电机能分别带动滑板170和第一滑板170移动,从而保证了本发明能根据实际使用需要控制砂土由砂斗140导入至容纳腔的进砂流速。

在砂斗140和箱体100之间设置有进砂箱200,在进砂箱200上设置有进砂箱200,在进砂箱200上设置有进砂通道210,进砂通道210的两端分别与箱体100和进砂箱200相通,在进砂箱200内设置有提升件,提升件能将进砂箱200下端的砂土搬运至进砂通道210内并通过进砂通道210导入至容纳腔内,使得砂土能均匀覆盖于模具表面,提高了本发明的工作效率。

上述提升件包括设置于进砂箱200内的第一转轴220和第二转轴230且所述第一转轴220和第二转轴230的两端均与进砂箱200相连,在第一转轴220和第二转轴230上套设有传送带240,在传送带240的外表面上设置若干料斗250,第一转轴220和第二转轴230能带动传送带240周向转动并使料斗250将砂土导入至进砂通道210内。

上述砂循环组件包括回收管道300,回收管道300设置于箱体100的下端且所述回收管道300与进砂箱200相通,回收管道300能将容纳腔内剩余的砂土收集并将该剩余的砂土导入至进砂箱200内,提高了砂土利用率。

在回收管道300的下端开设有开口,在开口上设置有可开合的盖板,在本发明工作的过程中盖板闭合,从而容纳腔内剩余的砂土能沿着回收管道300导入至进砂箱200内,当本发明完成撒砂工序时,盖板打开,容纳腔内剩余的砂土能通过开口向外导出,避免剩余的砂土影响下一个模具的正常撒砂工序。

在箱体100和回收管道300之间设置有漏斗310,漏斗310的两端分别与箱体100和回收管道300相通,漏斗310的设置能使容纳腔内的砂土导入至回收管道300内,避免砂土堆积于容纳腔底部现象的产生。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