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曲轴精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50495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曲轴精磨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打磨设备,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曲轴精磨设备。



背景技术:

曲轴是发动机中最重要的部件,它承受连杆传来的力,并将其转变为转矩,通过曲轴输出并驱动发动机上其他附件工作。曲轴受到旋转质量的离心力、周期变化的气体惯性力和往复惯性力的共同作用,使曲轴承受弯曲扭转载荷的作用,因此要求曲轴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曲轴成型后,为了使得曲轴的尺寸满足一定精度要求,需要对曲轴进行磨削加工。

现有技术中,中小型曲轴通常采用取走磨床磨削,然而重型曲轴需要有超大型曲轴磨床来加工,大型的曲轴磨床价格非常高昂,且只有少数大型的企业才能有足够的规模和技术才能加工,难以解决当前国内市场对大型曲轴加工的需求。同时目前的曲轴车削后视采用纱布抛光打磨的,难以控制曲轴被打磨的余量和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曲轴的打磨量更加精细可控的曲轴精磨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曲轴精磨设备,其包括可沿曲轴的轴向来打磨曲轴外圆周的打磨机构;

供打磨机构固定设置的安装平台上;

以及提升安装平台整体高度的基座;安装平台呈可靠近或远离曲轴的方式滑移安装在基座上;

该打磨机构具有驱动源、从动部件以及被驱动能旋转做工的打磨头;

所述驱动源通过从动部件带动打磨头旋转,打磨头以相切或近似相切的方式旋转打磨曲轴,打磨头朝向曲轴的端面延伸出安装平台且始终突出于从动部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打磨头通过轴类部件与从动部件保持传动状态,打磨头可转动的连接至轴类部件上,且该打磨头具有完整角度的圆周或不完整角度的圆周的打磨外表面。

所述驱动源为电机,从动部件由首尾相连的传送带类元件和相应的从动轮组成,所述驱动源通过传送带类元件与从动轮传动,打磨头连接的轴类部件与从动轮同步转动连接。

所述基座和安装平台间共同形成一调距孔道,该调距孔道内穿设有调距螺杆,所述安装平台相对基座的一端设有用于与调距螺杆反向啮合的螺纹,所述基座所在调距孔道设有可拆离的限位螺母,防止调距螺杆脱离调距孔道。

所述调距螺杆一端部延伸出调距孔道外,且该端设有调距把手。

所述调距螺杆设有参考刻度,所述安装平台或/和基座对应调距把手设有分度刻度。

所述从动部件包括固定杆、三从动轮、两从动轴及传送带,所述固定杆的两端分别朝向曲轴和驱动源,所述固定杆的两端分别穿设从动轴,远离驱动源的从动轴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从动轮和打磨头,驱动源的输出端部对应连接驱动轮,靠近驱动源的从动轴两端均传动连接从动轮,且其中一从动轮通过传送带连接至驱动轮,另一从动轮通过传送带连接至打磨头所在端的从动轮。

所述从动部件、打磨头以及驱动源均罩设有罩壳,所述打磨头部分圆周面延伸出罩壳。

所述安装平台对应驱动源开设有滑移调节槽,该滑移调节槽与调节螺杆的轴线垂直,驱动源通过螺栓螺母可拆卸固定至滑移调节槽上。

所述传送带为皮带或链条,从动轮对应设置为皮带轮或链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打磨头朝向曲轴延伸出安装平台,从而使得设备能够打磨的曲轴规格更多,曲轴不会因为安装平台的限制而难以被打磨;打磨头突出于从动部件,也就使得打磨头在旋转打磨曲轴外圆时,不会因为从动部件而难以相切的方式打磨曲轴;安装平台相对于基座可以远离或者靠近,也就使得人们可以根据曲轴的实际尺寸来调整安装平台与基座间交错的距离,从而调整出合适的打磨头与曲轴间的距离;打磨曲轴采用外圆周打磨方式能够在曲轴的周向上逐渐打磨曲轴,使得曲轴的打磨量更加精细可控;人们在打磨曲轴时,只需要调整好曲轴的自转量和驱动源作用于打磨头的转动量,然后调整好曲轴与打磨头之间的距离,就能够精细且精确的完成打磨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曲轴精磨设备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曲轴精磨设备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发明曲轴精磨设备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本发明曲轴精磨设备实施例的基座与安装平台的结构图;

图5为图3的A部放大图。

1、曲轴;2、基座;3、安装平台;31、调距孔道;32、限位螺母;33、滑移调节槽;4、驱动源;41、驱动轮;5、从动部件;51、固定杆;52、从动轴;53、从动轮;54、传送带;6、打磨头;7、罩壳;8、调距螺杆;9、调距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对本发明曲轴精磨设备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曲轴精磨设备,其包括可沿曲轴1的轴向来打磨曲轴1外圆周的打磨机构;

供打磨机构固定设置的安装平台3上;

以及提升安装平台3整体高度的基座2;安装平台3呈可靠近或远离曲轴1的方式滑移安装在基座2上;

该打磨机构具有驱动源4、从动部件5以及被驱动能旋转做工的打磨头6;

所述驱动源4通过从动部件5带动打磨头6旋转,打磨头6以相切或近似相切的方式旋转打磨曲轴1,打磨头6朝向曲轴1的端面延伸出安装平台3且始终突出于从动部件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打磨头6朝向曲轴1延伸出安装平台3,从而使得设备能够打磨的曲轴1规格更多,曲轴1不会因为安装平台3的限制而难以被打磨;打磨头6突出于从动部件5,也就使得打磨头6在旋转打磨曲轴1外圆时,不会因为从动部件5而难以相切的方式打磨曲轴1;安装平台3相对于基座2可以远离或者靠近,也就使得人们可以根据曲轴1的实际尺寸来调整安装平台3与基座2间交错的距离,从而调整出合适的打磨头6与曲轴1间的距离;打磨曲轴1采用外圆周打磨方式能够在曲轴1的周向上逐渐打磨曲轴1,使得曲轴1的打磨量更加精细可控;人们在打磨曲轴1时,只需要调整好曲轴1的自转量和驱动源4作用于打磨头6的转动量,然后调整好曲轴1与打磨头6之间的距离,就能够精细且精确的完成打磨工作。

优选的,所述打磨头6通过轴类部件与从动部件5保持传动状态,打磨头6可转动的连接至轴类部件上,且该打磨头6具有完整角度的圆周或不完整角度的圆周的打磨外表面。需要说明的是打磨头6可以是完整的圆柱形的砂轮,或者是圆球状,或者是四分之一圆周柱等其他角度的盘状砂轮,只要能满足其圆心与轴类部件同心,且自转时能够均匀且有规律打磨曲轴1外圆周即可。此处为了保证加工效率和加工准确度,优选采用圆盘(圆柱)状的砂轮打磨曲轴1。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驱动源4为电机,从动部件5由首尾相连的传送带54类元件和相应的从动轮53组成,所述驱动源4通过传送带54类元件与从动轮53传动,打磨头6连接的轴类部件与从动轮53同步转动连接。

如图3中所示,所述从动部件5包括固定杆51、三从动轮53、两从动轴52及传送带54,所述固定杆51的两端分别朝向曲轴1和驱动源4,所述固定杆51的两端分别穿设从动轴52,远离驱动源4的从动轴52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从动轮53和打磨头6,驱动源4的输出端部对应连接驱动轮41,靠近驱动源4的从动轴52两端均传动连接从动轮53,且其中一从动轮53通过传送带54连接至驱动轮41,另一从动轮53通过传送带54连接至打磨头6所在端的从动轮53。

优选的,所述传送带54为皮带或链条,从动轮53对应设置为皮带轮或链轮。为了保证打磨头6的打磨精度和稳定度,优选采用图中示出的双皮带传送。

如图4所示,所述基座2和安装平台3间共同形成一调距孔道31,该调距孔道31内穿设有调距螺杆8,所述安装平台3相对基座2的一端设有用于与调距螺杆8反向啮合的螺纹,所述基座2所在调距孔道31设有可拆离的限位螺母32,防止调距螺杆8脱离调距孔道31。进一步的,所述调距螺杆8一端部延伸出调距孔道31外,且该端设有调距把手9。

调距螺杆8配合调距孔道31使用,从而使得人们需要调整打磨头6与曲轴1间的距离时,旋转调距螺杆8即可。旋转调距把手9时,调距螺杆8会随着调距把手9转动,从而带动与之反向啮合的安装平台3沿着螺杆旋转出的方向进行反向运动,从而达到调节目的。限位螺母32的设置能够有效防止调距螺杆8脱离调距孔道31,保证整个设备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调距螺杆8设有参考刻度,所述安装平台3或/和基座2对应调距把手9设有分度刻度。这样人们就能够通过螺杆没入调距孔道31内的长度来初步判断打磨头6与曲轴1间的距离,这样人们加工同类型曲轴1时,调整至固定刻度即可。同时为了让设备能够更加精确的打磨曲轴1,设置分度刻度,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把手旋转的角度刻度来更加准确的判断安装平台3所调整的距离。

如图1所示,所述从动部件5、打磨头6以及驱动源4均罩设有罩壳7,所述打磨头6部分圆周面延伸出罩壳7。设备在打磨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粉尘,且工作环境容易积灰,罩壳7的设置能够有效防止粉尘或者液体等异物进入到打磨机构中,有效的保证了本精磨设备的正常运行。

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安装平台3对应驱动源4开设有滑移调节槽33,该滑移调节槽33与调节螺杆的轴线垂直,驱动源4通过螺栓螺母可拆卸固定至滑移调节槽33上。调节驱动源4时,将螺栓呈倒装方式推入滑移调节槽33内,并让螺栓穿过滑移调节槽33至驱动源4的安装底座上的安装孔上,然后将螺母旋至螺栓上,工作人员根据需要调整好电机的位置,然后将螺母拧紧即可完成驱动源4的固定工作。

在打磨曲轴1的两个极限端部时,人们可以选择调换打磨头6所在的侧的位置。那么相应的调换打磨头6位置后,将驱动源4调换至相应侧即可。

如图中所示,安装平台3是呈L型的,其水平部分用来与基座2形成滑移连接的关系,方便调整打磨头6与曲轴之间的距离,竖直部分用来安装打磨机构,从而让打磨头6能够随着水平部分有效的运动调距。当然,安装平台3也可以设置成I型,同样是其朝向基座2的一端与基座形成滑移关系,此处优选L型的安装平台。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