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弹簧倒角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38780阅读:735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弹簧倒角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制造工具,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弹簧倒角机。



背景技术:

目前,弹簧行业发展迅速,大部分的弹簧都需要进行外倒角处理。对弹簧两端的外侧边缘进行倒角一方面是为了使弹簧与孔配合时容易插入,另一方面是为了不伤害操作者的手,因为未经外倒角的弹簧两端外侧边缘一般会有毛刺等,不小心就会刺伤手。弹簧两端外侧边缘进行倒角还可以避免弹簧应力集中的现象发生。

另外,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各种不同类型和形状的弹簧不断被许多行业应用,特别是那些大小端头类弹簧的大量应用,给弹簧加工制造技术和生产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大小端头类弹簧,如锥形、宝塔形等弹簧,除了进行外倒角处理之外,还需进行内倒角处理。

然而目前对弹簧端部的倒角多为手工操作,不仅生产效率低,费时费力,质量难以保证,而且极易造成工伤。因而亟需一种可对弹簧自动完成内、外倒角加工操作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弹簧倒角机,克服现有手工操作存在的生产效率低、耗时耗力、产品良率低、安全隐患大的缺陷,实现全自动化加工方式。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弹簧倒角机,包括机座,还包括固定于机座上的第一输送机构、第二输送机构、第一外倒角修磨机构、第二外倒角修磨机构、第一内倒角修磨机构以及第二内倒角修磨机构;

所述第一输送机构和第二输送机构顺序固定于机座的工作台上,且第一输送机构的出口端与第二输送机构的入口端连接;

所述第一外倒角修磨机构、第二外倒角修磨机构分设于第一输送机构的两侧,且沿第一输送机构的输送方向前后设置;

所述第一内倒角修磨机构和第二内倒角修磨机构分设于第二输送机构的两侧。

可选的,所述第一输送机构包括传送带。

可选的,所述第一输送机构还包括分设于所述传送带两侧的挡板、与所述挡板控制连接的宽度调节机构,以及设于传送带上方的压板、与压板控制连接的压板调节机构。

可选的,所述第二输送机构包括滑行轨道和圆形滚筒;

所述滑行轨道的入口端与第一输送机构的出口端对接,其水平向下倾斜;所述圆形滚筒位于滑行轨道的出口端位置,其外表面沿其轴向开设有容置槽,该容置槽与待修磨零件相适配。

可选的,所述圆形滚筒的外表面开设有若干个所述容置槽,且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可选的,所述圆形滚筒的下方设有滑槽,该滑槽水平向下倾斜。

可选的,所述滑槽的出口端的下方位置设有料箱。

可选的,所述圆形滚筒的顶部两侧设有弧形挡板。

可选的,还包括感应器,与所述第一内倒角修磨机构和第二内倒角修磨机构分别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内倒角修磨机构和第二内倒角修磨机构均包括进给步进电机,所述进给步进电机的伸缩杆上装设有高速电机,高速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有砂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对弹簧实现外角、内角的自动修磨操作,工作人员只需在初始时刻将待修磨零件放入第一输送机构的传送带上,替代了传统的人工操作方式,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人工成本,而且可有效控制修磨精度,提高产品良率,有效保障生产安全;另外,由于第一输送机构的宽度可调节,因而可加工的待修磨零件包括有各种型号,使得自动弹簧倒角机具有通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弹簧倒角机的整体立体结构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弹簧倒角机的部分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弹簧倒角机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倒角修磨机构的立体视图;

图示说明:机座1、第一输送机构2、第二输送机构3、第一外倒角修磨机构4、第二外倒角修磨机构5、第一内倒角修磨机构6、第二内倒角修磨机构7、工作台11、传送带21、宽度调节机构22、滑行轨道31、圆形滚筒32、容置槽321、料箱8、进给步进电机61、高速电机62、砂轮63、待修磨零件9。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图2和图3分别为本实施例中自动弹簧倒角机的整体立体图、侧视图以及局部放大图。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自动弹簧倒角机包括:机座1,以及固定于机座1上的第一输送机构2、第二输送机构3、第一外倒角修磨机构4、第二外倒角修磨机构5、第一内倒角修磨机构6、第二内倒角修磨机构7。

机座1的顶部设有工作台11,用于承载其他各个单元,方便工作人员查看及操作。

第一输送机构2和第二输送机构3顺序固定于工作台11上。第一输送机构2的出口端与第二输送机构3的入口端连接,待修磨零件9由第一输送机构2的入口端放入,并由第一输送机构2输送至第二输送机构3。

第一外倒角修磨机构4、第二外倒角修磨机构5分设于第一输送机构2的两侧,且沿第一输送机构2的输送方向前后设置。第一外倒角修磨机构4用于对待修磨零件9的一端进行外倒角修磨处理,第二外倒角修磨机构5用于对待修磨零件9的另一端进行外倒角修磨处理。

第一输送机构2包括传送带21、设于传送带21两侧的挡板、与挡板控制连接的宽度调节机构22;宽度调节机构22用于对两侧挡板的间距进行调节,使得两侧挡板的间距与当前待修磨零件9的宽度相适配,在实现通用性的同时,保证第一外倒角修磨机构4、第二外倒角修磨机构5对待修磨零件9的外倒角修磨的精确度。第一输送机构2还包括:设于传送带21上方的压板,以及与压板控制连接的压板调节机构。

第二输送机构3包括滑行轨道31和圆形滚筒32,滑行轨道31的入口端与第一输送机构2的出口端对接,其水平向下倾斜;圆形滚筒32位于滑行轨道31的出口端位置,其外表面沿轴向开设有与待修磨零件9相适配的容置槽321,容置槽321的数量为若干个且沿圆周均匀分布。经过第一输送机构2的待修磨零件9因重力沿滑行轨道31自动滚动至圆形滚筒32的容置槽321中,随圆形滚筒32转动输送至内倒角修磨工位。为避免待修磨零件9随圆形滚筒32转动时从容置槽321两侧滑出,圆形滚筒32的顶部两侧还设有弧形挡板,用来防止待修磨零件9滑出。

第一内倒角修磨机构6和第二内倒角修磨机构7分设于第二输送机构3的圆形滚筒32的两侧,用于对待修磨零件9的两端进行分别进行内倒角修磨。为实现自动修磨,还设有感应器,用于感应到对应位置有料时启动第一内倒角修磨机构6和第二内倒角修磨机构7进行内角修磨。

第二输送机构3的出口位置,即圆形滚筒32的另一侧下方还设有向下倾斜的滑槽33,滑槽33的出口下方设有料箱8,经过外角、内角修磨后的零件沿滑槽33滑出至料箱8内。

第一内倒角修磨机构6的具体结构如图4所示,包括进给步进电机61,进给步进电机61的伸缩杆上装设有高速电机62,高速电机62的输出轴上固定有砂轮63。高速电机62控制砂轮63高速旋转,以进行内角修磨;进给步进电机61用于控制高速电机62的前后位移,在感应器感应到有料时通过伸缩杆带动高速电机62及砂轮前移,以对待修磨零件9进行内角修磨,在感应器未感应到有料时通过伸缩杆带动高速电机62及砂轮后移。

第二内倒角修磨机构7的结构与第一内倒角修磨机构6的结构完全相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上述自动弹簧倒角机的工作过程为:

(1)在第一输送机构2的入口处按序放入待修磨零件9;

(2)第一输送机构2通过传送带向前方输送待修磨零件9;

(3)在待修磨零件9输送至第一外倒角修磨机构4所处位置时,第一外倒角修磨机构4对待修磨零件9的一端外角进行修磨,在修磨过程中待修磨零件9做回转运动;

(4)在待修磨零件9输送至第二外倒角修磨机构5所处位置时,第二外倒角修磨机构5对待修磨零件9的另一端外角进行修磨,在修磨过程中待修磨零件9做回转运动;

(5)经过外角修磨后,第一输送机构2将待修磨零件9输送至第二输送机构3,待修磨零件9沿滑行轨道31自动滚动至圆形滚筒32的容置槽321中,在待修磨零件9随圆形滚筒32转动至预设位时,感应器感应有料,第一内倒角修磨机构6和第二内倒角修磨机构7分别伸出砂轮对各端的内角进行修磨;

(6)圆形滚筒32继续转动,在内角修磨结束后,待修磨零件9转动至下方时,在重力作用下从圆形滚筒32的容置槽321中脱离,并通过滑槽33滑出至料箱8内,至此完成外角、内角自动修磨操作。

综上,本实施例的自动弹簧倒角机具有以下特点:

工作人员只需在初始时刻将待修磨零件9放入第一输送机构2的传送带21上,后续的外角、内角修磨及传送均自动完成,替代了传统的人工操作方式,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人工成本,而且可有效控制修磨精度,提高产品良率,有效保障生产安全;

第一输送机构2的宽度可调节,因而可加工的待修磨零件9包括有各种型号,使得自动弹簧倒角机具有通用性,大幅度提高产能。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