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漆包线生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低损伤漆包线的退火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漆包线生产过程中,半成品裸铜线在涂漆和烘烤前,必须先在退火炉中进行退火,然后再进入漆包机涂漆并烘烤成成品。裸铜线在进入和导出退火炉时都要经过退火管道。该管道是金属制造的,管口自然也是金属管口,时间长了管口可能生锈或管道内壁粗糙,对进入的裸铜线形成障碍,刮擦裸铜线,造成裸线损伤;其次,裸线在退火炉中行进过程中,裸线自身也容易与退火管之间接触摩擦,造成裸线表面损伤,导致最终漆包线表面易出现漆膜粒子,机械性能不佳,且漆包线电性能较差,尖端边缘漆膜容易击穿出现针孔,造成漆包线产品整体质量下降。因此如何有效避免裸线在退火阶段的损伤,对于提高漆包线性能至关重要。
经检索,中国专利申请号:2013102810206,申请日:2013年7月5日,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漆包线退火装置,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漆包线退火装置,包括退火炉体、中空导线管、中空导线管端口、水槽、制冷和制热元件等构件构成,在退火炉体上设置有控制按钮,用来控制制冷和制热元件的操作按钮进行水温控制。该申请案能够利用不同的漆包线粗细型号来严格的控制冷却时间和温度,使生产出来的漆包线品质更加有保证,但对于裸线行进过程中的磨损擦伤并没有助益。
又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120084684X,申请日:2011年3月28日,发明创造名称为:漆包线退火炉,该申请案公开了漆包线退火炉,包括入炉管和出炉管以及中间的导论,在入炉管的进线端内嵌套陶瓷管。该申请案避免了入炉管管口对进入的裸铜线形成的障碍,避免了刮擦裸铜线,有助于保证其强度和导电性能,但该申请案通过陶瓷管仅能减少裸线在进入退火管时的磨损,无法避免在退火管中的摩擦损伤,仍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裸线退火过程中容易损伤,导致漆包线表面质量、电性能降低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低损伤漆包线的退火冷却系统,可以有效减少裸线在退火过程中产生的摩擦损伤,有助于提高后续漆包线的机械性能和电性能等,保障漆包线的整体质量。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损伤漆包线的退火冷却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进线导轮、退火炉、冷却水箱和风干器,退火炉内设置有供裸线穿过的退火管,退火管底部的内壁为向下凹陷的弧形内壁。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冷却水箱和风干器之间设置有刮水海绵。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退火管的进线端设置有第二陶瓷环。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退火管的进线端和出线端均为开口向外不断扩大的喇叭形结构,且该喇叭形结构的内壁为光滑过渡的弧形内壁。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退火管与进线导轮之间设置有前安全板,前安全板上间隔开设有安装孔,每个安装孔内均设置有第一陶瓷环,裸线穿过该第一陶瓷环进入到退火管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前安全板的上下两端平行设置有侧挡板,该侧挡板向靠近退火管的方向延伸,且由侧挡板和前安全板围成的框架正对退火管的进线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退火管与冷却水箱之间设置有后安全板,后安全板上下两端平行设置有侧挡板,该侧挡板向靠近退火管的方向延伸,且由侧挡板和后安全板围成的框架正对退火管的出线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后安全板上对应间隔开设有安装孔,每个安装孔内同样设置有第一陶瓷环。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冷却水箱内设置有浮球阀。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损伤漆包线的退火冷却系统,退火管的进线端设置有第二陶瓷环,能减少裸线穿线时与退火管直接接触造成的磨损,且退火管的进线端和出线端均为开口向外不断扩大的喇叭形结构,且该喇叭形结构的内壁为光滑过渡的弧形内壁,更降低了裸线在进线端/出线端与退火管管壁接触的可能性,进一步减少了由于裸线与退火管管壁接触导致的摩擦损伤,有助于后续漆包线的质量提升。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损伤漆包线的退火冷却系统,退火管底部的内壁为向下凹陷的弧形内壁,该内壁的弧形凹陷与裸线的下垂状态相对应,使得裸线在出现下垂状态时,其下垂部分仍保持悬空状态,不会与退火管的内壁相接触,有效避免了裸线在退火管内部产生的摩擦损伤,能保障后续漆包线的最终质量,避免因裸线损伤而导致漆包线后续涂漆质量不稳定,避免出现漆包线表面漆膜粒子、表面针孔、电性能不稳定、绝缘性不佳等缺陷,使得漆包线质量性能明显提升。
(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损伤漆包线的退火冷却系统,前安全板与上下侧挡板相配合,将进线导轮与退火管的进线端相隔离,防止退火炉内的高温蒸汽通过退火管的进线端向外泄露而损伤进线导轮,也避免高温蒸汽直接喷向外部退火前的裸线,避免影响裸线性能。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损伤漆包线的退火冷却系统,后安全板与上下侧挡板将退火管的出线端与冷却水箱有效隔离,能减少退火炉内的高温蒸汽通过退火管的出线端向外喷出,避免影响冷却水箱的冷却效果,进一步保障了裸线的退火效果,有助于提高后续漆包线的机械性能、电性能等各方面特性,保障漆包线的高效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损伤漆包线的退火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退火管的结构示意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1、裸线;2、进线导轮;3、前安全板;301、第一陶瓷环;4、退火炉;5、退火管;501、第二陶瓷环;502、内壁;6、后安全板;7、冷却水箱;8、刮水海绵;9、风干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低损伤漆包线的退火冷却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进线导轮2、退火炉4、冷却水箱7和风干器9,退火炉4内设置有供裸线1穿过的退火管5,裸线1经进线导轮2后进入退火管5,并在退火炉4内不断行进进行退火处理,裸线1从退火管5穿出后经过冷却水箱7进行水冷,冷却水箱7和风干器9之间还设置有刮水海绵8,冷却后的裸线1先从两层挤压的刮水海绵8中穿过,吸除大部分表面水分,然后经风干器9进一步吹干,最后送入下一工序继续加工。
裸线1在退火加工时,最容易在退火管5进线端穿入和退火管5内部行进时产生磨损,造成裸线1损伤,影响后续漆包线的质量性能。本实施例中退火管5的进线端设置有第二陶瓷环501,能减少裸线1穿线时与退火管5直接接触造成的磨损,且退火管5的进线端和出线端均为开口向外不断扩大的喇叭形结构,且该喇叭形结构的内壁为光滑过渡的弧形内壁,更降低了裸线1在进线端/出线端与退火管5管壁接触的可能性,进一步减少了由于裸线1与退火管5管壁接触导致的摩擦损伤,有助于后续漆包线的质量提升。
值得说明的是,裸线1的损伤除了在退火管5进线端产生外,在退火管5内部也容易产生,裸线1的线径通常较细,而退火炉4和退火管5的长度相对较长,裸线1在退火管5中行进时,尤其行进速度较快时,裸线1自身容易出现自然下垂现象,导致裸线1下垂部位容易与退火管5的底部管壁相接触,伴随着裸线1的不断行进会造成裸线1的持续型损伤。
本实施例中退火管5底部的内壁502为向下凹陷的弧形内壁,退火管5的外部设计可以为直行管或弧形管设计,只需使退火管5底部的内壁502保持向下凹陷的弧形内壁即可,如图2所示,该内壁502的弧形凹陷与裸线1的下垂状态相对应,使得裸线1在出现下垂状态时,其下垂部分仍保持悬空状态,不会与退火管5的内壁502相接触,有效避免了裸线1在退火管5内部产生的摩擦损伤,能保障后续漆包线的最终质量,避免因裸线1损伤而导致漆包线后续涂漆质量不稳定,避免出现漆包线表面漆膜粒子、表面针孔、电性能不稳定、绝缘性不佳等缺陷,使得漆包线质量性能明显提升。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一种低损伤漆包线的退火冷却系统,其基本结构同实施例1,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退火管5与进线导轮2之间设置有前安全板3,前安全板3上间隔开设有安装孔,每个安装孔内均设置有第一陶瓷环301,裸线1穿过该第一陶瓷环301进入到退火管5中,第一陶瓷环301能对裸线1进行进一步导向定位,且能避免裸线1与前安全板3之间的磨损。
本实施例中前安全板3的上下两端平行设置有侧挡板,该侧挡板向靠近退火管5的方向延伸,且由侧挡板和前安全板3围成的框架正对退火管5的进线端。前安全板3与上下侧挡板相配合,将进线导轮2与退火管5的进线端相隔离,防止退火炉4内的高温蒸汽通过退火管5的进线端向外泄露而损伤进线导轮2,也避免高温蒸汽直接喷向外部退火前的裸线1,避免影响裸线1性能。
同样地,本实施例中退火管5与冷却水箱7之间设置有后安全板6,后安全板6上对应间隔开设有安装孔,每个安装孔内同样设置有第一陶瓷环301,能对退火后的裸线1进行有效定位导向,且能避免行线磨损。后安全板6上下两端同样平行设置有侧挡板,该侧挡板向靠近退火管5的方向延伸,且由侧挡板和后安全板6围成的框架正对退火管5的出线端。该框架结构将退火管5的出线端与冷却水箱7有效隔离,能减少退火炉4内的高温蒸汽通过退火管5的出线端向外喷出,避免影响冷却水箱7的冷却效果。
本实施例中前安全板3和后安全板6的配合设置进一步保障了裸线1的退火效果,有助于提高后续漆包线的机械性能、电性能等各方面特性,保障漆包线的高效生产。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一种低损伤漆包线的退火冷却系统,其基本结构同实施例1,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冷却水箱7内设置有浮球阀,能时刻监测冷却水箱7内液位,保证液位没过裸线1,保证对裸线1的全面高效冷却,提高后续漆包线的综合性能。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