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换向的机器人刀具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18383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换向的机器人刀具夹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夹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换向的机器人刀具夹具。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打磨拉丝是人工用手拿着刀具利用打磨拉丝或者专用机器人进行刀具的打磨、拉丝,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生产效率低,还存在生产安全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可换向的机器人刀具夹具,此夹具可以利用机器人对刀具进行夹持,实现不同角度的转换打磨,提高生产力,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

为了达到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换向的机器人刀具夹具,包括安装板、换向动力组件、换向旋转组件、夹持动力组件和刀具夹持组件;

所述刀具夹持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板,所述夹持动力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板并位于所述夹具夹持组件的一侧,所述换向旋转组件设置于所述刀具夹持组件的下方,所述换向动力组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安装板,所述换向动力组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换向旋转组件;

所述刀具夹持组件包括夹持固定块、半球顶针、薄形螺母、夹持活动板、夹块、第一旋转支撑座和第二旋转支撑座;

所述夹持固定块设置于所述换向旋转组件,所述第一旋转支撑座和所述第二旋转支撑座分别设置于所述夹持固定块和所述夹持活动板,所述第一旋转支撑座与所述第二旋转支撑座相连使所述夹持活动板相对所述夹持固定块旋转,所述半球顶针通过所述薄形螺母固定于所述夹持活动板的一端,所述夹持活动板的一端为U型结构,所述夹块可旋转设于所述夹持活动板的一端。

更优的,所述夹持动力组件包括气缸固定块、夹持气缸、推块和小钣金;

所述气缸固定块设置于所述安装板,所述夹持气缸设置于所述气缸固定块,所述夹持气缸的输出轴设有所述推块,所述推块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夹持固定块的上方,所述小钣金设置于所述推块的一侧。

更优的,所述夹持动力组件还包括压紧板、滑槽导向块和滑槽固定块;

所述滑槽导向块为凹型块,所述滑槽导向块的凹部的上表面卡接于所述滑槽固定块的下部的凹槽内,所述压紧板设置于所述滑槽导向块的上方并将所述推块固定于所述滑槽固定块。

更优的,所述换向旋转组件包括传动轴、传动套、轴承、挡圈、螺母、推拉片、弹垫和内六角螺丝;

所述传动轴与所述夹持固定块固定连接,所述传动套设置于所述传动轴的外部并安装于所述安装板的安装位上,所述轴承设置于所述传动套内,所述传动套的下方依次设有所述挡圈、所述螺母和所述推拉片,所述推拉片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换向动力组件,所述内六角螺丝的一端设置于所述传动轴内,所述内六角螺丝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推拉片的下方,所述弹垫设置于所述推拉片与所述内六角螺丝之间。

更优的,所述换向动力组件包括推杆连接头、限位胶圈、换向气缸、垫筒和塞打螺丝;

所述推杆连接头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推拉片,所述推杆连接头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换向气缸的输出端,所述限位胶圈设置于所述推杆连接头与所述换向气缸之间,所述塞打螺丝设置于所述换向气缸的后端并将所述换向动力组件连接于所述安装板,所述垫筒套于所述塞打螺丝的外部。

更优的,所述夹块面向所述夹持固定块的一端与所述夹持固定块面向所述夹块的一端分别设有防护装置。

更优的,所述防护装置为防护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换向的机器人刀具夹具,此夹具可以将不同尺寸规格的刀具夹持稳固,实现机器人自动化打磨,从而改善作业人员的工作强度,降低生产安全风险,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向动力组件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向旋转组件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向旋转组件的截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夹持动力组件的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刀具夹持组件的结构图;

其中:安装板1;换向动力组件2;推杆连接头21;限位胶圈22;换向气缸23;垫筒24;塞打螺丝25;换向旋转组件3;传动轴31;传动套32;轴承33;挡圈34;螺母35;推拉片36;弹垫37;内六角螺丝38;夹持动力组件4;气缸固定块41;夹持气缸42;推块43;小钣金44;压紧板45;滑槽导向块46;滑槽固定块47;刀具夹持组件5;夹持固定块51;半球顶针52;薄形螺母53;夹持活动板54;夹块55;第一旋转支撑座56;第二旋转支撑座57;防护装置58;刀具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可换向的机器人刀具夹具,包括安装板1、换向动力组件2、换向旋转组件3、夹持动力组件4和刀具夹持组件5;所述刀具夹持组件5设置于所述安装板1,所述夹持动力组件4设置于所述安装板1并位于所述夹具夹持组件5的一侧,所述换向旋转组件3设置于所述刀具夹持组件5的下方,所述换向动力组件2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安装板1,所述换向动力组件2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换向旋转组件3;所述刀具夹持组件5包括夹持固定块51、半球顶针52、薄形螺母53、夹持活动板54、夹块55、第一旋转支撑座56和第二旋转支撑座57;所述夹持固定块51设置于所述换向旋转组件3,所述第一旋转支撑座56和所述第二旋转支撑座57分别设置于所述夹持固定块51和所述夹持活动板43,所述第一旋转支撑座56与所述第二旋转支撑座57相连使所述夹持活动板43相对所述夹持固定块51旋转,所述半球顶针52通过所述薄形螺母53固定于所述夹持活动板54的一端,所述夹持活动板54的一端为U型结构,所述夹块55可旋转设于所述夹持活动板54的一端。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当夹具接收到夹紧信号时,所述夹持动力组件4的所述夹持气缸42推出带动所述推块43,所述半球顶针52滑至所述推块43顶部,所述夹持活动板54翘起,所述夹块55找平刀具6刀面后夹紧所述刀具6,当夹具接收到张开信号时,所述夹持动力组件4的夹持气缸42缩回带动所述小钣金44,所述小钣金44利用斜面将所述半球顶针52上部分沟槽往下压,使夹具张开,当夹具收到换向信号时,所述换向动力组件2的所述换向气缸23推出,通过所述推杆连接头21、所述推拉片36、所述传动轴31等带动所述刀具夹持组件5旋转,实现换向,反向动作即可切回初始状态。所述夹持固定块51为所述刀具夹持组件5固定旋转主体件,所述半球顶针52为用于控制夹持口开合的耐磨零件,所述薄形螺母53用于调节、锁紧所述半球顶针52长短,控制夹紧力大小,所述夹块55用于自适应不同刀具6斜面夹角,使刀面受力均匀、牢固。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夹持动力组件4包括气缸固定块41、夹持气缸42、推块43和小钣金44;所述气缸固定块41设置于所述安装板1,所述夹持气缸42设置于所述气缸固定块41,所述夹持气缸42的输出轴设有所述推块43,所述推块43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夹持固定块51的上方,所述小钣金44设置于所述推块43的一侧。如图5所示,所述气缸固定块41将所述夹持气缸42与所述安装板1固定。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夹持动力组件4还包括压紧板45、滑槽导向块46和滑槽固定块47;所述滑槽导向块46为凹型块,所述滑槽导向块46的凹部的上表面卡接于所述滑槽固定块47的下部的凹槽内,所述压紧板45设置于所述滑槽导向块46的上方并将所述推块43固定于所述滑槽固定块47。如图5所示,所述压紧板45为铜合金无油滑板,所述压紧板45保护气缸推杆受力变形损坏气缸,所述滑槽导向块46为铜合金无油滑槽,保护气缸推杆受力变形损坏气缸。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换向旋转组件3包括传动轴31、传动套32、轴承33、挡圈34、螺母35、推拉片36、弹垫37和内六角螺丝38;所述传动轴31与所述夹持固定块51固定连接,所述传动套32设置于所述传动轴31的外部并安装于所述安装板1的安装位上,所述轴承33设置于所述传动套内,所述传动套32的下方依次设有所述挡圈34、所述螺母35和所述推拉片36,所述推拉片36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换向动力组件2,所述内六角螺丝38的一端设置于所述传动轴31内,所述内六角螺丝38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推拉片36的下方,所述弹垫37设置于所述推拉片36与所述内六角螺丝38之间。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轴31带动所述夹持固定块51旋转换向,所述传动套32用于连接安装板1,确保所述传动轴31能正常旋转,所述挡圈34顶住所述轴承33内圈,所述螺母35将所述轴承33压紧,防止轴承33轴向移动,所述推拉片36传递所述换向气缸23推拉力,所述弹垫37防止所述内六角螺丝38松动,所述内六角螺丝38压紧所述推拉片36,防止所述螺母35脱出。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换向动力组件2包括推杆连接头21、限位胶圈22、换向气缸23、垫筒24和塞打螺丝25;所述推杆连接头2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推拉片36,所述推杆连接头21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换向气缸23的输出端,所述限位胶圈22设置于所述推杆连接头21与所述换向气缸23之间,所述塞打螺丝25设置于所述换向气缸23的后端并将所述换向动力组件2连接于所述安装板1,所述垫筒24套于所述塞打螺丝25的外部。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胶圈22换向角度硬限位,采用优力胶缓冲撞击力,降低噪音。所述垫筒24确保所述换向动力组件2的安装位置,所述塞打螺丝25用于连接禁固所述换向气缸23自带牛眼后座。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夹块55面向所述夹持固定块51的一端与所述夹持固定块51面向所述夹块55的一端分别设有防护装置58。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装置58防止夹紧力过大,夹伤刀面,还可以确保所述刀具6夹紧后不会移动。

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述防护装置58为防护胶。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